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一章 灭种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一章 灭种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四部 挣扎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性格强势、暴躁、易怒、攻击性强,一句话不和,即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发展到言语攻击甚至撸袖子要干架。事后又会觉得后悔自责,但却无法避免重蹈覆辙。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各种攻击性大部分衍生于伤害之中。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不友好、不安全,成长的环境中常常遭受否定、精神和**攻击的人,会更容易随时处在对抗状态,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保护自己。犹如野猫比家猫更警惕、更容易被激怒,然后攻击。

同时,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悲惨情境能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而顺境则反之。

一如《八仙过海》里的那两个乞丐,原本抱团共患难,一块饼也掰开互相谦让着吃。而意外发现李铁拐和汉钟离点化的一点金子后,俩人一个给对方买了毒酒,一个给对方买了毒肉,没有经受住成仙前的考验。

现实中,贫穷家的孩子爱抱团,是想靠聚合血脉求生存。富贵家的孩子爱内卷,是想分割血脉享富贵。

在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历史上,南方士族高门中,王家、谢家、桓家等,尚称得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叔侄之间也不乏脉脉温情,令人动容。而北方后赵石家,鲜卑慕容诸燕,北齐高家,亲情最不值钱。本部,先来看看石家,由颠沛流离抱团求生存,到成为爆发户之后的自相残杀。不要怀疑其中血腥程度的真实性,因为,这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激发的人性的**裸展示。

第一章 灭种

第一节 魔胎

公元333年,北方霸主、羯族皇帝石勒病重,后赵帝国各方势力暗潮涌动。

第一股势力,是法律上的接班人,太子石弘。

石弘,石勒起家时的铁杆哥们、光禄大夫右仆射程遐的外甥,程遐的妹妹程夫人之子。

石弘虽然是羯族人,但是受后赵汉化政策的影响,喜欢吟诗作赋,虚怀爱士,周围的人大部分是儒生。

石勒曾对另一铁哥们徐光谈到,太子石弘太过文雅,担心其不能治理天下。

儒生的特长就是引经据典,舅舅徐光为保住外甥的太子之位,直接搬出了“汉高祖”刘邦:刘邦可是马上皇帝,戎马一生取得天下,其接班人宽仁的汉文帝,不也很好的接了班且天下安康?这是天道。

石勒听了深深以为然,石弘的太子位置也就暂时稳固了下来。

由此可见,太子帮的优势:有绝大多数当朝大臣的支持。

太子帮的劣势:领头人生性懦弱,且无枪杆子可抓。

第二股势力,很黑很强大。

石虎,字季龙,石勒的侄子,也是石勒手下第一猛将。《晋书》中的石虎,一直称为石季龙,原因?看看该书的作者是谁就能明白。作者房玄龄等,唐臣,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叫李虎,为避讳,石虎就成了石季龙。“刘渊”成为“刘元海”,也是一个道理。

石虎幼年时,老家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闹饥荒,又逢兵荒马乱,小石虎与祖母即石勒的母亲一道,与石勒走散,幸赖并州刺史刘琨找到,送还了石勒,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超级混世魔王

然而,因为这段特殊经历,让石勒对这个侄子一直怀有一种愧疚和补偿心理。

十八岁时,石虎已经成长为一名武艺超凡、勇猛过人的壮汉,被石勒封为征虏将军,屡立战功。石勒在欣慰之余,也有些担忧。

因为,他慢慢发现,这个侄子生性残忍。小时玩弹弓,别的小孩玩弹弓一般是打鸟的,偶尔吓唬吓唬人,石虎玩弹弓却专门打人,直打的一同玩的小伙伴少皮无毛、呲牙裂嘴。成年后,更是残忍的没有限度,严苛对待军士,攻城后动则屠城,且偏好用一种特殊方式对待俘虏--活埋。

出生于乱世,年幼时又与家人走失,在腥风血雨中颠沛流离,自然对待死亡比常人更麻木,符合社会心理学上的贝勃定律,这就是石虎残忍的根源。

石勒多次劝告,石虎依然我行我素。石勒曾私下对母亲吐槽:石虎再这样下去,在战场上不牺牲,也会被自己手下杀死。与其那样,还不如自己杀了他,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祖母哪能同意杀自己的宝贝孙子,斥责了石勒一番。

