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虎贲巾帼传 > 第二卷 鼎力戈壁滩 五十 廷议策略现分歧 天家横泪诉亲情

八水绕长安,红颜逐春色,翠竹倚玉栏,啾燕宫阙瞰。

三月时节,草长莺飞,金瓦红墙的大兴宫一片明媚,古朴的宫殿巍峨肃穆,飞檐相连,阁楼层叠,馆苑错落,殿内不时传来低沉的钟鼓之声,全城可闻。

正殿内的早朝已进行了一个时辰,正在奏议军国大事,关注的焦点是攻防的策略,此议一出,众说纷纭,众臣争论得面红耳赤,皇帝李渊身着衮冕服,头戴通天冠,在御座上侧耳倾听,一言不发。

兵部尚书殷峤手持笏板,端坐位中,据理力争道:“去冬,霍公在太和山下大败梁师都,令其精锐尽丧,梁师都已成惊弓之鸟,至今仍在胡地逡巡,并未返回朔方。且延州驻军历冬休整,士气旺盛,只要朝廷能够供给征战所需的军粮,必能一鼓作气,荡平梁贼!”

尚书右仆射裴寂觑了一眼殷峤,扭过头来,面对御座,说道:“不然!梁贼虽已成穷寇,可暗地里有突厥撑腰,若我军兵临城下,突厥骤然驰援,双方必定兵戎相见。目前,大唐尚不具备与突厥争锋的实力!”

“突厥人若肯出兵相助,哪里会等到我军屯兵朔方?” 工部尚书武士彟反驳道,“去冬太和山之战,突厥人又何必折腾,差遣吐谷浑人助战梁贼?”

“况且,”殷峤补充说道,“延州去朔方城数百里而已,若粮草充足,兵贵神速,可一战而定!待千里之外的突厥闻讯而动时,朔方城早已变换旗帜,固若金汤了,突厥纵然万骑压境,又奈我何?”

裴寂还想说话时,齐王李元吉嘴角一翘,说道:“诸位大人,突厥人的德性众人皆知,那处罗可汗更是贪人贡物,来者不拒,他会亲自出兵?打死我也不相信!只怕是又会故伎重演,派什么人替他征战吧?”

李元吉此话一出,众臣议论纷纷,大殿顿时嗡嗡一片。

皇帝把手一抬,值事太监高声喝道:“肃静——”

旒纩之下,李渊侧过头来,问向一旁的李建成:“太子,你以为如何?”

李建成对着御座一揖,清了清嗓子,说道:“嗯,陛下,儿臣以为,延州方向的军粮还是应当有所供给,毕竟霍公驻军此地,扼其咽喉,梁师都不敢轻易南下;至于是否北攻朔方,儿臣以为齐王及诸位大人的话皆有道理,为万全计,我朝似乎应当以静制动,广储积蓄,以防突厥唆人来犯,有备而战。不知圣意如何?”

李渊咂了一下嘴唇,未置可否。

“太子殿下的话,儿臣不敢苟同!”李建成话音一落,李世民便在坐中大声说道,引得众臣一片诧异,纷纷将目光投了过来 。

只见李世民站起身来,对着皇帝一拜,然后说道,“此前,陛下御定了‘先北后东’的国策,若要混一宇内,逐鹿中原,必先扫平西北诸贼。经太和山大战,梁师都元气大伤,暮气尽显,是西北诸贼中力量最弱者。若我朝不趁时进取,枉费战机,与其时日得以喘息,则日后实难再取!常言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羸弱之梁贼尚难拔除,又何论薛仁杲、刘武周之徒?如此迁延,大唐何日才能一统神州?故儿臣建言,全力供给延州军粮,委兵霍公,一举攻拔朔方,荡平梁贼!”

李建成听闻,略显尴尬,低头不语,只听到齐王李元吉“豁”地一下,从座中站起来,高声说道,“秦王之策,过于冒进,儿臣有异议!我朝虽拥八百里秦川,据金城千里,然而承陏乱之弊,民贫力寡,三五年内,自守有余,攻取不足。若冒险北征,诸贼群起而攻之,非但朔方难取,怕关中也难自保!若关中动摇,京师纷扰,谁能担此罪责!”

“齐王危言耸听!若果真有那一天,”李世民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愿以身家性命抵罪!”

李世民话音落地,大殿内鸦雀无声,静如荒野。众臣表情不一,有的低头深虑,有的闭目佯思,有的惊恐瞩目,有的观望御座。

殿内陛阶前的檀烟袅袅而上,无声无息。

御座中轻咳一声,传来皇帝李渊的声音:“今日早朝,暂且到此,攻防之策,他日再议!”

随着值事太监长长的一声“退朝——”,众臣纷纷起身,跪拜于地,三呼万岁。李渊缓缓起来,走下御座时,扭头对值事太监说了一声,“今晚让太子、秦王及齐王到两仪殿来,陪朕进膳。”

“遵旨!”

