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208章 浩浩荡荡,举世震撼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208章 浩浩荡荡,举世震撼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

海港城外,南边的临时安置营地,已经汇聚了超过50万的男女青壮。

来自河南的杨大眼,就是这些青壮中的一员。

且他在大兵营中,参加完新兵训练没多久,也成了无罪军的一员。

话说他之前不是在河南当修路工么,怎么此刻人出现在了江南地区?

原因很简单,“洛西公路”已经修完竣工了——因为北方大旱,加入到修路队伍的难民饥民越来越多,加上老人、孩子,单河南境内,就有六七百万的难民修路去了,导致原本需要一两年才能完工的公路,被生生压缩到三个月完工。

导致八月底杨大眼就失业了,完全没活干了。

好在许家庄的管理人员,及时给了他们三个选项:去山西挖煤、进工厂打工、去海外拓殖。

挖煤工作收入高,但比较辛苦和危险,选择这个的不多。

工厂的话,许家庄在海港城北三十里,搞了个新的重工业城,有炼钢厂、水泥厂、玻璃厂、三酸两碱厂、炸药厂,第二期的五百万吨级合成氨厂等,也需要数十万的工人,依然比较辛苦和危险,好处是有机会落户到重工业城中,成为海港城的邻居,所以选这个的较多,30万工人很快招满。

杨大眼来的比较晚,没能抓住进工厂的机会。

只能选择去海外拓殖,风险可以说是最高,但搏到一场大富贵的概率最大,故而也没什么好抱怨的,甚至让杨大眼心里感到期待。

而他在大兵营参加新兵训练的时候,家人也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如妻子刘喜妞得了份缝补衣物的工作,老娘负责打扫卫生,并照顾三个孩子,只是收入微薄,勉强维持日常开销罢了。

又考虑到海外拓殖的危险性,故而第一批的去海外的人员,必须得是青壮才行,等集体庄园基本建立起来,能确保安全之后,再把家人子女接过去即可,老人也能带上。

所以杨大眼一家六口人中,现在只有他住进了临时营地,妻子刘喜妞被安排成了第二批。三个孩子跟老娘,则住在规模更大的家属营地,属于最后一批。

故而他们这一家人,得忍受一阵子的骨肉分离之苦。

不过杨大眼觉得这都没问题,只要他作为先遣努力开拓,打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环境,那么这种短暂的离别就是值得的。

跟他住在同一个通铺里的陕西人高得功、山西武小春,也都跟他一样的朴素想法。

移民船队很快就要出发了。

这几日杨大眼等人便被安排到了一艘艘的舢板小船上,提前开始了抗晕船训练,提高在海上的适应能力。

“许家庄考虑的太周到了,看来是真心不希望我们出什么事。”海浪的冲击下,不断高低起伏的舢板中,已经十分适应这种环境的杨大眼感叹道。

“呕,呕~”

旁边的陕西人高得功就没这么适应了,他脸色苍白,趴在船舷,晕船呕吐了快两个小时,简直要把胆汁给吐出来,偶尔才能抽空说句话:“俺不行了,俺不是这块料,这么下去真得死在半路上,俺能不能申请退出?”

“高大哥,再忍耐忍耐吧。”

山西人武小春劝他道:“刚开始我也晕船,但现在已经好很多了,过几天正式出发的时候,我们坐的是蒸汽快船,不仅大而平稳,而且两天内就能抵达台湾,只要熬过了这两天,一切都会变好的,不可放弃啊!”

“高兄,想想你的婆娘,想想你的儿女,再苦再难也得熬啊,要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一关必须得过啊。”

杨大眼也劝他道。

但这话听的高得功想翻白眼,他父母家人早饿死了,更未成婚,也没有儿女,甚至当了两三年的流寇,早就习惯孑然一身的日子了,不过日后他还是会成家的,只要他没死,肯定会找个女人过日子,把高家的血脉传承下去,还要为后人打拼出一场富贵。

想了想,他咬了咬牙,死死闭上嘴了,不管晕船的感觉再难受,他都要憋住不吐。

只是才坚持半刻不到,身体就不受控制的做出反应,又一把趴在船舷边干呕起来。

……

另一边。

一艘蒸汽动力的海运货船上,表面甲板之上,或站或坐,有足足八百名的年轻人,都身穿儒服书生服,继续留着长发,也在进行着抗晕船训练,但因为条件较好,晕船呕吐的没有几个,反而非常惬意的欣赏着远处的海景,或指点江山,或吟诗作对,不知道的,可能会以为这是一艘花船画舫。

此刻。

甲板船头位置,有三个年轻人正在交谈。

“许家庄不允许我等去学习高深的科学技术,反而要送我们去海外拓殖,只是因为我们不愿剪去头上的长发,不愿脱掉身上的儒袍,就要把我们送去海外,最好死掉!”

