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241章 炒粮者们的疯狂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241章 炒粮者们的疯狂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话说在粮食明明充足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囤粮炒粮者,依然我行我素,完全不听劝告,就是要囤粮炒粮,就是要发这笔不义之财?

且越是到了王朝末期。

越是到大乱之世,这种囤积居奇现象就越严重,且主要针对的物资就是粮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要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采取武力,大量的杀人可以杜绝么?

其实最根本原因,就是民间的有钱人太多了,闲散资金太庞大了,而资本天生就有增殖的**,粮食又是人人必须之物,炒作粮食风险很低,利润却非常不错。

原理跟现代社会,人们热衷于炒房炒股一样,就因为手头闲钱多了,又想增殖获利,结果什么东西价格上涨他们就炒什么,什么出现短缺就炒什么,或主动制造热度,主动炒高某些东西的价格,从而达到从中套利的目的。

即‘炒’这种投机行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大明社会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商人、勋贵、士绅、藩王等,乐此不疲,年复一年的炒粮囤粮,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手头的空闲金银太多了,与其藏在地窖里发霉,不如拿去低价囤粮,高价卖粮,每年至少三五成的利润,简直赚的不亦乐乎,让家族财富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这套简单粗暴的模式非常有效,且越是到王朝末期,越有暴利可图,如同进入了最后收割期,如同一场财富游戏即将决出胜负,理论上,只要穷人们不揭竿造反,他们的下场就是被干干净净的收割,被彻彻底底的淘汰。

这不以人的道德高低决定,是由金钱游戏的本质决定。

许远看过某些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的资料,给了一些感觉非常违反常识的研究结论。

如宋朝最富裕时期,人均消费水平,大概相当于现代社会的3万元。

明朝的民间黄金储备量,可能超过了8000吨,占全世界的八成。

我大清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GDP的确占全球40%,以每年-1.5%的速度负增长了近百年,直到2020年左右,华夏才终于赶上1840年的财富水平——不是说生活水平,只以财产价值计算。

由此可以说明,华夏的古代王朝,在处于巅峰期时,是极其发达富裕的,可能大大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大部分普通人不一定活的贫穷悲惨,几千年的历史都极其黑暗等,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

但不论如何,至少在1840年前,华夏大地都是一片具有无数财富之地。

因为价格等于等重量黄金的丝绸卖了上千年。

昂贵的只有东方才有的茶叶,也卖了数百年。

还有精美的陶瓷等产品,都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可以卖出天价的奢侈品。

像是现代社会许多华夏人追捧的西方的名牌包包、服饰、豪车等产品,每年贡献上万亿的销售额,这些喜欢西方奢侈品的人不会意识到,他们的老祖宗,才是卖奢侈品给西方人的行家,且一卖就是几百上千年,不知从西方赚来了多少黄金白银,只是后世子孙不争气,这些财富大部分流失掉了不说,还被抢走无数的瑰宝和文物,还反过头来爆买西方的奢侈品,看不起自己国产的东西,老祖宗知道了恐怕会被这些东西气死。

当然对许远而言,崇祯八年的大明帝国,毫无疑问,依然是个民间积累了无数财富的地方,这种积累不只是大明立国两百多年的积累,而是过去上千年的积累!

即便这些年通过销售玻璃镜、机械手表、香皂、自行车等产品,许远赚到了超过200吨的黄金和10亿银元的利润,但大明民间的财富,就只有这么一点么?

保守估计,至少还有一千吨黄金,和超过三十亿银元的财富,并未落到许远手中。

而这些财富的十分之一,就足够买下3亿石的粮食了。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囤粮炒粮者们,个个信心十足,这次定要大赚一笔的原因了,大明广大中下层的百姓,要想避免饿死的结局,恐怕只有倾家荡产买天价粮一条路了。

至于许家庄,则完全不被他们放在眼里,不认为许家庄能妨碍到他们的发财大计,即便许家庄往市场投放低价粮,但投放多少,他们就吃下多少,反正绝不允许粮价降低下去。

……

于是从八月二十日起。

就以京城的去壳小麦价格作为参考。

京城上百万的百姓们发现,二十日,小麦的价格是最低的,只要35文钱一斤。

二十一日,价格就上涨到了40文/斤。

二十二日,又暴涨到50文/斤。

然后只见上涨,难见下跌,引得无数百姓怨声载道。

这个时候,在不少百姓的呼吁声中,如同救世主般,许家庄宣布放粮遏制粮价,在《东方时报》上表态,不允许粮价继续上涨。

故而二十三日,许家庄释放出四万五千石的小麦,价格35文/斤,立刻被抢购一空。

二十四日,释放出小麦三万石,价格40文/斤,依然在短时间内,被人抢购一空。

然后以每天释放三万石的速度,把价格保持在40文/斤左右,但就算采取了限量购买等措施,也是很快的被抢光。

而这只是京城一地而已。

许家庄还在天津、南京、扬州、海港城等四十多座的城市,设置了廉价售粮点,平均每天抛粮150万石,但都被各方势力抢购一光,即便把粮价暂时压制了下去,但下午又会反弹,难以长期压制。

