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402章 崇祯的妙招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402章 崇祯的妙招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经过一番纠结与思索之后。

朱由检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

那就是要确保皇室的收入,每年不低于1亿银元的同时,还要能攒下一千万银元以上,实现10%的结余率。

说实话,这个目标,对于别的势力,可能没有什么困难,可谓非常的轻松,甚至能攒下更多的钱,就比如说关宁集团,如今的年收入据说达到了五亿银元,能攒下上亿银元之多,结余率达20%,让关宁军的高层,是个个都富可敌国,拥有无数的存款。

但作为皇帝,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方方面面都要花钱,不允许减少投入的皇帝,年结余一千万银元,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怎么省吃俭用,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却还是会有很多必须要花掉那一分钱的地方。

甚至朱由检悲哀的发现,他可能连自己的儿女们都比不过,比他们还要穷得多。

比如太子朱慈烺的名下,现在有属于他的皇店八间,太子庄园六座、中小工厂三座以及其他产业若干,还有一笔超过三百万银元的定期存款,放在天下通银行中,吃每年5%的利息。

而太子名下的资产,是由皇后周玉凤负责打理和经营,这些年因为经济发展形势不错,都是年年进账大量的利润,还请了许家庄的职业管理人员,帮忙培训了一批管理人才,大幅提高了经济收益,故而太子名下的产业,每年能赚到的净利润,在百万银元以上,且每年都会增加。

这些收入,经常让朱由检羡慕的流口水,也多次转动脑筋,想要借一点钱过来花花,弥补一些开销上的不足,或者用于去干一些大事,刚开始周皇后与懂事的太子,都愿意借钱给他,但借的次数多了,累积超过了百万银元,但一分钱都还不了的时候,周皇后不愿意再借了,太子朱慈烺也不想再送钱给朱由检,因为有借无还,分明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再这么借下去,岂不是永远见不到白花花的银元,或者一沓沓的纸钞,永远过不了那种有钱大少爷的日子。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况且对于周皇后与太子朱慈烺而言,以他们的高贵身份,平时出门或者活动,也是需要排场的,身边也是得有个几十号人专门伺候的,为了笼络身边的人心,日常的开销再怎么节省,也是个不小的开支,就以三百个人,每人每年不少于五百银元算,也得十五万银元,才能勉强维持最基本的体面。

另外交朋友要花钱,周皇后购买衣服化妆品全都是高档的,每年开销不会低于上万银元。

还有人情的往来。

朋友之间的交际。

周皇后跟朱慈烺,每年也都是会花掉不少钱的,否则即便他们想尽办法的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对下人表现的也不是特别大方,只有到了较大的节日里,才会拿出皇家气度的一面,只是要维持这个架子和脸面,每年都要花不少的资金,若是这些钱被皇帝借走了,他们没钱了,那就真的特别伤面子,真的会损害皇家气度,必须重视,不能出半点的差错。

所以在朱慈烺满了十岁大,已经懂了很多道理,也明白了钱的重要性后,就开始死死的守护住自己的钱袋,说什么都不想借,还催促父亲朱由检赶紧换钱,一定要当个有借有还、言而有信的人,绝不能成为老赖——这些话把朱由检说的哑口无言。

然后朱由检把借钱的突破口,放到了周皇后周玉凤的身上,想给她做做工作,让她站在一个贤惠妻子,站在一个一国之母的角度上,多借点钱给他,帮助他打理好这个庞大的帝国,做出属于她的一份贡献。

面对这份的大画饼。

面对丈夫的请求以及一国之母的高要求。

周玉凤刚开始是配合的,补贴了不少资金进去,零零总总加在一起,得有七八十万甚至更多,这种付出,让她减少了去高档商场购买衣服的次数,让她取消了许多的公益活动,营造出一个‘慈善皇后’形象的大好计划,也在半途上就取消了,因为没有钱,别说参加公益活动,自己开皇宫里天天不出门,连关系好的朋友都少了许多,感情变的生疏。

不行。

这么下去绝对不行。

钱。

身上必须得有钱才行,才能过的较为洒脱,才能有七分底气三分自信,不会弱了气势。

再者就是钱的重要性,周玉凤此前很早就体会过了,拥有过好多次不好的回忆,不想再有类似的经历。

反正思索了很长时间之后,周玉凤还是决定,不能再过以前的那种日子,不能再把白花花的钱,大把大把的送给朱由检消耗了,即便大明还有许多百姓吃饭吃不饱,住不上宫殿般的房子,还在贫困的深渊中挣扎,但周玉凤真没有那个菩萨般的心肠,但改变命运,主要还是那些被命运压迫者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要勇于奋斗才能摆脱贫困,资金援助只能让他们缓解一会,只是治标不治本。

最好的办法,是他们自己努力和上进,从而改变他们贫困的命运,否则完全靠朝廷跟皇室救济,那只会形成依赖,问题还会存在。

再者,太子朱慈烺年龄是越来越大,今年都满了十四岁,快要十五岁了,因为小时候营养好,个子接近了一米八,非常的高大健康,而且头脑聪明,学什么都快,比不上顶级天才,但依然算是聪明人的行列,且很会交朋友,情商不低,身边早就围绕着一大圈人衬托,有的是勋贵子弟,有的是商人后代,都是天之骄子一般,家庭条件每一个差的,而朱慈烺很小就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早就想以整个大明为舞台,书写属于他的精彩,并且要超越自己的父亲,成为‘千古一帝’,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光明盛世。

但……这些理想,无不需要金钱去实现,哪一个不是激动人心,但也意味着金山银山,才能变为现实的理想。

只是那么多宝贵的资金,却没能发挥出很好的用途,费效比很低,让朱慈烺多次感到无奈,总觉得父皇能力有点不足,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导致这些年花了很多的冤枉钱,但所谓的‘改革’,成果却较为有限。

