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180章 《东方时报》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180章 《东方时报》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子成长基金建立后。

二月二十五日,许家庄精心挑选出的优秀师资力量,就抵达了京城,进入了东宫,正式的介入到了太子朱慈烺的启蒙教育中。

有语文老师一名(教授简体字与拼音读法)。

数学老师一名。

格物老师一名(即物理 化学)。

军事老师一名。

生活老师一名(了解农业、工业、商业、养殖业等生产活动)。

暂时只有这么五人。

以后会按照学习进度的情况,增加历史老师、地理老师、德育老师、艺术老师(传授音乐、绘画、建筑设计等内容),总之包罗万象,涵盖了方方面面。

而这些老师的工资福利待遇,都是许家庄额外报销的,不在太子成长基金承担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为了参与到太子的教育中,许家庄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抽调了宝贵的人才,干的却是培养封建君主的事情,将来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得不偿失。

但即便存在这些风险,许家庄还是砸钱投资源推行了这个项目。

原因很简单,只要能把未来的皇帝,拉拢到许家庄这边,让新皇的屁股完全倾向许家庄,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比如更好的利用大明境内的一切资源。

比如借着皇帝的名义,名正言顺的搞一些事情,获得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等。

要知道封建帝王制度,已经延续了好几千年,在无数百姓的心中,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想根除这种影响力,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能借力打力,用好这种影响力,则好处远大于坏处。

就好比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只要胸前挂一个十字架,嘴里喊两句上帝,就可以随意的屠杀土着原住民,心里不会有半点的不忍与愧疚,良心实在受不了就多喊两句上帝,总能缓解多数人内心的不安与负罪感。

许家庄日后的对外开拓活动中,也需要类似的‘上帝’,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名义,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名正言顺,便干什么都没有疑惑,连打人都会更有力气。

所以培养一个倾向于许家庄的皇储,是一项绝对划算的买卖。

效果当然也是显着的。

二十八日,接触许家庄新式教育仅仅三天。

放课后。

朱由检特意询问了太子的学习情况,问是上午的老师教的好,还是下午的老师教的好?

“下午的老师们教的好。”虎头虎脑的朱慈烺想了想道。

“为什么,下午的老师才教你三天而已。”朱由检不解,问。

“因为下午的老师教的东西我能听得懂,上午老师教的不仅很难听懂,教的还是错的。”朱慈烺道。

“错的?为何是错的,你且说说?”朱由检吃了一惊,那些大儒应该不会误人子弟吧?

“姜先生教我《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书本上的知识要经常复习,就会感觉到快乐,可学习那么辛苦,怎么会带来快乐呢?下午问了蕲老师才明白,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打架的招式要经常练习,打人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

“什么?”朱由检眼睛都要瞪出来。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不是三个人里,有值得你去学习的老师,而是三个学生的力量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老师,所以一定要团结。”朱慈烺又道。

“???”

朱由检感觉自己脑袋要炸了,脑中的固有观念正在遭到挑战,连忙摆手道:“别说了!那个教你的齐老师是谁?教的是什么课程?”

自己还是太高估许家庄了,这才短短三天,就开始误人子弟,想把自己的太子带歪带坏,简直不可容忍!

“蕲老师不是正式老师,他是放课后教我这些东西的,而且每次来都给我带糖、带玩具,对我可好了,我喜欢蕲老师,他也说非常喜欢我这个弟子,以后会经常过来看我。”朱慈烺晃了晃脑袋,眨了眨单纯的大眼睛,如实说道。

“蕲春年?那家伙是不是蕲春年?”

朱由检脑中电光一闪,马上冒出了一个厌恶至极的人影,因为蕲春年的手上,是有允许自由出入皇宫的腰牌凭证的,虽然见他这个皇帝比较困难,但进入皇宫是不难的,被他钻了空子接触到太子,也是极可能的事情。

其次蕲春年进出皇宫的次数太多了,早就跟宫中无数人混了脸熟,甚至称兄道弟,他就是不出示腰牌,也可能得到放行。

“混账,朱将军,从今天开始,加大皇城对闲杂人等的排查力度,蕲春年这类无关人等不许进入皇宫,另外如果他明天还敢过来,立刻把他拿下,朕要一刀噼了他!”

朱由检咬牙切齿的道。

“是,陛下!”

