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一章 北慕容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一章 北慕容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五部 乱世三杰

乱世,既是人命收割机,也是枭雄孵化器。在西晋灭亡至南北朝正式形成这一段乱世内,大江南北枭雄频出、将星如云,但表现最突出、对时局影响最大的只有三个,他们就是北慕容、南桓温、西王猛。

第一章 北慕容

前文已述,一代战星冉闵陨落,陨落于另一天骄慕容恪之手。

冉闵败的并不冤,他的对手慕容恪,实在是个划时代的超级精英,德能勤绩廉全面发展,当之无愧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

《十六国第一名将评审表》

姓名 慕容恪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321年

参加工

作时间 338年 籍贯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 职务职称 太宰、太原王

民族 鲜卑族(慕容部)

工作单位 前燕 联系地址 辽宁朝阳龙城

推荐

专家

评语 1.桓温: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

2.王猛:慕容玄恭,信奇士也,可谓古之遗爱矣!

3.崔浩:王猛之经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

4.王夫之:功成而人免于死,恪可不谓夷中之铮铮者乎!

5.李鸿章:晋人喜慕容儁之没,岂知慕容恪之更胜。

附页:

一、能、勤、绩考核

1、参加了前燕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战无不克

(1)昌黎大战,以二千骑痛击后赵石虎十万众,前文已述。

(2)奇袭麻秋、威震高句丽,前文已述。

(3)横扫宇文部、拔南苏、平扶余,前文已述。

(4)步骑对决灭冉魏,前文已述。

(5)后勤战的典范--鲁口之战

冉闵败于慕容恪后,其子冉操逃亡,投奔镇守鲁口(今河北饶阳)的后赵幽州刺史王午。因后赵已经不复存在,王午于352年7月自称安国王,继续对抗慕容鲜卑的前燕。

352年8月,前燕国主慕容俊遣慕容恪率军攻打鲁口。

旧主幼主就是被用来出卖的。面对前燕虎狼之师,王午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凭借城池之险抵抗,二是把冉操送于燕军处,希望燕军退军。

慕容恪收下了冉操这份大礼,又考虑到鲁口城池坚固,深知强攻会增加更大伤亡,下令撤军回中山(今河北定州市)。

然而,慕容恪就是慕容恪,他撤军与其他人撤军是不一样的,走之前,他干了一件令王午咬牙切齿的事儿。

他派士兵将鲁口城外的庄稼全给割掉,打包带走了,秸秆都没给王午留一根儿。

352年10月,慕容恪屯兵于安平,修养生息,囤积粮草(估计是将从鲁口处收割来的庄稼脱粒、打磨、归仓呢),修筑攻城器具,寻找战机再次攻讨王午。

在这期间,有个不知死活的中山籍流寇叫苏林的,在无极起兵,自称天子。慕容恪率军征讨,慕容俊派广威将军慕舆根帮助慕容恪,轻松斩掉苏林。

这个慕舆根可不是等闲之辈,后来差点要了慕容恪的命,这点后叙。

慕容恪把鲁口城外的庄稼割没了,连秸秆等收了,城内人无粮食、马无草料,最终发生内讧。王午被其部将秦兴干掉,王午的部将吕护又将秦兴砍了脑袋,自称安国王。

没收庄稼,我要的效果达到了,战机来了!慕容恪当机立断,于 354年2月再次发兵围攻鲁口,3月即拿下,吕护败逃往野王(今河南沁阳)。

354年4月,前燕主慕容俊封慕容恪为大司马(军)、侍中(宫)、大都督(军)、录尚书事(政),太原王。党政军Top1,还有顶级职称。

(6)围困战的典范--广固之战。

前燕立国的第二年,即350年,段氏鲜卑首领段兰之子段龛,乘后赵内乱、冉闵屠羯族建魏之机,统帅其部众南迁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7月,段龛又为自己找了个好地方。

广固城。

前文已有所提及,王弥的部将“山东王”曹嶷,在进入山东后,见都城临淄城池太大,四周又十分平旷而无险可守,就在今山东青州市境内筑起一座新城,把广县并入临淄县,然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的军事行政机构都迁进新城里,名唤广固城。

广固城位于尧王山南,阳河之东,西靠崇山峻岭,北控千里沃野,东瞰胶东半岛,南制通向淮沂的交通要津,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段龛占领广固,自称齐王,向东晋称臣。

