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四章 在战斗中成长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四章 在战斗中成长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四章 在战斗中成长

当刘聪、刘曜等人耀武扬威陷洛阳、破长安时,石勒在做什么?在扫清西晋的残余势力,在战斗中成长。

刘曜、王弥攻破洛阳时,石勒率军再回屯于许昌,扫荡洛阳东南方的西晋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役,是在蒙城打败并捉住了西晋王牌战将苟晞和其盟友王赞。苟晞当年打得石勒屁滚尿流,如今反被擒获,一反一正之间,显示了石勒的实力已突飞猛进,已非当年那个到处流窜的暴走小王子。

出于敬重,石勒任用苟晞为左司马。随后,将目光瞄准了一个同属刘汉政权的重要对手。

1.将计就计除飞豹。

王弥,汉族,东莱(山东莱州)人,汝南太守王颀之孙,人称“飞豹”。王弥之王不是王思掏的王,飞豹之豹也不是豹桂兰的豹,他少时博览群书,膂力过人,弓马娴熟,有枭雄之姿。

王弥年轻时游侠洛阳,认识了当时在洛阳做人质的刘渊。前文提到过,刘渊在九曲河滨为其送行时豪饮痛哭,险些被司马攸所杀,可见,二人早年就已成好基友老铁,很稳。

社会一直在折腾王弥,而雄性激素分泌过旺的王弥,也没停止折腾这个社会。离开洛阳后,306年,东莱一个叫刘伯根的县令造反,王弥投靠了刘伯根。刘伯根进攻临淄时,被安北将军王浚所杀。王弥就自领一军,聚众于海岛之上,但被兖州刺史、王牌战将苟晞的弟弟苟纯击败,被迫逃到长广山作盗贼。

乱世出枭雄。307年,王弥与部众流窜在青州和徐州两地,干掉了两个太守,自称征东大将军。西晋当时执政的太傅司马越,派鞠羡任东莱太守讨伐,反被王弥所击杀。关键时刻,又是王牌战将苟晞出马,大败王弥。

部队被打散,得重新找棵大树依傍。王弥想起了当年游侠洛阳时认识的刘渊。

得知好基友“飞豹”猛将来投,刘汉国主刘渊自然欣喜万分,拉着这个当年的老铁的手不放,当即拜其为镇东大将军、青徐二州州牧、都督缘海诸军事,还给了除王爵之外的最高职称--东莱公。309年,王弥又被封为侍中、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青州牧。

311年,王弥与刘曜围攻洛阳,王弥捷足先登,率先入城,因功被刘聪封为大将军、齐公。

王弥豺声豹视、弓马迅捷、膂力过人,世称“飞豹”猛将,造反打仗绝对的一把好手。但是,李云龙身边还得配个赵刚,一个性如烈火的革命领导人,若无文人谋士时刻提醒中和降火,早晚会把自己烧成灰烬。王弥就不重视文人集团辅佐班子的建设,很快,恶果就显现了。

王弥做事儿一味蛮干,不懂得取舍,居然与刘曜交恶了。交恶的原因,跟钱有关。

分赃不均。在攻入洛阳城后,诸军大肆抢掠,因分赃问题王弥与刘曜两军起了内讧,动起了手。

刘曜,可是刘汉政权的嫡系中央军,皇室成员,岂能随便得罪?事后,王弥心里隐隐有些惶恐。怎么办?

前司隶校尉刘暾出了个主意:既然与刘曜结怨,不如先据守青州,那可是你的山东老家,作根据地自保,至少,也能割据青州以成鼎立之势。

有道理!王弥顿感醍醐灌顶,立即指令心腹部将曹嶷,选精壮将士组建了一支“山东武装工作队”,回青州开辟敌后革命根据地。 此处的青州,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山东德州市以东、渤海以南、泰山以北一带地方。

曹嶷离开王弥,率“山东武工队”从洛阳出发,一路开挂,经兖州,攻陷汶阳关,越过鲁中山区,尽陷齐鲁之地,居然赶走了西晋的“山东王”青州刺史苟睎,导致苟睎后被石勒擒获。

曹嶷自称青州刺史,拥兵10万众。史载曹嶷在青州站住脚,王弥心里有了底,打起了兼并石勒的主意。王弥、石勒、刘曜,刘聪手下的三大战区司令长官,王弥想兼并石勒,有什么好处?兼并完石勒成为刘聪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王弥的起意,背后一定有强有力的势力撑腰。