至于太子朱慈烺,黑眼珠子一转,当即察觉到了不妙,但好在跟蕲老师秘密联络的方式没有交代出来,不然可就完蛋,而且看父皇这么生气,还要宰了蕲老师,这可万万不行,对了,今晚就用对讲机通风报信一下吧,救蕲老师一命,就这么定了,他心里暗暗说道。

……

时间进入到三月份。

除北方少部分地区外,地面上的积雪基本融化。

道路交通得到恢复。

大部分的生产活动,得以全力的开展进行。

许家庄的《三年五万公里修路计划》,也正式的推出实施,打算招募上百万的基建工人,修建至少一千座的主干道桥梁,修建总长达到十万里的标准水泥马路,预计总投资不低于五亿银元。

目的是在三年内,基本建成覆盖南直隶所有州府县乡的道路,再建成一条到多条的通往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山西、湖广、北直隶等地区的主干道,采用多路同修、老路翻新、齐头对进等方式,争取在三年内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

但问题来了,许家庄投资这么巨大,修好的桥梁马路却免费供人使用,却看不到明显的盈利点,投资成本何时才能收回?

有句老话说的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形容的就是冤大头的行为。

难道许家庄这次要做一个天大的冤大头么?

当然不是如此。

实际上,修路只是道路桥梁本身会亏,相关配套却能带来无数暴利。

比如在道路两旁设立客栈、货栈,同时促进客流、物流行业的发展。

比如道路通向何处,该处的矿产、农产品、人力等等资源,就可为许家庄所用。

此外只要把持住咽喉要道、核心主干道的控制权,哪怕不收任何过路费,也能令对手乖乖臣服,起到极好的控制作用,带来潜在利益无数。

总之就是资本的套路打法,一句话形容就是‘免费的就是最贵的’,先引诱你上贼船,后面是杀是剐,是一口吞下还是一刀刀片肉吃,完全看资本的心情,用户是反抗不了的,除非另辟一条新路。

除此之外。

三月份,许家庄还有一个重大的项目完成了,意义也非常的重大。

即电报站工程。

许家庄在大明的京城、南京、济南、扬州、杭州、苏州、成都、武昌、泉州、广州等等三十八座的主要大城市。

加上许家庄零号庄园跟海港城这两处地点。

一共四十个地方,设置了四十座的电报站。

全部配备了最大50KW级的发电功率。

配备了运行功率小,但传送距离远的中低频数字化电报收发装置,接受与传送信息的速率超过100kb/s。

相关的技术人员也全部培训完毕,能够熟练自如的使用这些电报设备,能够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问题。

另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电报局,负责管理这四十座遍布大明各处的电报站,能够做到一条重要的信息,五分钟内便可传遍全国,做出极其迅速的响应。

而这套电报系统建立之后,带来的意义可就太大了,相当于进入了初级信息化的社会,能够享受到种种的便利。

比如传递家书,在电报站发送,可能两三个小时家人就能收到了,时效性极佳,而不必等待漫长的一两个月,还有信件遗失的可能。

比如传递军情和情报。

比如协助银行汇款转账。

等等等等。

信息化带来的各类便利可谓难以想象,哪怕只是初级的信息化。

当然!

许远让人建立这套电报站体系的主要目的,不是传递家书、军情之类的,而是为了能在大明境内同步发行《东方时报》,将这份报刊,光速推广到大明全境,要除了周末外,每个工作日都会发行一刊,要能够为大明的多数知识分子所看到。

……

三月七日,下午。

海港城,《东方时报》的报社内。

社长吴斯铭,拿着刚出炉的第一版印刷报刊,对着身旁的许远介绍道:“庄主大人,这就是我们即将发行的第一版《东方时报》,明天一早,就能在大明四十处之地,同步问世,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它采用的是彩印技术,图片图桉接近真实,让人更加相信报道内容的真实性。”

“使用的横版阅读的简体字白话文,普通人都能听懂报道的内容,当然,为了让大明的知识群体能够看懂,我们还在后面附带了一份两千常用字简繁对照表,便于他们”

“至于报刊内容,更是军事、时政时评、社会民生、人文地理、等无所不包,而且字体清晰,图片美观,内容丰富有趣,简直将全天下的大事小事都囊括其中,庄主大人,只要这份《东方时报》一经发行,您所说的那个话语权、舆论主导权,就彻底的为我们所掌控也。”

吴斯铭无比兴奋的说道。

“嗯~”

许远点了点头,他在现代社会花了好几个亿,采购无数的设备,然后又是建电报站,又是成立报社,忙活了那么多,不就是想拿下大明境内的话语权、舆论主导权么?

甚至彩色印刷都弄了过来,不就是想建立降维打击的优势么?

“明天开始,就在全大明境内,正式发行《东方时报》吧,第一刊印刷一百万份,定价10文,不,就定价5文吧,要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

许远拍板说道。

“是,庄主!”

吴斯铭心里滴血,《东方时报》第一刊的纸张成本都要四五文,算上其他成本,卖二十文一份都是亏的,但为了拿到那个所谓的话语权,亏再多都是值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