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297章 洪承畴的不甘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297章 洪承畴的不甘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十年,二月二十八日。

陕西,西安城。

秦军总督府中。

书房内,今年四十四岁,身形精瘦,但目光矍铄的洪承畴,坐在沙发椅上,戴着副低度近视眼镜,正看着手中的今天发行的这刊《东方时报》。

头版头条文章【铁路投资债券已销售一空,开始进入动工建造阶段】,洪承畴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陷入长时间发呆状态,不知在想些什么。

哎!

他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烦躁的将报纸合拢,放到书桌上,然后站起身,背着手来回踱步,在小小的书房内走了一圈又一圈。

并不时发出长吁短叹之声。

可见他心情不是很好,一副心事重重,面带阴郁的样子。

其实他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好。

尤其是自崇祯六年冬天,加入「灭女干商联军」,去山西灭了晋商八大家,赚了那一波的外快后。

借助这次得到的第一桶金,他练出了足足三万忠诚于他的精锐秦军,并在此后几年,靠着这支秦军,立下了不少战功。

他的官职升到了正一品加太子太保,为妻子老母争取到了诰命。

个人财富方面,他这几年投资海贸,又引进许家庄的技术,投资开办了多家工厂,身家早就超过千万。

还有这次许家庄发行的铁路投资债券,他就眼睛不眨的购买了300万银元,可谓十分的豪气。

既然如此。

既然他的人生已如此成功,堪称到了圆满的地步,为什么他还要长吁短叹,一点都不高兴,这让那些混的远不如他的人们情何以堪?

其实绝大多数的不幸福,都是源自于落差和对比。

而崇祯六年冬天,在许家庄组织下,出兵剿灭晋商八大家的十六支朝廷军队,其主将洪承畴、曹文诏、杨御蕃、王洪、邓玘、左良玉、秦良玉、吴襄、祖大弼、王应晖、左光先、李卑、艾万年、汤九州、陈永福、刘泽清——这十六人中,当时洪承畴的官职是最高的,甚至就是一些将领的上级,加之是文官出身,天然就要高半头,他地位远在另十五人之上。

但四年不到的时间过去。

他从三边总督平调为秦军总督,掌管陕西一地军政,品级没变,权势稍削弱了一些。

另十五人也没怎么升迁,都受到朝廷猜忌,这点无话可说,没必要比个高低。

只是让洪承畴难以接受的是,短短四年不到,在地盘、产业经营方面,除自己外,居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通州总兵杨御蕃,他现在有着「运河王」的称号,靠着京杭运河终点的他,靠河吃河,组建自己的河运商队,开办了食品加工厂、砖窑厂、水泥厂、蜂窝煤厂、河沙厂,借助水运便利,通州军每年获利四五百万银元,不断壮大,逐渐有了垄断京杭运河的趋势。

又比如天津总兵王洪,现在被称之为「天津王」,不仅也开办了数十座工厂,还跟许家庄合作,一家一半的,垄断了整个天津港,每年的货物吞吐量近亿石,还组建捕捞船队去渤海捕鱼,并进军挖矿行业等,每年赚上千万银元。

再比如以吴襄、曹文诏、王应晖、祖大弼为核心巨头的关宁军,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商业集团,年收入比朝廷岁入还高,把建奴逼迫到步步退让,让关外蒙古,甘愿成为他们小弟,混的不知道有多潇洒。

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虽然洪承畴对这位巾帼女将十分欣赏,但对石柱那么个鸟不拉屎的穷苦地方,内心是颇为不屑的,但现在也发展起来了,在纺织行业大放异彩,秦良玉更是有纺织女王之称。

还有左光先、李卑、

艾万年、汤九州、陈永福、刘泽清之辈,这些人在洪承畴眼中,以前都是不值一提的小角色,都是让他内心不屑的武夫而已,但这几年也都发财了,开厂的开厂,挖矿的挖矿,经营物流等,尤其是左良玉这个甘愿给许家庄当狗的鼠辈,也在诸多领域遍地开花,如今身家至少是他洪承畴的两倍。

总而言之。

洪承畴发现,十六位的主将当中,这几年他混的明显靠后,或者干脆就是倒数——洪承畴跟他们私下里是有书信联络的,而许家庄的电报站允许他们使用后,这两年的私下沟通更是相当频繁,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各自发展情况,对彼此是比较知根知底的。

所以发现自己明显落后了,乃至排名倒数,洪承畴的焦虑感就产生了,开始进行反思,明明他的很高,为什么却被众人甩开这么多?

