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 第五百三十四章 殿试(一)

三日后,殿试至。

吴驹起了个大早,驾车进宫。

今天是殿试的日子,但同时也是早朝的日子,流程安排是先早朝后殿试。

甚至为了不耽误殿试,还把早朝提前了。

这可把吴驹这个起床困难户难坏了。

进宫城,在咸阳大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随后开始打哈欠。

没过一会子楚就到了,在王位上正襟危坐,朝会开始!

今天要议的内容有几条是和吴驹有关系的。

其一是户籍改革,这是大事情。

对于科举答案泄露案中起到了大作用的指纹,子楚很重视!

他打算着手改革户籍制度,添加收录指纹这一项信息。

秦国的户籍制度草创之初很草率,后来在商鞅改革中有了系统的规矩,个人信息需要在官府登记,一式两份,在官府手中的就是户籍,在百姓手中叫做“照身帖”,照身帖上有姓名、生日、职业、籍贯、样貌特征等等信息,和后世的身份证有着相同的作用,但更为严苛,没有照身帖甚至不可以留宿于旅店,更别提出入城池。

新的户籍制度发布之后,百姓需要前往官府补办照身帖。

新的照身帖同样有姓名、生日、职业、籍贯、样貌特征这些基本信息。

但是,材料由竹板改为纸张,更轻薄,更便利,省去了刻字,只需在打印好的照身帖上填入信息就好。

这还有助于防伪,可以使用材质和颜色特殊的纸,这样不容易伪造,再盖上官府印章,甚至是着手设计一些真正的防伪标识。

除此之外,补办新式照身帖的同时,也要在官府的户籍中留下自己的十指指纹。

这项新政预计在十月中旬开始实施。

“臣以为,是否有必要再加入人像这一项,如今官府已有能力大量培养素描画师,可以在户籍和照身帖上留下画像。”廷尉司右监出列说道。

“卿等以为如何?”子楚问。

李斯摇头:“臣以为不行,画素描像终究耗时耗力,秦国有数百万百姓,如果给每个人画一副素描画像,那得是多大的工程量,倒是可以培养上万名画师,用提升数量的方式提升产能,但是这次户籍改革之后呢,这上万名画师不就失业了吗?”

右监想了想,点头:“是臣考虑不周了。”

子楚颔首,转头看向吴驹:“吴驹你怎么看?”

“不搞。”吴驹摇头:“臣的相机研究已有成效,待成功之日,一息之间便可摄影,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比素描强太多了。”

子楚眼睛一亮,才想起还有照相这回事,于是说:“善!那此事便容后。”

第二件事也是和指纹有关,子楚有意在官府捕快中培养一批懂得碘熏法的人,安插在各地官府。

这个好说,吴驹自己教十几二十个,然后让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好了。

至于碘熏法的关键材料碘,目前的打算是从齐国采购回来海带后交给吴驹,吴驹来提炼,出成品后下发各地。

朝会开了一个时辰,之后进入尾声。

最后一件商讨的事情就是殿试,在确定了一些细节后,吴驹和三个副考官出列,向子楚告退,随后离开。

出了宫殿,吴驹几人快步来到咸阳宫大门口,在这里见到了那1800余名考生。

隔着老远,他便见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

博闻,庞士安,白皓,曹公俭、卫叔显、田扶等人,等等。

李斯感慨道:“最终得以参加会试的考生中,还是世家的人占绝大多数。”

“有近十分之七,我统计过。”吴驹说。

这还是在文家、邓家等共八大世家在作弊案东窗事发后,族中子弟被劝退后的数量,否则这个比例还会更大。

他叹气:“没办法的事情,纸张出世也才不过半年,“读书自由”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呢,这些寒门学子读了半年的书,拿什么跟人家世家读了十几年书的子弟相比?坦白说,这次有博闻、江奉、郑祺等寒门学子,已经让我很满意,这告诉我们寒门有大潜力,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有书读,他们不比世家的孩子差,一样可以成为国之栋梁。”

其余三人皆颔首。

到了近前。

“咳咳,安静一下。”吴驹将手下压了压。

“拜见吴师!拜见李师、扬师、赵师!”考生纷纷拱手作揖。

吴驹四人点头,询问一旁一直在等候的小吏:“都到齐了吗?”

“到齐了,1802,一个不少。”小吏回道。

吴驹又看向一旁的军士:“搜过身了?”

“搜过了。”军士颔首。

吴驹点点头。

“那好,都到殿试这一关,我便不说废话了,都随我来吧。”吴驹说罢便冲他们招了招手,随后转身返回。

一群考生赶忙跟上。

被两个同伴架着的江奉来到吴驹面前,拱手说道:“吴卿救命之恩,有如再造,学生感激不尽!”

吴驹一看是他,便放慢脚步,笑道:“没什么的,恰巧路过而已。”

江奉挠挠头:“让您看笑话了。”

“我是医者,什么样的病人都见过。”说着,吴驹拿过江奉的手给他把了个脉,说:“多注意休息。”

江奉重重点头。

吴驹刚才虽说不说废话,但前往咸阳殿的这段路上,他还是与考生们说了几句。

“殿试是没有排名的,原本金榜应该设在殿试,但是我认为以分数的高低排名才公平,而不是凭主观评价,所以改成了会试前两百名上金榜,殿试成绩是高是下,最终是大王评判,不会有分数,甚至都不会将答案放出,一句话,简在帝心,所以你们不必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吴驹说。

“这次殿试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古往今来第一次,往后你们很有可能也只能见到这一次,要好好把握住!”

考生们将吴驹的话记下,有人问:“何以说只能见到这一次殿试?”

“字面意思,这次科举只是试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吴驹微微一笑。

这是子楚和吴驹等人密谋商议的结果。

现在处在战争的关键阶段,吴驹知道这是七国统一的前夕,当然,子楚是不知道的,但他也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智慧,感受到这百年乱世已经迎来了尾声,统一只在这二十年之间,会由他,或是他的儿子、或者是孙子来完成。

这个时候,秦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在科举带来的红利,和安定之间选择,子楚会无脑选择安定。

同时,科举是很好,但也有个弊端,那就是不适合乱世。

再好的制度,也不是万金油,也有一套适配的国情,国情不对,实施这样的制度就有可能反受其乱。

科举与秦国的关系就是这样。

秦国现在不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和官吏,秦国需要粮食,需要军队!

子楚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开科举,尤其是吴驹这样的人让他深刻明白了多元化人才的重要性。

但他不能允许“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思想出现在民间,这是有害于国家的,如果百姓都去读书,都知道读书就能获得荣华富贵,谁还会种地,会打仗呢?

这和此前吴驹在焦樵的法家聚会上谈到鼓励经商问题是一个道理。

吴驹当然也不喜欢打仗,但他知道这个时候不应该唱统一的反调。

统一天下,才等同于和平,这件事越快越好,与之相比,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

所以科举只会进行这么一次,为的是试验,并且获取一定的人才储备,用来应付接下来打下地盘没人治理的情况。

所以,没有下一次科举。

或者说,下一次科举的时间,是在一个时间节点,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日期。

那就是统一的那一天。

吴驹说完话后,步伐便加快了,他不想和这些考生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说明白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一行人来到咸阳殿前。

吴驹深吸一口气,转头说:“注意一下仪容仪表,排成队,我们进殿。”

考生们皆颔首,纷纷深呼吸,十分紧张。

马上就要见到大王了啊!

入王宫,参加殿试,面见大王,这是何等的荣耀!

“走吧,你们的最后一场考试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