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一十七章 阮元的妥协(下)

大清疆臣。 第三百一十七章 阮元的妥协(下)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相比于早早入冬,这时已是大雪纷飞的京城和开封,紧邻长江的扬州,直到十二月初方才有了入冬的寒意。阮家之内,也逐渐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孔璐华想着天气寒冷,担心刘谢唐三女分房独居,或许会有不便,这几日也叫了三女到自己房中,让三人与自己一同起居,这日入夜之后,阮家诸女也相互依偎在一起,听着外面的北风之声,准备熬过这一个难眠之夜。

“书之姐姐,你说京城那边,真的有那么冷吗?我前几天听月庄姐姐说,她第一次到京城的时候,都生病了呢。”想着阮元如果办完开封控案,就要入京做官,唐庆云也多了几分忧虑。

“嗯……我倒是没事啦,就是……”刘文如想起京城原是江彩离世之地,自然也担心唐庆云身子不好,或许会有闪失,这时竟也不敢怠慢:“要不然啊,我们给你多备些冬衣,你自然也就不会被冻着了。还有啊,若是下了雪,你可千万别一高兴起来,就去打雪仗啊,堆雪人啊,那样生病才快呢。”

“什么啊,月庄姐姐明明说堆雪人很有意思的嘛?你们看这扬州冬天下的雪,就小气的很,一点都不好玩。”

“古霞,你身子又不比我们好到哪去,若是真去了京城,你还是听你书之姐姐的话,要乖,不要乱跑乱动哦。”谢雪补充道。

“那样好无聊啊,比现在都无聊……你们说,皇上到底在想什么啊,为什么夫子以前巡抚做得好好的,这次就非要让夫子进京呢?”

“古霞,这京官外官,本就各有要任,夫子在京里做官,是皇上重用夫子,到外面做官,也是皇上信任夫子,怎的还轮到你挑三拣四了?”孔璐华也对唐庆云笑道:“要不,咱们还是找点有趣的事吧,省的咱们这好妹妹啊,万一哪句话说错了,竟把我们都连累了呢。你说是不是,书之姐姐?”

“……姐姐?”没想到孔璐华这句话说了出来,一旁的刘文如竟愣了半晌。

“是啊,书之姐姐,我……是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没什么,夫人想玩些有趣的,这……还是古霞更拿手吧?要不,咱们让古霞来定怎么样?”刘文如似乎慌乱了好一会儿,才渐渐恢复原状。

“嗯,也好,古霞平日最喜欢跟咱们争个高下,这一次不如咱们就让她出个题目,若是她输了,那也叫她输得心服口服!你们说怎么样?”孔璐华笑道。

“好呀好呀!”谢雪也在一旁附和道。

“嘻嘻,夫人,这可是你说的,若是一会儿咱们之中,有谁作得不好,那可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唐庆云看起来也想到了新的乐趣,对三女道:“既然今夜总是要无聊一夜了,那我们不如……一起来联句怎么样?”

所谓联句,乃是寻常作诗的一种,参与者每人赋诗一句,各人诗句合在一起,便是一首新诗。虽说联句多是闺阁女子玩乐之用,但四句诗写得出来,若是作诗者本身水平高下相差过多,整首诗便会前后失谐,是以联句本身,也是对作诗者的一种挑战。三女听得唐庆云想要做联句诗,也各自跃跃欲试,谁也不愿认输。唐庆云便取了笔墨到几人面前,几人又取了骰子,定下作诗顺序。谢雪掷出的乃是一点,在四女中最小,便由谢雪来写首联,不过片刻,谢雪已将首联齐齐写在纸上,诸女过来看时,只见谢雪所写乃是:

残蜡年光向晚天,联吟共坐小窗前。

“哈哈,月庄妹妹写得很不错呢。看起来啊,这颔联可是要费些心思了。”孔璐华一边笑着,一边也取过谢雪那张纸笺来,略加思索,便在谢雪诗句后面写下:

一钩新月悬帘外,几缕名香绕袖边。

“夫人,这新月名香之句,却是用得好啊。这样说来,下一句竟要如何,才能将这诗承接下去,可是不容易了。”谢雪笑道:“书之姐姐,颈联该你了,你看古霞这个样子,明明自己是最后一句,竟已然有了得意之色,那你这一句,是不是也要杀一杀古霞的锐气啦?”

