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朝夜行 > 第二百零六章 和我斗?

皇朝夜行 第二百零六章 和我斗?

作者:南极稻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3: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华亭侯李府,李庸正在接见赶回来汇报情况的老光棍,听到下人来报,说杜如晦,房玄龄还有魏征联袂来访,李庸听了就直接以不在府上为由拒绝,因为他不想把自己的战争将别人卷入,尤其是杜如晦和房玄龄,他们可是站在自己这边的,虽然他和魏征不太对付,可是李庸并没有讨厌这老山炮,毕竟只是观念不同而已,何况人家怼天怼地怼皇帝呢,怼怼自己也是很正常的。

“说说今天的情况。”

小雪不在,李庸只能自己亲手泡茶了,他一边熟练着泡茶,一边问道,老光棍非常了解李庸的脾气和行事习惯,没有拖延,赶紧如实说道。

“侯爷,今天一共销售出去五千余包,照这个速度只能坚持十几天就全部售完,盐价是否有利润还待核算,但出去五千余张纸,这个成本不算小。”

李庸点头,其实他对成本心中早就有计较了,这批盐的成本有五块,一块是人工成本,一块是运输成本,一块是木炭烧制成本,还有工人吃饭成本和给团队的赏银,最大的成本矿没有给银子,核算下来一包盐的成本不超过两文,按四文卖利润都有一倍,李庸不由感叹道,贩盐真他娘是暴利行业,不过,这个利润的计算,李庸没打算跟老光棍说,与信任无关,而是没必要,包盐的纸张看起来数量不小,但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李庸想了想提醒道。

“今天是第一次卖,未来三天购买数量会更高,但三天后会下降,不用担心货量不足,船队已经过去,日夜兼程,往返不用一个月就到,下次拉二十船过来。”

“还有个问题,朝廷委托京兆府贩卖的盐降到三文一斤,有不少人图便宜,跑去采购,怀疑其中不少盐商囤货居奇。”

“哦,三文?”

李庸眼睛一亮,三文这个价格已经很低,买过来加工成雪花盐,中间会消耗不少,但所得价值五文左右,哪怕能卖四文也赚一文,拿一文给精加工的人做工钱和买木炭成本,也能持平,换言之,用三文银子买朝廷的盐,加工成雪花盐后还能卖三文,看上去没赚钱,但有足够的货供应市场,只要货足够多,时间一长那些盐商就会慌,就会囤不住,清仓处理,到时候再低价买来,一个字—大赚,更重要的是,可以给自己这个老丈人当头一棒,别以为抢走属于自己的十万石盐卖给老百姓就能获得民意,搞事情,李庸心念闪过,然后追问道。“有没有限购?”

“没有,大家都来买我们的盐,再限购更卖不动。”

老光棍回答道,李庸眼睛一亮,马上叮嘱道。

“让我们在长安所有人都悄悄过去,给他们银子大力采购朝廷那批盐,记住,做隐蔽点,不能暴露,盐买回来后放在长安的秘密据点,安排人盯着,再从西山抽调十名信得过的妇人过来,我教大家炼成雪花盐之法,拿去按四文卖,也就不愁供应不足了。”

“明白了,只是,会不会亏?”

老光棍还是提醒的说道。

“不会,去吧,一定要隐蔽,下手要快,采购要多。”