这个势力,应该就是刘聪本尊。刘曜是本家人,王弥是父亲刘渊的老铁,只有石勒是个外来户,且越来越不受控制。刘聪的嫌疑自然应该最大。

王弥派刘暾到青州联络曹嶷,联络联合攻灭石勒事宜。刘暾,虽善于谋略,却不善于当通讯员,走到东阿时,被石勒所部的游骑所捕,从其身上搜出了王弥写给曹嶷的密信。

见信后,石勒不动声色的处死了刘暾。

王弥,此时不知事泄,还设法麻痹忽悠石勒。土匪军之间相交,不外乎金钱和女人,王弥将攻陷洛阳时抢掠的诸多美女财宝送给石勒。同时还带给石勒一封信:你连苟晞都捕获任为己用了,真是yyds!苟晞做你的左膀,我做你的右臂,何愁天下不定?

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是,我知道了真相你却还在说谎。石勒收到信后心中暗笑。

311年10月的一天,石勒与张宾谋划后摆了一桌酒席,邀请王弥来赴宴。这宴席自然不是什么把酒言欢宴,而是鸿门宴、断头宴。没有鬼精的文人辅佐班子的分析提醒,情报工作又没做好的王弥欣然前往,毫无防备,酒酣时,被石勒亲手干掉。

飞豹变为废豹,这样,石勒先剪除了他逐鹿中原的一大对手。

王弥与石勒,毕竟同为匈奴汉国大将,石勒干掉王弥,总得给刘聪一个说法。该怎么跟刘聪解释这事儿?

大将该死的最充分、最无可抗拒的理由,是什么?谋反。石勒就上报刘聪说王弥欲谋反。

同级大将谋反,也轮不到你来处决!你以为你是一千多年后的袁崇焕啊!刘聪自然明白其中缘由,怒不可遏,派了一个使臣去诘问石勒(专害公辅,有无君之心)。

然而,也仅仅是发泄一下情绪而已,刘聪此时已无力驾驭石勒。不久,已投降石勒的西晋名将苟晞、王赞试图反水,也被石勒处决。

2.树高千尺得有根

干掉王弥后,石勒于311年10月第二次率兵向南方进军。前面已有所叙,石勒在311年正月的时候,已攻打过一次南方,可旋即北还。这次再次攻打南方,向南方活动于江淮一带,后屯兵于葛陂四个月左右,于312年2月再次北还。

这一圈转转打的,令人眼花,目的何在?

在葛陂四个月期间,石勒曾经兴修土木,劝课农耕,临时任命了地方官征税派饷,并且制造战船,准备进攻偏安东南的西晋残余势力,直捣司马睿的老巢建业(南京)。但为什么跟上次一样,再次挥师北上?

其中缘由,可从刘琨的《与石勒书》中窥见端倪。

当初石勒被掠卖于茌平时,与母亲失散。并州刺史刘琨得知石勒母亲及侄儿石虎的下落后,派部下护送他们找到石勒。

当时的石虎,还是一只可爱的幼虎,后来,慢慢变成了一只杀人不眨眼的变态残忍恶虎,不仅将石勒儿子杀光,自己的儿孙也屠杀殆尽。这点后叙。

刘琨同时带给石勒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你发迹河朔,席卷兖豫,饮马江淮,折冲汉沔,虽自古名将,未足为谕。所以攻城而不有其民,略地而不有其土?周流天下而无容足之地,百战百胜而无尺寸之功,将军岂知其然乎?

