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四章 终归被统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四章 终归被统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四章 终归被统

石勒出身羯胡奴隶,起于流寇,前半生一直在跑酷,后半生一直在打仗,知识分子肯定谈不上,却非常崇尚汉文化。这点从他311年对待“名士风流,木秀于林”的汉人王衍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

如果说匈奴人刘渊是汉化的先驱,后世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汉化的集大成者(后叙),那么石勒,则是接过了二者中间百余年的接力棒。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此处的汉文化,是有南北之别的。

前文讲过,魏晋时期,儒家文化不断被汉人特别是上层士族阶层所厌弃,以《老子》、《庄子》、《周易》为研究对象的玄学,则成了汉人的主文化。

随着西晋的灭亡,大部分士族阶层纷纷逃亡南方,组建了东晋政权,即所谓的白衣南渡。白衣南渡,将装在他们脑子中的玄学思想也一并带到南方去了。

留在北方的汉人则大部分是**丝,或者虽然是士族但也是士族中的下层人士,这部分人的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是不允许他们玩潇洒、玩玄学的,大部分还是推崇儒家学说,以经史为研究对象。

譬如,石勒手下的第一谋士汉人张宾,就“博涉经史”,基本算一个儒生。胡人把玩玄学的汉人打到南方去了,儒学就又在北中国重新焕发了生机。所以说,孔夫子若泉下有知,真得感谢一下匈奴人刘聪、羯族人石勒。

石勒认识到,羯族人力量实在有限,除了能骑马射箭挥刀外,要想治理国家,巩固后赵政权,必须得争取与汉人合作,利用汉人的治理方略。除首席谋士张宾外,他还钟情另一个汉人。

邓攸。如果总结此人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命硬。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出身士族,七岁丧父,而后又接连丧母、祖母,先后服丧九年,以孝道著称。这种一家人早丧的,命运往往奇佳,好似全家人的运气全集中到他身上一样,这,也许也是万物守恒定律的一个体现吧。

果然,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西晋,这种孝道的口碑,使邓攸成年后被举荐为灼然二品,九品正中的第二品。先后跟着吴王司马晏、东海王司马越、新蔡王司马腾混,后来出任河东太守。

永嘉之乱中,邓攸被石勒俘虏。石勒欲召其来斩之,邓攸心想这下到头了,梗着脖子来到石勒营门。巧合的是,他发现为石勒把门站岗的门吏,是自己当年的一个旧相识。

也不能就这样默默的死了不是?邓攸要来纸笔,写了篇辞文给门吏,留作纪念。

门吏接过辞文看了看,又看了看邓攸,意味深长的说了句:今天主上看起来还挺高兴,你等会儿。说完,让邓攸在门外等候,自己进去向石勒禀报。

半个时辰的功夫,邓攸被宣觐见石勒,身份?由待宰的羔羊变成了座上宾。

原来,邓攸人品人缘不错,门吏为救他,专门选择石勒情绪高兴的那一刹那,将辞文递给石勒。石勒一看,好一篇锦绣文章,就留下了邓攸。

由此可见,关键时候领导身边有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哪怕是个把门的、开车的都行。邓攸暂时被安置下来,之后,他又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正含义。

他住所的隔壁,住着一个大佬,石勒的首席谋士张宾。二人时常串串门、唠唠嗑。通过接触,张宾惊奇的发现,他的这个同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遂在石勒面前大力举荐。石勒便将邓攸任命为参军,直接留在中军账下使用。可见,领导身边把门的开车的,只能保证你不死,要想提拔,还得有小领导在大领导面前说好话才行。

石勒治军严格,夜间禁火,违者斩。邓攸的停车位与一胡人同事的停车位相邻,两辆车并排停在一起。夜间,胡人的车失火,两车俱焚毁。胡人大恐,接受调查时推卸责任,说是邓攸的车失火连及了他。

