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 第二百九十六章 义务教育

“这科举制,好!非常好!”

子楚先是对科举进行了绝对的高度评价,但旋即又话锋一转:“不过寡人要好好考虑一下。”

吴驹对此感到并不意外。

科举制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革,子楚认真考虑是对的,如果子楚现在拍桌子就要搞,吴驹反而会劝他三思而后行。

别的不说,想搞科举制,那可是要砸世家贵族的饭碗,要和他们对着干的。

古往今来,每一次变法都意味着要破坏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其中的风险让子楚都为之忌惮。

“至于这个义务教育。”子楚叹了口气:“也好,但寡人下不了这个决心。”

吴驹在上面写了什么建造大量的学校,义务教育的教材完全免费,光是这一笔支出就足够子楚思虑再三了。

“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吴驹平静的说。

“寡人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但这看起来甚至比实施科举制还要难。”

“但它比科举制还要完美。”吴驹说。

子楚皱眉:“说说你的见解。”

吴驹从一旁的茶盘上拿来三个杯子,排成一排,指着它们三个,分别说道:

“举荐制和世卿世禄制,科举制,义务教育。”

“在我看来,它们是一个发展过程,同样也是我们要走的路的三个节点。”

“实行科举制,意味着颠覆举荐制和世卿世禄制,为的是从民间选拔人才,为国家带来大量的可用之人,但大王,臣要问你,现在民间真的有人才吗?”吴驹问。

“……”

子楚一下子愣住了。

有吗?

答案是:没有。

很让人难以置信,但确实没有。

吴驹这一问一下子点醒了子楚。

科举制对现在的七国来说,并没有那么美好。

虽然老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但民间哪有这么多高手。

现在的百姓是愚昧的,至少六成以上不识字,识字的人里还有六成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等寥寥几个字。

而科举制的意义就是从民间提拔人才,民间都没有人才了,还提拔个锤子啊!

吴驹将第一个茶杯倒扣过来,说道:“科举制想要实行,第一个要做的,是轰碎贵族的围墙,打破知识禁锢,让平民百姓拥有获取知识的渠道。

唯有这样,才能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可选之人,才能给科举制实施的土壤,否则,所谓的科举制就是个站不住脚的软脚虾。”

听完这一席话,子楚完全明白了吴驹的意思。

“那科举制呢?为什么你说义务教育比科举制更完美?”子楚连忙又问。

“科举制依旧很容易滋生**,并且依旧很容易被贵族封锁向上的渠道,而义务教育做的更绝,有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大王,臣且问你,如果所有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能获取相同的知识,那贵族还是贵族吗?”吴驹问。

子楚摇摇头,下意识的说:“如果是这样,贵族就很难永远维持自己的地位,因为平民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和贵族相同的地位,如此长此以往,就完全不存在所谓的世卿世禄了。”

说完这番话,子楚茅塞顿开:“所以,科举制的本质是打击贵族世家,而义务教育的本质,是灭了贵族世家?”

“对。”吴驹点点头:“义务教育要做的更绝,所以它一定是发展的最终形态。”

不过……吴驹突然有一点感触。

如果说世卿世禄制,说贵族,其实王室就是最大的世卿世禄制受益者和贵族啊。

但这一点,他并没有在子楚面前说出来。

“还有一点,大王,如果让你选择科举制考试的项目,你会选择什么?”吴驹问。

“这还用想吗?礼乐射御书数肯定要考啊。”子楚下意识的说。

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君子六艺,放到现在来说,和后世的语数外政史地生一个性质,必修课。

吴驹摊手:“那您有想过这六门科目最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吗?”

还没等子楚说话,吴驹竖起了两根手指:“文臣,武将,就这俩,更直白的说,就只有文臣。”

为什么不说武将?因为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堪称鸡肋,也几乎没有什么武状元能高升、当上大官、做出大贡献的。

起码吴驹能想到的就只有唐朝名将郭子仪一人。

“朝廷需要文官,但大王觉得,国家光有文官就够了吗?”吴驹问。

“不够。”子楚果断的说:“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吴驹点点头:“如果只有文官,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您总不能指望文官个个十项全能吧?”

“你不就是吗?”子楚笑道。

吴驹也笑了,露出一嘴大白牙:“我是极少数。”

他继续说:“那本子里你都看了吧,孩童入学后,历经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基础知识,最终考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从事各种各样的人,为社会输入多元化人才,这也是义务教育的一大好处。”

子楚点点头。

经过吴驹这么一说,他算是彻底明白了。

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子楚脑海中初步构成。

“义务教育就是最终形态了吗?在义务教育之上,是否还会有更优秀的模式?”子楚连忙又问问。

吴驹长出一口气,摇了摇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有个叫鲁迅的人说,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果路还有新的终点,那我们至少要先到义务教育这个起跑线。”

子楚点点头,表示赞同。

“但如此说来,有这么好的制度,寡人却无法任用?”子楚皱着眉头说。

闻言,吴驹笑了笑:“不就是打破这知识封锁,让百姓也能读得起书嘛。”

“不就?”子楚听到这两个字,忍不住摇摇头:“谈何容易?”

吴驹拿起那个本子,翻了翻,听着哗啦啦的翻阅纸张的声音,他说道:“大王只要有这个心,我就能办到,纸张这东西,不就是能让百姓读得起书的突破口吗?”

子楚眼睛一眯。

有道理啊!

纸张这东西的便利有目共睹,一但大规模推广,竹简、丝帛都会成为过去式,而纸张价格便宜,容易书写,这意味着书籍将会被大量誊抄,书籍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并且流入民间,这不就是将知识开放给大众的最好方法吗?