当然,石勒对母亲的吐槽,更多的是说气话。作为亲叔叔,石勒对石虎是非常疼爱的。石虎成人后,他为石虎的终身大事考虑,为其聘了将军郭荣的妹妹为妻。

然而,石虎自己心中,却早已经有了意中人。

当今男女婚配,从男女双方各自从事的行业上看,男运动员找女演员或女空姐的比例比较大,特别是男子足球运动员。这可能是因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异性的文化素质要求也普遍不高,由于长期运动,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对待异性容貌和身材就比较看重。

石虎亦是如此。他出身行伍,所处的环境基本是征讨杀伐、血雨腥风,也没有关于他勤奋好学、博通经史的历史记载,因此基本可以定性为文**丝、武高富帅。

石勒给他介绍个相貌平平的大家闺秀,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看上了当时的一个大牌明星。

杂技演员郑樱桃。

至于这个郑樱桃是男,还是女,历史上还有一段悬案。

明朝戏曲家冯梦龙的笔记小说《情史》中,有一部分专门记录了历代有名男宠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郑樱桃的。“郑樱桃者,襄国优童也,艳而善淫。石虎为将军,绝嬖之。以樱桃谮,杀其妻某氏。后娶某氏,复以樱桃谮杀之。唐李颀有《郑樱桃歌》,误以为妇人”。清朝一些不入流的民间小说也人云亦云,如《断袖篇.郑樱桃》“郑樱桃者,襄国优童也,艳而善淫”。

冯梦龙的意思是,郑樱桃本来是“优童”,男宠,因为唐李颀做了篇《郑樱桃歌》,后世都误认其为女人了。清朝的小说将郑樱桃列入《断袖篇》,断袖,本就是指男同性恋,也把郑樱桃当成了男宠对待。

李颀,唐代诗人,本来擅长的是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歌之类的,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是一风格的。后来,他不知怎么就做了首《郑樱桃歌》,可能是与郑樱桃(河北邢台人)都是河北老乡吧,对家乡的事情感兴趣故成此杂歌谣辞。“樱桃美颜香且泽,娥娥侍寝专宫掖”,文中的郑樱桃妥妥的女人。

李颀都说郑樱桃是个女的,冯梦龙等明清小说家,又为何坚称是男的?那得考查一下冯梦龙所称“优童”的出处。该“优童”,应是出于《晋书》。

《晋书》中描写郑樱桃时称“季龙宠惑优僮郑樱桃而杀郭氏”,此处的称郑樱桃为“优僮”。“僮”,《说文》中解释,“未冠也”,是泛指未成年的仆人,并未分男女。“优僮”,一般是指少年少女文艺工作者,家伎,也不分男女。

可能冯大作家就以为“优僮”同“优童”,就是男宠了。另外,冯大作家是剧作家、戏曲家,为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取悦读者,生生把郑樱桃一个美女附会成男宠,也可以理解。

对此争议,还有一个补强的证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石虎传》中记载“石虎郑后名樱桃,晋冗从仆射郑世达家妓也。在众狎妓中,虎数叹其貌于太后,太后给之”。狎妓,女的。而且,若石虎问太后要个男人,不挨顿耳刮子才怪。

《十六国春秋辑补》,是清朝人汤球根据前朝诸多史料完成,包括《晋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这样的权威官方著作,明显比小说家的笔墨更具可信性。

如果还有人不信,非得抬杠,那么你仔细想想,哪个男的以艳丽而甜美的樱桃为名字?什么?此樱桃非彼樱桃?那更是想多了,虽然樱桃树自19世纪才由欧洲传教士们引入中国烟台东南山种植,但中国关于水果樱桃的记载,是早在东汉末年的《吴普本草》中,唐宋时期平民百姓都已能大把大把的开吃了。以艳丽的甜水果为名的,一般妥妥的都是女生,譬如,殷桃。

验明性别后,再来看郑樱桃其人。

郑樱桃,襄国(今河北邢台)土著,容颜如雪、千娇百媚,能演好杂技的一般不是肥婆,故身材也很火辣,这对文化**丝石虎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当然,这样的尤物,对哪种男人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既然,对女演员比大家闺秀更有兴趣,那么,怎么才能让大家闺秀出局而顺利的迎娶女演员呢?

