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228章 甘蔗大丰收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228章 甘蔗大丰收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五月十八日。台湾,中部平原,1号甘蔗庄园。温暖的阳光照射下。一块块的甘蔗田里,甘蔗们的生长十分迅速,高度普遍达到三四米,若把顶部的叶子算上,得有五六米高,仿佛像是一颗颗的小树,构成了一片大森林。

而蔗田中这种名叫白玉甘蔗的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含糖量高、耐病虫害等优点,且根系发达,茎秆结实,抗风能力强,不易出现倒伏折断的情况。

即便如此。它的生长周期也需要7个月之长。这就是为什么海南岛的粮食庄园建立的时间较晚,却能率先产出稻米的原因,毕竟水稻只要百日左右就能收获。

而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对于通过抽签,十分幸运的分配到1号甘蔗庄园的杨大眼一家来说,这段时间是过的十分忙碌且充实的。

不仅要忙着建设房屋,修建砖窑厂、沼气池、仓库、道路、制糖厂等等基础设施。

还得精心伺候蔗田里的甘蔗,要经常隆土、除草、打药杀虫、浇灌、施肥等等,绝对称不算轻松。

就算每天都得忙碌10多个小时,1号甘蔗庄园的上万庄民们,也在闲暇之余,把庄园边边角角的土地利用了起来,种上了各类蔬菜,种了西瓜甜瓜,实现了果蔬的自给自足。

偶尔还进山里摘点野果,捕获麋鹿、野猪等猎物。或者去海边捡些海鲜海货。

有些手巧的妇女,还能利用棕榈树、椰子树的纤维丝,织出麻布、搓出麻绳,略微降低了布料方面的需求。

可以说,除了在粮食这块存在绝对的依赖,理论上,甘蔗庄园可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哪怕受到严酷封锁,只要保证粮食充足,就能正常的运转下去,或者少种甘蔗改种粮食,一个经济堡垒就形成了。

不过这类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也不会允许。而十八日中午,一则广播通知,让杨大眼等庄民们,顿时一振:“收甘蔗了,专家说我们种的甘蔗,含糖量已经达标,可以开始收割了,今天下午,请所有青壮庄民前来领取工具,开始收甘蔗的工作,并送到制糖厂,加工成白糖,今年我们庄园能赚到多少,就看能得到多少的白糖了。”这个广播让杨大眼等人议论纷纷起来。

“这么快就收了,俺觉得我们的白玉甘蔗,还能再长一段时间。”

“是啊,叶子还非常青呢,至少能再长十几天。”

“专家说这种甘蔗放地里一年都没问题,还能继续的长,就是后面长得慢而已。”

“含糖量刚达标不行,还得再提一提。”对于这些议论,宋管事直接批评他们道:“你们这些中原来的傻脑壳,知道什么叫物以稀为贵么,知道什么叫头啖汤么?现在市场上白糖稀少,价格奇贵,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就能以最接近市场价的价格,把我们的白糖卖出去,能卖一块银元一斤,等后面的甘蔗庄园都丰收了,大量白糖上市了,还能卖这么高的价么?我们上市最早,利润最高,产量低点有什么关系,这么简单的账都不会算?”这么一顿批评下来。

杨大眼等庄民顿时没啥话说了,甚至不得不点头,因为赚钱才是最实在的,跟甘蔗的含糖量相比,还是白花花的银元更重要。

……下午,甘蔗田中。杨大眼跟妻子刘喜妞,二人拿着铁锹、砍刀等工具,开始了收割甘蔗的工作。

先剥去表面多余叶子。用铁锹从根部挖出甘蔗。再用砍刀削去带泥的部分,削掉带绿叶的部分。

只留一个比较干净的甘蔗杆。最后让小孩或者年龄较大的老人,把这些甘蔗转移到独轮车、板车等运输工具上,再运到制糖厂进行加工,可谓流水线式的操作。

虽然这套流程耗费人力较多,机械化水平很低,看起来效率不高的样子,但庄园里上万的男女老幼一齐上阵,人多力量大的情况下,收割速度也非常的可观。

还能一边埋头劳动,一边唠着闲话。

“婆娘,你说这一亩地的甘蔗,能打出多少斤的白糖?”杨大眼问。

“专家不是说了,甘蔗的含糖量,一般在15%到18%之间,这样的一根甘蔗,轻的有六七斤,重的有十多斤,再乘上含糖量,就是能打出的白糖了。”刘喜妞道。

“哪岂不是一根甘蔗,就能弄出一斤多的糖?这一亩地种三千多根甘蔗,岂不是会有三千多斤的糖?不可能的,肯定不是这么算的,肯定没这么多糖。”杨大眼摇头。

“那就是按甘蔗能榨出多少汁水,然后这个汁水里,有百分之十几是糖。”

“一根甘蔗能榨出一斤汁水么?”