东晋自然乐不可支,向段龛发出空头委任状:镇北将军。从地图上看,当时的山东确实是南方东晋政权的北门户,这个封号恰如其分。

段龛看中了广固城,人家前燕也看中了。

当时,鲜卑慕容氏已进入幽、冀二州。前燕王慕容儁(俊)为对付盘踞在中原的羯赵政权,名义上也向东晋称臣。东晋很够意思,谁来投降都给封官,这次也给慕容俊发了个证书: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当然,这个与蒋委员长给土匪们四处发证一样,中将遍地走,两星烂大街,是空头的委任状。

等到前燕攻灭羯赵、冉闵的势力后,已成为地跨幽、冀、并、平四州的强大政权,势力范围相当于当今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大半个北中国都是我的了!慕容俊自觉翅膀硬了,豪气顿生,就连名义上受东晋领导都不屑了,直接自称为帝。

称帝后,慕容俊把目光瞄准了广固城。发动战争讲究个师出有名,部队才有士气。正愁找不到出师有名的机会,机会突然就来了。

这个机会就是,段龛脑子进水,见慕容俊称帝,派人带书信给慕容俊,信中语重心长:我们本来都是东晋的臣子,你怎么能称帝呢?这是不讲政治。

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水太深风太大,实力不行少说话。否则,就是没事找揍。

355年11月,慕容俊拜慕容恪为大都督、抚军将军,尚书令阳骛为副将,兵锋直指广固,要收拾大舌头的段龛。

鉴于广固城距离较远,且有黄河天堑,慕容俊对本次劳师远征自己心里也没底,派人嘱咐慕容恪:如果段龛派兵依靠黄河天险拒守,你们过不了河的话,就别白白牺牲有生力量了,可攻打一下吕护就回来吧。

吕护,是被慕容恪在鲁口之战中打的逃到野王(今河南沁阳)的,慕容俊的意思是:别太有压力,先定个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标,不管能不能打着枣,能打一竿子安全回来就行。

收到慕容俊的嘱托,慕容恪笑了笑。径直率燕军至黄河北岸,先派小股部队乘轻舟渡河,试探段军虚实。

段龛的弟弟段罴骁勇善战,还算有点智谋,他给哥哥出了个主意:

慕容恪极善用兵,燕军又人多势众,如果他率军过了河到了城下,恐怕到时咱们投降他都不接受了。哥哥你应该在城内坐镇,我带主力部队守河,如果燕军渡河,我就率军进攻,如果战胜了,你再率军从城内出来支援扩大战果。如果我这边连河也守不住,那咱们干脆直接投降算了,还能被慕容俊封个燕国的万户侯当当,照样可以锦衣玉食,把妹泡吧。

这个主意其实是很靠谱的,主旨是:有黄河天险咱就守守,天险都守不住的话,城干脆也就别守了。

心里没谱的人最易怒,只有对外投射出负面情绪,才能压抑住内心的虚弱。龇牙咧嘴能叫的狗不咬人,也是这个道理。段龛怒斥弟弟是机会主义、逃跑主义,不符合段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段罴屡次规劝,段龛心烦,居然大义灭亲,将这个弟弟**灭绝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亲情尤其不值钱。

段家内乱,慕容恪乘机率燕军迅速于356年正月渡过黄河,距广固城已仅有百余里。段龛心怀革命的大无畏主义精神,率军3万人迎战,意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初战,慕容恪即在淄水轻松击败段龛,擒获其另一个弟弟段钦,斩其右长史袁范等,俘虏段军数千。

段龛逃回广固城,闭门固守。

慕容恪并不着急攻城,他想活学活用毛爷爷战略思想:围点打援、开展统战工作。

燕军开始在广固城外修高墙、挖深堑围城,然后广遣使者到山东省内、广固城四周各城招抚。重压之下,段龛的徐州刺史王腾身先士卒变节,于356年2月投降慕容恪。

历史上一座城被围,能撑过5个月的不多。解放长春,国民党守军死撑了4个月零27天,最终城破;安史之乱的睢阳保卫战,发展到张勋杀妾给士兵充饥,人相食的地步,也不过撑了10个月;当然,宋抗元的襄阳保卫战(6年)、钓鱼城之战(20余年),是以险要换时间的特例。

燕军连续围困广固城7个月,段龛实在撑不住,派人向名义上的上级、南方的东晋求援。356年8月,东晋派徐州刺史荀羡前往广固城解围。荀羡率军行至琅琊后,因畏惧燕军,驻军观察形势。

恰巧,原属段氏鲜卑的徐州刺史,刚投降燕军的王腾带军攻打鄄城(今山东鄄城东北旧城集)。荀羡打鬼子心里没底,打二鬼子部队还是很有把握的,在阳都(今山东沂南南)击斩王腾。算是给本次救援广固城做了个心理交代。

长时间围城,不仅城里的人撑不住,对围城的人也是种煎熬,毕竟大家抛家舍小的来这里,就是想建功立业、抢劫发财,长时间这么耗着,受不了。356年10月,燕军诸将聚集到慕容恪中军大帐,请求攻城。

慕容恪的态度,就俩字--不行。

诸将一个个按捺不住,纷纷找慕容恪理论:我们来这里,几个月围着个破城墙,除了吃饭拉屎屁事不干,这能行?