身形高大俊朗的赵志龙,满含怨念的语气道,其实他对许家庄是非常有好感的,经过这半年多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也完全接受了许多‘许学’理念,虽还未完全皈依‘许学’,但火候也差不多了,只是因为实在抛弃不了儒学中的一些理念,便被打上不被信任的标签,无法接触高深的科学不说,过几天还要被送到海外,担任书记员、会计等文职工作,虽然不算辛苦,但还是非常的不甘。

因为许家庄不信任他们。

因为他们受到了排斥和猜忌,甚至要流放到海外荒蛮之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赵兄,你若是想得到信任,把头发剃掉,儒服换成许家庄的衣服,说不定马上就可下这艘船,明天就不必来了,不过是头发跟衣服而已,有何不好舍弃的?还是许家庄的信任更重要。”

旁边瘦削男子,名字叫宋清的年轻人道。

“既然你也认为许家庄的信任重要,为何你不剃发易服?”赵志龙瞪着他道。

宋清摇头:“我不是不想,而是已经习惯了长发儒服,实在是改不了,只能如此。”

“呵呵,我们三千儒生,很多人刚开始都像你这么说,但慢慢的都剃了发,换了衣服,现在我们只剩八百人了,你这个理由已经没有说服力了。”赵志龙冷笑道。

“信不信由你。”宋清耸耸肩。

“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江阴人张云友,这位二十岁的个子较矮的年轻人道:“《东方时报》最近刊载的【徐霞客游记】不知赵兄、宋兄是否看过,其作者徐霞客徐振之,是我的江阴人同乡,跟我家只隔了五六里,霞客先生乃是我们江阴第一奇人,我想学习徐先生,成为第二奇人。”张云友眼里闪着光。

“没想到霞客先生竟是张兄同乡?”

“霞客先生不只是江阴第一奇人,也是千古奇人啊,其游遍名山大川,用双足丈量天下,探索宇宙真理,实在令人钦佩至极,听说庄主大人派名医治好了霞客先生的足疾,斥资五十万银元,组建了徐霞客地质科考队,还要研制一架‘霞客号’飞机,带霞客先生去他最想去的几个地方……庄主大人更是奇人啊。”

《轮回乐园》

“是啊,庄主大人什么地方都好,若是对我们儒家,稍稍不那么苛刻就更好了。”

说到霞客先生,赵志龙、宋清二人都肃然起敬,纷纷感叹。

张云友则道:“好男儿志在天下,真正的儒家学子,不应是穷首皓经、困于乡梓、拘泥于传统,这些都不是真儒,而是害人不浅的犬儒、假儒,我之所以不脱下这身儒冠,是因为我要学习霞客先生,也要做丈量天下、探寻真理之真儒,这才是我为何在这艘船上的原因。”

“好、好,说得好啊!”

赵志龙大声道彩:“张兄所说,其实就是我心中所想啊,张兄你帮我说出来了啊。”

宋清也一脸郑重道:“张兄,你的这条真儒之路,请带上宋某,我愿与你一起丈量这天下之大!”

“好,道不孤也,我们一起同行!”

张云友伸出手来,赵志龙、宋清纷纷伸手搭上,然后一起仰头大笑。

……

崇祯七年,十一月五日,上午。

暖阳普照,晴空万里。

海港城东边港口,挂起了无数的彩旗横幅。

还有锣鼓队冬冬冬敲着锣鼓。

有舞狮舞龙队舞着狮虎。

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更没有停过。

正式出发的日子到了。

停靠在码头边的蒸汽大船,打开了舱门,搭起了一条条的船板,随后通过搭船板,一条条排成整齐队伍的青壮男女,都背着包裹,纷纷走上了那一艘艘的船只,岸边的码头则有无数家属相送,落下眼泪,发出叮嘱:

“一定要平安啊!”

“注意安全,莫要逞强!”

“好好工作,等我过去跟你团圆。”

“会再见面的,一定会的,呜呜呜~”

这时已走到搭船板一半位置的杨大眼,听到身后哭声,不由转头一看,见到几个哭泣的儿女,眼角也忍不住落下一滴泪来,正是这滴泪水,配上他那坚毅的饱经苦难的面容,刚好被一旁的照相机抓拍下来,一张经典照片就此诞生。

而三十艘的海运货船,每艘最多可载800人(满载模式)。

六艘的铁甲战船,每艘可多搭载500名的海军陆战队员。

故而第一批的移民人数,就达到了近25万人之多。

“呜呜呜~”

“呜呜呜~”

船用喇叭发出的蒸汽呜鸣声中,一艘艘的蒸汽大船先后出发,间隔约四五百码的距离,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绵延近五十里的移民舰队。

高耸的烟囱喷出灰白烟雾。

留下一条极长的白色航迹。

可谓浩浩荡荡,极为壮观。

自然也被悬于高空的大疆无人机拍下,又得到经典照片若干。

十一月六日,一早!

《东方时报》发行了一期特刊,其头版头条的新闻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就是华夏民族的坚韧】。

副标题为【历史会记得你们的奉献,向开拓者们致敬!】

京城,紫禁城中。

拿到今天这刊《东方时报》的皇帝朱由检,早已养成看报习惯的他,这次都没看头版新闻的标题,只是看到封面图片,看到这位刚毅面容的贫苦男子,眼角滴下眼泪,满含对亲人不舍,但出于责任,又步伐坚定,踏上船只的一幕。

从未接触几个底层百姓的朱由检,立刻看懂了这张图片的含义,不由心中一颤。

“这是朕的子民,是朕饱受苦难的百姓啊!”

朱由检眼中也忍不住涌出热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