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绝境求生崇祯帝 > 第516章 希望在座的诸位他日走出午门时亦能有百姓夹道相迎!

“首相、还不接旨?天子以托国之礼,令群臣郊迎学士入阁掌中枢机要,还请快快接旨,入阁辅政,带群臣勠力佐君王、定社稷、中兴大明、安抚黎民。”见吴甡傻楞的跪在地上,再没任何反应,周延儒赶紧出言让他先领旨谢恩,下边还有活动哪。

“请首相快快接旨,入阁辅君!”周延儒的话刚说完,旁边的大臣倒是机灵,不少人异口同声的出言劝谏起吴甡来,让他不要再墨迹了。

“请首相接旨,入阁辅君。”郊迎的军士们也反应了过来,开始齐声喊起了口号。

“请首相接旨、入阁辅君。”在车站外围看热闹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们,也被气氛给烘托了起来,层次不齐的喊起了口号。

喊话的人越来越多,弄的吴甡是头大不已,在这种像是重望所归的气氛的驱使下,吴甡只得叩谢龙恩,接过了周延儒递来的圣旨。

接了旨的吴甡赶紧起身,他想赶紧与周延儒说两句话,把事情弄的明白一点。

可是还没有等他开口,周延儒就大手一扬,旁边不远处的鼓乐队开始奏乐,两名兵士踏着正步捧着一个盘子走上了场,将盘子送到了吴甡的面前。

“请大明咨巡堂大司空代圣天子向新任内阁首相授国朝政务御印,以授首相和此届内阁权柄。”站在周延儒旁边的陈演赶紧大声说起了自己的台词。

周延儒抬起一双老手,丝毫不打颤的揭开了盖在大印上的红布,然后提起大印双手递给了吴甡。

接吧!圣旨都没打推辞的接了,这印不接也不行啊。吴甡一只手拿着圣旨,一只手接过大印,连怎么回话都忘了。

“首相入朝!御林军清道!”这句台词是黄得功的,老黄大喊了一声,听到军士的应诺后,翻身上了白马,当先而行安排队伍分成两队,拱卫一众朝臣往宫城行进。

没有马车、周延儒和吴甡两人走在步行队伍的最前边,其它的朝臣们跟在身后,两边是负责保护和维持秩序的白杆近卫军。众人沿着御街,向宫城走去。

这样的阵势,将整个京城的百姓们都惊动了,他们纷纷涌向御街的两旁,一边看热闹一边向着当街行进的吴甡等人喊起了各种口号。事先没怎么组织,可阵势之大也是夸张的厉害。哪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真是恒古未有。

从车站到午门、这一路的距离真不算近,队伍走了差不多两个时辰才到目的地。要是放到平常,朝里的这些大臣们估计都累的半死了,可今天也是怪了,就连周延儒都没觉得有多累,反倒是越走越有精神。

“鹿友、今日之盛况,举世未有啊。你看街边百姓之神情,为官一任能有这场面,当死而无憾也,往后执掌内阁,万不能辜负了圣上为你安排的这场恩遇。为官为臣,做到了这个份上,若是再不呕心沥血,还怎么说得过去?”快到午门的时候,周延儒忍不住感叹起来。

虽然今日的主角是吴甡,可他这个大司空也存在感十足。看热闹的群众们,除了给吴甡喊口号外,对他个走在队伍前方的前任首辅也提及了不少。人群中时不时的有人喊老相爷辛苦了,大明天下还望老相爷多把持,老相爷要保重身体,为天下百姓再多费些心,圣天子还要让老相爷多辅佐哪。

这是什么?这是群众的呼声、百姓的肯定啊!亲耳听到这么多老百姓的赞誉声,老周都有点飘飘欲仙了。谁他娘的说老夫是奸臣?说这话的人不亏心吗?你听听百姓们真实的呼声,这可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呐喊,天底下还有比这更真实和客观的评价吗?老夫之前的官声不好,看来都是哪帮东林奸人搞的鬼。枉老夫之前还算是你们的人哪。早知道百姓们对老夫有这么好的评价,就应该多到百姓中走走,奸人阻塞和混淆视听真是贻害无穷!皇上说个别读书人口中所谓的民意当不得真、他们只是被利益蒙了心,假借民意谋私而已,说的真是一点没错!

今日大街上百姓口中风评真就是真实的民意吗?民意这东西从来都是个模糊的概念。百姓们又怎么可能知道像周延儒这样的重臣真实的为官情景哪?对于百姓来说,他们能直观的感受到好与不好的官员,也就是日常能接触到的基层小吏而已,哪怕是七品县官对百姓来说都是遥远而模糊的存在,更别说周延儒这样身份的官员了。

他们唯一知道的是这几年自己的生活变好了,能有办法填饱肚子了,有门路挣到钱了。能有这样的变化,作为百官之首的周延儒,能没作用吗?他肯定是个好官,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好,朝廷的军队才会越来越能打,这就是最朴素的逻辑。至于之前民间对他的评价,对不起!老百姓早就忘了这茬。朝廷之前之所以糜烂,肯定是前几年被杀的哪几个贪官,以及跑到南京兴风作浪的那帮**害的,周太师是帮着皇帝重振朝纲的好官、清官。再说、今天的气氛都烘到这里了,对一位马上要退居二线的老人,不说点好话,也不够意思不是。

队伍走进了午门后,活动还没搞完了。朱由检在平台还等着吴甡以及群臣叩谢,好将这场大戏给唱完哪。

“两位太师,以及诸位重臣、今日之景可是震撼?”等吴甡他们行过礼平台赐座后,朱由检开口起了话。

“圣上以如此重礼待臣,臣实在是愧不敢当,心生惶恐,虽万死而无以为报也。”

“吴太师言重了,重臣外任而拜相行郊迎之礼,古已有之,非朕首创,礼不算重。大明首相身担着社稷和万兆子民重望,自然也能承起万民相迎的盛景。这是荣誉亦是重责,从御街走到宫门诸位走了近两个时辰,这一路上少说也见到了过十万的百姓,他们是大明万万百姓的代表。记住今日之景,莫要负了他们今日的热情和欢心,以及哪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山呼。在任上将国事操持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这是朕的期望、亦是万万百姓的期望。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朕希望在座的诸位他日走出午门时亦能有百姓夹道相迎!朕以国士待诸臣,万望诸臣能以肝胆报黎民,为了大明拜托诸位贤臣了!来、咱们君臣共举杯、敬大明江山社稷和万万百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