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今天这一败 他记住了

数日后。

洛阳。

孙隐面色紧闭双眸,但脸色多了一分阴沉。

他也不是生而知之。

在孙隐小时候,与族中长辈操演军情,模拟作战,孙隐常常败的一塌糊涂。

每次他败北之时,长辈们就会告诫他:“打输了仗不可耻,可耻的是为将者直到被杀的那一刻都不知道自己输在了哪。

这句话孙隐一直记在心中。

现在他在反思这一仗败在了哪。

这一仗最大的问题,就在他对秦军的战斗力出现了重大失误。

他以为秦军会和韩魏大军一样,因为疫病而大大影响战斗力和士气,甚至因为地形等各方面原因,秦军的状况会比韩魏两国还糟糕。

从理论上来看,确实没什么大问题。

并且,从他得到的多数情报来说,也印证了这一点。

例如,此前一直以来猛攻三川郡的函谷关突然收敛兵力,闭关不出。

例如,秦国的各个地区都在向函谷关内运送药材,后来也证实了医者聚集一事。

但孙隐在函谷关前看到的秦军绝不是疫病严重下该有的。

总不可能说秦国人编造了这么多假象,用于误导他们,让他们以为函谷关出现了疫病,实则没有吧……

这个想法刚一出现就被孙隐否决了,因为根本不可能,那样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了,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了,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所以孙隐现在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函谷关内一定出现过疫病。

那到底是什么让秦军的战斗力迅速恢复呢?

或者说,他忽略了什么因素?

兵家的人守在门前,一言不发,不敢打扰孙隐。

他们知道,孙隐虽然寡言少语,但在这种打了败仗的时候,他的心理并不像他表面上看上去这么平静。

这时,一个兵家的人走了进来,正是曾经为孙隐驾车的那个车夫。

“少主,查出来了。”那人说。

“这么快?”孙隐睁开眼睛。

“打了胜仗,函谷关的封锁不像以前那么严密,而且许多前往函谷关驰援的医者现在也逐渐开始返程了,所以能打探到的东西很多。”那人说。

“说吧。”孙隐道。

那人抿了抿嘴唇,说道:“疫病开始的时候,医家魁首吴驹就在函谷关内,他迅速对疫病做出了措施,并且制出了可以治疗那种类似伤寒的病的药物,在我们开战之前函谷关内的疫病就基本结束了,所以秦军的战斗力才会恢复的这么快。”

“……”

孙隐将衣角紧紧握住,仿佛指甲都要嵌入血肉中。

他知道这位继位不久的医家魁首,也知道医家魁首是在秦国完成的继位魁首大典,只不过为将者杀人,为医者救人,八竿子打不着,他从没想过二人之间会出现什么交集,更没想过吴驹会突然和这场战争扯上关系。

孙隐微微启唇,道:“嗯,知道了。”

这时,另一个兵家的人进了屋子,说道:“少主,韩王然和魏王圉已经抵达洛阳,正在王宫内与周王议事,周王召您入宫。”

“好。”孙隐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他起身,表情再度变得淡然,紧握的拳头也逐渐松开。

为将者,调整心态很重要。

更何况,他看得很开。

从目前这个情况来看,他没有输给同为武将的秦国的蒙骜、王龁、蒙武、蒙恬甚至是吕不韦,而是输给了这位身为医者的医家魁首吴驹。

同为诸子百家之人,兵家少主输给医家魁首,不算丢人。

不过。

吴驹,他记住了。

今天这一败,他也记住了。

孙隐出了宅院,乘坐马车向着王宫驶去。

……

数天后,楚国,兰陵县。

韩非穿过林间,来到溪边,喊道:“师父!师父!”

只见溪流中的亭子里,荀子和自己的小师弟正在说些什么,见韩非前来,二人抬起了头。

“何事?”荀子开口问道。

“听到些关于吴驹的话,觉得您可能会感兴趣,徒儿特来与您分享。”韩非笑道。

“哦?”

荀子确实对吴驹很感兴趣。

虽然他一直没见过吴驹,但无论是从韩非口中,还是从前来兰陵拜访他的儒家学子、天下士人口中,他都时常听到些关于吴驹的消息。

“苍儿,你先去吧。”荀子对一旁的孩童说。

“好,徒儿告退。”孩童点点头,起身离开。

“说来听听。”荀子转头对韩非说道。

“吴驹……不对,是吴师。”韩非见荀子想说话,连忙改了口。

荀子面色缓和,点了点头。

“周王想要合纵一事您知道吧?前些日子秦国和韩国、魏国皆出现了疫病,而吴师前往秦国疫病最为严重的函谷关,带领医家的众医者,不仅治愈了数万患者,还创造出了一种可以治愈新病的新药。”韩非说道。

“济世救民,乃大功德也。”荀子点点头,旋即关切的问道:“韩国的疫病严重吗?”

