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少年武宗 > 第二百零六章 七步浮屠录(中)

少年武宗 第二百零六章 七步浮屠录(中)

作者:儽神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30 04:42: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手录笔抄,比一般人而言,也是用功的很!可是手脚在工作,心思却不一定在这一处,如果闭上眼睛,把一个一个字一笔一划的往自己脑海里写,这可就全凭精神功夫了。每一笔一划都是在锻炼精神,都是在用心观览。这或许就是司马光说的精诵吧,怪不得锻炼精神!”

以精神诵读,脑海里出现一个字,嘴里才会说出这个字。这就是古代经学家锻炼精神的开始。董广也是学生,身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从幼儿园结束后,他就义无反顾的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毅然决然的踏上了高中之路,在刻苦的学习努力之下,考上了大专!

是的,就是大专。虽然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也没有什么值得害羞了,谁让他一个擅长文科的人,被学校安排在了理科考场呢!

多年的背诵,他有一个经验,有的文章抄写两三遍,自己就能背会,而诵读数十遍,却不一定能背会。抄写比朗读要麻烦,也同样会更加记忆深刻。那么在自己心里一笔一划的抄写呢?

董广现在还没有这样锻炼过,这种方法对于精神锻炼,究竟能起到多大的好处,他一时半会还说不出来,又想起了一些名人名言:“朱熹大家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倒觉得不如改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更贴切,也更有顺序排列!”

董广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的改动也不全是为了显露自己的才能。便从小说来谈,董广在高中的时候,三四天就能将一本百万字的小说看完,这是眼到。可是让他说出详细情节,他却不一定能够记住。

他也相信,自己三四天绝对无法将一本百万字的小说用嘴读完。一两周或许可能做到,就算读完,自己喉咙也有很大可能会哑。

至于手抄纸录,他高中追更小说的时候,一个专业作家,在网上一天最多也只是两万字,这还是电脑打字的速度快。手写的速度更慢,大专这几年,自己打印论文之后,要手动抄写,一万字的论文他需要花上两三天。推而论之,一百万字的文章,他要抄写完至少两百天。

眼到最省工夫,但是记忆最不深刻。口到记忆稍微深刻一些,能说出具体情节,但很多人或许无法说出一些细节。手到,或许能注意到某些细节,对于情节把握也会更加深刻,但很难做到原文复述。

心到的功夫他第一次听闻,或许比手到更加厉害吧,他心中这样想。对于这份七步浮屠录,也有了更多期盼,迫不及待的向下面看去。

记忆的四个层次,眼观,口诵,纸录,心明。就像我们对路上偶然碰见一次的美女,哪怕她长的再怎么美丽漂亮,我们都很难记住她的全貌。甚至日后再次碰见,依旧是惊鸿一瞥,而不知曾经相遇。

“第四步心中有经法,将经文在脑海中写出来之后,择取经文要义,写入脑海,同时在脑海中写入经文要义的时候应该做到,写完第一个字写第二个字的时候,第一个字依然保留在脑海,继续到写第二句话的时候,第一句话仍然完整的保留在脑海里你所写它的位置。最后达到闭眼如观书一般,脑海中兵(佛道)法经文要义皆尽现于心。”

目无全牛,心中有法。眼未观物,胸有成竹。古人十年寒窗苦读,经文七八卷。两三万字,这是怎么样的深度,这又是如何的境界。董广看到这一步的时候真的有些震撼,他也觉得太难了。他真的佩服自家先人董秉乾先生,独辟畦径,竟然能花费一生整理这种修行意念的方法。它也不是诵持法,也不是观想法。也没有任何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内容,但是在精神锻炼的效果上,来的真真切切。

“陆游写过一首诗,六十余年妄作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这还真是功夫深处独心知啊,我的记忆力有没有增强,看我能在脑海中写几个字,比昨天多写一个字,精神就多增强了一丝。比昨天少写了一个字,或是精神没有休息好,心气略有些浮躁。少写了很多字,那就是精神疲惫,需要暂时放下这种修行,去多做休息,劳逸结合!等神清气爽,再做尝试,自会有所裨益。”

跟赵凤亭志同道合,两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却是真心相爱。赵凤亭对书籍喜爱影响了董广,而董广在拳学上的造诣,又影响到赵凤亭。如今董广也算旁征博引之人,当他发现一些修行方法和古人诗词想通的时候,心底总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欢悦,这是让他无法描述的。

可是现在到了第四个境界,这种精神修炼的方法已经达到了这么深的层次,董广无法想象接下来的层次到底怎么做,难不成真的有什么凝聚元神之类的,或是灵魂出窍?他还是被外面的不切实际精神修炼的方法影响到了,虽然明知不可能,但是心中忍不住有这种想法。

“此四重境界为一大关,修者多困于第四重境界,不得寸进。若有所困,勤而修之,纵不能破关,也能助精神增长之功。这一句话老爸是没有翻译,图一个省气,抄录的原文吧!半文言文,半白话文!”