“在你看来,若放任这天下自然发展,多少年可以使用科举制?”子楚问。

“五百年。”吴驹答。

“若推广纸张,使百姓获得知识呢?”

“最快,五年便可遍及天下,若只考虑秦国,三年也可。”吴驹答。

子楚点点头,不由得再度陷入思考。

“只有纸张……只怕不够吧。”子楚问。

“臣既然说出来,那当然就是有十足的信息,我手上不止纸张这一个大杀器。”吴驹微笑。

光有纸张当然是不够的,但如果……再加上印刷术呢?

“看来你对这科举制真的是很有把握了。”子楚说。

“若使用科举制,不出十年,朝廷人才济济,天下寒士俱欢颜,若再进一步,使用义务教育,不出十年,天下人人识字,朗朗读书声响彻神州大陆。”吴驹说。

“真是一副让人心驰神往的景象啊!”

子楚慨叹。

他扶着凭几站起来,来到殿门口,负手看着殿外的宫闱和宫殿起伏。

“你真的很自信能做到那样吗?”

“谦虚点的说,事在人为,不谦虚的说,一定能。”

“臣有信心和把握做这个商鞅,就看大王愿不愿意做一回秦孝公了!”吴驹说。

“商鞅变法……”子楚目光灼灼。

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缺一不可,如果当年不是秦孝公始终如一的支持商鞅,极大程度的放权给商鞅,最终变法的效果绝对不会这么好。

同样,在变法这件事情上,吴驹和子楚不齐心协力,不破釜沉舟,是办不成这件事的。

“《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秦国因变法而图强,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想法,那寡人就肯定要搞!”子楚说。

“大王圣明!”吴驹立马起身拱手。

子楚现在踌躇满志,恨不得直接把这本奏章摔到朝会上,让那些朝臣照着办,但他知道并不能这么做,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还没一个到位的。

他转头问:“计划是什么?”

计划?

吴驹摸了摸鼻子。

他有个屁的计划。

前世他可没研究过这些,现在想搞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大体的步骤已经确定下来了。

先打破知识禁锢,后实行科举制,最后抛弃科举制实行义务教育。

“先等纸张正式发售吧,在此期间,大王也可以多思考思考个中细节。”吴驹将奏章拿给子楚。

子楚点点头:“没问题,正好,寡人一时半会也不能拿定主意,三思而后行总是没错的,嗯……尤其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虽然更彻底,但它的好处也明显啊。”吴驹又说:“除了我刚才说的消灭世家贵族和输送多元化人才这两点,还有一个好处。”

“什么好处?”子楚问。

吴驹清了清嗓子,说道:“大王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整个秦国的孩子都能读得起书,都有光明的前程,而这一切都是大王给予的,那他们会不会感激大王?”

子楚眼睛一亮。

“并且你看,我举例的那些课程里还有思想品德,从小就教导孩子们忠君爱国,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什么的,那长此以往,还会有人犯法作乱,还会有人造反吗?说完全没有不太可能,但数量上肯定是要大大降低的吧?”吴驹说道。

子楚咽了口口水,显然对此很心动。

吴驹这番话有点类似于儒家的以礼治国了,不过他相比起儒家有一点好,那就是不说空话,他所说的这些情况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可能出现的。

“科举制已经决定了,不过这义务教育……”吴驹正想说话,却被子楚打断了。

子楚终究还是没有被吴驹忽悠瘸,或者说钱包的厚度让他保持了清醒和克制。

“在全国盖上学校,面向整个国家招收适龄儿童,真要这么搞非得把秦国财政抽干不可。”子楚说。

“咱们可以搞个阉割版,弄几个试点,徐徐图之啊。”吴驹摊手,给出了对策。

“什么意思?”子楚问。

“先在咸阳城搞,然后在整个京畿,继而在秦国的发达地区,最终到整个秦国,以及未来的全天下!”

吴驹这么一说,子楚顿时就明白了。

但他还是没有下定主意。

“让寡人再想想吧。”他说。

吴驹点点头,没有意见。

仅用不到一小时就决定这么大的一件事那就太不严谨了,更何况,吴驹自己的青囊学宫都还没搞明白呢。

二人又针对两个问题聊了几句,越是了解的深,子楚就越发感觉到这科举制和义务教育的优越。

同时,他也感到了吴驹的才华横溢后,子楚悠悠说道:“吴驹,你当真有辅国之才啊!称之为秦国的国之柱石也不未过了,把你带进秦国真是寡人做过最正确,性价比最高的一件事了。”

想起当初在岐山,用一万金就把这小子拐了回来,子楚不由得嘿嘿一笑。

啊不对,一万金都没出。

那一万金是吕不韦出的,子楚只出了一个五大夫的爵位和一个医署卿的官位。

子楚转头看向吴驹,又道:“但凡你不那么咸鱼,多递几本像这样的奏章,多弄点秦盐那样的好东西出来,寡人这秦国不知会出现怎么样的盛世。”

“咳咳。”吴驹对此避而不谈:“还是说科举的事吧。”

君臣二人聊了接近半个时辰,茶都喝下去了好几壶,茅厕都上了七八回,最终时近傍晚,子楚这才满意的放吴驹离开。

“在正式下决定之前,这本奏章大王还是不要给人看比较好。”吴驹叮嘱。

“放心吧,寡人有分寸。”子楚微微颔首。

“走了。”

吴驹摆摆手,马车驶出王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