刘琨信中说石勒“饮马江淮,折冲汉沔”,即两次向南方进军,信中提到,石勒虽然所向披靡,可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无根据地和人口,也就无立国之本。

500多年后,有一个起义军首领,麾下士兵最多时高达60万,并且一度占领王朝首都,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宏愿,可以说离接管世界只有一步之遥,最终却败亡,其中最根本的败因就是没有建立根据地。这个起义军首领叫黄巢,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冲天大将军”。

像蝗群一样流动的起义者,终归是一帮盲流子。要想雄霸天下,必须要有稳定的地盘、稳定的后方基地。东江、闽西、鄂豫皖、湘赣边、井冈山、延安……当年我党也正是依靠这些稳定的革命根据地,一步步解放了全中国。黄巢盐贩子出身,麾下也无诸葛孔明、张良这样具有精准战略眼光的强有力的文人辅佐,寥寥的几个谋士如尚让、赵璋之流,终究火候差了些。

石勒一个羯族人,孙子兵法、隆中对什么的肯定谈不上熟谙,可刘琨送来的这封信,却相当于直接给他免费送来了一个诸葛孔明牌大锦囊。

刘琨给石勒这封信的目的,本是劝降,没想到却为石勒的霸图战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石勒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要树立霸王之业,就必须正确的选择根据地。

上次310年10月至311年正月屯兵江西,和这次屯兵葛陂,表明石勒是想以汉沔或江淮之间为根据地的。可是,这是否合适?

首先,从适用性上来看。江淮和江汉间的气候水土,北方士兵不能适应,特别是石勒手下的胡族士兵,水土不服造成军中瘟疫流行,很多士兵病死。石勒在这里屯兵两次,均遇到了这种情况。

其次,从用兵上来看。南方江河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与南方士兵在水上打吃亏不小。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江汉、江淮是逃到南方的西晋遗老遗少政权的门户所在。俗话说穷寇莫追,石勒两次来南方,琅邪王司马睿两次都集结大军死命抗击,部队在拼命之下迸发出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中原地区有匈奴刘汉的数支方面军,中原大局还未定,犯不着他石勒在此消耗拼命。

江汉、江淮地区均不可作为据点,那么目光就只能瞄向北方了。北方哪里合适?一次大调研、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决定了石勒的选择。

312年2月,南方逢春季大雨,间间断断的下了三个月不止,时疫流行,粮草又不济,石勒军中饿死、病死者大半。偏安南方的司马睿又派扬威将军纪瞻,率南方大军集结于寿春(安徽寿县),随时准备与这帮南犯的羯胡侵略军拼命。

军情紧急,石勒召集部下商讨对策。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生死存亡的战前会议,与会者都会分成投降派、死守派、主战派三派。这次也不例外。

投降派:右长史刁膺,他主张投降南方的司马睿,等司马睿退兵后,再图他计。

长史,秘书长,文科生右倾投降主义者多,一如当年赤壁之战前劝孙权投降的张昭之流,也如当今的中国足球队。听君一席话,如同一席废话,石勒听后笑了笑,懒得应答。

死守派:中坚将军夔安,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骑之一,绝对的死党,建议把军营移到高地避水,坚决死守。

中坚将军,防守意识根深蒂固,跟意大利足球队一样。石勒听后,笑他保守。

主战派:支雄,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骑之一,孔苌,石勒起家的后十骑之一,也都是石勒的死党。两人连同三十多员将官建议,趁纪瞻的大军立足未稳时,他们各领敢死队三百人,分路乘船夜登寿州城,搞个闪电突袭,然后在今年破丹阳,定江南,活捉司马睿。

这是一帮胆汁质人群,左倾冒险主义,如果战有把握的话我早就出战了。石勒不赞同盲动,但对这种荷兰足球队式的进攻精神表示赞赏,各赐予支雄、孔苌铠马一匹,以嘉其勇。

诸将提的这些计划,不是左倾就是右倾,大帐中还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他知道,石勒最后肯定会征求他的意见。因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版权拥有人,就是他祖宗。

此人就是汉人张宾,张良的后代。果然,石勒最后把目光扫在张宾的脸上: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张宾胸有成竹,首先指出不能投降,这点已是大家的共识,不需解释。然后指出进军江淮的错误,原因同前文分析。最后指出:如果退军,晋南方军队不会追击,因为司马睿本来就是想偏安南方,把人赶走就行了。我们的根据地,在北方。

分析一下北方各地的形势,关中、并州、幽州均有西晋比较强劲的残余势力,匈奴刘汉的其他方面军也均对这些地方虎视眈眈,不适合我们立足。因此,我们要去的地方只有一个。

邺。邺城,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西,地势险要,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若北据邺城,定能据势争天下。

一席言毕,全场鸦雀无声。沉默,代表赞同,代表敬佩,也代表对自己短视的反思。

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204年,曹操破袁氏残余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魏公、魏王。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昌,实际政治中心是邺城。自此之后,邺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除曹魏外,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

