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嫡长孙,打造万世强秦! > 第一卷 第197章 科举的前世今生

科举这项伟大制度的诞生,如果向上追溯源头的话,得从“夏商周”开始讲起。

当时采取一种“亲贵合一”的制度,君主选拔人才,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

君主根据一个人和自己血缘的远近亲疏,来决定这个人官职的高低大小。

这个官职也一种遗产,父亲去世儿子可以继承,这种能靠血缘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纽带,到了春秋战国才有所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纷争不断。

各国君主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只从贵族群体里面选拔,范围难免太窄,所以开始从民间寻找人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催生了“诸子百家”的兴起。

直到西汉时期,国内政治稳定,汉武帝为了招揽人才,实行“察举制”,命令郡守寻找下辖区域的人才,定期推荐给朝廷。

不过察举制的弊端很大,先是朝廷的权贵向下施压,要求郡守推荐自己家的人。

不仅如此,当地的豪强也想进入朝廷为官,他们会动用各种关系,让举荐官通融一二。

如此一来,举荐官就很为难了,权贵和豪强都得罪不起,所以推荐人才时,只能任人摆布。

久而久之,察举制就成为专门给贵族和豪强服务的一条绿色通道。

人才库全都让这帮乱臣贼子搞臭了。

怎么办呢?改制度呗。

魏文帝就率先动手了。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考核官按出身、品德来考察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察举制的改良版,只不过把推荐人才的权力,从地方转移到了朝廷。

朝廷在各地专门设置选拔人才的中正官,不参与地方管理,只负责考察人才。

但是,考察的标准是什么呢?

中正官想要又快又准的预测这个人是否具备真才实干,只能从更多的维度去评价这个人。

比如这个人的身世如何,家族长辈有没有当过官、这个人的岳父是谁、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他。

久而久之,又变成了考察一个人的背景形态了。

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窘迫形态。

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没正式完善之前,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一个死循环。

无论是亲贵合一,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不管采用哪种人才选拔制度,最后的结果都是贵族牢牢把持着。

好在到了隋文帝时期,他登基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自此,选官不问门第,布衣鱼跃龙门。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

只是科举还来得及完善,隋朝就凉凉了。

所以到了唐朝,科举才算是正式确立。

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创立并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不但对当时和后世的朝代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科举制度不但是皇帝选拔人才的手段,还是瓦解贵族群体的武器。

科举可以让朝廷绕过贵族阶层,直接从整个国家范围选拔人才。

这对于贵族群体无异于是釜底抽薪,科举的诞生,让人才受皇帝控制,而不是受贵族掣肘。

到了宋代,赵匡胤又对科举进行创新,第一个创新是增设了殿试环节,让选拔人才的大权最终落到皇帝手上。

从此之后,不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更是在君臣之外,多了一层师生关系。

第二个创新是把科举和当官直接挂钩。

读书人进士及第,马上就被授予官职。

大大调动了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天下学子的梦想。

经过隋朝到宋朝的时代变迁,看重门第和血统的贵族制度逐渐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经过寒窗苦读选拔上来的读书人。

自此,科举也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制度,虽然经过朝代更迭,让科举考试的范围和规则有所调整,但通过考试选拔高级官员的制度,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此厉害的科举制度,为何在清朝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01年9月,清政府实行新政,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要求改革科举。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清政府诏准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停止。

延续了一千三多年的科举,就用一种极其慌张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是因为科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吗?

并不是!

因为同时期的西方各国,已经开始推行官员考试制度。

西方列强借鉴了科举的方式,开始全力储备人才库。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并不是落后。

那么为何华夏的科举制度在晚清走向崩溃?

因为晚清的科举制度,它已经变味了。

它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工具,而是皇权奴役百姓的鞭子。

从清朝开始,皇权的思想越来越固化,越来越向宗教形式发展。

譬如在清朝,十年寒窗苦读的汉人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还要行“三跪九叩”礼等等。

不仅控制着人们的世俗生活,还在掌控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而科举制度,从一种政治制度,变化成一种宗教仪式。

清政府控制着考试内容,使科技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枷锁,让读书人把四书五经当成经书诵读,当成至高无上的宝典,也脱离了先秦诸子教育的本质。

更关键的是官场**,导致科举制度政治化的出现。

清朝的种种一切,让科举制一步步走向灭亡。

是制度的错吗?

并不是。

回顾科举的历史,这个制度就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兴起。

最终也因为皇权而扭曲,走向了衰败和崩溃。

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巩固皇权,当皇权不再存在时,这个制度也就不重要了。

更讽刺的是,西方国家把科举这个华夏人发明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造,使华夏这个发明者,反过来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考试模式。

不得不说,真是世事难料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