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182章 崇祯与内阁的震惊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182章 崇祯与内阁的震惊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月十日,下午。

紫禁城,文华殿内。

崇祯皇帝朱由检,与内阁首辅温体仁、次辅吴宗达和大学士王应熊、钱士升、何吾驺等大明最重要的核心大臣。

另外旁边两张沙发式软椅上,也坐着两位德高望重的已经致仕的老者——孙承宗与徐光启(去年徐光启大病一场,为许家庄神药所治愈,但仍比较虚弱,无法参与朝政),今天他们被特意请入宫中,共同商讨着一件大事。

话说是商讨什么大事?

自然是讨论他们每人手上拿的一份《东方时报》,讨论这份报纸的意义和影响,讨论朝廷该如何应对。

至于报纸的内容,他们全都看了,都没有多少的阅读门槛与障碍。

再就是震惊。

无比的震惊!尤其是皇帝朱由检,更是感到羞恼、愤怒乃至恐惧。

这份报纸所描绘的那个小冰期简直太可怕了,什么南涝北旱,粮食全面减产,大明百姓该怎么办?

还有这个世界果真有如此广阔么,世界地图上,大明怎么才占据区区一隅之地?

远在数万里之外的西方列国发生的事,许家庄怎么了解的也这么清楚,连前因后果都能讲个头头是道。

大明的人口、经济、人均寿命、男女比例等数据,为何许家庄能调查的如此详细,比大明朝廷还了解的细致透彻,令人细思极恐,干什么?许家庄这么挖空心思的了解大明,究竟想干什么?有何图谋?

至于大明的海贸商人,每年通过外贸赚取1500万银元,几乎比得上大明的全部财政收入,这让朱由检感到眼红和嫉妒,海禁之策被破坏了个千疮百孔也就算了,为什么那些海贸商人,赚到这么多的钱,一分都不上缴朝廷?完全把朝廷当成空气了么?这种非法商贸行动,还想持续到什么时候?

等等等等。

总之阅读这份报纸的过程中,皇帝朱由检心里涌起无数情绪,好几次都想报纸给撕了,觉得里面全是假的,瞎编的,是许家庄忽悠人的,完全不可信。

但……

朱由检最终还是信了两三分,因为论大明帝国的了解,绝对没几个人能超过他这个皇帝对吧,他都无法从《东方时报》里列出的那些数据,看出太大的谬误出来,反而不断的印证自己脑中的一些东西,又想到许家庄那神鬼莫测的能力,哪怕朱由检想极力否认,也无奈的发现做不到。

因为这叫自欺欺人!

只得叫上几位内阁大臣,连皇兄的老师孙承宗跟博学的徐光启都请了过来,让他们帮忙参详一番,思索应对之策。

“陛下,这个报纸就是在妖言惑众,当立刻禁之!”

首辅温体仁道:“如今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而陛下英明神武,一代圣主,今年定会风调雨顺,各地都会大获丰收,出现遍地祥瑞之景象,所谓的小冰期乃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自会证明其是个笑话。”

“不错!”

次辅吴宗达道:“这个报纸就是在制造恐慌,天意难测,一介商人也配窥探天数?就算会有灾难,也是降临到倒行逆施的许家庄头上,大明只会不断向好,陛下只要虚心纳谏,宵衣旰食,专心国事,自然会国泰民安,得到上仓护佑,也只有许家庄这类的无德之势力,会担心什么小冰期。”

“陛下,《东方时报》蛊惑人心,编造谣言,已致大明多地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必须全面封禁,焚而烧之,不得再让片纸流传开来。”大学士钱士升道。

“《东方时报》内容虽有些可取之处,但简体字、白话文、标点符号等,与大明格格不入,更无半点的圣人微言大义,若不禁止,日积月累之下,儒门根基定然危矣!”大学士王应熊找到了更重要的攻击点,看出了更深层次的威胁。

“非熊说的没错,不管《东方时报》内容是真是假,但不用我大明标准之文字,就必须禁之!”大学士何吾驺赞同。

听到他们的这些观点。

赞同。

朱由检内心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因为这个《东方时报》的威胁显而易见,他也想封杀了之,哪怕里面有无数的干货。

但真要是有能力想禁就禁,那可就太好了。

因为这份报纸发行前,是征求过他同意的,当时朱由检不以为意,不过一份类似邸报的商业报纸而已,能产生什么威胁?而只要他点个头,以后皇室在《东方时报》上刊载文章免费,还会帮忙宣传皇家的光辉形象,推广皇店中销售的商品,每年会多赚若干银元等,朱由检眼睛一亮的就点头答应了,谁知这是一个套路。

现在他想翻脸反悔,许家庄是吃素的么?随便来点什么惩罚措施,皇室能扛得住么?

而且再又想到温体仁、吴宗达、钱士升他们都在天下通银行存了大笔的钱,都成了大客户,但在这里,却总是反对许家庄那么厉害,有着无数的嘴炮,可他们为什么又要存钱到天下通银行,他们的话可信么?真按他们说的办,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他们会承担责任么?

想到此,朱由检只得把询问的目光,放在孙承宗、徐光启这两位今天特意请来的顾问身上。

“孙先生,徐阁老,不知你们如何看待?”