石勒依张宾之计,回军北上,一鼓作气长驱至邺。邺城守将拼死抵抗,一时难于攻下,刚刚恢复军力的石勒不敢在此长期消耗。

又是张宾,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B计划:邯郸(河北邯郸市西南)、襄国(河北邢台市西南),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可选择这两个地方作为根据地,然后派兵四处扩张,再图邺城。

石勒欣然应允,进占襄国,以此为据点,分兵攻取了冀州的几个郡县,抢夺军粮物资等送到襄国,算是站稳了脚。

此时,石勒名义上还是匈奴刘汉政权的属将,这么大一支方面军从南到北的活动,不给上司报告一下,有点说不过去。

石勒给名义上的上司刘聪上表,报告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状况,自然还是与刘汉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然后又报告了自己军队的活动情况。

刘聪回信,对石勒为匈奴汉国开疆扩土的行为表示赞赏,对取得丰硕战果予以表彰,并希望石勒再接再厉,为汉国再立功勋,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匈奴汉国建国9周年庆祝大会的胜利召开。

光口头表扬不行,还得来点实际的,刘聪还加封石勒为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上党郡公。反正你要占那地方,我就封你当那个地方的话事人行了,相当于普大帝封卡德罗夫为基辅市市长,一笔无本买卖,你好我好大家好。

3.攻灭幽并二州

石勒占据了襄国,相当于与一个恶汉做起了邻居。

西晋的幽州刺史王浚。王浚,早就将河北大地视为禁脔,侧塌哪容他人酣睡? 312年12月,王浚组建部队进攻襄国,主帅,是自己的鲜卑族外孙。

段疾陆眷,王浚的盟友兼女婿段务勿尘之子。段疾陆眷携大将段末波,率5万鲜卑铁骑风卷残云,一路杀到襄国城下。

鲜卑铁骑的彪悍战斗力,令所有人胆战心惊。实力决定打仗方式,城外,段疾陆眷毫不掩饰主动进攻的意图,公然大造攻城工具。石勒忧心忡忡:要不,咱们全部出城,与鲜卑人决一死战?

无人应答,如同当年面对拒水断桥的张飞的曹军,全都怯阵。不要害怕面对风险,害怕,才是最大的风险。

有困难找张宾。张宾不仅是个优秀的战略家,战术方面也玩儿的挺溜:鲜卑人最强悍的部队,是段疾陆眷堂弟段末波部,可趁段疾陆眷全心全意攻城时,我军从暗门冲出去,全力冲击段末波的军帐,可一战定乾坤。

对,这叫攻其不备。城外,段疾陆眷已发动全面攻城,鲜卑人心思全放在城门哪天可攻陷上,从未想过防守之事。石勒,趁机命大将孔苌率一帮敢死队员,从暗门杀出,直扑段末波军帐。

段末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然而,这名鲜卑硬汉的战斗力惊人的强悍,面对偷袭,短暂的慌乱后,回身接战,居然越战越勇,将孔苌的敢死队又生生给摁回了城里。

敢死队被摁回,说明还是不敢死,张宾的战术计划要落空?看似是。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又会随时产生。这次,上天给石勒送来了一个绝好的战机。

这个战机是,段末波被关在城门里了。

怎么回事儿?段末波勇猛过度,把孔苌的敢死队摁回城内,自己杀得性起,居然单枪匹马的也追杀进了城里。这下好了,城门一关,段末波成了短路波。

老王小时候跟小朋友在外干架,占上风打的小朋友直往家里逃时,也知道追到人家门口就不能再追了,因为明白,追进门去指定挨捶。电影《八佰》里有个场景:日军攻击四行仓库,一小队日军冲进仓库,仓库门突然放下,**勇士们关门打狗,一阵乱枪,全歼入库日军,令观众大呼过瘾。真正的史实?