古代,但凡有点文化修养的人,一般会用“七出”原则合法的休妻。

所谓七出原则,是古代法律规定,妻子有七种行为之一,丈夫可以依法休妻。这七种行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对老公纳妾的嫉妒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有恶疾、多言(离间家族和睦)、盗窃(存私房钱)。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三不去”原则,是指妻子如果符合三种条件之一,法律就强制规定老公不能休妻。这三种条件是:一、有所娶无所归,即妻子娘家没人了,休了没去处。二、与更三年丧,即老婆曾替老公的父母服丧三年。三、前贫贱后富贵,这点不用解释,好理解。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即使男性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要与正室离婚,也不是说想离就能离的,不仅民间善良风俗不认可,官方也不准许。

如果“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这个原则贯彻到现在的话,当今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富豪或官员,即使再恶心糟糠之妻,也不能去某商学院邂逅个美女娶了。

“七出三不去”原则,使古代女性最大限度的免于被夫家任意抛弃的命运,可谓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最具人性光辉的法律制度之一。

不幸的是,石虎是个羯胡,且偏偏是个汉文化**丝。他根本不去管什么“七出三不去”,而是用了最直接的方法,让自己的糟糠之妻下了堂。

他直接砍掉了正妻郭氏的脑袋。这点,冯梦龙的剧作品倒是尊重了史实,没胡诌。

石虎如愿以偿的娶了女明星郑樱桃。没文化的女优,往往蛇蝎。石虎又娶了一个姓崔的女子,在郑樱桃的挑拨下,也被石虎**灭绝了。

郑樱桃心虽然蛇蝎,肚子倒是很争气,接连为石虎生了两个儿子--石邃和石遵。有了父母的良好基因,这哥俩都不是省油的灯,后叙。

对待家人尚且如此,对待同事就更不用说了。

在后赵军队中,凡是才能比石虎强的,石虎都会设法干掉,跟我搞业绩内卷?不存在的,有内卷也直接消灭于萌芽当中。另,石虎率军每攻下一座城后,嗜好屠城,杀人手段多样,对投降的士兵则一般是坑杀。

由此可见,石虎帮的优势是:贵为中山王的石虎手里握着枪杆子,虽然掌握部队的不仅石虎一人,石勒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有一定的部队,可是,石虎的部队是后赵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团。

石虎帮的劣势:缺德,当朝大臣支持其者甚少。

功高,就应该是石勒的天然接班人,这是石虎的想法。而当石勒任命儿子石宏为大单于时,石虎的心情可想而知。

老子为石勒征战二十多年,南擒刘岳,北走索头,东平齐鲁,西定秦雍,平定了十三州,才成就了大赵的大势。这个大单于的位置应该属于我,现在却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等石勒一挂掉,一定杀他个绝种!

石勒起家时的铁杆哥们、太子的舅舅、光禄大夫右仆射程遐,对后石勒时代后赵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劝谏石勒:石虎功高盖主,勇猛无敌,威震内外,众将都不如他(比他厉害的都被他杀光了)。除大王之外,他还把谁放在眼里?这样的人怎能安心辅佐太子?该早日干掉他。

作为一代枭雄,石勒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石勒还是有所顾虑的:

一是石虎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从小就跟着自己打仗吃苦,为后赵的事业立了大功;

二是目前后赵的势力范围仅限于北方的大部分,天下大势未定,还需要石虎这样的猛将;

三是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至深,知道商朝的伊尹和汉朝的霍光,手握朝政而能忠心辅佐少主的故事,他试图将石虎变成伊、霍。

基于这三点,石勒拒绝了程遐的建议。程遐死谏,石勒火了:你程遐是不是怕以后不能以皇帝舅舅的名义专权?!