若是交给朱慈烺他自己来把握的,他会有很多种的妙招,带领大明走向腾飞,花的钱还不一定会很多。

扯远了。

但不论如何,在身边的亲属这里,朱由检是再也借不到钱,怎么说好话都没用,哪怕是一些喜欢争宠的妃子采女,也不会为了得到他的宠爱,而甘愿借钱给他,实在是被搞怕了。

至于天下通银行,借钱给皇室肯定没有太大的问题,许远也希望皇室能多借一点,好刺激经济的流动性,年利息5%左右,借个三五千万完全不是问题,若是将来出了点困难,欠款还不上,那就只能拿走大明的一些核心利益或权利,进一步的掏空大明的内涵,从而让皇权千疮百孔,慢慢的让人不复追随和效力。

所以借钱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况且朱由检已经背上了1亿银元的巨债,不想再背负更多了,不然他晚上很难睡得着。

头痛。

非常的头痛。

死了非常多的脑细胞。

不管好的坏的办法,全都想了一遍,要么不切实际,要么副作用过大,甚至可能会得不偿失,不能轻易尝试。

又绞尽脑汁了好一会。

并好好的盘点了下皇室名下的资产,对于那些他完全可以掌控的部分,朱由检好好的对比与观察了一番,终于眼睛一亮,想到了一个应该可行的办法。

皇家农庄!

尤其是北直隶境内的三百座皇家农庄,朱由检仔细分析一番后发现,这些皇家农庄,虽然一座座规模不小,且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全都是实现了正向的收益,能够克服天灾的影响,每年都能净赚一些收入,成了皇室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这些皇家农庄中,生活着近五百万的人口,以优质青壮居多,虽然较之于2.3亿的大明人口,这点人口似乎有点不够看,甚至是一种包袱跟负担,不知道会消耗多少的粮食与物资,才能养活这么多人,但在产出方面,经过这十年的精心经营,依然不是特别理想,除了那十几座地下有矿的皇家农庄,带来不少的矿产收入。

但在农牧业方面,这三百座的皇家农庄,在过去的一年,只给皇室的内帑,带来了五百万石的粮食,还有十万头的猪牛羊,大概相当于三百万银元的收入,即平均每座农庄,可以带来1万银元的净收益。

当然未来肯定会有所增加,达到每座庄园1.5万银元,乃至2万银元,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会变的越来越好,毕竟负责管理这些皇家农庄的,是才华出众又极为负责的方以智,他用晒成黑人,以及长期体重不足百斤的代价,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他的付出与汗水,朝堂之中,没有谁不服气敬佩,便是那些对皇帝抱有恶感的文官们,也认为方以智是皇帝身边的‘核心忠犬之一’、‘才华赛过武侯’,是值得重视和警惕之人,若是再得到皇帝的重用,未必不能成为内阁宰辅级的人物。

但此时此刻。

朱由检的脑中,却产生了一个想法,或者说假设。

那就是假设,把三百座的皇家农庄,全部卖掉,这些设施完好的农庄,还有上千万亩的土地,且是经过长期耕种的熟地,按照现在的土地价格,一亩熟地,卖个五块银元,应该是毫无问题吧?

还有皇家农庄的房子、工坊、菜园等等设施,每座庄园卖给十万银元,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吧?

如此一算,土地的价值就达到了五千万银元。

庄园的价值,就是三千万银元。

最后就是那五百万的青壮人口,如今大明各地劳动力短缺,海外的殖民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果把这些青壮,以派遣劳工的形式,安排到各个地方打工,只收一笔介绍费的话,那么一个青壮,是可以赚到十块银元介绍费的,五百万人口,那就是五千万银元的介绍费。

当然,若是把青壮送到海外的殖民地,能拿到每人三十银元的介绍费,赚的可以更多,且不限男女老幼,只要手脚健全,就有三十银元的介绍费,乘以五百万人口,那就是足足1.5亿银元。

再加上土地跟庄园基础设施的价值。

合计就是2.3亿银元。

巨款。

这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啊,相当于连续二十三年的时间里,每年得到一千万银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而保留这些庄园的话,每年只有三百万银元左右的收益,若是遇到不太好的气候,农作物欠收,或者牛羊大量的冻死,那就别说进账了,可能还要内帑出钱赈济,还得搭进去不少的资金,这种事情,在过去的十年,发生过三四次,即平均每两年,才能出现一年的丰收,一年的欠收或少量亏损,平均一下,每年只赚个150万银元的样子。

很难保证长期稳定,保证不了年年丰收。

而且即便丰收,平均每座皇家庄园,一年的净收益,也就1万银元样子,相当于每位庄民,只能带来1银元不到的收益,这个收益率实在太低了,意味着每个庄民,一年忙碌到头,只能给皇室带来一块银元的利益,而如今大明的人均收入,大概是五十银元的样子,按照3%的税率,也能交个1.5银元的税赋,皇家农庄的收益率,居然还不如普通的大明百姓,税赋压力太低。

若是换作海外的那些庄园,比如甘蔗庄园、橡胶庄园,每个庄民带来平均收益,可以很轻松的超过五银元、八银元乃至十银元,甚至就是普通的粮食庄园,每人每年也能带来不少于三银元的税赋收入。

存在足足三倍的差距!

如果把这三百座的皇家庄园里的庄民,全部送到南洋之地,开辟新的庄园,肯定会带来更高的效益,更多的收入,性价比提高绝不止一两倍。

鸡肋。

朱由检的心里,给皇家农庄,打上了鸡肋的标签,眼睛转动间,就动了要做出改变,大力调整一番的心思,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每年积攒一千万银元的目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