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三十九章 庄园经济圈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三十九章 庄园经济圈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初冬季节,天气逐渐的变冷。

偶尔有小雪花落下。

户外田地里,农业生产活动基本上停止了。

但对许家庄而言,经济交易活动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变的更活跃热闹了。

……

这天。

通往许家庄的水泥小路上。

附近王家村的村民王老实,正推着一辆鸡公车,车上装载着几麻袋的稻谷,木轮叽里咕噜的转动,两个儿子王大牛与王二牛,每人拉着一根绳子,在前面进行拉拽,一家人合力将重约五石的稻谷,准备运到许家庄的碾米坊加工,得到大米和米糠,然后再运回家中。

“爹,前几年许家庄刚建庄的时候,我们家为什么不加入啊?如果那时加入了该多好啊,我听说庄里的庄工,有厚实暖和的衣服穿,差不多天天有肉吃,还有工资有钱花,一年能赚几十块银元呢,日子不知过的多舒坦,我们家虽然有二十多亩地,但交的税太重了,一年忙到头都攒不下钱,要不是这两年用了良种产量高,恐怕都要挨饿。”

大儿子王大牛抱怨的道。

“是啊,如果咱家加入了许家庄该多好啊,说不定我跟哥哥都有书读,干活也不用卖力受累了,许家庄的大神器给人省了很多力,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的多苦啊,爹你实在太糊涂了。”

二儿子王二牛也埋怨道。

“哎,你们不懂,田地是最重要之物,乃安身立命之本,断不可丢!”

王老实摇摇头,虽说他在别的问题上老实了一辈子,不知吃了多少的亏,唯独在田地之事上,这是条不可退让的底线,不论多么困难,都不能把地卖掉。

只是两个儿子的抱怨。

多次踏入许家庄,他亲眼见识到的种种新鲜事务,一次次受到巨大冲击,并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之下,他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动摇了。

不止一次的动摇,原来坚持的信念在不断的衰弱。

因为许家庄确实不太一样。

比如大斗借出小斗归还,不知得罪了多少地主老爷,救了多少穷人的命。

比如许家庄的良种,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产量也至少增加三成以上,种子价格也不高,甚至允许先赊账购买。

比如提供了大量的临时工作岗位,最多时一座集体庄园就招工万人,给无数家庭带来额外收入,乃至让一些贫困家庭有了活下去的生计。

另外许家庄还主动修桥补路,在许家庄周边,修了不少六尺宽(两米)的水泥路,建了十多座的石桥木桥,过桥费一文不收,背后不知被多少人讥讽痴傻。

还有今天王老实之所以推着稻谷,去许家庄碾米坊舂米,是因为在这里舂米不收钱,只收三成的稻糠,较之于通过其他渠道舂米,可以说十分的划算。

而以上的这些实例。

足够证明许家庄的好,证明那位许庄主,是位活菩萨般的存在。

但……

许家庄的这种好,能持续多长时间?

那位许庄主许菩萨,未来某一天会不会发生改变,变的不再那么仁义善良?

就算许庄主能仁义一辈子,但等他没了,他的子孙呢,能不能继续仁义下去?

不确定。

根本就无法保证。

故而王老实他体内那华夏农民的本能基因告诉他:田地,还是持有在自己手上比较好,哪怕会过的比较辛苦。

很快。

许家庄碾米坊前,排了条不短的队伍,周边村民过来舂米的很多,大部分跟王老实类似,多的用平板车拉,少的用鸡公车,也有少数富农,用上了许家庄生产的轮胎式钢架独轮车,载重量是鸡公车的一倍,还更加省力,但要15块银元一辆,谁家要是有辆这种的独轮车,不知会让多少人羡慕。

而那些家中什么车都没有,只能用肩膀挑百十斤稻谷过来的农民,无需排队等待,可直接在米柜那边,以100斤稻谷换70斤米 20斤米糠的比例,快速进行兑换——许家庄几乎不占这些贫民便宜。

一个多小时后。

总算轮到了王老实,工作人员先把他的稻谷上磅称重,告知他具体斤数,然后把稻谷倒入机器进料斗,嗡嗡的巨响中,黄橙橙的稻谷,被加工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与粉碎状的稻糠。

五石六百来斤的稻谷,最后得精白大米410斤,稻糠200斤,其中三成的稻糠算作加工费。

“我们当取走稻糠六十斤,不知可有问题?”工作人员问王老实。

“无有问题,无有问题。”王老实摇头,较之于他处的缺斤短秤,许家庄碾米坊只能用良心来形容。

将大米跟稻糠重新装上车,准备推车回去。

这时两个儿子十分兴奋的跑回来,汇报了一个好消息:

“爹,刚才我看到砖窑厂那边招临时工,我跟弟弟两个去试了试,管事说我满了十六岁,算一个成年工,弟弟十三岁,算半个工,可以在砖窑厂干一段时间,日薪一分银,包吃包住,而且砖窑厂里面很暖,一点都不冷,我跟弟弟想留在这里搬砖,今天下午就开始上工,所以就不跟你回去了。”王大牛道。

“爹,管事说我是童工,只要完成成年工一半的工作量就行,如果我干的多,会按具体表现给我加工资。”王二牛道。

“你们两个不回去,这么重的米,我怎么推回去?”