话说到这份儿上,程遐不能再言,只好讪讪退出。可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除掉石虎,他与太子等以后皆死无葬身之地。

程遐找到了另一名大臣徐光,让徐光去劝石勒。

徐光很实在,也劝石勒:中山王石虎绝对没有商朝的伊尹和汉朝的霍光的忠心,如若不除掉石虎加强太子的力量,等大王百年后,肯定会祸起萧墙的。

石勒左思右想,还是下不了杀侄子的决心。纠结之下,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

一是为太子正常继位做了准备,开始让太子石弘处理日常朝政,中常侍严震予以协助,只有涉及军事征伐以及刑斩大臣等大事,才呈报石勒批准。

二是将石虎迁出帝国的核心区。

当时,石虎奉命镇守后赵的军事重镇邺城,石勒接受程遐建议,在邺城修建邺宫,迁出石虎的家属,而改让太子石弘镇守。

为保证安全,给太子配备了一万余名禁军。同时,任命石勒起家时的另一铁哥们王阳,统领后赵政权管辖的其他少数民族,辅佐太子。

石虎虽是个粗人,可也察觉到了其中的用意,失落的同时,对程遐恨的四环素牙咬缺好几个,图谋报复。文化**丝报复人的手段,也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他派人深夜秘密潜入程遐家中,将程遐的老婆和女儿给轮jia

了。

对石虎这种鸟人的道德问题,实在不想再说什么。

石勒遵循大臣的建议,旨在锻炼太子,让其积累治国的经验,提前做好接班准备,一切也沿着正常轨道发展,后赵政权似乎迎来了平稳过渡的曙光。

第二节 爆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掌管朝政不到一年,根基尚未稳固时,石勒已病入膏肓。

公元333年(后赵建平4年,东晋咸和8年)6月,石勒已卧床不起。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石勒,召见大臣入宫,一是帮助料理朝政,二是继续为太子正常继位做铺垫。

此时,石勒还对石虎抱有一丝幻想。获准入宫侍侯的只有三人:太子石弘、中常侍严震,和,中山王石虎。

恶虎一旦脱离牢笼,百兽莫不震惶。太子乳臭未干,严震不过是个生活秘书,一旦入宫,石虎就霸气的掌管了一切。

随即一道诏命自宫中传出:所有皇亲国戚、重臣官佐,没有中山王的准许,一律不准进宫。诏令是以石勒名义发的,实际是谁炮制的,不言而喻。

333年7月,本身就已病入膏肓的石勒,在石虎的刻意关照下,已进入弥留前的最后一刻,石虎这才向亲属及大臣们下达了皇帝病危通知书。

晋之所以亡国,就是司马氏兄弟们自相残杀导致的,你们一定好好团结,不能重蹈覆辙。这是石勒召见太子石弘及另外几个儿子时,立下的家训。

对侄子石虎,石勒挣扎着发出语重心长之言:希望中山王,多想想周公和霍光的事,所作所为,将来别给他人留下口实。

忠心辅佐年仅7岁的汉昭帝治国的霍光,石虎大概是知道的,汉代的执政大佬,比石勒不过大400来岁,周公是谁?是会解梦那个吗?

周公不仅会解梦,还是个圣人。一提圣人,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孔子,殊不知,历史上有个人,“圣”的程度曾一直与孔圣人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人姓姬,名旦,合称姬旦。可能是名字连读不大好听,后世多称其为周公旦、叔旦。叔旦,是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老爸姬发死后,姥爷姜子牙也早已仙去,姬诵年幼,由叔叔姬旦摄政当国。姬旦毫无二心,平三监之乱、大行封建、营建成周,这都是他的功绩。另外,他还干了一件事儿,才令孔老二后来也成了圣人。

制礼作乐。制礼作乐,是指周公旦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主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譬如,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庶子们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才使老孔也成了圣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其实,周公旦才是儒学的奠基人。孔子对其极其尊崇,世人皆知周公解梦,殊不知孔子就以梦见周公为盛事,“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其与孔子并称。汉代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为《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将周公的地位凌驾于孔子之上。直到唐朝出了个皇帝,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老孔这才翻身成了圣人中的NO1。

唐朝的这个逗逼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老李为何要尊孔抑周?连孔子都认为周公比自己强,犹如齐达内尊敬普拉蒂尼,老李为何要迫不及待的把姬旦摔在地上还要踏上一脚?