真正的史实,正好相反: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进攻日本海军驻上海虹口的司令部,立志将日寇赶下黄浦江。日军司令部位于十字路口的堡垒型建筑中,建筑呈口子型,中间是2200平米的操场,可同时容纳千人。周围配备了营房和仓库,建筑的塔顶架设了多门重型火炮,可谓密不透风,易守难攻。担任主攻的张治中将军的88师虽然号称德械师,装备不过是体现在钢盔和轻武器上,重武器严重缺乏,面对日军司令部800厘米钢筋混凝土外墙,火力不足,始终攻击不下。8月15日凌晨,88师先头部队的一个营一个排突破东江湾路,奋勇冲进日军海军司令部大门,与大部队脱离,被日军关闭电动门堵在司令部内。半个小时后,勇士们全部壮烈殉国,令人泪目。

与大部队脱离被围,是最危险的战境,何况是单枪匹马。段末波被俘,鲜卑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被石勒打破。诸将纷纷要求将段末波斩首示众,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雪恨。

而石勒,现已不是一个动辄喊打喊杀的莽夫,早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略家:辽西鲜卑与我们素无怨仇,只是被王浚所驱使。犯不着为杀掉段末波一人而结怨鲜卑,如果将他放还,鲜卑必将感激我,王浚也就指挥不动他们了(必深德我,不复为浚用矣)。

石勒随即与段氏讲和,答应放还段末波。段疾陆眷感激涕零,更送了马匹和金银作为礼品,与石勒结盟。为表示诚意,石勒特意派侄子石虎去鲜卑军营,与段疾陆眷结拜为兄弟,摇身一变成了人家老叔。同时,在襄国城内大摆宴席,举办送还段末波仪式。

几杯浊酒下肚,本以为难逃一死的段末波情绪一高涨,直接给石勒跪下咣咣连磕数个响头,拜为干爹。

段氏鲜卑内部从此开始分化:段疾陆眷、堂弟段末波倒向石勒,而段疾陆眷的弟弟段匹磾、段文鸯仍然效命于晋朝,听命于姥爷王浚。

万事俱备。313年4月,石勒派侄子石虎率军攻克邺城,终于取得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城市根据地、战略CBD。

其间,在击溃一股流民土匪军时,石勒准备坑杀降卒,偶然间发现俘虏中有个人,极其面熟。仔细查看之下,不禁极为激动,当即下马拉着此人的手,痛哭流涕:今日与君相遇,难道是上天的安排?

此人,正是石勒当年的救命恩公,郭敬。石勒当即下令赦免全部降卒,封郭敬为上将军,将投降的流民拨归他统领。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应报之以涌泉。无论汉人还是胡人,这是人应有的根本的人味儿。这些即将丧命的降卒,也如当年逃命的石勒一样,因郭敬的存在而得以活命。

郭敬,当年救了濒死的石勒,现在又救了这帮将死的降卒,真堪称行走的免死金牌。不知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的名字,创意有没有这个郭敬的影子。

先取襄国,现在又占据了邺城,石勒在河北的根据地日益稳固。此时,他在西晋方面的主要对手,就剩两个了。

幽并二刺史。

前文已有所叙,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刺史刘琨,矛盾重重。王浚不顾国家大局,为与刘琨争夺冀州,杀害刘琨部将刘希。攻破刘希后,王浚打算消除石勒这个日益成长的心腹大患,遂联合段氏鲜卑一同主动进攻。

王浚选择的鲜卑盟友,还是外孙段疾陆眷。但式,段疾陆眷已倒向了石勒,不遵王浚号令。王浚最坚靠的盟友段部鲜卑人开始倒戈,情况不妙。

更不妙的是,幽州一代遇上了旱灾。旱灾和蝗祸,是古代对生产力破坏最大的两大自然灾害。更可怕的是,大旱与蝗灾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大旱之后必有蝗灾。因为,干燥的环境更利于蝗虫繁殖生长,而干旱下植物含水量降低,蝗虫要想取得充足的水分就必须使劲吃,导致蛋白质充足、身体更加强健,身体强健了繁殖量就高,吃尽植物后露出的干燥土壤,又为蝗虫提供了越来越广的繁殖空间,就此形成恶性循环。

旱灾、蝗灾、段部鲜卑背叛,再加上王浚为政苛暴,将吏又贪污残忍,内部离心离德,胜利的天平在向石勒倾斜。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毕竟,王浚作为西晋北方第一大军阀,还是有不容忽视的军事实力的。力敌不如智取,石勒询问张宾意见。这位汉人军师把汉典之学翻遍后,帮助石勒制订并执行了分两步走消灭王浚的计划。

第一步,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孙子兵法》

石勒派使者携带了大量珍宝财物,并呈送表文,推尊王浚为天子,自愿称臣。王浚混迹江湖多年,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石勒也是一代枭雄,现在怎么突然提出要归顺?