慕容恪只用了一番话,诸将就继续吃饭拉屎去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战时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时候要缓以克敌,有的时候要有急而取之。如果敌人与我们势力差不多,而且还会有援军前来,那么我们考虑到腹背受敌的危险,应该急攻。如果我们势力明显占优,而且敌人也没有援军,就应当困死他们(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毙)。

慕容恪还为这战法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兵法十围五攻,此之谓也。

慕容恪接着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目前战局:段龛对其部下们恩宠有加,部下们也很拥戴他。上次击败他,不是他的军队实力不行,只是因为他们指挥不得当。现在他们凭借天险,团结一心,战斗力一定会大大增强。我们如果强攻,肯定能攻下,但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如长时间围困,困死他们。

众人想了想,都说:还是你高!呼啦散去。

不久,广固城内路弹尽粮绝,最后甚至人相食。段龛认识到,再这样下去,广固城就成光杆城了,硬着头皮率军出战吧。

慕容恪等得就是这一天。前燕大军将段龛团团围住,一顿胖揍。段龛拼死突围,单骑逃回城中。11月,投降。

慕容恪平定齐地,留慕容尘镇广固,率军而还。

在广固之战中,慕容恪运用长围久困战法,待其食尽,遂轻易攻取坚城。

后世有个儒生出身的统帅,学到了慕容恪围困战的精髓,并将之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打仗时,不断学耗子刨长堑挖壕沟,居然靠此平定内乱,成为古今第一完人。没错,此人叫曾国藩。

别人的部队叫军队,而曾国藩的湘军更像是建筑队。每天行军最多不超过4个小时,只前进30公里,大部分时间在做一件事。

挖沟。每天扎下营盘后,不管部队多么疲劳,必须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深的槽沟。沿着槽沟,再筑起两道高墙,形成防卫工事。每天晚上把部队分成三班倒,轮流站岗,叫做“站墙子”。

这是防止太平军的突袭。因为,太平军打仗方法,大部分参照的是九年制兵法义务教育课外读物--《三国演义》,学的都是“甘兴霸百骑劫曹营”之类的突袭战法。

不仅是行军防守,老曾攻城时也这样。一般不主动强攻,绕城挖两道深深的壕沟。干嘛挖两道?一道防止城里的人跑了,一道防止外面的人攻进来,他率军在两道圆圈交叉的环形地段驻守。就这么耗着,耗几个月,把城里人逼出来,又反攻为守。

太平军,就是被老曾这样一道道的壕沟给生生箍死的。

学生李鸿章曾到老师曾国藩营中参观,很诧异:这是军队还是建筑队?怎么跟后世城市里的“寻思军”和“扒路军”似的,一寻思就扒路换管子?小李刚开始对老师这种笨拙的打法很不以为然,可看到曾国藩用这种一步一个沟的笨办法,消灭了一支又一支的太平军,又深感佩服。

做学问踏实的人,打仗也踏实。“半个圣人”曾国藩这样,慕容恪亦然。

358年10月,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进攻前燕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慕容恪统阳骛、慕容臧率兵进击,轻松击溃这股北伐军。诸葛攸退回泰山(今山东泰安东),慕容恪乘胜渡过黄河,反占了东晋的部分土地,留军镇守。

自此,前燕辖境迅速延至黄河以南,对东晋构成了威胁。

(7)野王之战。

361年2月,鲁口之战中被慕容恪打跑到野王(今河南沁阳)的宁南将军吕护,暗中投靠南方,被东晋封为前将军、冀州刺史,并合谋由吕护引东晋军,偷袭燕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吕护等还没实际行动,情报工作搞的不错的慕容恪就获悉了。 361年3月,燕国先发制人,慕容恪率军5万,燕国另一大将皇甫真率兵1万,进兵至野王城外,吕护自知不敌,遂城门紧闭固守。

此战与广固之战过程出奇的相似。

先是燕国护军将军傅颜扮演愣头青角色,要求急攻:广固之战咱们采取了围困战的策略,是因为广固城坚固,现在小小的野王城再不急攻,也太浪费大军的军费了。

慕容恪继续扮演“结硬寨、打呆仗” 的战术讲师角色:吕护诡计多端,逼急了战斗力也不容小觑。野王现在死城一座,就是采取围困战也不用多久就能克之。这叫做兵不血刃,坐以制胜也。