说是迫不及待,其实,更是气急败坏。李隆基通过政变上台,在任换了26个宰相,这说明什么?说明其独掌权力**之强烈。他,是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把持朝政这种具有示范意义的事情发生的,哪怕周公在周成王成年后将朝政还给了成王,亲自践行了自己制定的礼乐制度。

另外,老李把如花似玉的儿媳妇杨肥肥,从儿子手中抢到自己怀里,不知是不是故意在周公的礼乐制度上扒了把灰。

最后,还是韩愈说了句公道话,历代儒家道统圣人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唐朝国祚中断于“武周”,国运衰于玄宗,是巧合?还是天意?细思极恐不?

周公、霍光,都是忠心辅佐幼主的楷模,石勒这位汉化程度甚深的羯族皇帝,仍然希望能用汉人的春秋大义和骨肉亲情来打动石虎。

嘱托完后事,一代枭雄、奴隶皇帝石勒去世,年59岁。石勒一去世,恶虎立即跃出了牢笼。

杀,我要杀尽挡我路的所有人。石勒实在是低估了文化**丝石虎的兽性。

要杀的人,程遐和徐光首当其冲。

太子石弘圣贤书读多了,生性懦弱,面对石虎的淫威,居然下诏杀了自己的亲舅舅程遐,和自己能顺利继位的恩人、后赵重臣徐光。

一万名禁军和两大重臣都扶不起来,这样的人,不当皇帝也罢。

打虎不一定是亲兄弟,上阵一定是父子兵。要掌控朝政,必先控制后宫。石虎命自己的儿子石邃带兵入宫,将原来宫中的卫士通通撤换。

面对野兽一般的堂哥,太子石弘吓得胆汁都涌到了脸上:我我我不是治天下的人材,哥哥您,才是真命天子。

石虎当然恨不得马上篡位,他虽然鲁莽,可也明白,石勒尸骨未寒,自己若强夺皇位,只能造成大规模的反抗,毕竟,石勒的几个亲信还在外拥有重兵。

那就一步一步来,学习曹操好榜样。

石虎,先拥立石弘登上皇位,然后,自己成了丞相、魏王、大单于。当然,这时除了皇帝外,他想成为什么就是什么,石弘只不过是个盖章的木偶机器。石虎的三个儿子,也都各自掌管了一支部队,安排在军中掌握军权,同时大封亲信于军政要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就此形成,石虎成了石梦得。对此局面最不甘心的,自然是太子的母亲、石勒的妻子刘太后,因为她知道,再任由石虎这样整下去,石勒的直系子孙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刘太后与其子彭城王石堪,不想坐以待毙,密谋联络石勒的其他儿子及亲信,拥南阳王石恢为盟主,起事除掉石虎。石堪受母亲之命,瞅准时机,单骑逃出襄国直奔兖州。

然而,因事机不密,半路被擒回襄国。

石虎,先赏了石堪个大烤活人,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他婶婶刘太后也**灭绝了。

开始屠杀宗室本家,连太后也杀,那就彻底翻脸了。河东王石生在关中、石朗在洛阳,纷纷起兵。石虎毫不费力的活捉了石朗,赏了他个掐头去尾--先砍掉双脚,再砍头。

大烤活人石堪,掐头去尾石朗,石虎没费多大周折,堪称实力碾压,但是,同时起兵的河东王石生,却是个狠角色。前文在前赵后赵决战中曾经提到过,这员后赵的猛将绝不是草包。他曾和堂哥石虎联合在洛阳设伏,灭掉了从长安来的前赵皇帝刘曜。因战功卓著、能力超群,石勒才派他镇守战略要地关中。