邓攸接受调查时,认为自己是汉人,对方是胡人,辩无可辩,就自认是为兄弟媳妇温酒时导致失火。所幸,报到石勒处,石勒认为为此杀一智囊,不值得,未治邓攸之罪。

人心都是肉长的,引起失火的人,感念邓之恩德,惴惴不安。胡人也没什么礼好送,就派人送给邓攸一匹马一头驴,然后自己把自己绑了,去见石勒,为邓攸辩白。此事在石勒军营传开,无论汉人还是胡人,均对邓攸敬服不已。

高尚的品德,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

邓攸,毕竟是个饱读诗书的汉人,而且出自士族,虽身在胡营,却无时无刻不想逃归晋廷。石勒兵渡泗水时,他趁乱砍断车与牛马的连绊,用牛马驮着老婆、儿子、侄子逃走。途中牛马被强盗掠走,只得步行。

邓攸7岁丧父,即与弟弟相依为命,后来弟弟留下个儿子邓绥也去世了。邓攸将侄子视为己出,极其疼爱,这次出逃,侄子也在身边。胡人追兵渐近,为逃的快点,两个孩子只能带一个,带哪个?丢哪个?

邓攸迅速作出了选择,与妻子商量:我们带两个小孩逃命,一定会被追兵追上,弟弟死的早,只留下这点血脉,不如我们丢下我们的儿子,带着侄子跑吧。

妻子贾氏心如刀绞、泪如雨下,邓攸面色蜡黄:我们还年轻,还会再有孩子的。

二人丢下儿子带着侄子上路,小家伙不舍父母,一路哭喊追赶。夫妻二人无奈,回身把孩子绑在一棵桑树上,草草留下血书一封,带着侄子邓绥逃到了南方。

这个可怜的孩子的下场?史籍不可考,估计是凶多吉少。

邓攸逃归东晋朝廷,宦海虽时有沉浮,但仕途总算坦荡,做过吴郡太守、侍中、吏部尚书、护军将军、会稽太守、尚书左仆射,官至副国级。

然而,亲生儿子一路哭喊追赶的景象,一直像根刺一样扎在邓攸的心头。夫妻二人虽尚年轻,贾氏却一直未能再怀孕,邓攸无奈娶一小妾,准备为邓家留个后。

然而,一查此小妾的身份,居然是自己的外甥女。乱世之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邓攸哭笑不得,从此再未纳妾,至死也未能再生子。

时人皆叹:天道无知,竟使邓伯道无儿。中国是个善于制造典故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更是典故诞生的高峰时期,于是“伯道无儿”、“邓攸无子”、“邓家无子”、“伯道之忧”、“邓攸弃儿保侄”等典故应运而生,表示对他人无子的感叹。

唐朝著名情种诗人元稹也在诗中感叹“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遣悲怀三首》)。

世间万物都是守恒的,包括人的运气。邓攸早年接连丧父、丧母、丧祖母,却因守丧的孝道而进入官场;被俘后深陷敌营,却因一个旧相识保得性命;逃亡路上丢了儿子,却一路官运亨通;娶得如花小妾情路开挂,却阴差阳错没有留下半点血脉。

邓攸弃儿保侄的行为,也引起后世争议无数,有人赞叹其舍己为人的博大情怀,有人斥其实属沽名钓誉,还有人上升到批判中国文化的角度,认为让名人没有人性以彰显伟大,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糟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暂且放开对邓攸行为的评价,通过邓攸出逃事件,来窥探石勒帐下众汉臣的心态,那就是:

士族出身的汉臣,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晋朝,心心念念的继续经营士族高门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王道乐土。

而庶族出身的汉臣,心里非常清楚,在那片所谓的王道乐土,无他们的半点立锥之地,还不如跟着胡酋好好干,突破上升的天花板,取得荣华富贵。

同为汉人,邓攸是前者,张宾是后者。邓攸跑了,而张宾死心塌地跟着石勒干,他协助石勒,对后赵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

