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少年武宗 > 第二百零五章 七步浮屠录(上)

少年武宗 第二百零五章 七步浮屠录(上)

作者:儽神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30 04:42: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您现在已经可以离开了,您的政审已经完全通过,记住十月一号前往济南军区报道。恭喜您,您已经被列入条约军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中,现在您可以离开了!祝你日后工作愉快!”

“多谢!也祝你们工作顺利。”行了一个礼,董广拿上任志超递给自己的小册子,就向外面走去,他刚才已经打电话通知了三哥。

坐上车子以后,董广的思绪还是有些不能平静。父亲是在乎他的,不然不会让人把这个册子转交给他,可是父亲现在到底在哪里。

三哥董英广又问了董广一些事情,董广也都一一作答,两个人很快就到了兵阁。学员们已经都散去了,除了一些初级的学员,对于高级别的学员。兵阁并不要求这些学员每天报到,每个人有自己的造化。

回到屋中,在灯光下,董广终于翻开了父亲的笔记,翻开了任志超递给他的册子,这些字是父亲写的,他可以看得出来。董照的字体并不算太好看规范,但是一笔一划之中,迥劲有力,气度非常!

“常见的修行意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诵持法,一种是观想法。诵持法讲究的是诵持经文,加筑己念,从而强化自身的信仰意念。”

董广一字一句的看着父亲写的内容,有的部分还用小括号括住,那应该是父亲自己做的标注,这些话都是白话文,所以应该是父亲翻译过来的,可能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去理解这些话。比如董广看到一个小括号之中写着:“诵持法说的简单一些,就像是一些做营销的人员,每天早上都要大喊加油,久而久之,他们意念潜移默化也充满激情。”

董广继续看下去,只见后面还写到:“当今常见的诵持法,如禅宗十念法,道教经文诵持法!都是需要坚持每天的诵念,字句经文之中,不仅寓意极深,也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思想。观想法中最为著名的是佛教的白骨骷髅观,道教的红尘观,以及真灵位业图等等!”

这上面并没有具体介绍这些修行法,但是有的内容董广曾有所耳闻,比如禅宗的十念法:自修者,每天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每天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阿弥陀佛”或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很简单的法门,却是修行信仰的内容。

董广继续向下看去,剩下的内容,大部分已经不括括号了,应该是董秉乾先人的原话:“我曾听闻,秦汉之时,儒家尚有修行之法,西汉有经学家一生研读一书,苦修一本经典。宋朝之时,理学家之学,争议颇多,于经学有异。我便经多方寻觅。兀自整理研学,终于能够得悟贯通!能领会先人之意,创此七步浮屠录,作为求道学道之根本!”

父亲董照的翻译写得很简单,但是董广看过家中的族谱记载,董秉乾先人在还原这些法门的时候,曾经四处求访。

佛教八大宗派,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真言宗(也就是密宗)都有留下过董秉乾先人的足迹。因此他虽然后来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成为了道教的护道人,可是总结出来的话,却融汇了佛教很多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家的传承四分五裂,道门也遭受重创,相对而言,只有佛门在当时能够暂得安稳,甚至发展起来,于是很大一部分经学传承也就流入了佛教。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来正值乱世。可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他们却借助机会迅速发展了起来。

“我之七步浮屠录是研读经书之法,天下经书皆可入瓮。我将其分为七种层次。第一步是略知门内之事,以佛语观之,便是指从佛以后,对于神事(各个佛陀的显化故事)、鬼事(佛教的地狱恶鬼故事)、礼事(敬奉各个佛陀菩萨罗汉的不同方法和禁忌)、法事(对于恶鬼缠身,或者请神许愿的仪式)、香事(会看香)、卦梦之事(能解梦占卦)、其中一门略有了解,并不断深研。”

看到这里,董广有了一种自己被骗了的感觉,还好下面括号之中由父亲所写的注释:“与兵法之上,做相同而不同之解,对于后勤,基层,指挥,参谋,军事史,军工,军备,特种作战,其中一门略有了解,并且不断深研!从拳法观之,有拳谱之精义,得拳法之大旨!”