老光棍对李庸的信任就像西山和华亭人民那样,不能说是信任了,那简直就是信仰,他拿着李庸给自己的制作方法答应一声就匆匆离去,李庸看着窗外晚霞,嘴角勾起了一抹冷意,心中说道,岳父,准备好接招了吗?一阵风吹来,窗外树枝受惊一般摇晃,沙沙作响,晚霞余晖顺着窗户溜进书房,落在李庸坚定、冷酷的脸庞上,月上树梢,夜风习习,老光棍出了后院,完全没有人注意他,就连一直监视这里的百骑司都没发现,老光棍回到自己的府上,他先去厨房吃了点东西,然后换上便装离开长安,直接到郊外的一个秘密工坊,他找来几名工匠按李庸的给他的图纸打造大铁锅和过滤桶,然后让情报局的特工一起来送到秘密据点垒砌土灶,等土灶砌好,安排出去采购朝廷发卖的岩盐的人也就返回了,那些朝廷发卖的岩盐被一袋袋丢在地上,西山这边选派的十名妇人也从西山赶到,整个过程就花了四个多时辰,可谓是急速了,老光棍让人找来大量木炭,按李庸写的方法传授她们制盐的办法。一大锅岩盐倒进锅中,加入清水加热溶解,然后用木炭过滤到另一口锅,再加热煮沸,控制好温度直到水分煮干,剩下就是细腻的结晶体,此法最关键在于木炭过滤和温度,但掌握难度不大,一学就会,就算老光棍他们都是第一次制作,按李庸写的方法和步骤做,还是没有问题的,老光棍观察片刻后,见大家逐渐掌握后就彻底放心了,他叮嘱几个手下几句保密后就出来了,然后又对守在门口的黑军守备队叮嘱几句保密要求,他才在长安关闭城门之前回到自己的府上,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李庸之前就打过价格战,只不过那个时候李二没有参与,现在他是直接下场玩了,那就不一样了,李庸很想很霸气的和李二说,小样,和我斗?可是他也就自己意淫一下。这场价格战已经打响,他还是得亲自去看看,以防万一,而此时的甘露殿里,李二阴沉的脸像锅底一样黑,他一言不发不语一副即将暴走架势,因为刚刚京兆府派人来报说岩盐销售良好,已经卖出去三万石,还有不少人在排队,预计今天内能卖出去六万石,然而这个消息却不能让李二高兴半分,相反,反而预感到背后有问题,卖的太快,不合常理,毕竟雪花盐也在大卖,长安城内的购买力什么时候这么大?沉吟良久,李二想不出背后有什么问题,这种感觉更难受,放佛整件事正在朝自己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该死的失控感,李二已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朝廷,对朝臣,对百姓产生失控感,放佛这一切都在远离自己,变成孤家寡人,这种感觉让人抓狂,其实这只是咱们的李二皇帝有被害妄想症想出来的,那里有什么失控,虽然和吐蕃开战,打的难解难分一时间没个胜负,但也不会有什么,加上什么海盗之类的,其实他更加知道,这些倭国的萝卜兵,都不够唐军杀的,他是纯纯的自找麻烦。没多久,奉旨赶来的杜如晦、房玄龄进殿,他们恭敬向李二行礼,李二摆摆手说道。

“两位爱卿,朝廷的盐贩卖速度忽然大增,朕觉得此事背后有古怪,特召你们过来商议一二,你们对此事有何感想?”

“回圣人,此事不外乎两种办法,一种是继续卖,一种是不卖,如果不卖,虎头蛇尾,恐落下诟病,引来民间非议,既然不能不卖,那就顺其自然,反正盐卖出去还是在长安,落入百姓之手,无伤大雅。”

杜如晦郑重的说道。

这番话有些敷衍,李二不喜,蹙眉问道。

“可要是背后有阴谋,又该如何?”

“圣上,朝廷能收回盐不卖吗?”

这时房玄龄突然开声反问道,李二摇摇头,沉默了,如果不卖,民意大跌,百姓生怨,后果朝廷承担不起,可要是卖,又担心这背后有古怪,这种憋屈的感觉让李二抓狂,杜如晦和房玄龄见李二摇头,杜如晦就接过话说道。

“既然朝廷必须卖,就算背后有阴谋算计,了不起也是将盐买走,囤货居奇,以待来日,但盐还在长安,等过些日子江南水灾平息,大批海盐进入长安,囤货居奇就是个笑话。”

李二也想到有人在囤货,但又觉得不像,提醒的说道。

“克明,玄龄,如果有人囤货居奇,等江南海盐一到就全都砸手上,对方不可能想不到这点,为何还要如此行事,就不怕亏损?朕担心别有用意。”

杜如晦和房玄龄这样的聪明的人也想不明白其中道理,总觉得这背后有李庸的影子,不过上次他们登门不见,杜如晦和房玄龄就已经猜到李庸不想他们卷进来的用心,杜如晦想了想说道。

“圣人,或许他们觉得江南水灾没那么快平息,而且,将盐拉到边远城池贩卖还能高价,拉到边境更加好卖,怎么算都不亏。”

“你的意思是有人囤货,待价而沽,甚至不惜贩去边境?那朝廷可否自己也可以贩去边境?”