……

夜幕降临,长安城灯火点点,与繁星闪烁的天穹交相辉映。

大兴宫两仪殿内千烛高照,亮如白昼,笙笛悠棉,倩影婆娑,皇帝李渊正同三个儿子倚坐几前,夜宴观舞。

烛火映照下,三个儿子神情各异。

太子李建成虽然目视着翩翩起舞的歌伎,然而眼眸不动,似有所思,只用右手不停地摩挲着案几上的金樽,不时地吁出一口气息。

齐王李元吉则兴致勃勃地观赏舞曲,时时举箸,狼吞虎咽,抬头看看殿中的歌舞,便将金樽中的美酒一饮而尽。

秦王李世民自始至终没有碰过酒樽,只偶尔动动面前的一双银头象牙箸,嘴里有一阵没一阵地咀嚼着,漫不经心地看看歌舞,便将目光收回,看着案几前的红毯,一动不动。

李渊早将阶陛下面的情形看得真切,只见他朝着身边的值事太监一点头,随着高高的一声“撤——”落音于殿内,歌停舞歇,众人退下,偌大的殿内只剩下父子四人。

烛火摇曳,光影斑驳,香烟袅绕,静无声息。

“呵呵,”御座上传来李渊的笑声,打破了殿内的沉寂,“我记得还是在河东府的时候,咱们父子几人是何等的快活!日出时分,跨马执弓,牵引黄犬,直出北门三十里,田野郊猎,呼啸往来,至日落方回,满载而归,何其乐哉!”

“父皇,”李建成站起身来,揖拜道:“天佑大唐,龙体安康,儿臣们愿意随时陪猎京郊。”

“嗯,好,”李渊颔首微笑道。

“父皇,不要说驰猎京郊,就是巡幸关中,我们几个儿子也随时跟随,”齐王李元吉在座中一边摸着油漉漉的嘴唇,一边高声说道。

“我希望,父皇能在三五年内巡幸天下!”李元吉话音刚落,秦王李世民便传来干脆利落的一句话。

顿时,李建成与李元吉目瞪口呆,侧过头来,怔怔地看着李世民,半晌说不过话来。

“好,秦王有气魄!”李渊在御座上抚掌大笑道,“这就是朕的希望——今天的逐鹿天下,如同当年的河东驰猎,君臣一心,父子一心,兄弟一心,何其乐哉!”

殿下三人听罢,赶忙跪伏于地,连声说道:“谨聆圣训!”

李渊从御座中站起来,端着金樽,缓缓走下阶陛,来到兄弟三人中间,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然后说道:“河东府之乐,终是仰人鼻息之乐,昏主在上,有朝不保夕之忧,而今日则不同,”李渊收敛笑容,扫视儿子们,一字一顿地说道,“朕不是昏主,你们若不为佞臣,则大唐立于关中,进可攻,退可守,稳如泰山!”

“儿臣不敢!”三人异口同声地揖拜道。

“你们是不敢啊,”李渊长叹一声,抬起头来,盯着大殿顶端的藻井,反剪着双手说道,“可是你们身边却有人敢!这些年来,你们身边聚集着一大帮文臣武将,这些人都指望着你们飞黄腾达,其中难免有人心术不正,这令朕忧虑不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陏朝的前太子杨勇与昏主杨广,名分本定,可身边佞人教唆,致兄弟猜疑,手足反目,最后,连一代令主陏文帝也不明不白地暴亡宫中!这些往事为你们兄弟所亲历亲闻,每每想起,我总是痛心疾首,彻夜难眠啊!”说罢,李渊老泪纵横,潸然而下。

“父皇!”李建成听闻,“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啜泣道,“儿臣不孝,身为太子,没有以身垂范,慈爱诸弟,令父皇忧虑至此,儿臣罪该万死!”

李世民与李元吉也跟着跪伏下去,涕泪俱下。

李渊这才收住泪水,弯下腰去,将三个儿子一一扶起,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唐周边纵然虎踞龙盘,豺狼呼啸,只要咱们父子同心,兄弟同心,则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古往今来,坚城固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披坚执锐者,而是部伍之中人心离散!”看着三个儿子都在抹泪点头,李渊继续说道,“今晨廷议之事,你们兄弟意见相左,甚至出言过激,然而,不论军粮供给延州与否,其实至关重要的是大唐必须蓄积力量,再相机而动,顺应天时人心,借地利之便,挥师征伐,一统山河!‘先北后东’的战策没有错,至于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敌,在朕看来,本无太大差别,朕要的是不战则已,则之必胜!你们……可明白?”

“谨遵圣训!”

“嗯,好,”李渊笑颜重现,摸着颌下长须,说道,“今后廷议,朕希望看到你们兄弟同心同德,让文武百官屏息而视,面对大唐天家,只有伏首效命之情,没有觊觎猜度之心!”

“儿臣遵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