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二十三章 崇祯的困境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二十三章 崇祯的困境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三年,五月。

京城。

距后金军入关寇掠肆虐,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京城依然笼罩在沉闷压抑、悲伤的氛围中,许多人家的白幡还没有撤掉,夜深人静时还能听到有人恸哭的声音。

去年底关外鞑子入寇,对京畿之地的伤害实在太大了,遵化、永平、滦州、迁安等城被破,总兵、大将阵亡被俘十余员,三屯营被攻破,顺天府周围明军野战主力被全部歼灭,阵亡人数超过7万,百姓牲畜被掠走10余万。

不说京城中几乎家家戴孝,整个京师周边,都是遍地哀嚎,宛若经历过末日。

紫禁城皇宫中。

今年才刚到20岁的年轻人崇祯皇帝,在如此巨大的失败面前,也受到了巨大打击,陷入怀疑人生的状态中。

袁崇焕不是说他很能打,给他五年就能平定辽东,消灭后金么?

朝中不是众正盈朝,东林党的贤臣君子们,不是个个栋梁之材,能力足以匡扶天下么?

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在他刚即位之初,就迅速的铲除清洗了,还在处理阉党过程中,抄家获得了不少银两,充实了一番国库,加上天启年间积存的些许银两,才给了他振作大明,要做出可比尧舜功绩的信心和底气。

甚至为了省出更多的钱。

他短暂裁撤了锦衣卫,废除了自己的耳目,后面发现不行又有所恢复,但再也达不到之前的能力,对全国各地的了解与掌控力大大降低。

他还裁掉了全国的驿站,只为省下每年30万两,导致某位李姓驿卒失业,不得不加入造反的农民军,正在山、陕之地闹的天翻地覆。

这些好不容易省下的钱,全部交给了东林群臣,交给了他们极力推崇举荐的袁崇焕。

结果呢?

他的一片真心与毫无保留的信任,到底换来了什么?

袁崇焕已经削职下狱了,对这个信口开河的骗子,朱由检私下里恨的咬牙切齿,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其凌迟处死,谁求情都没有用。

此外他也意识到,东林党不可用,如内阁首辅钱龙锡之流,他们弹劾某人建言献策时慷慨陈词,说的头头是道,但不论是抵抗后金鞑子,还是剿灭流寇,都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略。

更想不出办法增加朝廷收入,反而只知道这里要钱那里要钱,但把他的内帤都掏空了,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让问题变的越发严重。

这时的崇祯就算是个傻子,也明白东林党是一群只会打嘴炮的家伙。

何况他一点都不傻,虽然现在的他非常年轻,性格是有些急躁,但真不是能随意糊弄的存在。

而愤怒过后。

像是梭哈一把后输的十分彻底的赌徒,现在新的问题摆在了朱由检的面前:接下来该怎么办?

皇极殿内。

崇祯皇帝朱由检,再次召集了内阁首辅成基命,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东阁大学士何如宠、钱象坤,与户部尚书毕自严、吏部尚书王永光、工部尚书曹珖、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兵部尚书梁廷栋等大臣,汇聚一堂,共讨国事。

最主要商讨的,还是老生常谈的财政问题,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朱由检,已经基本上破产了,却有一大堆的烂摊子要去收拾,要整军练兵去收拾刚给帝国带来耻辱的后金,要收税去赈济各地频繁发生的天灾,要彻底剿灭山、陕之地的流寇,而川、贵之地的奢安之乱还没有彻底平定……

这桩桩件件摆在面前的问题,像一艘四面漏水的大船,给年轻皇帝带来巨大压力。

“成阁老,周爱卿,众位阁臣,能否给朕想想办法,给朝廷增加些银子,内剿流寇,外平辽东,没有银子,这些大事如何办到?请诸位大臣教教朕。”

朱由检扫了扫下方,虚心的求教。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天灾频繁,百姓困顿,实无力负担税赋,朝廷几无增加收入可能,只能自陛下以下,爱民节用,裁撤多余宫人太监,节约开支,才能多出一些银两。”

首辅成基命重复了他此前的观点。

“朕每餐只有两菜一羹,穿的是皇后嫔妃给朕缝制的衣服,宫人太监裁撤了数次,你还要朕怎么省?又能省下多少银子?”

朱由检拍拍椅子,满脸怨气的瞪着成基命,对他的提议十分不满。

“老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成基命连忙跪在地上请罪。

“周爱卿可有良策?”

朱由检摇摇头,只得看向他如今最为信任倚重的次辅周延儒,对于不堪大用的成基命,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唯有加税!”