李二眼眸爆睁问道,房玄龄脸色大变,赶紧提醒道。

“圣人,与民争利恐怕不妥,朝廷让京兆府打着救济百姓的名义贩卖可行,但价格必须低,老百姓买得起,如果高价出售,性质不同,恐会引起更大麻烦。”

李二也清楚不能与民争利,但不甘心,那么大一批盐要是脱手,内库又能大赚一笔,再也不用紧紧巴巴过日子,思忖片刻后说道。

“爱卿说的是,不能高价贩卖,与民争利,百姓不易,侯家几座盐矿被朝廷充公,朕打算派一人去主持开采,运更多盐来长安,何人为好?”

“臣对盐矿开采一事了解不多,请圣上独断。”

房玄龄拒绝道,这历来举荐人最是敏感话题,如果所荐之人正中圣意,一切好说,但功劳肯定没有,可要是举荐出错,会有连带责任,何况李二问起此事心中必然已有人选,多年为官,杜如晦和房玄龄对此门清,李二见杜如晦和房玄龄如此上道,就满意的笑道。

“某意推行榷盐法,设盐司,专司开采、制作、分配和转运事宜,利州都督武士彟虽戴罪之身,但熟悉山南西道事宜,官降二级,任盐司尹,你意如何?”

听到榷盐法三个字杜如晦和房玄龄纷纷脸色大变,杜如晦赶紧说道。

“榷盐法是汉武帝时所实行的朝廷垄断食盐产销制度,也是引发汉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唐沿隋制,无榷盐法,而今圣上要推出,恐有不妥,还请三思。”

榷盐法的核心是民制官收,即招募平民自己准备生活和生产费用去煮盐,官府供给煎盐工具,煮成的盐由官府按月给以一定的工价收归官有,再以一定价格卖给商号,有商号再卖给百姓,简单而言,就是原本的商家生产、销售变成百姓生产,朝廷统一收购,再配发给商家零售,多了朝廷这个环节,就多了很多人伸手卡拿要,成本大增,价格会高很多,百姓更吃不起盐,何况让一个戴罪之人负责,李二这是为了扶持新势力简直不遗余力,饶是房玄龄老好人也来火了,但还是忍着怒火继续提醒道。

“圣上,武士彟戴罪之身,事情没查清楚前不能委以重任,否则会遭人非议。”

李二脸色瞬间阴沉,冷漠不语,事关江山社稷,房玄龄也不退让,快速盘算对策,大殿里顿时变得压抑,冷肃,江南水灾加上长安缺盐让李二意识到盐的重要性和巨大利润,想收归朝廷,自己亲手掌控,增加内库收益,但也清楚这么做的弊端,所以刚才起个头,就是希望杜如晦和房玄龄俩人能站出来,上书朝廷,自己顺水推舟,将来出问题还能推给他们俩,没想到房玄龄不仅不像往常一般默契答应,反而拒绝,态度坚决,李二那患得患失的失控感再次涌上心头。李二来火了,你房玄龄不懂事,杜如晦不配合,朝廷有的是人配合,冷着脸摆摆手说道。

“此事再议,退下吧。”

杜如晦和房玄龄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李二阴沉的表情,知道说什么都没有,都叹息一声离开,匆匆出了大殿,心中满是担忧,江南水灾还没解决,榷盐法一出,这天下恐怕要大乱。

“不行,绝不能放任不管。”

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了一声之后,俩人就匆匆离开皇城,上了马车之后直接说道。

“去华亭侯府,快。”