一、经济上,派使者巡行州郡,劝课农桑。

二、政治上,虽然还是胡汉管理双轨制,仍然设置大单于及属下一系列政府机构,但已明显汉化。

汉人张宾为后赵的大执法,专总朝政,为众官员之首,并负责选拔官员,吸收汉族地主阶级分子参与政权建设。

石虎为太尉(枪杆子还是抓在本家人手里)、尚书令(总理)。左长史郭敖为尚书左仆射(副总理)。右长史程遐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尚书(副总理兼组织部长)。夔安、郭殷、李凤、裴宪为尚书(部长)。徐光为中书令领秘书监(办公厅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此中的意义?太尉、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令等官职名称,皆是汉人政权中的称谓。可见,后赵明显采用的是汉人政权的官职制度。

三、社会、文化建设上,石勒多建学校(太学和郡国学),用儒家经学培养包括羯族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用儒学选拔官员。

考试,相信现在全中国人都刻骨铭心。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注册结构师考试、注册电气师考试、注册建造师考试等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历经中国一千多年历史、让人痛并快乐着的考试,到现在甚至已经产业化了。

然而,考试的发明者是谁?就是羯族人石勒。

石勒在后赵的每个郡,都任命了一个教育局局长(学官),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并设立地方学校,每郡招收一百五十人,要经过三次考试才能毕业,为国家培养后备干部。

更难能可贵的是,石勒深深懂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建立了十几所小学(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

很难想象,拥有这种科教兴国战略眼光的石勒,本人是斗大的汉字不识几个的羯族人。

另外,石勒知道,要在北方坐稳皇位,如何缓和民族矛盾,是个横亘在眼前的重要课题。石勒专门下令,胡人不得凌辱衣冠华族(汉人);同时又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带有歧视意味的“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黄瓜,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所带回,原本叫胡瓜。胡瓜之所以后来称黄瓜,始作俑者,也是石勒。

某日,石勒召见地方官员,襄国郡守樊坦也在被召见之列。但这老兄有点不走运,路上时遇见一帮抢劫的胡人。这帮胡人也是穷疯了,别的抢不到,给樊坦一阵海扁后抢走了他的衣物。

衣衫不整的樊坦来见石勒,石勒很恼火:樊坦,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

正在气头上的樊坦脱口回答:这都怪一帮胡人没道义,把我衣物都抢走了,裤衩子都差点给扒了去!

话音刚落,一股刺骨的寒意袭遍了樊坦的全身--犯禁了,错说了个“胡”字!这位老兄急忙叩头请罪。

石勒情知其非故意,也就没怪罪。等朝议结束,君臣们共吃工作午餐时,石勒有意指着一盘佐酒小神器、猪头肉拌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

能进中央当官的,自然有两把刷子,再加上吃了饭后血糖得到了补充,樊坦这次很清醒,灵机一动: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不愧是经史子集读了个滚瓜烂熟的儒生,在遣词造句拐着弯聊扯方面,中国古代文科知识分子若称世界第二,没人敢称世界第一。石勒听后不禁抚掌大笑,赞许樊坦的机智。自此以后,胡瓜改称黄瓜。

这里,值得深思的是,如果某个大臣改称某瓜为白瓜,石勒会怎样呢?我想,这个大臣一定会被砍头,为什么?

因为,羯族人是白种胡人,五胡乱华时期唯一的白种胡人。其余胡人,都是黄种人。

无论是何种胡人,石勒的深度汉化及对汉文化极度推崇和向往是实锤了的。有些学者和自媒体人,以石勒终生不认识几个汉字的事实来证明石勒是假汉化,引起很多人的赞同。其实,这个观点,用另一个事实足以驳斥。

那就是,羯赵的太子石弘,已完全蜕变为一个喜欢吟诗作赋的十足的儒生。亲自选定的帝国皇位接班人都是儒生,有这样的假汉化?

占据中原黄金地段,文治武功又双栖双修,石勒威震四方,俨然北方的霸主。高丽,西域高昌、于阗、鄯善、大宛,前凉张骏,甚至偏安南方的汉人东晋政权,都派使者送来方物,与之结好。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中华文化的力量,千古不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