燕军工兵部队继续成为主力,在野王城外修筑深沟高垒,沟挖好后,6万燕军坐在土围子上,开始对野王城进行惨无人道的围观。

到7月份,野王城已被惨无人道的围观了4个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吕护坚持不住,令部将张兴率领数千部队出城迎战,很快被憋坏了的愣头青傅颜部击溃,张兴本人也被砍了脑袋。

当夜,吕护硬着头皮率城中部队突围。突围口,选择了黄甫真阵营。皇甫真部既然参加了围城,就对城内突围早有准备,吕护部一时冲不出去。

冲不出去可就麻烦了。慕容恪部从侧翼掩杀过来,突围军被包了饺子。吕护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仅以身免,单骑逃往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燕军轻松攻克野王。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皆成。

慕容恪善于围困战,但并不等于其攻城战不行。很快他就果断的、毫不犹豫的发起了一场战果辉煌的攻城战,而且攻克的是一座大城、历史名城,中国的一处万年战略CBD。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九州之腹、天下之中”,中国唯一一座被称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哪座?

洛阳。

北京、南京、西安、洛阳,中国历代帝王最青睐的四座城市,为何单单洛阳被称为神都?我们一个个来看。

1.西安。古代帝王迷恋星象学,哪个地方最适合观星?长安。长安在秦汉时期已经发展起来,共有13个朝代将西安作为国都,其在西汉、唐朝时更是达到鼎盛。尤其是唐朝,把西安弄成国际化大都市,堪比纽约。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至今令世界各国侧目。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第一站就选择在西安。在以肥为美的唐代,长安囤积了无数丰腴妩媚的美女,而莱文斯基也不瘦。

另外,西安位于关中腹地,且有渭河天险。北有千里黄土高原,南有大秦岭,东有历史第一雄关潼关,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当年日本侵华,意图占领西安,数次均未能得逞,足以显示其位置之险要。

2.南京。兴盛于东吴孙权,历史上被誉为6朝古都,到了近代太平天国、民国这两个时期,又两次被定为国都。土地肥沃、交通发达,拥有无比辉煌的经济和文化荣耀,又有长江天险,被称为虎踞龙盘之地。

3.北京。元大都时开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文化亦开始腾飞。四周有燕山等崇山峻岭阻隔,可构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明清两朝亦在此定都。

4.洛阳。处于中原腹地,经济文化自始辉煌。同时,是关中与中原地区的纽带,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CBD。

可见,四大古都在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上均有其优势。但,南京、北京、西安各自有明显的短板。

1.南京。南京历史履历非常辉煌,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五代时期的南唐、明、太平天国、民国,都曾定都于此。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此建都的朝代大部分是割据政权且大多数是“短命王朝”。原因?

主要原因,即是地理位置及地缘关系有缺陷。缺陷有两个:一是长江河道水流不急,只要北方能组织好渡江工具,或者绕过长江入海口,从浙江、福建登陆,长江防线即形同虚设。鸦片战争时的英军能迅速陈兵南京下关江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二是地处江南,地势较低且缺少崇山峻岭的保护。东南面濒临东海,南面、西面均无阻隔,从南面、西面的陆路进攻毫无天险阻拦。因此,南京实在不能算一块易守难攻之地,作为首都,不够安全。

明朝不是割据政权也定都于此?那你得看看朱重八的老家在哪里,在凤阳,离南京不到200公里。老蒋?他的主要势力和老本都在江浙,而且仅是形式上完成统一,他不定都南京定都哪里?

2.北京。在北京定都的封建王朝有金、元、明、清,看出规律没有?四大朝代有三个是少数民族政权。唯一的一个汉人政权,还是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的。

朱棣迁都的原因,一是其本人就在北京发家的,二是明朝虽然消灭了元朝,可蒙古各个部落,依然对南下不死心,将首都定于北京,有利于强化对于北方边境的防守,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可见,游牧民族最喜欢定都北京,因为这里是北方,离他们老家近,再者他们也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可是,要知道,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黄河流域。而北京,离文明中心有些远。其更受游牧民族定都所喜爱,正印证了这一点。