他知道韩非乃是韩国宗室,虽然身处楚国,却一直关怀这韩国的安危。

“严重。”

韩非的脸色凝重了一分:“但韩国的医家分部也已经采取了措施,我写了一封信给吴师,请求他帮助韩国,他在回信中说,韩魏疫病如此严重,甚至远超秦国,实乃合纵之祸,殃及池鱼。他答应很快会前往韩魏救治两国的患者,为其提供药物。”

荀子点点头,似乎在为吴驹所说的合纵之祸殃及池鱼在思考。

“师父您看,这是吴驹说的话。”韩非将韩国的事情暂且抛诸脑后,旋即将一个小纸条交给荀子。

“一句话就值得你如此劳师动众,看来必有玄机啊。”荀子白眉一动。

“您看看就知道了。”韩非笑道。

荀子打开纸条,上面写的正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

荀子不由的一惊,将这句话反复推敲、咀嚼了几遍,好些时候才赞叹道:“这吴驹子颇有儒家之风啊。”

“正是。”韩非点点头。

若不是韩非事先说明,荀子兴许会以为这是孔子、孟子、曾子、颜子等儒家先贤所说之言。

“心怀天下,这位吴驹子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医者啊,无论从医术还是心性,亦或者其他才华,都是当世顶尖的。”荀子感慨道。

他还有一句话没有说明,那就是他忽然觉得吴驹有点像自己。

荀子虽为儒家,但其学术却集多家之所长,尤以法家风格很显著,主张“礼法并施”,正是这种特殊的思想让后人对他是否是一位儒家抱有较大的争议。

他的学术名叫“帝王之术”,韩非和李斯所学也皆是如此。

荀子前些日子也听到过吴驹说的话,乃是那句“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有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二者和荀子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也让荀子觉得这位医家魁首似乎对治国颇有心得。

现在又有了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让荀子对吴驹很认同。

“还有这个,乃是吴师最近写的两首诗,师父您看看。”韩非又呈上两首诗,正是一首《夜雨寄北》、一首《凉州词》。

荀子拿过那首凉州词,说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好诗!他身处函谷关,这首诗也很应景了,不过写了首七言倒是很奇怪。”

荀子旋即又拿过夜雨寄北,看了一眼,旋即有些惊奇:“又是七言,这位医家魁首似乎对七言情有独钟啊,他对七言很有研究啊,这些韵律都非常成熟。”

“既然能创出词的体裁,想来吴师对韵律乃是得心应手。”韩非说道。

荀子点点头,细细看起了夜雨寄北,旋即苍老的脸上竟然露出一丝错愕,说道:“情诗?”

“咳,是的,据说是吴师写给吕相之女的。”韩非轻咳两声。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荀子不由哈哈大笑起来,一时间竟然看的韩非一愣,在他印象中师父是不苟言笑的人,尤其在他们这些徒弟面前笑容更少。

笑到重重的咳嗽两声,使脸色苍白了些,荀子才停了下来,说道:“徒儿,为师早已过了看情诗的年龄了,不过这首诗也确实是首好诗。”

“是极是极。”韩非挠了挠头。

荀子将两首诗又打量了一眼,旋即忽然喃喃自语道:“既然如此,就把他的诗词都收录进去吧。”

“啊?”韩非一愣,旋即突然意识到荀子说的是什么。

当年荀子在稷下学宫之时,可谓意气风发,其学术受天下学子敬仰,荀子也在当时立了很多目标,其中就有一个,是编写《后诗》。

这是荀子当年修订完《诗经》之后起的想法,名为《后诗》,即和《诗经》相对,收录一些近百年来较好的,可以流传后世的诗作。

后来这个想法自荀子离开稷下学宫之后停止,韩非有问过为什么,荀子说四言诗鲜有佳作,能让他看得上眼的更少,更何况以他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支撑到《后诗》编纂完成了。

“您打算重启《后诗》的编纂?”韩非有些激动的说道。

“嗯,只不过是开个头而已,兴许这件事会传到你和苍儿的手里,为师未必能等到那一天。”荀子说。

“不不不,这不重要,不说这个。”韩非连忙摇了摇头,他知道师父的身体确实很差,疾病缠身。

“姜堪如今在主张五言诗,亦出现了许多好的作品,更何况吴驹开创了词道,又写出了好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后诗》有了这些,便算是有了门面,确实可以开始了。”荀子说。

韩非一时间有些激动,他着实没想到荀子会因为吴驹而改变想法。

“好!只要师父愿意,徒儿愿追随您左右!”韩非道。

荀子点点头,抚须看着桌上的一句话和两首诗,细细品味着其中意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