董照之所以这样写,不是没有原因,兵家拳法,拳谱中并不多写经意,理论全在兵典之上,尊奉孙子兵法为拳学之始!因此历朝历代,又有人称孙子兵法为武学之盛典,兵家之绝唱!

董广继续向下看去,只见董照略作转折,又继续写道:“若以个人武艺相较,尊奉孙子兵法为经,第一步兵家武者只了解这本军事著作的成书背景,有它有关的战役战争,读这些相关的经典。基本了解之后,熟读你所选择的兵法著作。”

“早说这么简单不就是了吗,老爸你还真能绕圈,不过怎么总感觉这些东西,我在哪里见过呢!”董广看到董照后面的字,不由轻笑。

对于这些方法,他隐隐有些熟悉,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一样,暂时先不管自己的胡思乱想,董广继续向下看:“第二步是择宗入法门,选择一位佛教或者道教的神佛人物供奉,等于说是成为他们的信徒,并且开始修行一部与他们有关的佛教或道教经文,直至将之背会。”

董照的备注依然很简单:“选取一本兵家经典,熟读背会!建议《孙子兵法》《兵典》《兵经》三者择一而取!”

《孙子兵法》不必再说,历代兵家著作都是以此为根基所创。《兵典》是唐朝人杜祐在《通典》所录,共有十五卷,上万字。

《兵经》是明末的一本兵家著作,又称百字兵经,不论在武学上,还是兵法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几乎完美继承了武学七经所述。

董广看到这一点,他就已经明白了,其实父亲只给了他一个选择,就是《孙子兵法》,《兵典》的主要内容是以解释孙子兵法为主,《兵经》主要内容,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

果不其然,董广继续想下面看的时候,董照的意思就写出来了“我的修行方法你不必在意,你可以以《孙子兵法》为根基,然后阅读《兵经》,《兵典》,增强对《孙子兵法》的了解。博学而专精,至善!”

三哥董英广在院里看到董广的灯还亮着,整个人还没有休息,就问了一句:“老九,你在屋里干什么呢?不要玩太晚,现在都九点了!”

董广探出头来:“三哥,你给我个建议呗,如果我要背书的话,背哪一本书好呢?《孙子兵法》、《兵典》、《兵经》你帮我选个呗!”

“笨蛋,那还用想,肯定是《孙子兵法》啊,它的字数最少,背起来最省力气。《兵经》和《兵典》上万字,哪有那么容易背!笨!”

董英广说话一点点都不犹豫,对他而言,背书当真不是件好差事。

“好吧,三哥,你当我没问!”董广头向里面一收,回过神来,然后继续看起了父亲的笔记,里面还有很多的内容,他没有看完呢!

兵家和儒家在古代之时,历来是在帝皇手下,互相扶持,互相抗衡,互相制约,又共同发展。大将军莫不学习儒家之道,以明哲保身,从儒家观览经文处入手,从而兼通兵法,以察时政。也多有读书人,腰佩宝剑,善于击刺。儒门六艺之中,骑马射箭也都是比较重要的。

乐舞之中,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个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相当于士兵演习的雏形!这些做法无不暗合兵家!

董广也终于察觉了,他为什么总会觉得这些方法有些眼熟了。因为他女朋友,赵凤亭的读书方法就如同这样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谁能想到一个女孩的积累和突发的灵感,竟然于上古经学相通。

董广定了定神,回想了一下自己读过的兵书,自己了解最深的,其实还是孙子兵法。其他的兵法书籍,自己不过是浅尝辄止。心中有了主意,他接着向下看去,这才发现了不同于赵凤亭读书方法的部分。

“第三步是经文心中写,将所背会的经文,一笔一划在脑海中写出来,直到在脑海中一气呵成,没有出现任何笔画错误为止!”

董照在这一点只做了翻译,并没有单独的在给董广解释说明。因为翻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凤亭的方法以外为主。她的第三步是将经文背会。第四步是背写下来,跟在脑子里写字相比,她这样做要节省不少时间,但是深度必不如在脑子里写字,怪不得古人读书闭眼。”

董广突然想起《宋史.司马光》的一段记载: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