收下礼品,派人去石勒驻地考察。

石勒将强壮的士兵和高头大马统统藏起来,留下些老弱病残和瘦骨嶙峋的劣马,伪装成主力列队给使者检阅。王浚令使者回赠石勒一把白玉柄的拂尘,这下引的石勒演技大爆发,他将拂尘挂在正堂之上,早晚跪拜:我没见过大帅,见大帅赏赐就如见大帅一样恭敬。

演技很浮夸,但王浚很受用。

第二步,远交而近攻--《战国策.秦策三》。

石勒派使者送信给并州刺史刘琨,说过去得罪于晋朝,现在王浚有不臣之心,我们要讨伐王浚来赎罪。

文艺青年,往往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刘琨也被个人恩怨冲昏了头脑,不再助力王浚,还给予石勒进军便利。

一切准备就绪。

314年3月,石勒屯兵易水,称要以臣之礼见王浚。部将孙纬怀疑石勒有诈,跑来报告王浚,要求出兵攻击。王浚不信,通知石勒直接前来,部将纷纷劝阻,王浚表示很不耐烦,你们一个个的图样图森破。

幽州城门大开,黄泉之路的大门也就此对王浚打开。石勒亲率精锐骑兵,毫不费力的迅速驰入幽州城,袭杀王浚。

现在流的泪,就是当初脑子进的水。西晋帝国北方最大的军阀王浚,就这样被戏剧性的干掉,首级被送给刘聪,手下精兵万人也被石勒一并除掉。

灭掉王浚,西晋在北方能称为石勒的对手的,就剩并州刺史刘琨了。

刘琨,自东瀛公司马腾离开并州继任刺史后,虽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可毕竟力量有限,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者。

王浚的同盟者是其女婿段氏鲜卑的段务勿尘,刘琨也把目光投向了鲜卑人,他的结盟对象是拓跋鲜卑的拓跋猗卢。

王浚与段部鲜卑人结盟的代价,是其如花似玉的女儿。王浚送大家闺秀,刘琨无大家闺秀可送,只能送小家碧玉。他把一块价值连城的碧玉,送给了鲜卑拓跋猗卢的儿子拓跋六修。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拓跋六修也确实替刘琨好好打了几仗。然而,这种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联盟怎能长久牢固?拓跋六修不知从哪里得知,刘琨的牙门刑延也有一款相同的美玉。

好玉成双,凑成一对岂不更好、更值钱?拿来吧。强者从来就是开口就要,强取豪夺。

刑延苦不堪言:我的那一块早就送给上司刘琨了,大王你那块,可能就是。

拓跋六修嘿嘿冷笑,你这糊弄鬼呢。立即派人抓走刑延的妻儿,刑讯逼玉。这可是乱世,最洒脱的是打工仔们,随时可跳槽。刑延忍无可忍,直接率军投奔了刘琨的敌人刘聪,转而攻击并州。

这样的联盟怎能有战斗力?316冬,石勒进攻沾城(山西昔阳县西南),刘琨命鲜卑拓跋猗卢的部将姬澹率军抵抗,刘琨率军后援,结果,姬澹大败,奔于代郡(山西大同市东)。

关键时刻,后院又起火了,汉奸出现--刘琨部下,留守并州的长史李弘,献出并州投降于石勒。

丢了根据地大本营,拓跋鲜卑也已然靠不住,刘琨只好只身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

至此,幽、冀、并的西晋势力基本上被石勒肃清。这为316年刘曜最后攻陷长安,灭亡西晋,创造了条件。

国虽已破,可西晋帝国的忠实拥趸刘琨,还在做最后的努力。

317年,刘琨联合段部鲜卑亲晋朝的军队讨伐石勒,因段部鲜卑内部不和而流产。318年,段部鲜卑内斗,刘琨被段匹磾怀疑会支持段末波而投入牢中,次年6月22日被缢杀,时年48岁。