杜如晦和房玄龄他们现在可管不了那里已经被李二监视,杜如晦的马车迅速启动,朝李庸的府宅而去,一路上,房玄龄沉思不语,寻思着李二什么时候性情大变,而且多疑,猜忌,长此下去,这天下恐怕要动荡,烽火再起,真是多事之秋,房玄龄揉揉疼痛的脑袋,脸色奇差,杜如晦也一声不吭的闭着眼睛。俩人很快就来到了李庸长安城的宅子,立马被李庸的卫兵拦住,杜如晦和房玄龄担心李庸又不见,对着李庸的卫兵说道。

“去通报一声,就说老夫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一见。”

卫兵不敢自作主张,赶紧去通报,这时,一辆马车过来,正是去暗查销售情况返回的李庸,此时他们避无可避,李庸没办法再躲,于是就迎上去问道。

“杜相、房相,您们怎么有暇过来?”

杜如晦板着脸说道。

“见你一面还真不容易,找个安静之所聊几句。”

“随我来。”

李庸会意地点头,示意放心,很快两辆马车在特工和卫兵的掩护下,摆脱了百骑司的监视和跟踪,没多久来到城外的一处山顶院子门口停下,李庸领着杜如晦和房玄龄来到书房,不准任何人靠近,三人坐定之后,杜如晦和房玄龄也不问李庸怎么在城外还有这么一处宅子,杜如晦直接说道。“你听说过榷盐法吧?”

“不太清楚,怎么了?”

李庸惊讶地反问道,于是房玄龄便将榷盐法的核心要义解释一遍,最后补充道。

“你的老丈人想推出榷盐法,成立盐司专司天下盐业,由武士彟担任盐司尹。”

李庸脸色一变,虽然不知道武士彟,但他清楚大唐就是亡在盐上,唐朝末年两大造反头子黄巢和王仙芝都是贩卖私盐出身,也正是盐价太高,老百姓苦不堪言,活不下去,最后跟着造反,不过,那都是唐朝末期才发生的事,朝廷现在并不插手盐,他这老丈人想干什么?嫌自己江山太稳固,想找点刺激?杜如晦见李庸沉默不语,催问道。

“榷盐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你可有办法阻止圣人此举?”

书房内,李庸面对询问笑而不语,别说没办法,就算有办法也不说,李二想作死,那就作吧,关自己什么事?

房玄龄急了。

“李庸你如有办法,直言便是,老夫自会去主持,无须你出面,天下好不容易稳定,绝不能再出事。”

为了大唐,房玄龄也是操碎了心,李庸自然看得出来杜如晦和房玄龄心中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百姓疾苦,都是好官,但也容易得罪人,忍不住提醒道。

“杜相,房相,圣人想增加收益,更想扶持一股新力量,这个时候谁都可以跳出来反对,唯独杜相,房相你们这些老人不行,只会适得其反,让我这个老丈人更加坚定决心,不如顺其自然吧。”

“可是?”

杜如晦和房玄龄不是不懂,只是不甘心大好江山再起纷争。

“杜相,房相,回去吧,以后有什么事派生面孔过来,你们也知道我那老丈人早就已经盯着我城里的那个宅子了,你们和我来往密切并非好事,会受牵连,等哪天你们不在朝为官了,就来我这,去西山还是华亭,我都给你们留着一套房。”

杜如晦听懂了话中深意,盯着李庸问道。

“非得如此?”

“我只是想自保。”

一句话,道尽无数悲凉,杜如晦和房玄龄瞬间明白李庸的心思,堂堂华亭侯,当朝长公主夫婿,当今圣人的女婿,不敢说立功多少,朝廷不赏赐也就算了,还逼得想尽办法自保,换谁心里能好受?下一刻,杜如晦和房玄龄起身郑重说道。

“你是个好孩子,只要你一心为天下百姓,老夫就在你身后。”

说完,他们就大步流星而去,都是聪明人,很多事不需要点破,李庸没有起身相送,目视杜如晦和房玄龄离开的背影苦笑道。

“好孩子吗?”

好人卡都是由美女派发,但由千古名臣杜如晦和房玄龄送出则不同,李庸有些小骄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