当年和堂哥在洛阳联手抗敌,如今与堂哥在长安生死相搏。石生率军与石虎军在长安决战,关中虎狼之师勇不可挡,石虎大败(枕尸三百余里)。

石勒唯一一个有出息的儿子,眼看就要为石勒家完成逆袭,保证石勒一脉继承羯赵帝国的大统,然而,一件意外事件儿的发生,导致形式发生了逆转。

内部反叛,历来是战场形势的逆转器。一如大唐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中葛逻禄部的反叛导致唐军溃败,此时,石生的同盟军鲜卑人也突然反叛了。石虎一拍额头,“天助我也”,趁势整军反攻,反败为胜。石生被部下斩首,首级献给石虎。

所有反对力量都已被扑灭。334年10月,后赵第二任皇帝石弘,被迫持玺绶向石虎表明愿意禅位。以前跟你瞎客气确实是瞎客气,现在不用了,石虎坦然接受,自称大赵天王,迁都于自己的老窝邺城,把石弘废为海阳王。不久,石虎又将石弘和其亲人们,全部**灭绝。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349年,石虎正式称帝。

回顾后赵骨肉相残的这段历史,石虎终于实现了自己要将叔叔石勒后人杀绝种的崇高理想,而太子的舅舅程遐,却一直为太子的安全和继位煞费苦心,最后也死于非命。这不禁让人产生无限喟叹,尤其在重伦理的中国,这样的结局反复上演,也让我们不断产生疑问和联想,叔叔和舅舅,在中国伦理体系中,到底哪个更亲?我们走个神儿,来家长里短一下。

叔叔和舅舅,一个是父亲的弟弟,一个是母亲的弟弟,血缘关系一样近。在西方文化中,叔叔、舅舅、大爷甚至姑父、姨夫都统统称为u

cle。而中国亲属称谓则复杂的多。产生这样的区别,是古人制度的遗留以及如今生产继承方式的反馈。中国,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强调大家族群居,非直系亲属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关系甚至财产继承关系,必须称呼上予以区分。而在古代西方,大多数生产单位是以小家庭为主,没有大家族群居的概念,就没必要将舅舅、叔叔、姑父、姨夫从称呼上予以区别。

从汉字演化来看,“舅”字的篆书和新汉字,都带有“臼”字。这里面有什么特殊寓意?臼,淘米的器具,米清洗完之后,都从这里面出来,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舅舅与母亲同出自一个源头。

“叔”字,左边的“尗”(shu),是豆类,豆荚。豆荚中的豆粒,不止一颗,表示一奶同胞。

曹植控诉兄弟骨肉相残的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立意可能比现在方家们解读的,要深刻的多的多。

大豆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创造汉字叔字,就考虑到了大豆的因素。而米,分为大米和小米。小米,即是粟,也起源于中国,至今有5000年历史;大米,即是水稻,在中国有7000年左右的种植史。如果舅字的创意来源于淘米的话,似乎舅字的历史比叔字还长。

但是,汉字的历史仅有三四千年,都晚于大豆、小米与大米的种植,舅与叔同时发明的可能性更大。

孩子是延续香火的希望,是一个家族的传承。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文化传承的国家,在古代,男性在家族中处于支配地位,孩子的姓氏也随父姓。而叔叔作为父亲的弟弟,同样也是这支香火的一部分,故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与叔叔是同根同族。

而舅舅,与自己父系家族并非一个生产生活族群,属于外戚。孩子与舅舅不能朝夕相处,更多的是过年过节才走动,在家族传承上没有叔叔的关系近。

然而,有句古话叫“远香近臭”。与叔叔家族传承上虽然近,但因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容易引发积怨和家庭矛盾。而舅舅离的远,逢年过节走动还带来礼物,偶尔相见聊天时也感觉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亲切感十足。

以上,是对中国一般人家伦理关系亲疏的一种常态分析,然而,在至高权力诱惑面前,这些伦理似乎经常失效,特别是对石虎这种未开化的半兽人来说,更是零效。

他,不仅将叔叔一家杀绝了种,很快也将自己杀绝了种,雄辩的证明了“虎毒不食子”这句话,也是有例外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