段匹磾见风使舵谋害晋朝官员?非也。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段匹磾至死都是晋朝的小迷弟。段匹磾被段末波和石勒连续攻击后投降石勒,后却在石赵境内身穿晋朝朝服,持晋节,游说附近的豪强及投降的段氏鲜卑,搞反羯复晋串联活动。事情败露后,与弟弟段文鸯一起被杀,此时距离其杀害刘琨仅3年。

他杀刘琨,应是乱世下的不安全感使然。这也难怪,乱世之下,司马皇室之间互戕、地方军阀之间火并,结盟、背盟比脱裤子还快,城头大王旗日夜变幻,谁能有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要不自我封闭,要不就对外攻击,很难能以平和之态处世,看看半岛上那个小胖子就知道了。

至于文艺青年刘琨,在落难时还天真的相信所谓的朋友。在肉换肉,酒换酒的年代,如果还相信所谓的朋友,那说明你对朋友这俩字有什么误解。当你身处黑暗时,连影子都会离开你。刘琨受刑前,在狱中写下了那篇托意非常、掳畅幽愤的诗歌--《重赠卢谌》。

卢谌,刘琨的僚属。此诗前半段表达了对晋室的忠诚,引用了姜尚、管仲、陈平、邓禹等人的典故激励卢谌,并期望他营救自己。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其中“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成为千古名句。

刘琨是个出色的文学家、作曲家,甚至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出色的军阀。历史从来只会同情胜利者,而刘琨只能无奈的用生命做代价诠释了这句古老的格言。他的牺牲,相当于西晋最后的一点种子也被碾碎,西晋,也彻底成为历史。

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玡王氏著名代表王导的建议下,在王氏及南方各大士族的支持下,于建康(南京)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汉人政权从此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

4.忽悠愤青北伐名将

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之际,晋有两个坚定的乱世逆行者,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一个是刘琨,另一个就是祖逖。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避地司空原言怀》,唐,李白

当石勒攻灭并州,刘琨逃亡的时候,他闻鸡起舞的舞伴祖逖,在干什么呢?

他在与石勒握手言和、和平共处。结果是,刘琨被灭后,祖逖的一百多族人也被石勒一次性斩杀,灭族。

一代北伐名将,如何走到如此天真又悲惨的一步?

北伐,从南往北打,战线拉长,必须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也就是要有钱粮。

东晋朝廷对祖逖的北伐是支持的。可草台领导班子刚搭建不久,皇帝家也没有余粮。拨给北伐大军的,只有千余人的口粮、三千匹布,剩下的装备?祖逖你自己想办法去吧,包括兵源和武器。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司马睿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算是给了点政策。但不用说豫州刺史,就是封梁王,没地,没人口,目前也只是空挂。

困难重重,毅然义无反顾。祖逖招募了流民两千多人,稍加操练,即自京口渡江北上,中流拔剑击楫,“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慷慨激昂,感染力极强,众人均热血沸腾。

渡江后,暂住淮阴。祖逖下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支起了数个大炉子。干什么?

叮叮当当的冶铁,铸造兵器。连兵器都得自己打造,与乱世起事的流民何异?

在北伐前给司马睿的上书中,祖逖信心满满:北方沦陷是八王之乱内耗造成的,中原人民在翘首以待朝廷派来的有名望的统帅,只要统帅振臂一呼,中原豪杰必望风归顺,届时收复中原将如拾草芥。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宣传牌打出去了,别说中原豪杰望风归附,就是流民,好说歹说也只来了两千多,大部分还是冲着军队伙食来的。

为什么?因为人性。

北方的流民们,已或大或小的抱团自成体系,而且,也都有了各种各样的封号。譬如,流民帅张平,头衔就是豫州刺史,眼熟?对,跟祖逖的一模一样。

你是豫州刺史,我也是,为什么要投奔你?我单干求富贵它不香吗?