“哼,月庄姐姐就是看我好欺负,这么快就不帮我了,一点都不可爱!”唐庆云调侃道。

“好啦,这句诗我也已经想好了,古霞,我们也不难为你,你只把最后一句做上来,便也罢了,可你若是做不上来,那就休怪我们惩罚你了,如何?”刘文如倒是客气,一边取了孔璐华手中纸笺过来,一边也提了笔,在孔璐华诗句后面写道:

纸阁微风生铁马,茶瓯轻煖泛银船。

“书之姐姐,你这……这好难啊?”唐庆云看着刘文如诗句,似乎一时没了主意,对刘文如撒娇道:“夫人前面写新月名香,我尚且对得,可姐姐你这一句铁马银船,若令我收尾,这尾联当写什么,竟是全然不知所云了。好姐姐,要不……你换一句如何呀?”

“那可不行,古霞,联句是你提出来的,要愿赌服输,不能耍赖!”看着唐庆云可爱模样,刘文如竟也不觉多了几分童趣,便与唐庆云相互挑逗起来。

“哎呀,我……”唐庆云正有些懊丧之时,忽然一瞥之间,看着窗子之外,一枝寒梅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登时有了主意,便“嘻嘻”一笑,从刘文如手中接过了纸笺和笔管。很快,纸笺最后便多了一行字,诸女过来看时,乃是:

回看屏上寒梅影,半幅横斜落砚田。

“古霞,你这一联对得真漂亮啊。”谢雪看着唐庆云这最后一句,也不觉对她赞叹道:“方才看书之姐姐颈联,本想着意境开阔如许,这尾联却要以何为意,方能将全诗收尾。不想古霞‘梅影’一句,正好收束全诗,丰约自如呢。看来啊,这作诗之事,我是比不上你的了。”

“怎么样,夫人,我这尾联作得不错吧?现在是不是也该品评一番,论个高下啦?”唐庆云对孔璐华得意道。

“好啦,古霞,咱们平日作诗啊,要说有那么一些互不相让的心思,却也是好事,若是大家都不思进取,又怎能写出好诗好句呢?可咱们也要清楚,这高下之事,不过次要,咱们学诗之本,竟是为了什么?乃是自诗文之中,观其意境所在,用以修身养性,最后乐在其中啊?今日这诗,咱们几个作得都不错,又何必强论高下呢?倒不如啊,咱们就这样看着咱们自己写得诗,或许啊,其中别有一番趣味呢。”不想此时,孔璐华却劝住了唐庆云,对三女如此说道。

刘文如、谢雪、唐庆云听孔璐华说得也有道理,便又凑在了一起,一同看向诗笺上自己和其他三人一同写出的文句。四女看着自己的结晶,想着若是没有身旁的伙伴,便做不出这首诗来,这样的诗句,方才更加难得,情谊至深之时,也自然会心一笑,安享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友情。

不知过了多少时分,忽然莲儿的声音在门外响起,道:“夫人,开封那边又有信到了,这次老爷似乎有件要事,想让夫人早些回信呢。”

“什么事啊,不想夫子出门这才两个月,竟学会了打哑谜不成?”孔璐华也一边笑着,一边走到门前接了信回来。只是看着信中内容,竟也多了一丝忧虑,过得片刻,忧虑之下,却又泛起了几分笑意。

“嘻嘻,夫子还真是天真呢……”

“夫人,夫子信里写的是什么啊?”看着孔璐华神情有异,刘文如也主动上前问道。

“嗯……没什么啦,夫子他……遇到了些小麻烦,很快就能解决的。”看起来,孔璐华也清楚阮元心意,信中内容,无需为更多人所知。毕竟给广兴送礼这种事,在阮元看来,始终是不雅之举。

但孔璐华也清楚,阮元若不是事先轻信广兴,便绝不会中了广兴圈套,这也是一笔无可避免的开支。而且,这也是阮元第一次恳求自己,不得不对外送出如此馈赠。十二年来仅此一次,或许,自己更应该欣慰才是……

总之,不出半月工夫,伊秉绶给阮元那一千两酬金,便原封不动的到了开封府的山陕甘会馆之内。

“哈哈,阮侍郎,您这千两馈赠,今日是终于到了啊?”广兴看着阮元愿意出钱给自己,既是得意,也少不了几分傲慢,忙对阮元道:“剩下的事,侍郎就放心吧,咱下面的人啊,也是懂分寸的,侍郎都愿意出资相助了,那哪里还有不办事的道理啊?阮侍郎且看着,不出五日,这河南前后所有案件,就能全部结案啦!”