王老实道,两个儿子找到工作他很高兴,但他怎么办?一个人推六百斤东西走十几里的路,他这把老骨头不得累个半死?

好在碾米坊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困难后,表示许家庄可以借一辆轮胎式独轮车给他用,鸡公车抵押在这里,独轮车第二天还回来就行,毕竟他两个儿子都在庄园里打工,不可能一去不返。

“好好好。”

王老实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两个儿子都在这里赚钱,还省了家里的粮食,而今年多出的结余,明年给大儿子娶个媳妇没问题,哈哈哈,想到这里他笑的见牙不见眼。

……

与此同时。

附近的东庄镇,拥有五百多亩良田的地主陈延之,心情非常的不好。

本来他家的田地,今年也取得了大丰收,收获稻谷、玉米、土豆等粮食六十多万斤,多到仓库都爆了,是前所未有的好光景,拥有举人功名的他还不用交税,不知道有多爽。

然而他很快又不爽了。

因为他家的粮食很难处理。

若搁在往年,家里多出的粮食,可以给贫民放贷,还不起就用田地抵债,以此兼并土地,实现增加田亩的目的,且越是灾年荒年,越是扩张的大好时机。

但自从许家庄建立后,这套发展模式就被打破了,一个大斗出小斗进,就不知坏了多少地主的兼并美梦,对许家庄恨到了骨子里。

陈延之就是痛恨许家庄的一员。

但今年他家能取得丰收,又得感谢许家庄的良种,故而痛恨之余,也还是避免不了跟许家庄交易与合作。

而断了给贫民放贷这条路,多出的粮食,只能想办法卖给商人,不然粮食堆放在仓库里,时间长了,不是腐烂变质,就是喂了老鼠虫蚁,最多存放三年左右。

只是最近的陈延之,以举人老爷之尊,亲自见了四五拨的商人,但这些卑劣之辈,竟然以1两银子四石到五石,乃至是1两银子六石的超低价格,收购他家的粮食,价格低的令人发指,且有越来越低的趋势,因为兴化县内卖粮的地主很多,都在大量抛售。

而商人的经商规则是百里不贩粮,要卖就把粮食卖到很远、价格最贵的地方,故而运输成本很高,在收购端他们自然会竭力的压价。

“老爷,要不我们还是把粮食卖给许家庄吧,许家庄的碾米坊、副食品加工坊,正在不限量的收购粮食,稻谷是一块银元两石半,玉米一块银元三石,土豆一块银元四石,价格都比那些粮商高的多,与其这么多粮食砸在手里,不如卖给许家庄算了,我看到很多的农户,都把余粮卖给许家庄了,有些家里粮食多的没地方放的,干脆就存进许家庄大粮仓,我觉得许家庄是可信的,至少比那些奸商好多了。”

妻子沈氏在陈延之的耳边,提出了她的建议。

“罢了罢了,奸商太可恶了,就依夫人之策吧。”

陈延之摇摇头,终究是听从了夫人的建议。

很快。

在妻子沈氏的安排下,请了数十位的青壮,十辆大车,用了足足两天时间,才将仓库里的六十多万斤粮食,几乎全部卖掉,只留两万多斤自用。

最后五千余石的粮食,换成了1678块的银元。

只是最终落到陈延之手中的银元,只剩五百多块了。

没办法,许家庄内的白糖、肉罐头、粉条、豆干,玻璃镜、香皂、沐浴露、羊毛呢子大衣、打火机、蜂窝煤与煤炉等商品,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都是大明中上层阶级的刚需,而自行车这类的奢侈品,则是只有顶级阶层才买得起的宝物,沈氏只能羡慕的看几眼,且若不是她剁手有所克制,不然一块银元都花的不剩了。

“你这个败家婆娘,让你管家,我陈家早晚房倒屋塌!”

陈延之破口大骂,只是沈氏买回来的那些许家庄商品,他很快就跟着享用起来,虽然没有高呼真香,但骂沈氏的频率和力度,都明显的下降了。

……

而在冬季河面结冰之前。

通过长江、淮水与京杭运河的河运体系,一艘艘载满了货物的沙船,进入到大沟河,最终抵达距许家庄不远的码头上。

这些沙船装载的货物很多。

有来自重庆、贵州的木料。

有来自徐州的煤矿。

也有来自南直隶太平府马鞍山的铁矿石、石灰、石料。

以及来自苏州府、松江府的棉花等。

虽然目前的交易量不是很大,这些来到许家庄的沙船还不是很多,往往装着矿石、木料等原材料而来,然后拉着许家庄的粮食、副食品、现代工业品等货物回去,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经济交易圈。

但不管是许家庄集体庄园半径十几里范围内的小型经济圈。

还是通过河运体系形成的大范围经济交易圈,总的而言,围绕着兴化县许家庄,一个庄园经济圈,分成内外两个循环,正在不断的发展、成型、壮大,在完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庄园经济圈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活力,也如同一台引擎,给大明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