3.西安。西安的短板在哪里?无论是经济、文化、地理、地缘,似乎没有短板。似乎没有,但确实有。它的短板是,交通不便。一道潼关把西安锁住,但也锁住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往关中的通道。不信?不信你就坐火车去趟西安,就什么都明白了。一路上,基本上不是在出隧道,就是在入隧道,忽明忽暗的钻了一洞又一洞,道里看车,车中看道,你分辨不出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出了隧道段一眼望去,那真是一道道的沟沟一道道梁,曲曲弯弯咋就这么长。这还是现代有隧道、有火车的情况下,古代全靠两脚或四蹄丈量去西安的山路,不可想象。

而洛阳呢?洛阳,关中与中原地区的纽带,唐朝著名的风水天文大师袁天罡认为,洛阳盘龙卧凤,自古就有帝王之气。而且,历史上有个奇怪的现象,定都长安的封建王朝一旦长安被攻破,统治者就会逃窜到洛阳,异常顺溜,异常丝滑,譬如汉献帝。而周平王、隋炀帝、武则天三位大佬,则干脆直接将都城从西安迁到了洛阳。

洛阳,文气极重,孔子在这里著书立说,班固、陈寿都在这里写作。还有一个大儒,在洛阳挖了个地窖,埋头爬格子近20年,终于写出了一本惊世著作—《资治通鉴》。书成后两年,这个大儒也挂了,终年67岁。没错,这个用生命在写作的大儒,就是小时候抡大石头砸缸勇救落缸儿童那个。

洛阳,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周围有郁山、邙山、龙门山、嵩山等十多座山脉。境内河川密布,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等十余条河流蜿蜒其间,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地处中原,西依秦岭,出函谷关就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秦岭山脉东段延伸的山脉之一 ,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真可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神都的称谓,只有你能担得起。

365年2月,慕容恪把目光瞄向了洛阳。他还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攻城的好搭档—燕国吴王慕容垂,此子也系五胡十六国时代的一枚耀眼巨星,后文有叙。

这次,慕容恪没搞围观式攻城,而是直接做了攻城动员:你们不是老抱怨我不打攻城战吗?现在给你们个机会。如今,洛阳城虽然高,可守军力量不行,攻吧,谁也不许装孬种。

慕容恪为何一反常态常态?因为,情报工作给了他信心。洛阳城内的守军兵力单薄,只有500人。

前燕军刚逼近洛阳的时候,洛阳的守将还是冠军将军陈佑。陈佑的兵力也不多,只有两千人。后来陈佑也跑了,守军只剩了500人,守将换成了沈劲。

洛阳如此重镇,东晋脑子进水了,为何只派这么点儿兵力镇守?

不是不想派,是真没人愿意来。东晋内部真心北伐的人太少,都不愿到这个桥头堡、前沿阵地来冒险镇守。谁愿意整天端着饭碗都提心吊胆?

后赵皇帝石虎死后,内乱不已,东晋想乘机出兵河、洛,精挑细选,选了著名的琅琊王氏的王胡之(荆州刺史王廙之子)为西中郎将,平北将军、司州刺史,镇守洛阳。

王胡之的态度?我我,我身体不好……。不久,王胡之居然死了,也不知是病死的还是吓死的。

从此,东晋的司州刺史职位长期空缺,没人愿意干,高配到正省级待遇也不行。

即使是下节讲到的东晋枭雄桓温,也没派太多兵力来支援洛阳。也许是出于战略考虑,也许是想保存实力,他,选择驻扎在合肥,离洛阳千里之外。

危难见义,一个叫沈劲的出马了。

沈劲,字世坚,吴兴武康人,老家浙江湖州,他主动向朝廷申请,来洛阳当陈佑的副手。沈劲不仅自己去洛阳,而且,还是带着自己招募的一千多人过去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沈劲为何有此举动?

为了洗刷耻辱,家族的耻辱。

沈劲家族的耻辱,源于其父亲。其父叫沈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臣贼子之一。

了解南北朝历史的都知道东晋的王敦之乱。琅琊王氏的王敦仗着自己家族帮着司马氏建立东晋的卓越功勋,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皇帝有什么事儿做的令其不满意了,经常到建康找皇帝论道论道,当然,每次都是带着兵打过来的。

沈充,就是王敦的死党。王敦最后一次找皇帝论道失败后,沈充被杀,沈劲被老乡们藏起来,躲过杀身之祸。

朝廷选中王胡之镇守洛阳后,老王不想去。不想去就不去呗,结果老王不厚道,己所不欲偏施于人,上表推荐了沈劲去。

沈劲知道,去洛阳面对慕容恪的虎狼之师,是十死无生。可鉴于父亲沈充死于非义,他还是决定用生命,来洗刷家族的耻辱。他,出资招募了一千壮士,上表朝廷,主动要求去洛阳当守将、冠军将军陈佑的副手(冠军长史)。