“应该能吧,这种甘蔗这么大,一斤汁水还不是很容易打出来?”刘喜妞道。

“那就是一根甘蔗出三两糖,一亩种三千根,那就是九百斤,这种甘蔗的产糖量,比武小春说的还多啊,他之前说会有两三百斤的糖。”

“他又没种过这种白玉甘蔗,到底能产多少糖,他当然不清楚了。”

“俺少算一点,一亩甘蔗田只打六百斤的糖吧,现在市面上白糖1银元一斤,岂不是说,我们种一亩的甘蔗,就能赚六百银元,这、这太赚钱了吧?种粮的话,就是种一百亩,也赚不到这一亩甘蔗田的钱啊,还不是特别辛苦,种一百亩粮的话,估计人跟牛都会累死。”杨大眼咋舌。

“现在看到好处了吧?不过就算一亩甘蔗田能赚六百银元,俺们能分到多少都不一定呢?如果许家庄分走一半,庄园再分走一半,直接落到我们手里的,不知有没有一百银元?俺们一家人跑到这边发展,能捞到温饱很不错了,发财是不可能的,说不定就给几块银元打发。”刘喜妞道,劝杨大眼放弃发财的念头。

“这……我们辛辛苦苦忙活大半年,也没发下过一分的工钱,这次甘蔗收获了,卖掉白糖赚钱了,总得给我们发点工钱吧,许家庄的其他庄园,听说最低工资都涨到10银元每月了,俺们两个加起来,拿到140银元工资总没问题吧?”

“不知道,只是建设这座庄园的投入那么大,天天吃饭管饱,每两天吃一次鱼,五天吃一次肉,还有身上穿的衣物,干活用的工具,还有咱们住的那栋两层毛坯砖房,三个孩子的读书跟看病,你说许家庄该管我们要多少银元?你杨大眼本来一个饿的要死的河南饥民,好意思开口说要工钱么?”刘喜妞给他算账道。

“这……”杨大眼顿时呆住了,真这么一算的话,他们一家欠许家庄的都很难还清了,再索要工钱,骂他狼心狗肺、不懂感恩都是轻的,直接赶他出庄园,估计也不会有人反对。

悬了。发财的幻想就此破灭了。不过现在的生活也好,吃住医疗教育养老,庄园全包了,不必担心任何意外,这比手头有个几十几百银元过的踏实多了。

算了。知足常乐,人还是不能太贪心了。想到此,杨大眼摒弃脑中杂念,埋头认真干活起来。

……三天后。五月二十一日。除少量甘蔗留下做种,1号甘蔗庄园3万3千亩的甘蔗收割完毕。

并送到制糖厂中,加工处理完毕。一共得到白糖19.6万石——即平均亩产白糖742斤多,如果让甘蔗再生长一段时间,让含糖量再提高三五个百分点,亩产千斤白糖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同样是在二十一日。一支由十二艘海运货船组成的船队,抵达了白糖港,随即1号甘蔗庄园里的男女老少们,又是一齐上阵,还从其他庄园借来不少的运输工具,用了足足一天的功夫,将这些白糖,全部送到了十多里外的白糖港,并帮忙搬到了货船的货舱中,最后目睹这些船只满载白糖离开。

然而第二天,难得的放假休息日。上午,广播喇叭的声音又响起,要求庄园里所有的男女青壮都到广场集合,要给所有人发放分红。

“分红?”杨大眼立刻打起了精神,叫上妻子刘喜妞,一同来到镇中心的大广场,果然看到水泥舞台上,摆放了一口口的宝箱,里面装的似乎就是钱财。

还是熟悉的宋管事,他拿了个麦克风,站在台上,对下方数千名的青壮们道:“诸位,今年是第一年,许家庄在我们身上的投入,远远大于回报,按理不应发放什么分红,但庄主大人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为了让大家更有动力,今年的分红,还是会发!还是会让你们拿到实打实的回报,让你们明白今年的汗水没有白流。”

“而这次收获的白糖是石,每石的市场价值约100银元,总部以70银元每石的原产地价收购,但只能支付五成,也就是686万银元,这个状态会持续五年,基本抵消掉我们庄园的建设成本后,从第六年开始,我们就能拿到百分之百的原产地价格。”

“另外集体庄园的运转需要大量资金维持,所以庄园会截留五成,打入到公款账户,用于维持大家日常的吃饭、治病、教育等方面的开销,每个人都可监督,剩下的343万银元,庄园里的7854名男女青壮,每人都可得到一股分红,诸事繁杂,今年就这么平均分了,明年再采取更合理更公平的分红制度,诸位觉得如何?”宋管事问道。

但下方已变的乱嗡嗡的,每位青壮都满脸兴奋的,开始计算起来,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分红?

杨大眼脑瓜子颇为聪明,很快就算出了答桉,高兴的蹦起来道:“436块7银元,每个人都能拿四百三十六块多,两个人就能拿873块4,发了发了,婆娘,咱们家发了!”他一把抱住自己的妻子,又蹦又笑的说道。

“瞧你这点出息~”刘喜妞笑着白了他一眼,但也感到无比的高兴,对集体庄园的归属感,自然也大大的提高。

……五月二十三日,上午八点。海港城,外港。在大批记者与聚光灯的注视下,十二艘满载着白糖的运糖船,相继抵达并停靠码头,然后搬下一袋又一袋的白糖,总重量合计近二十万石,记者们拍下大量照片,采访了船长与船员,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后。

五月二十四日,又一场的超级舆论风暴,席卷了整个大明,仅头版标题就让无数人呼吸变的急促无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