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 第0576章 天启新政,不拘一格降人才!

朱由校心动了。

张好古给他描绘的未来太美好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天下人才不断进入朝中,百姓丰衣足食,商人贸易万国,大明的铁骑出关扫平不服,四方夷狄小国纷纷拜服在他面前,尊称他为天可汗的那一幕。

那是永乐年间才有的景象。

当时成祖他老人家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打的瓦剌鞑靼投降乞饶,南洋小国,西域番邦纷纷朝贡大明,永乐盛世,万国来朝.

深吸一口气,朱由校恢复了清醒,他深深的望着远处,仿佛透过层层宫墙看到了紫禁城外整个大明天下一样。

似乎是在问张好古,又似乎是在问自己,只听朱由校轻声道:“朕能成为唐宗,成祖一样的人物吗?”

张好古非常肯定的说道:“新政只要坚定不移的持续下去,十年休养生息,十年厉兵秣马,天启朝必定是不弱于贞观,永乐的盛世,皇上您也必定是比肩唐太宗,我明成祖的千古一帝。”

朱由校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来人,录诏!”

“朕闻唐宗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士、农、工、商各有所长,皆为治国之根本;自古皆贵士而轻工商,曰其贱籍,而朕则士农工商独爱之如一。”

“新政伊始,万象更新。自本朝起,废工商贱籍,凡我大明百姓者,无论士农工商皆可国考,以为国取士;无论农桑、格物、商贾,水利,天象,凡有利我大明者,朕不吝高官厚禄,以国士待之.”

“朕的这道诏书,与今日王学士所遭遇之事,一起发到大明报上,朕要让天下人看到朕的决心!”

而随着这道诏书通过大明报传遍大明南北,天下再一次哗然!

废贱籍,工商可参与科考,只要有一门手艺就能得到重用.

天下读书人简直不敢相信!

什么时候,泥腿子,贱籍匠人,还有那些只知道贪图钱财的商贾,也配和我等读书人平起平坐,一起参加国考了?!

什么时候,会种地,会干活,会做生意,也能当官了?!

这大明国,如今变得是越来越陌生了!

南国无数读书人看到这诏书后,纷纷大声哭嚎,以后和那些大同书院的泥腿子争也就算了,现在连匠人和商人都要和他们争了,这还能不能好了?

“国之将亡,妖孽丛生!国之将亡,妖孽丛生!这大明要完了!”

不少老学究,东林党人无不悲观流泪,他们那厚待读书人,恩养士子,可以肆意贪腐欺压百姓蒙骗皇帝的好日子,没了啊!

这样的大明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用?

国将不国,天下要大乱啊!

然而东林党人悲观无比,纷纷认为大明要亡,可百姓商人确是激动无比!

贱籍!贱籍!

贱籍这个东西存在,就代表着不平等,代表着天生低人一头。

哪怕拥有了财富,哪怕能和官宦勾结,可那些读书人依旧瞧不起商人,认为商人低贱,工匠低贱,卫所兵也低贱。

他们都和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一样,都是低贱下等的泥腿子,只配给他们读书人服务效力,当家奴当狗。

可如今,大明朝的规矩变了!

当今皇上在张首辅的辅佐下,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士农工商,都可做官,都可扬名!

天下匠人,商人,农民,谁不感恩戴德高呼万岁?

谁不念着紫禁城里那位天启皇帝的好?

尤其是朱由校任命宋应星和王立臣为农学学士,躬耕隆亩,钻研肥料,研究出了能亩产四百五十斤的肥料这件事通过大明报宣传开来后,天下的百姓也好,匠人也好,都明白,皇帝是真的把他们放在了心里,是真的在重视农桑匠人的。

纵观历朝历代,皇帝也只是劝农桑,官员也只是劝农桑,哪有当今圣上,首辅这样,真的下地去耕种,任命精通农桑之人入朝为官,来栽培良种,研究肥料意图让老百姓的粮食增产的?

单单这一项,就能让老百姓记住大明朝,记住天启皇帝朱由校,记住内阁首辅张好古,记住那被皇帝亲自称赞为无双国士的王立臣,宋应星!

他们真的在为老百姓考量,他们真的想让老百姓吃饱肚子!

老百姓不念着他们的好,念着谁的好?

而得知了一心为粮食钻研肥料的王立臣,竟然被嫉贤妒能,只会空谈的翰林给打伤后,翰林学士的名字,在天下老百姓的心里就臭了,而被打死的周杰,那些还在劳改营里挑粪的翰林,更是家家被老百姓骂的狗血淋头。

尤其是在知道这些人也是东林党人,他们在老家侵吞百姓田亩,任意摊牌劳役,逼得百姓家破人亡偏偏还在翰林里吟诗作对,风流成性,一口一个贱民一口一个泥腿子贱籍后,他们家族的名声跟着他们一起臭了!

周林家,原本以出了周林这个翰林为荣,邻里乡亲也都敬重周家,谁让周家出了个翰林文曲星呢?

可大明报一宣传开来,周家名声瞬间属于迎风臭十里的那种,农民匠人背后里戳脊梁骨还不算,直接往门口泼粪的,倒垃圾的,周家一下子就变得在老家待不下去了。

他们已经不被老百姓所畏惧,他们身上那层看起来可怕的翰林学子光环褪去,瞬间变得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如!

而随着周林等人的名声臭掉,家族连忙和他们撇清关系以外,王立臣和宋应星的名声在民间却越传越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甚至王立臣和宋应星都被冠上了当代神农,神仙下凡的美誉,不知道多少农民家里自发的为受到冤屈的王立臣立祠。

而朱由校和张好古的名声,也跟着又涨了一波,尤其是朱由校,简直被老百姓认为是堪比太祖的好皇帝了。

受到新诏影响,大明朝各地那些有真才实学,有一腔抱负想为国效力的人对新政对大同党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各地的大同书院都接受了一大批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

借着东风,大同党的行情再攀新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