董秉乾先人应该是明朝人,明朝的时候,不论官方民间,白话文都开始盛行起来,比如有名的小说水浒传,再比如朱元璋的诏书。

董广看着那些文字,这些意思他也都能理解,而在他父亲看来,这些话语无关紧要,或许不需要做什么翻译。董广继续向下面看去:“若尔勤而修之,功夫水到渠成,天道酬勤,弗有必然之势!珍之!”

接下来的话,就又变成了董照的翻译:“我本以为第四层便是终点所在,以此修行一生,终于发现其弊病所在。若古代的经学家以此读书,思想固然深刻,或许能成就过目不忘之本领,但是决不能达到一目十行的境界。思想深刻,精神力固然会逐步增强。可精神的灵敏度依旧没有多少上升!我们所求无非是在最短时间内参悟更多功夫。”

董广似乎看出来了,这位先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研究经典,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他想要在这个基础上,让人思考的速度也变得更快。提高人的悟性,或许这样才能从经典中领悟到自己的内容。

“七步浮屠录第五重境界一步一经文,精神功夫进入第四层,下一步不过水磨工夫,越练越简单。可在闲散的时候,选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操场,或是乡村平地,没有车辆往来的地方,散步炼心。每走一步,则心有一字经文从笔画开始,在脑海中完整成型,自己可以观看自己在固定的时间走了多少步。此为过渡,等到功夫熟练,则可谓步步生莲,每一步踏出,都是走在自己信仰的道路上。当四方游历!”

董广继续看的时候,下面配上了一首诗,是宋朝一位大师所作:“我佛莲华随步踏。黄金妙相青螺发。因地曾将洪誓发。四十八。众生尽度成菩萨。宫殿红香华影合。宝阶三道琉璃阔。水鸟树林皆念法。声嘈囋。空中零乱天华撒。万里云游路,一步一经文。了解各地风土民情,融入经文要义,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到行程圆满,道心坚定。心中自然有经文要义流转。可称为罗汉,入菩萨关。”

种种心生,则种种法生;种种心灭,则种种法灭。繁华世界,哪怕鲜衣怒马,乘车坐轿,励志苦行,也必有各种困难,会有帮你的人,有贬你的人,有毁你的人,有赞颂你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记住帮我们的人,他们大可不用这样去做,怜悯也是善念!在一步一步的磨练中,我思想变得更加广阔,对于经书修行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韦提重礼请能仁,愿说西方净报因。十六观兼三净业,修之即得往生身。怪不得古代那么多大德高僧修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要云游各地化缘呢,难道跟这种境界有关?我记得儒家很多学者,也经常徒步云游各地,为了了解经文卷意。宋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他难道真的看不透不能明白这个经书的字面意思吗?我想不是!”

董广自言自语道,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之中说过,他幼时家贫,假借与藏书之家,遍观群书。之后成年了,才拿着经文去问前辈。如果宋濂真的不明白经书的字面意思,他能够做到遍观群书吗?董广看不懂物理化学这些东西。所以他知道,自己也看不进去那些资料。

“如果不能沉入进去,他绝对做不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而沉入进去的根本就是能理解这些东西。”

这些话董广不敢在中考高考卷子上写,那样会被批卷老师给一个歪门邪道的评价,然后给判一个零分。有时候为了成绩,我们也需要违心的写下去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现在谁还敢谈自身的想法。“

看到这种修行方法,董广真是不由自主的回想起来了自己高中初中小学的生活。这个修行方法真的很好,可是对于高中初中小学要参加应试,记住标准答案的人,或许并不适用!

般若真微妙,无相为宗要。无住元为体,十方皆昭耀。研穷理趣长,堆卷积山冈。言言不及,一口吸西江。方言称智慧,真人本无位。出入面门间,参方还了利。喻法比金刚,万邪岂可当。不坏超今古,日久共行藏。彼岸波罗蜜,清光穿白日。镜中不乱光,虚空无鸟迹。经文华贯行,破有作法王。连年心苦念,不悟枉时光。谁知远烟浪,孤帆一片张。穿却虚空鼻,不著更参详。别有好思量,满目足风光。

还没有开始修行经文,只是按图索骥一步步分析下来,董广心里已经产生了很多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