“是吗,既然如此,或许我还得感谢广侍郎了?”阮元犹是克制,对广兴冷笑道。

“怎么,阮侍郎,看你今日这样子,难道……侍郎还另有指教不成?”广兴仍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广侍郎,你我同为侍郎,这指教二字,我是说不上的。只是,今日确实另有一言,还请广侍郎听在下一句才是。”阮元看着广兴如此贪婪骄奢,又怎会再将他视作可以共事的好友?只是想着嘉庆中兴之志,想着广兴终是世代重臣,三代皆有宰辅,实在不忍看着他如此堕落下去,便也对广兴道:“广侍郎,这直省巡抚,我也是做过几年的,平日开支如何,我心里有数。不说别的,就单说这红心纸一项,我在浙江六年,抚院一年用纸开支也不过十几两,可侍郎您办了这一次案子,仅这用纸一项开支,就有近三十两之多!广侍郎,您一个劲儿地说纸用差了,皇上不会满意,可我在浙江,每次上疏言及开支之事,皇上的态度都是一样,便是不急用度,能裁则裁!皇上历来宽仁,又怎能因为用纸稍差了一丝半点,便即怪罪于我等呢?此外,侍郎属下之人,每日在这会馆,饮的是上等美酒,吃的是山珍海味,每有出行,又必要用最好的车马。广侍郎,似您这般挥霍无度,这一趟案子办下来,河南一省,要出多少银子,才够您这一趟的开支用度?您觉得这些下属官员,出京多有不便,可您有没有想过,这河南官府为了支持咱们审一次控案,所用银钱,大多也是从公帑而来。这银子出在何人身上,难道不是河南这千万百姓身上吗?多少百姓一年劳作,不过为求对上完税,对下温饱,可侍郎您呢?您可曾想过这些银子来之不易?百姓完税,尚且不言辛苦,我等为朝廷办案,又怎能稍有不快,便即呼求供应?又怎能得了供应,便即肆意用度,竟将生民疾苦,府库亏空,都弃之不顾了呢?”

“阮侍郎,您这还是第一次出来办案啊,您看看咱这些下面的人,要不,您自己过去问问,若是这些馈赠,我们一概不收,开支用度,也如你所言能省则省,那他们,还愿不愿意继续办事了啊?”看起来,广兴对阮元劝告之言是全然不屑一顾了。

“即便如此,侍郎也应以公私先后之道劝诫于他们,却怎能一味顺从他们呢?”阮元继续争辩道。

“阮侍郎,听你这番言语,这一千两银子,侍郎拿的不痛快啊?”广兴冷笑道:“不然,阮侍郎就把这一千两自己退了回去,后面的事嘛……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何?”

“广侍郎,这一千两,我可以捐给侍郎和下面办事之人。只是这样的事,在下希望,侍郎还是不要再做了。”阮元也诚恳地对广兴道:“侍郎一家累世卿相,阮元从来敬佩,先高文端公,从来清俭,勤于河道之事,阮元少年之时,便曾闻文端公疏治南河,虽弥留之际,仍不忘河工要务。令兄书文勤公(名书麟),我曾有一面之缘,只觉文勤公清廉之下,自有一番古大臣之风度。是以阮元自与侍郎相识,便一向仰慕侍郎,侍郎生于如此累世名门,自当承继先公风骨,以公廉为立身之本,以勤能为办事之要。是以阮元今日,眼看侍郎滥用公帑,开支无度,也实在……实在为侍郎一门痛心!广侍郎,阮元不忍侍郎家门竟有不端之事,是以今日真心与侍郎一言,还望侍郎以文端公文勤公为楷模,如此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切莫失了为官之本心,竟至……竟至悔之无及之日啊?”

“行了吧,阮侍郎,就算你说得都对,那又有什么用呢?也罢,我知道,你做京官时日太少,做京官那起早贪黑的日子,你也快忘光了吧?若你也和他们一样每日在京里做官,好容易有个出外审案的机会,阮侍郎,你或许就不会这样想了。阮侍郎,无论怎么说,你对家父家兄,总算还有这一点诚敬之念,今日我也不与你啰嗦了,你自回去吧,该办的事,我一一去办便是了。”看起来,广兴还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在他看来,能给阮元这最后的尊重,便已是破格为之。至少这时的广兴,还不知道自己这般态度,将会在未来为自己带来什么……

阮元看着广兴终是难以规劝,再与他争辩也是无用,也只好辞了广兴,自归居室去了。

然而,广兴却也兑现了结案的诺言。不过数日,黄明歧、陈钟琛之事便在广兴这里如实记录入卷,这次河南控案,也便以成功结案告终。上报朝廷之后,嘉庆也做出相应裁决:熊之书控案之事,全属诬罔,念其疾病缠身,免去死罪,只发往吉林监禁。永瑆全无谋逆之举,完全是无端受人控告,故而无罪。黄明歧以官府公帑捐纳,虽成功补齐亏空,终有严重违制之处,其知府之职,着令削夺。陈钟琛入账失察,所幸过失不重,着降一官以京卿调用。河南巡抚马慧裕也因失察黄陈之事,被嘉庆降为内阁学士,一时河南巡抚暂时无人担任,嘉庆便令阮元暂署河南巡抚,坐镇开封办理庶务,待新任巡抚人选议定,再对阮元另行任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