很快他总结出了三点。

其一,清高。

他觉得自己确实是有些自命清高了,当别人都天天求着许家庄合作,极力讨好,引进各种技术开矿办厂的时候,他洪承畴却有点放不下架子,觉得自己是文官,是儒士,所以很难拿出求人的态度,只有在实在有求于许家庄的时候,才会发出请求,导致只办了寥寥数座工厂,时机上也比较晚,市场份额早就有人占据。

其二,资源不足。

陕西太过贫瘠了,矿产资源较少,田地又连年干旱歉收,根本发展不了农业,过去多次爆发战乱,再被许家庄移民走了数百万,沦为矿工数百万,如今陕西的总人口不过五六百万,导致劳动力少,经济发展滞后,这些因素,都让陕西很难发展起来,市场容量小,自然赚不到多少钱。

其三,没有对外开拓的空间。

这是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也是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比如关宁军,可以往遍地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辽东之地发展,往牛羊丰富的蒙古发展,乃至面向大海,往海外拓展——可对外开拓的方向很多,未来发展空间无穷。

比方说福建的郑氏集团,跟着许家庄拓殖海外,不知占据了多少温暖的膏腴之地,建立了无数的庄园港口,发展潜力也是无限。

又比如四川石柱的秦良玉,虽然进入蜀川的交通不太便利,但四川盆地终究是天府之国,哪怕只能在这里面打转,潜力依然非常巨大,更何况还能向云贵拓展。

再等到几年后海川铁路修通,则直接可以起飞了。

剩下的就不一一举例了。

而他洪承畴所在的陕西呢?

往西边发展是让人喘不过气的高原。

往北边发展,是无尽的沙漠与戈壁。

往南往东则会碰到别人的地盘,会严重得罪同僚,朝廷更会严惩,许家庄当然也不会支持,毕竟一整个陕西的地盘,就算是贫瘠了点,他也该知足了。

死地。

洪承畴觉得自己陷入了个没有什么发展空间的死地,虽然资源依然是有不少,活的还算滋润,但真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最后只会被拉开更大的差距,越发没有追赶上的可能。

怎么办?

要如何才能打破这样的局面?

办法当然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

比如放弃陕西这块地盘,求许家庄帮忙,换个新的地方发展,如去海外、去南洋,随便占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小岛,估计都比陕西有搞头的多——只是秦军的三万精锐,大部分是陕西本地人,再者他们现在的生活都挺不错,粮足饷足,要让他们背井离乡,跑去海外,恐怕会反对声一片,哗变都有可能。

除非抛弃这支他投入血本、一手打造出的秦军,只带少数人去海外……但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还是只能留在陕西。

又或者听许家庄专家的建议,投入巨大成本,对陕西的生态环境进行大改造,种下大量草木,恢复绿化,花个五六十年时间,把陕西变成一个充满青山绿水的世外桃源,哪怕是其生态价值,都难以估量。

但五六十年后,他人都没了,就算生态环境改善了他也看不到了,这又有何意义?

排除否决一个又一个的方案。

洪承畴快速的转动脑筋。

结合这些天在《东方时报》上看到的各类信息,再做一个串联,他忽然发现了好几个的关键点。

比如通过关于少年爆破天才李定国的报道,洪承畴知道,以如今的爆破技术,开山炸石已是一件比较普遍寻常的事情了,成本也降低了,可大大提高开矿和修路的效率。

又通过最近这些天,许家庄铺天盖地的宣传重载铁路概念,更让人们意识到了重载铁路的巨大潜力,能够将几十上百万吨的资源,在短短三五天时间内,运送到数千里之外。

而西北塞外的西域之地,就是一处荒凉、偏僻,却又充满了无数矿产资源的地方。

虽十分遥远,但若修一条的重载铁路,延伸到西域境内,届时海量的各类资源,还不是可源源不断的运送出来?

就算遍地都是沙漠戈壁如何?只要克服困难,将铁路修通,届时处处都是财富,并不能限制他攫取财富的脚步——即前往西域的交通问题,通过铁路得到解决,从而允许他带着秦军,进入某些绝域之地,且能够保证后勤供应,那就绝不会被击败驱赶回来。

只要铁路能修进去,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他洪承畴就是「西域王」。

于是一个「西域开拓计划」,逐渐的在他脑中成型,让他眼睛越来越亮。

同时心中更爆发出最强烈的**和不甘,让他握紧自己的拳头暗暗道:

「我洪亨九进士出身,满腹经纶,才华出众,怎能居于那些莽汉匹夫之后?」

「我也要发财,要赚到更多更多的钱。」

「我也要称王,获得更高的权势,掌控更多人之生死!」

「我今年四十有四了,活不了太长时间了,十年之内,我必须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绝不能久困浅滩,荒废年华!」

「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这西域之王,我当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