“陛下,这份报纸说的一定是真的,我们今年必须做好应对防灾抗灾之准备,全力避免大饥荒的发生。”

孙承宗开口就令众人吃惊,他道:“这两年我在高阳县老家没做别的事情,就是专门研究建奴与许家庄,发现建奴虽然凶暴,但绝不是许家庄之对手,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究许家庄之上,发现该势力的三大特点,极其值得学习借鉴,乃是可让大明富强之秘诀。”

“其一是务实,许家庄极其务实,格物到了极致,不论做什么都会全力搜集数据,从而做出精准的决策,如同兵法之中的知己知彼,而数据情报上远远领先,故而许家庄不管做什么都是无往而不利,极少出现应付不了的情况,这便是务实带来的好处。”

“其二是未雨绸缪、未卜先知,许家庄从一开始便无比重视粮食的安全,这几年的发展重点,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粮食,还大力的发展畜牧业,大搞海洋捕捞,以肉类作为重要补充,去年更是在江南地区,吸储了够一万万人吃一年的粮食,以许家庄商人之本性,倘若不是提前预知到了危机,又为何做出如此大的动静,万一今年风调雨顺,这么多粮食岂不是砸在了手里?偏偏许家庄还是做了,投了近亿的银元进去,难道就是为了开个玩笑么?”

“其三便是执行力强,许家庄的《三年十万里修路计划》,说实施就实施,每天上百文钱的工资,包两餐伙食,不限制人数的招募修路工,目前已至少招募了百万青壮,这人数可是比隋炀帝修运河的民夫还多啊,但许家庄不仅顺利招到了百万青壮,还管理的井井有条,毫无纰漏,这等组织力、执行力,令人恐惧,朝廷不可匹敌啊。”

“陛下,这份《东方时报》,草民认为不仅不能禁,反而是能让人开眼看世界之物,是如何学习许家庄最佳之窗口,若一味的排斥抵制,封闭眼耳,若干年后,面对全新的煌煌大势,只剩被碾压扫除一途了。”

孙承宗跪拜在地,椎心泣血般的劝道。

朱由检则赶紧让太监将他扶起。

“陛下,孙先生的意思,也是我想说的意思。”

这时徐光启也颤巍巍的开口道:“尤其是小冰期之说,老臣查阅无数资料之后,只能得出一个“正确至极、毛骨悚然”的结论,望陛下重视起来,不要再听信什么“天人感应”之说,天灾乃不可控的常有之事,许家庄竟能找出其中规律,乃是开天辟地之举,更是人定胜天之开始,朝廷今年若能提前抗灾防灾,保住粮食产量,救下更多百姓,定能争取无数民心,重树朝廷之威信,于陛下也是大好之事。若许家庄不幸言中,朝廷却无所作为,定会引发无数怨怼,朝廷威信大大受损。”

听到这话。

朱由检悚然一惊,不得不点头道:“有理,阁老言之有理!朕马上就下达圣旨,要求各地提前做好防灾准备,不得松懈怠惰!”当然主要的目的,是避免朝廷的毫无作为,结果让许家庄赢了民心。

见皇帝果断采纳了两个已经致仕的顾问的建议,无视他们这些真正内阁大臣的提议,温体仁、吴宗达等人自然十分不爽,当即拐弯抹角的,进献了两位老大人或许已被“许家庄收买”“已背离了儒门大义”的谗言,这种杀伤力巨大的言论,搁平时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这次朱由检只是摆摆手,完全没把他们这些话当一回事。

至于要不要封杀《东方时报》,这个话题也逐渐不了了之下去,即便文官们都意识到了任由这份报纸影响力扩散下去的严重性,但封杀容易,许家庄的反击能承受得了么?放在天下通银行里的存款不想要了么?

不仅封禁不了,《东方时报》出了新刊后,他们手中也会很快出现一份,看完之后都会严厉批判,每一期都不落。

……

许家庄那边,则在发行了第一刊后,自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趁热打铁,继续发行新一刊的《东方时报》。

三月十一日,第二刊《东方时报》也印发了一百万份,在大明各地发行,这次的头版头条是【论许家庄“以众为本、以人为宝”之理念】。

三月十四日,第三刊《东方时报》的头版头条新闻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大明为何要对外扩张】。

三月十七日,第四刊《东方时报》的头版新闻,继续上一刊的话题,发表社论【西方列强殖民足迹已至大明门口,该睁眼看世界了!】

三月二十日,第五刊《东方时报》的头版头条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些人还活在梦中!】,连续第三期探讨同一个话题,全力抨击某些群体,甚至直言儒门思想的局限性。

三月二……

此后许家庄发行的这份《东方时报》,以每三天发行一刊的速度(暂时做不到每日一刊,成本也吃不消),迅速在大明的舆论场,占据了不可挑战的主导生态位,且影响力越来越大,每次发行一百万份,都被飞快的抢光,乃至出现了专门的黄牛群体,养活了无数茶馆的读报人……

为您提供大神远明不渐的崇祯欠了我十亿两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182章 崇祯与内阁的震惊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