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 第七十四章 写词与谱曲 甘罗与青楼

众人随吴驹来到府中一片池塘边的水榭上。

这里位于府中池塘的一隅,塘面无风,曦光照耀下静的如一面铜镜般,外加正值仲秋时节,菊花争相开放,这一隅的景象也是颇美的。

众人落座,一番感慨。

“吴卿,如此良辰美景,不知寡人可否借你的地方偷偷懒?”子楚笑问。

“大王请便。”吴驹做了个请的手势。

子楚点点头。

说是偷懒,结果子楚还是叫随侍搬来一堆案牍公文开始批阅,用的是吴驹送的那根毛笔。

看得出,子楚是真的喜欢这根毛笔。

也是。

吴驹作为后来者,很难完全感受到毛笔将要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大进步,但子楚作为一位高瞻远瞩而又有进取心的君王,却看得明明白白。

另一边。

吴驹则开始在成蛟和魏磬面前讲解起了词的格律。

“词,这个东西博大精深,说白了就是有平仄韵律的长短句。”

“但光有平仄是不够的,每一首真正的词都有对应的曲谱,也就衍生出了词牌名。”

“所谓词牌名,就是一个固定的曲调和格式,就例如水调歌头,这就是一个经典的词牌名。”吴驹侃侃而谈。

“师父,那为什么您的水调歌头没有曲调?”成蛟举手问道。

“这个问题……问得好。”

吴驹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屈子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师并非没写……只是……曲子写的不满意,打算重写。”

“原来如此,真期待有音律的水调歌头啊!”成蛟点点头,一双乌溜乌溜的大眼睛里冒着光,看样子是真被吴驹忽悠住了。

其实倒也不是吴驹不想写,而是水调歌头压根就没有曲谱流传于世。

准确来说,绝大部分宋词的曲谱在后世都失传了,留传下来的屈指可数。

“徒儿听说七国的文人骚客得知了词有曲谱之事,都在争相为水调歌头谱曲,不过主力军还是那帮青楼女子,咸阳的谪仙楼就找来一大堆舞女、乐师,专门组建了班子为水调歌头和将进酒谱曲……”

成蛟越说声音越小,因为他看见子楚在盯着自己,顿时有些心虚的缩了缩脖子。

说漏嘴了,凎。

“不用看寡人,寡人管的没那么宽。”子楚随意的说道。

“是……是……”成蛟弱弱的点点头。

“不过寡人很好奇你是如何知道的。”子楚补充了一句。

“咳,甘罗告诉我的。”成蛟毫不犹豫的出卖了幕后元凶。

“甘罗?”

子楚和吴驹同时一错愕。

子楚错愕是因为没想到竟然是甘罗带着成蛟厮混。

甘罗乃是名门之后,他的爷爷乃是惠文王时期的左丞相甘茂,七国闻名的贤人。

甘茂受到向寿和公孙奭排挤,出逃到了齐国,被封为上卿,又被齐国派去出使楚国,最终几经反转客死在魏国,但他的子孙却一直留在秦国。

并且,甘茂虽然出逃,但并非几代秦王的过失。

他逃到齐国后,秦昭襄王在苏代的劝说下,还曾用上卿之位和相印挽留甘茂,并免除了甘茂一家的赋税,这个免税的福利一直存在。

再外加子楚登上王位后拨乱反正、优待老臣,所以甘茂的子孙对待秦国的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包括甘罗,也一直以秦人自居。

据说这甘罗聪明过人,乃是个天才,子楚曾经继任秦王时见过他一面,后来因政事繁忙,就没怎么看到过了。

“竟然带着蛟儿去青楼。”子楚摇头失笑。

另一边,吴驹的错愕,原因就更简单了。

甘罗乃是有名的神童,据史书记载,他十二岁时出使赵国,用计帮秦国获得十几座城池,凭借功勋,得到秦王嬴政嘉奖,被封为上卿。

上卿啊!

几乎等同于丞相之位了。

如今秦国的上卿是谁?鼎鼎大名的蒙氏老将,蒙骜。

甘罗能被封为上卿,可想而知他的不简单。

传闻甘罗还有个后代,名字叫做……甘宁。

没错,就是那位甘兴霸。

而且,他还有一个闪光点,就是他在历史上成为了吕不韦的门客。

对此,吴驹判断是因为甘家无权无势,因而甘罗只能依附吕不韦以谋生。

但那都是后来的事情,吕不韦的门客都还没到齐呢,目前只看到了嫪毐一人。

吴驹进咸阳之事暗中关注过这一票人的现状,此时的甘罗还没有成为吕不韦的门客。

不过……

甘罗七岁多,成蛟比他小几个月,两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逛青楼……

嗯……

搁那针灸呢?

抢我医家的生意是不是?

……

成蛟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师父和父王的脸色,发现吴驹一脸诧异的沉思,子楚则是思索片刻便低下了头继续批阅奏折,二人都没有继续追究的意思。

那就好。

成蛟松了口气。

却突然听子楚头也不抬地说道:“寡人并不打算约束你的生活,但却要提醒你,身为秦国公子,要注意分寸,要爱惜自己的名节。”

“儿臣谨记。”成蛟连忙点头如捣蒜。

另一边,吴驹依然在沉思。

这次他的思考并非是因为甘罗,而是因为成蛟所说的青楼一事。

不过他可没想那么多,他又不是老色批。

他不老。

言归正传。

文人骚客、青楼女子、舞女乐师为水调歌头和将进酒谱曲……

挺正常。

吴驹丝毫不怀疑水调歌头和将进酒能在这个时代产生的轰动性。

真正好的诗词,就算是给山顶洞人看,他们也照样叫好。

更何况吴驹的词被稷下学宫姜堪和儒家荀子以及一大堆的大儒认可,又得到了一大帮士人才子的追捧。

词这种更开放的体裁如今已经在七国红的火热,若是能谱出好的曲谱,那可是能名扬天下甚至青史留名的事。

也就难怪有那么多人为其谱曲。

再者

这倒是件确确实实的好事。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的传奇乐师不在少数,例如师旷、俞伯牙、高渐离等等。

这还只是有记载的,没记载的就更多了。

若是能让这些人重新为宋词谱曲,兴许能重现宋词的往日盛景也说不定。

尽管现在吴驹写的词少之又少,只有水调歌头和将进酒,其中将进酒还不算是词。

不过……重铸昔日荣光,我辈义不容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