有人愿意主动去前线,还自己带人过去,朝廷当然批准了。就这样,沈劲带着招募的一千人到了洛阳,加上陈佑的两千人,三千人还是勉强可以守城的。

然而,沈劲刚到洛阳,陈佑就跑了,而且是带着手下人跑的,理由还很充分--我去救援许昌去。

自己的活儿还没干好,还说去帮其他人干活儿的,这样的人肯定不是雷锋,而是雷克萨斯--跑路的。

陈佑跑了,而且是带人跑的,给沈劲留下了多少人?五百。

公元前480年,波斯、希腊之间的温泉关战役,成就了斯巴达300勇士的悲壮。不过这种悲壮是传奇文学和影视剧们造出来的。真相是:波斯军队虽有数十万之众(20万-50万),但希腊方面的守军绝不止300人。依据“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的记载,希腊方面的守军共有6700人, 其中有299名斯巴达皇家卫队战士,这就是斯巴达300孤军勇士的神话来源。

而沈劲,确确实实只有500人。这500人,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慕容恪的虎狼之师的。

3月,洛阳城陷落,沈劲被擒。

慕容恪见到沈劲,为其气度所折服,想收降他(恪奇而将宥之),但中军将军慕容虔劝慕容恪:劲虽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若赦之,必为后患。

慕容恪想了想,还是斩了沈劲。

沈劲没有白死,他用自己的忠义洗刷了家族的耻辱,东晋朝廷解除了对沈家的禁锢,沈劲的子孙也得以入仕,成为朝廷官员。为了子孙入编政审能通过,沈劲兑上了自己的命。当今,人一旦受过刑事处罚,子孙费劲巴力的考上编制,一政审就芭比Q了。这种类似连坐的制度以后会不会有变化?拭目以待。

慕容恪夺取洛阳后,乘胜追击略地至崤、渑,兵锋直指关中地区。

此时关中地区是谁的地盘?东家是氐族人建立的前秦,话事人也是一代枭雄,名字叫苻坚。燕军兵锋实在太盛,苻坚亲自率军到陕城布防,准备亲自与大神慕容恪过过招。但不久,慕容恪就出于战略考虑率军撤回了邺城,两位大佬没交成手。

二、德、廉考核

359年12月,燕主慕容俊病危。环顾左右,慕容恪是最值得托孤的大臣。

显然,慕容俊读过六七十年前成书的一本历史巨著-《三国志》,知道刘备玩的托孤诸葛亮的那一出戏效果极佳,就照抄了一遍。

慕容俊:我已病入膏肓,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人命天定,没什么可怨恨的。但现在,我大燕形势未定(分析了一下,燕国当时的劲敌主要是前秦和东晋),太子又年幼能力不行,我就把社稷托付给你吧。

慕容恪显然也读过这一段,配合的很好:不行不行(估计还得装作很急的样子双手直摆)!正统不能乱!太子虽然年幼,但是跟您一样天赋极高,定能担当天子之任。

慕容俊怒道(心里笑出声):你我兄弟之间用的着虚伪客套吗?大燕就给你了!

慕容恪:若陛下看得起我慕容恪,认为我有能力担任托孤大臣,我怎么能不殚精竭虑的辅佐少主?您就放心好了!

慕容俊达到试探的目的,满面溢光,大有回光返照之意:有你担当托孤大臣,如周公一样辅佐少主,我还担心什么!

360年正月,慕容俊放心的闭了眼,年仅10岁的太子慕容暐即位。辅政大臣有四:太宰慕容恪,辅臣之首,负责处理朝政大事。太傅慕容评、太保阳骛、太师慕舆根,参辅朝政。

除了辅政BIG4,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此人虽不是辅臣,可身份特殊,在前燕的政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慕容暐的老妈,太后可足浑氏。

皇帝年幼,辅政BIG4加上太后可足浑氏的组团执政,能使大燕帝国的政治机器丝滑的运转吗?