周延儒道:“天下在册田亩有5160余万顷,只需每亩加征三厘,便可得银150余万两,以15两每年厚养一兵,可练出十万精兵,然后先缴流寇,再灭后金,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之后再取消加征,予百姓休养生息,恢复民力,若是君臣齐心,诸事顺利,百姓只需忍耐一阵,终究苦尽甘来。”

“而三厘银的加征并不多,只相当于每亩多征一升两合米罢了,于百姓负担不重。”

“其次,对江南、湖广等税赋重地,可加大各地官员的考成力度,看他们的征收完成情况如何,假定某县定1万两的征收,完成九成以上者,评优,奖;完成八成者,中等,不惩不奖;完成七成以下者,罚……有此考成法在,各地县官定会实心任事,解决朝廷缺钱的问题。”

周延儒一下提出两个听起来非常可行的办法。

“好!”

朱由检点了点头,不愧是自己看重与信任的能臣,比那些东林之流强的太多。

“陛下,不可啊,这是饮鸩止渴啊。”

户部尚书毕自严,不得不站出来道:“如今天降异兆,各地水旱频繁,百姓极苦,地方上吏治败坏,贪官横行,当务之急,是减轻百姓负担,减免灾区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民力,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朝廷只加三厘,地方上为了完成征收,会加到三分乃至更高,甘、陕之地的百姓已经造反了,若再行加派,百姓们活不下去,举国揭竿,造反之人会更多的。”

“这……”

朱由检犹豫了,道:“难道在江南、湖广富庶之地,加几厘税,百姓都承受不了么?”

“江南、湖广的百姓负担已经很重了,朝廷八成税赋都来自二地,再加税,底下的官吏又敲骨吸髓,江南再富庶,也承受不起啊,臣听说江南多地的百姓,因税赋太重,已经逃离他方了。”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声道,他对江南情况颇有了解,南方的百姓开始逃亡,除了胥吏敲骨吸髓,还有个原因他没说出来,那就是由于税赋加重,大量百姓将土地投献到士绅名下,兴起投献之风,若再加税,选择投献的农户会更多,更收不上什么税。

朱由检不知该说什么好,他也知道百姓难、百姓苦,难道还有他现在的处境难么?再加一点点负担,咬牙忍耐几年,这法子真不行么?

“能不能加些商税?朕听说大明民间富户豪商极多,广殖产业,奢靡之风盛行,能不能多加几分商税,让商人为国忍耐几年?”

他灵光一闪,想在商人头上打打注意。

“不可,商户也是陛下子民,不可盘剥过重啊。”

“陛下,先皇神宗好财货,派太监肆意盘剥,处处与民争利,其教训不可不吸取啊。”

“商人虽低贱,但也不可缺少,若商人负担过重,朝廷加税一两,他们从百姓头上多赚十两、百两,引发物价飞涨,对百姓的损害更大,陛下请慎重三思啊。”

“士农工商,农为国之根本,是九成税赋来源,商人纳税极少,一成不到,商税加十倍也收不到几两,若因商税伤了农民国本,到时不仅收不到商税,农民百姓也都反了,落个满盘皆输啊。”

“……”

这一下,除了周延儒没有劝谏,众大臣都极力反对加征商税。

讨论了两个多时辰。

这场会议最后又以毫无成果而结束。

……

走在回后宫休息的路上。

精神和身体上都十分疲惫的年轻皇帝朱由检,问一旁的秉笔太监王承恩道:“大伴,你知不知这天下最富的人是谁?商税到底能不能收?”

“陛下,天下最富的就是那些商人,臣听说南直隶有个许家庄,该庄庄主许远富可敌国,京师最流行的上万两银子一面的等身玻璃镜,便是从这个庄子出来的,每年都要卖几千面,还不包括香皂、白糖、手表、打火机等物什。”

王承恩就他所知道的情况,如实说出来道。

“许家庄,许远?”

朱由检嘀咕一下,把这个名字记了下来。

而对于等身玻璃镜、香皂等新兴物什,他略有耳闻,后宫田贵妃的寝宫里,就有过一面等身玻璃镜,是她父亲田弘遇托人从扬州购买送入承乾宫的,一同送来的,还有香皂、沐浴露等物,记得那段时间,田贵妃身上总是香喷喷的,朱由检对她极为宠幸,连续数月都留宿承乾宫。

后来是周皇后与其他嫔妃,也都用上香皂、沐浴露等物,身子也香喷喷的,加之田贵妃有了身孕,不便陪寝,才雨露均沾了起来。

至于那面等身玻璃镜,在周皇后的劝谏下,以节用为国为由,他让田贵妃把镜子卖了,改用小号玻璃镜,多出的银子用作军费,为此田贵妃惋惜不舍了许久,让朱由检很是内疚,因为对自己心爱的女人,他连一面等身镜都满足不了。

又想到那富可敌国的许家庄。

朱由检忍不住冒出不切实际的幻想,暗道:“这商税,朕能不能先从许远这等巨富头上开始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