在那些廉价粮食销售点覆盖不到的城市和地区,粮价更是飙升到70文、80文乃至100文/斤,导致1块银元的购买力,从原来的三五十斤米面,降低到了只能买十斤。

还带动了杂粮、白糖、棉布、煤炭等基础民生物资的上涨,搞的无数百姓焦头烂额、怨气冲天,天天大骂奸商无良,而大部分民生商品都坚持不大幅涨价的许家庄,则赢得了无数口碑和夸奖。

只是许家庄的根基在扬州,影响力最多辐射到南直隶,只能这块区域内的物价给稳定住,出了南直隶就很难管到了,某些地区物价就算涨上天,许家庄也无能为力。

时间进入到九月。

许家庄加大了抛粮力度。

九月上旬,平均每天抛粮达300万石。

九月中旬,南方粮食抵达,平均每天抛粮达500万石,终于把高高在上的粮价打压到20文/斤左右。

但这个势头没能维持多久,到九月下旬,抛粮力度又降到每天300万石,粮价又出现明显回升。

这个时候。

许家庄的余粮储备,已降低到不足2亿石,按目前这个抛粮力度,估计连七十天都坚持不了,顶多撑到年底。

这让许家庄不得不把抛粮力度,降到每天两百万石左右,另外在《东方时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号召人们降低粮食的消耗,发出了诸如这些倡议——

【每人每天吃四两饭就够了,剩下的可多吃肉多吃鱼多喝奶,确保食物来源的多样化】

【蔬菜每天应食用六两左右,再加一两的油,也可节约粮食消耗】

【今天吃糖了么?糖是高能食物,再吃些花生、瓜子、干枣、果脯等零食,饱腹感等同吃饭】

【号召!海港城内进饭店的消费者,应多吃菜多喝酒,尽量少吃饭,为缺粮地区百姓省出粮食】

以上这些新闻报道出来后。

南京,魏国公府。

聚集在一起的勋贵们,此刻发出十分爽朗的大笑。

“哈哈哈,每天只吃四两饭,其余的吃鱼吃肉喝牛奶,许家庄竟然也能发出这等‘何不食肉糜’之语!”

“看样子许家庄无计可施了,只能用这种办法,从牙缝里扣出点粮食出来,但管用么,又能省出多少粮食?”

“许家庄这是黔驴技穷了。”

“最多再坚持百日,许家庄手里就没有多余粮食,只能眼睁睁看我们发财了,就是恨的咬牙切齿,也只能徒呼奈何,除非他们自己饿肚子不吃饭,也要挤出粮食跟我们作对。”

“呵呵,许家庄能挤出多少粮食?放出1亿石我们就吃下1亿石,放出3亿石我们就吃下3亿石!除非许家庄还能拿出更多粮食,有能力供养所有缺粮百姓,坚持到明年夏收为止,问题是许家庄有这么多粮,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么?”

“与全天下的商人、士绅、勋贵作对,想在粮食上面打赢我们,这是在痴人做梦!”

“是啊,许家庄根本不知道我们实力有多强,我们从来没输过,许家庄的廉价粮,是不可能送到大部分百姓嘴里的,只有我们可以,但必须加价数倍,我们掌控了绝大部分的卖粮渠道,不买我们的粮,他们只有饿死!”

……

河南,洛阳城,福王府。

“王爷,许家庄的廉价售粮点,今天又放粮了,数量减少到了1万石,价格是30文/斤,我们福王府派人买下多少比较合适?”管家站在体型肥胖的福王朱常洵面前问。

“30文一斤?能吃多少就吃下多少!尽量别被泥腿子们抢到。”坐在一张躺椅上,胖到很难坐起身的朱常洵道。

“是,王爷。”

“对了,许家庄还有多少余粮储备,还能放多长时间?”

“不到两亿石了,最多坚持三个月左右,王爷,要不我们还是少收点粮吧,府上的库存银剩下不到百万两了。”管家建议道。

“继续收,把银子花完为止!银子不能吃,粮食可以吃,还能加价卖出去,放粮仓里一两年也没关系,河南年年大旱,不愁粮食处理不出去。”极有商业头脑的福王道。

“是王爷!”管家点头。

类似的这幕,也发生在开封的周王府、济南的德王府、太原的晋王府等藩王府邸中。

包括广大的士绅地主、官员背后的商人等,他们在了解到许家庄的余粮,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后,都不约而同的大量买入,即便价格3~5银元/石,都是疯狂买入,只等许家庄弹药耗尽,无力支撑低粮价时,再从广大的大明百姓头上,至少是加一倍的收割回来!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