不仅如此,有些流民帅,如樊雅,半夜还偷袭祖逖,试图吞并这支不像正规军的正规军。

你想破罐子破摔,没人拦着你。你想出人头地,那拦着你的人可多了。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祖逖北伐所处的环境。

祖逖只好费时费力一个一个的收拾掉这些流民团,算是在河南站住了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这时,祖逖才真正成为豫州刺史。

祖逖再接再厉,连连获胜,石勒坐不住了。

祖逖北伐时,正是石勒称赵王的第二年。后赵建立初期,强敌环伺,具体有五股力量:

1、前赵的刘曜,在长安虎视眈眈。

2、汉人东晋政权,虽偏居江南,但一直有祖逖等热血战将图谋北伐。

3、王弥的部将曹嶷盘踞山东,试图裂土称王。

4、一干鲜卑人,包括段氏、代北拓跋氏、辽西慕容氏等。

5、张轨家族,世代镇守凉州,史称前凉。

强敌环伺,就得一个一个来,或远交近攻,或远近都攻。石勒选择了前者

愤青的力量是可怕的,立志打回老家的汉族愤青的力量,更是无敌的。祖逖渡江北伐,连战连捷,“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兵锋直指石勒的大本营--河北。

感受到愤青力量的可怖后,越来越油滑的石勒,改变了对付祖逖的方式—改用糖衣炮弹。

且看这个炮弹上面所裹糖衣的熬制过程。

祖逖本是北方士族,祖坟在幽州地界。石勒下令手下将幽州的祖氏祖坟修好,派专人好生看护。

祖逖的一个部将叛变投降石勒,石勒直接将此人砍了,把脑袋送给祖逖:叛臣逃吏,咱俩都讨厌(价值观相同)。

这个倒霉蛋投降的可真不是时候,四九年加入国民党,自己往枪口上撞。

愤青,往往是感性的。祖逖被糖衣炮弹轰的暂时有点眩晕。接着,第二波糖衣炮弹又打过来了。

石勒亲自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要求双方互通使者、互市。

互市贸易,这对后勤供给困难的祖逖无疑诱惑力极大。贸易结果,“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祖逖彻底被石勒的“人格魅力”征服,回馈的结果是,凡是北方逃过来的人,祖逖不再接收(逖皆不纳)。东晋与后赵的“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慷慨激昂之辈,往往感性,容易被奸诈之人利用。石勒稳住祖逖,才能腾出手来除掉了幽州、并州二刺史,王浚和刘琨。

正在此时,东晋突然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任命。司马睿派戴渊为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坐镇合肥,节制祖逖。

戴渊,字若思,江南名士。说是名士,是因为此人孝廉出身,风姿俊朗,书法卓绝,张怀瑾所作《书估》将其书法列入四等。此人军事能力如何?看履历。戴司令在上任前,任过高级秘书散骑常侍,御林军统领中护军,大部分履历是在皇帝司马睿身边工作,几乎没带兵打过仗。这次任命,意味着什么?

一是,祖逖与石勒关系暧昧,东晋朝廷坐不了。

二是,祖逖出发前军队未成规模,如今发展良好,成为东晋帝国除刘琨、王敦之外的第三大军事集团。如今,刘琨败死,祖逖北伐,南方王敦的军事集团独大,司马睿能坐的住?关于“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及其中的微妙关系,后文会有专述。

攘外必先安内。司马睿需要控制祖逖的这支北伐军,来制约南方的军阀。

然而,中央的这次任命,祖逖却显然深受打击。不被理解也就罢了,我自己招兵买马、打造兵器、筹措钱粮、保证后勤。不被信任却最伤人,一个寸功未立的人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还有监视的意图。

祖逖“意甚怏怏,感激发病”。

人在焦虑脆弱之时,容易产生“关系妄想”,患者坚信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和一些本来与他不相干的事物,都与他有关系。

祖逖养病中,术士观天象,“妖星见于豫州之分”,“将亡一豫州大将”。亡谁?戴渊新官上任,意气风发,自己病重卧床,不是我祖逖是谁?

焦虑、愤懑、绝望之下,一代北伐名将,将星陨落,发病而亡,年55岁。

祖逖病死后,石勒马上撕下面具、露出獠牙,派兵攻取了河南大片土地。若干年后,祖逖之弟祖约在南朝叛乱不成,率领全族人,投奔给他们家修过祖坟的石勒。

当年给你们家修祖坟,现在再给你们家修座坟。石勒把祖家一百多口人押到集市上,一次性斩绝。

当一个胡人不唱歌跳舞、烤羊肉串,而看上兵法的时候,很可怕。

在刘曜等汉军大将陷洛阳、破长安时,石勒“高筑墙、缓称王”,韬光养晦,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

一个强大的白种人建立的帝国,将诞生于中国北方大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