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266章 宋应星、宋应升兄弟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266章 宋应星、宋应升兄弟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空中。

运输飞机‘神农1号’上。

首席农业专家宋应星,与兄长宋应升二人,坐在活动空间较为狭小的客座上,都忍不住将脸贴近玻璃舷窗,望着外面的蓝天白云,和一张绿地毯般的地面,脸上都带着好奇与兴奋的神情。

毕竟他们这是第一次乘坐飞机。

而目前的许家庄中,包括这架‘神农1号’在内,一共只有三架飞机。

另两架分别是‘霞客号’与‘专机1号’。

霞客号是给徐霞客领衔的地质科考团队所使用的,去年七月就进行了首飞,目前为止已在大明二十多个地方留下了足迹,执行了多次飞行任务,全是在不够平坦的土路起降,证明了这款飞机高可靠性。

专机1号是只给许家庄高层们用的,主要用于视察工作、基层走访、解决突发问题等。

唯独这架‘神农1号’,是专门服务于农业工作的飞机。

这次宋应星、宋应升兄弟,就是搭乘这架飞机,前往海南岛崖州的南繁育种庄园工作,飞行距离约两千公里。

且飞机的货舱里,还带了上千斤的各类种子。

有常见的农作物种子。

有野生大豆、小麦、水稻等人为收集到的种子。

目的就是带着这些种子,以最快的速度,去南繁育种庄园,参与到《神农计划》当中,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培育出产量高、性状优良、抗病虫害的优良农作物品种。

为此许家庄投入了相当庞大的资源,弄了个占地六万多亩的专用育种庄园,购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研发设备,并抽调了宋应星、宋应升这类的明末本地顶级人才,负责主导农业研发工作。

由此可见许家庄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

“大哥,我们二人加入许家庄,差不多有三年了吧?”

宋应星思绪如飞,不由得想起过去这几年的种种经历,尤其是加入到许家庄后,简直比过去的半生都要丰富多彩,宛若一场梦幻。

要知道在一开始,面对许家庄伸出的橄榄枝和竭力的拉拢,有着忠君爱国思想的他们,是非常抗拒与排斥的,严词拒绝了数十次。

什么年薪五万银元。

什么允许接触各类先进科技等。

宋应星都不为所动,一次次拒绝许家庄的拉拢。

但后来,他的小妾和幼子先后罹患重病,都是用许家庄提供的神药治好。家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是许家庄提供数万银元贷款帮忙走出困境,最后连身边的家人,都认为欠许家庄的恩情太多,老是拒绝拉拢实在说不过去,最后只得被迫答应来许家庄考察半年,看自己有什么能回报许家庄的地方。

结果这一考察,就把自己给深深陷了进去。

再然后把大哥宋应升也拉了进来,兄弟二人,最终双双加入许家庄,并都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了顶级的专家。

慢慢的也认可了许家庄的文化与制度,抛弃了自身的局限性。

现在回过头想想,有种颇为唏嘘和庆幸的感觉。

“是快有三年了。”

宋应升点头:“本来是打算参观几天就走,但许家庄确实过于先进发达,我们兄弟掌握的那些知识,并不能帮到许家庄什么,倒是我们这三年,在许家庄学到了无数东西,占便宜的是我们才对,许家庄看重的,不是那些过时的技术,还真是我们这两个快五十岁的人才,那位许庄主,是位心胸宽广的神人啊,反倒显的我们小气狭隘了,耽误了不少时间。”

“现在开始追寻真理也不晚啊,孔夫子不是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嘛。”

“不过,我们身上的担子也不轻啊,《神农计划》的内容非常庞大,至少要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才能勉强完成这个计划的第一阶段,要让这个计划全部实现,非得百年、几百年的时间不可,届时你我肯定是看不到了,只能是化为先驱和阶梯,帮助后来者开路,而就算是第一阶段取得成功,那也是泽被千秋万代,让大明百姓告别饥馑的巨大成就,用庄主的话说,我们兄弟二人,是会被后人封神封圣的,新一代的农圣就是我们,这等伟业,想想就令人激动啊。”

实际上!