基于历史文化的不同,欧洲自奴隶制社会中就有民主政治。譬如,雅典的民主制。 而在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史上,但凡是组团执政的,定有不消停的人在其中捣乱,哪怕是上层小范围的民主都很难行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雅典位于中东和欧洲之交,三面临海,商业活动十分活跃,人员流动相对较大。流动人口、商业活动怎么管?协商。

这个很好理解,中国目前能自发诞生的自律、自管、自己解决纠纷的组织是什么?就是商人们的商会,你因与朋友产生经济纠纷而花高价钱去搞仲裁的仲裁院,其实就源于这种商会。由自发性的民间组织商会,演化成能制作具有司法强制执行力仲裁裁决的准司法机构,没想到吧?所以,以商业为中心的雅典能诞生民主政治,哪怕它处于奴隶制社会。

而中国呢?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中国的经济形式,除了种地就是放牧,士、农、工、商,商排末位,商业不发达。种地的农耕文明,除了逃荒外人口基本不流动,定居,于是安分定居的一群人逐渐形成了村落、城市。安分定居的人定向繁衍,形成了血缘宗法关系,家长说了算,族长说了算,逐渐到全国的家长--皇帝说了算。

而放牧的游牧民族呢?虽然为了追逐丰美的水草,人口流动大些,可那也是整体流动,整个族群流动,不像商业社会中一个人揣着钱到处出溜。另外,为了与外族打仗抢草地,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领导、指挥族群,而不是诞生一个“元老院”一群人七嘴八舌的商量着来。

因此,中国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没有民主的土壤,哪怕是稍微带点民主色彩的禅让制,也只经过了尧、舜、禹三代传承,就被禹的儿子启一权杖给打的粉碎。

辅政BIG4加上太后可足浑氏的组团执政,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执政集团中有个人公然破坏组团制,逼着慕容恪搞独裁。

此人就是,太师慕舆根。

人与人一旦地位相似,就容易产生比较长短之心,这是灵长目群居动物所特有的心性。都是先朝重臣,慕舆根既不服慕容恪为辅臣之首,又不服太后可足浑氏常干预政事,对两者都看不顺眼。

慕容恪权威甚重?正好可利用一下。

某日,酒宴上,慕舆根点炮慕容恪:当今皇上年幼,太后啥也不懂还老干预政事,当年西晋的辅政大臣杨骏,是如何被皇后贾南风弄死的,还记得吧?大燕有今天之格局,你居功至伟,再说,兄终弟及也是有理论依据的,不如你废掉幼主当皇帝,我们都支持你。

慕容恪一个激楞:喝多了你?当今大燕四海一平,你我都是先帝看重的宰辅之臣,怎能有此想法?忘了先帝之言了?!

慕舆根悻悻而退。

慕容恪为人厚道,没有将此事捅给太后,却告诉了自己最为看重的一个心腹。此人,就是慕容垂,后来延续大燕命脉者。慕容垂,人狠话也不少,劝慕容恪趁机诛杀慕舆根。慕容恪则以大局为重,没有同意。

慕容恪暂时放过了慕舆根,慕舆根却并没有消停。他向太后可足浑氏和燕少主慕容暐请示: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评将图谋不轨,请准我率御林军诛之。

太后可足浑氏?居然同意了,典型的头发长脑回路短。

幸亏,皇帝慕容暐年龄虽小可并不糊涂,极力反对: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评,先朝重臣,而且是宗室本家。老爸亲自挑选辅佐我的,怎么能作乱?

另外,慕容暐还缀上一句更狠的:恐怕是太师你,有别的想法吧?!

慕容暐心里明白,以慕容恪的权威军威,要反早就反了。再看太傅慕容评,他本来就位极人臣,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换个差不多的职位,傻子?辅臣的老三告辅臣的老大、老二谋反,意图不是很明显?

这种智商税,慕容暐是不想交的。

两次挑事儿不成,慕舆根并未停止折腾,最终令慕容恪实在忍无可忍。

某日,慕舆根面见太后可足浑氏和慕容暐:如今中原萧条,强敌环伺,国家说不定哪天就没了,我们不如回鲜卑的故土。

关于慕舆根的动机,司马懿的后代写的《资治通鉴》上说是其思恋故土,然而,这说法实在是大大的可疑。

细究崛起于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个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那就是极其重视老家的建设,即使逐鹿中原后在中原站稳了脚跟,也不忘把东北老家打造成乱世避难所。最典型的就是满清政府,极其重视龙兴之地东北的建设,其他地方设置的是巡抚、总督,满族人汉人皆可担任。在东北设置的则是宁古塔将军、辽东将军、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等,只有旗人才能担任,而且必须是皇帝的心腹。1668年,为了防止汉人入关稀释旗人人口,满清政府更是直接下达了禁封政策,禁止汉人入关,这个政策一直施行了两百多年。

鲜卑政权在中原一有难就想逃回东北老家的史实,不止发生了一例,后文都会陆续提到。可那都是有难的情况下,而目前大燕在慕容恪的一手打造下,在中原的影响力如日中天,这时跑回老家干什么?中原的繁华、适宜的气候,实在是一入冬就动辄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东北所不能比,慕舆根在烟花柳巷的中原当三公当腻歪了,想回寒凉的北国当放羊的头儿去?