许远亲自带人制定《神农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对现代社会那边的良种依赖,在明末世界,实现良种的自给自足,并充分利用明末这边的物种资源,让农业专家们,自主研发出适合明末这边的良种,走出一条新路。

毕竟明末这边的生物多样性实在是太丰富了。

动植物目前被灭绝的种类很少。

到处都能找到野生豆类、小麦、水稻的样本,什么性状都有。

就连一些现代社会不可能找到的珍贵的、高价值的动植物资源,都难以计数。

这边简直就是一座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哪怕仅利用到其中的1%,也能带来非常庞大的收益。

当然,现阶段许远不敢想那么远,他在《神农计划》中,制定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希望在三五十年内,借助最先进的杂交、基因育种技术等,实现所有粮食作物与上百种蔬菜水果良种的自给自足而已,至于走出新路,研制出有本地特色的良种,到那时说不定许远都看不到了,两边世界的光门通道都没有了,考虑那么远没有意义。

自然,这对宋应星、宋应升兄弟二人,更是如此,他们只需专注于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就行。

聊着聊着。

在激动过后,兄弟二人探讨起了关于许家庄的未来。

宋应升更做出假设问:“许家庄这样的模式,能够维持多长时间?万一某天庄主不在了,许家庄又该如何发展,能否像一个国家那样稳定下去,至少延续个两三百年时间,而不是昙花一现?”

“这就要看民心了。”

宋应星想了想道:“若许家庄的文化与制度,深得民心,受到拥护,没人希望发生动荡与改变的话,那么许家庄就能长期存在下去,相反,若是越来越不得民心,暴露出的问题和缺点越来越多,那么就算庄主是能长命几百岁的仙人,许家庄该崩溃还是会崩溃,任他仙力无边也没用,就像他经常放嘴里的那句话,百姓就是江山,就是一切。”

宋应升又问:“那你觉得许家庄存在大的问题么?”

“当然有不少问题。”

宋应星道:“比如《东方时报》最近报道的,一些许家庄本地人,歧视和侮辱外地人;少数集体庄园为了追求利润,收取高昂费用,剥削周边村镇,或者许家庄内部出现攀比铺陈之风,贪腐现象也有所抬头等,这些都是问题的苗头,但庄主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没有只听赞歌,而是全部严肃处理,及时打压遏制这些现象,并欢迎所有人士,尤其是非许家庄人士,提出建议和批评,凡是好的建议一律采纳,切中时弊的批评立刻改正,还强调必须保持强大的纠错能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许庄主,既有容人之量,也有类似齐王的纳谏之心啊。”

“庄主英明神武,如同圣人,可如果他不在了,还能及时发现,及时改正问题么?”

“那就要看制度了,只要形成好的制度,做出预防,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也能注意到,现在轮值执政官轮流执政的时间,已经达到每年六个月了,以后还会增加,这期间庄主不会过多插手,诸多大小事务,只要六位执政官达成共识就行,若存在分歧就让庄主决定,庄主不在就问主母意见……即分权又可集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性制度,并长期稳定运转下去。”

听到这里。

沉默了大概一刻钟。

宋应升终于下定了某种决心,开口道:“长庚,我想,还是把你我的妻妾子女,都带到海港城,或带到育种庄园,让他们都落户到许家庄吧,让他们也加入到这个体系之中。”

“大哥,你终于想通了?”

宋应星感到十分意外,因为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他们宋家,在江西奉新县是高门大户,标准的士绅地主,家族拥有良田数千亩,工坊十数座,有钱有势,有仆人佃户,是官府争取与讨好的对象,日子过的不算差。

若加入到许家庄中,只是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有较大改善,生活便利程度提高,后代发展机会较多而已,但也会受到不允许一夫多妻,家中仆人保姆不得过多等限制,只能说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对仕绅阶层的吸引力不是非常大。

但这次……大哥宋应升总算想通了,做出了带家人加入许家庄的决定。

“不是想通了,我只是觉得,许家庄这条路,或许能走的更宽更远,即便不能长久富贵,子孙后代的生活处境不至于太差。”宋应升道。

“这是对的,我早就是这么认为的,许家庄这边有更好的未来,落后腐朽的儒家传统社会,早晚会被淘汰的,何况我们的那些儿女孙辈,只去过海港城一两次,就都央求盼望着加入许家庄,他们的心早向着许家庄了。”

宋应星摇头笑道。

82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