因此,《资治通鉴》所谓的慕舆根思恋故土的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综合慕舆根之前表现来看,其动机应该还是想趁乱篡位,想在流动中浑水摸鱼趁机另立中央。

不管什么动机,慕容恪为前燕的稳定和谐局面着想,已实在不能容忍慕舆根一二再、再而三的整事儿。

要想做好老大,境界、能力、手段三者缺一不可。境界是降服高手的,能力是降服普通人的,而手段,是降服小人的。

慕容恪与慕容评一商量,上报慕舆根的罪状后,派侍中皇甫真、护军傅颜将慕舆根及其老婆孩子、心腹同党统统抓获,全部处决。

慕舆根终于“折腾死”。

新皇帝刚登基,就有前朝重臣被诛,前燕一时人心惶惶,暗流涌动。为安定人心,慕容恪表现出了“影帝”本色。

除掉慕舆根后,慕容恪每次出入朝堂、府邸,都是一个人,不带任何护卫。言谈举止神情,与以往没有任何不同。部下劝慕容恪在非常时期应加强护卫力量,慕容影帝说:发生了这档子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作为朝臣之首这时都hold不住,政局还能稳定?

果然,因慕容恪hold的住,坦诚、坦荡,前燕诸方势力情绪也都逐渐稳定下来,大燕帝国的政治机器又恢复了正常的运转。

三、组织能力考察

作为前燕的宰辅大臣,慕容恪一直在寻找能为前燕所用的可造之材。他最为看重的人,就是吴王慕容垂。

352年,前燕皇帝慕容俊尚在世时,慕容恪便联合抚军将军慕容军、左将军慕容彪,共同向慕容俊举荐慕容垂,慕容垂得以升迁为为安东将军、北冀州剌史,镇常山。

360年3月,慕容恪平定慕舆根之乱后,任命慕容垂为征南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兖州牧、荆州刺史,镇梁国之蠡台。

慕容恪攻打完洛阳回军时,又任命慕容垂为都督荆、扬、洛、徐、兖、豫、雍、益、凉、秦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荆州牧,镇鲁阳。

慕容恪还时常向幼主慕容暐举荐:吴王慕容垂之才,强我十倍。先帝不过是看我比其年长,才先任命我为宰辅,等我死后,慕容垂可接宰辅之职。

366年7月19日,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病逝,临终前,前燕皇帝慕容暐亲临病床前,慰问并问之以后事。

少主权威尚未树立,前秦、东晋又虎视眈眈,国家局势未稳,慕容恪深忧之,再次向慕容暐推荐慕容垂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臣闻报恩莫大荐士,吴王经天纬地之才,文武兼备,管仲、萧何一样的人物,若有他辅佐,国之幸甚,不然,我怕前秦、东晋必觊觎我大燕江山。

慕容恪言终而卒,年仅45岁。

慕容恪一生纵横北国,击石虎、袭麻秋、扫宇文、震高丽、平扶余、灭冉魏、困广固、拔洛阳,见证和造就了前燕的由弱变强。辅佐幼主,行周霍之行,有诸葛孔明之风,十六国第一名臣当之无愧!

慕容俊死时,东晋诸臣弹冠相庆,都认为有机可乘(中原可图矣)。只有一名枭雄头脑清醒: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尔!此枭雄,下一章有专述。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慕容恪虽英年早逝,可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位十六国第一名臣:

王猛:慕容玄恭信奇士也,可谓古之遗爱矣!

崔浩: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

王夫之:五胡…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呜呼!恻悱之言,自其中发,功成而人免于死,恪可不谓夷中之铮铮者乎!

陈普:

霜雹风沙杂乱飞,段龛地下见春归。

时来但处周公位,历举华人百世希。

慕容恪去世后,前燕也开始逐渐没落。虽然其泣血荐吴王,慕容垂在其推荐下,在一定时期也受到过重用。然而,太后可足浑氏一直对慕容垂不感冒,慕容评等人也妒忌慕容垂的战功,特别是在击败北伐的桓温后(后叙),慕容垂在前燕居然落得个无立锥之地,回东北老家也不得,只得投奔前秦。

而慕容垂出走后,前燕也很快便被前秦所灭。

直至淝水之战后,慕容垂才又纠集鲜卑慕容部族,重建大燕国,建都中山,史称后燕,并于394年基本统一关东,虽于397年战败退出中原,但仍展示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足见当年慕容恪之慧眼识人。

慕容恪之于慕容垂,若拿古人作比较,诸葛孔明之于姜伯约;若拿现代人作比较,周公之于邓公。你觉得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