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沙陀王 > 第37章 这个戏要改

沙陀王 第37章 这个戏要改

作者:海钓绿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5: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女儿如此冲动,连寿王也见所未见。他虽然心里也觉得这个戏有大问题,但却不会像李九娘这么冲动,而是微笑着看看郑綮:“郑相以为如何?”

郑綮倒是觉得这个戏虽有不足,但问题不大。听寿王问自己,当即笑着回答:“殿下,是否且容他们先收了赏钱,咱们再从长计较?”

寿王点了点头,郑綮把宋雄招来,吩咐他前去收钱。宋雄颇感奇怪,但相爷匪夷所思的做法本来就多,故也没有多想,就去向叶厚生取收钱的陶盆。叶厚生怎敢令他去收钱?自然百般推辞,连说“不敢”。可是宋雄只是瞪了他一眼,他也只得交出了陶盆。

只有那帮看客,眼见这么一个大人物亲自来收赏钱,感觉他不是来收费的,倒像是来劫道的。连忙倾其所有,交了“赏钱”,一个个离开棚子。等回到阳光下,回味起刚才的新戏,又觉得多交钱其实也不冤,这戏实在精彩。不停议论着离开。

眼看宋雄收完了赏钱,李九娘心中一动,向四娘使了个眼色。四娘当即上前问道:“今日赏钱多少?”

宋雄也知道她是王府郡主的贴身婢女,倒也不好怠慢,将陶盆给她看看:“两三贯罢了。”

叶家人听了这个惊人的数字,心中却是喜忧参半。这一场新戏大获丰收,当然令人欣喜。但是李九娘的颐指气使,却又让他们忐忑不安。叶友孝正要上前分辨,却被叶厚生轻轻拉住。

只听郑綮说道:“如今闲人都已走了,臣想听殿下高论。”

他并不忙于表明自己态度,一个是尊重殿下,一个是也怕若自己先说明态度,如果与殿下相左,未免尴尬。

寿王并不推辞,略一沉吟,便将叶家人叫来:“你这戏中,唱到杭城,你家有谁去过杭州?”

殿下的问题未免过于古怪,叶友孝连忙上前一躬说道:“禀殿下,小民们从不曾去过杭州。”

寿王看看叶友孝,哼了一声:“也就是说,此戏通篇都是杜撰了。”

叶友孝头有些大。这寿王怎么了?我没去过杭州,就不能唱戏中人物去杭州?奇哉怪也。再说仅凭这一点,就否定全戏,不就是挂一漏万?难道我们叶家这么长时间,都是白忙?

叶友孝悄悄看了一眼郑綮,却见他正仰着脸研究棚子的顶部结构,显然不会仗义执言。

叶友孝忍耐不住,当即回答:“禀殿下,小的虽然没去过杭州,但此戏,也就是一个戏说罢了,虽有杜撰之处……”

寿王猛然大声说道:“我说你杜撰,你不肯服?”

叶友孝不敢再说。人家毕竟是连相爷都敬让的寿王殿下,自己刚才已经拼死捍卫了《唐版梁祝》了,现在再与寿王争吵,自己的穿越之旅也就别走了。至于政治明星,再也休想。

寿王忽然笑了:“你这小厮,名叫什么?”

叶厚生连忙插嘴:“草民禀告殿下,他名叫叶友孝。”

寿王看了叶厚生一眼,又转向叶友孝:“叶友孝。哼,今日不与你说清道理,你怕是还觉得孤以势压人!”

叶厚生连忙鞠躬:“殿下,草民等决计不敢。”

寿王笑着看看郑綮:“郑相,你可发现这《梁祝》,有个最大的缺陷?”

叶友孝心中鄙薄:大王爷,您可歇着吧。这是经典大作,你居然说有缺陷?你是哪一门的剧作家,还是评论家?只是自己不敢开口,且先任由殿下满口胡说吧。

李九娘心中焦急。如果能举手回答问题,她肯定是第一个举手的,可是父王是在问郑相,她虽然行事不羁,但也知道,此刻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略有教养,都不该开口。

郑綮哪里会被寿王这一句话就逼出自己的观点来,当即笑容可掬说道:“还请殿下赐教。”

那条凳坐的真是难受,而且连个凭几也没有,寿王能坐在上面看完戏,已是殊为不易。此刻再也忍不住,就站起身起来,正要开口,忽然想起女儿刚才那句“要改戏”,便又向李九娘微笑道:“九儿说要改戏。那么以你所见,该如何改?”

好啦,终于轮到自己了!

李九娘马上福了一下说道:“父王,女儿最是不解,那梁山伯为何三年都不能识破女扮男装?此处杜撰,真是贻笑大方!”

听见李九娘的话,叶友孝心中暗笑:这就是戏剧冲突嘛。没有它,怎么吸引你们这帮看客的眼球?李九娘虽然是名伶,但毕竟是唐朝的名伶,她怎能理解真正的戏剧?本来还以为这些权贵、佳丽会有什么高见,结果却是这种意见?

叶友孝当然不会想到,李九娘看这出戏的时候引发了春心,不自觉将自己代入为梁山伯的恋人,哪知却被丑女取代,最后还与梁山伯化蝶!她的高傲和女子对恋情的独占心理,都决不允许这种情节、这种结局。

叶友孝当然不敢嘲笑李九娘,人家可是郡主。此时寿王的声音响了:“能否识破女扮男装,倒还不去说他。只说这梁山伯!”

叶友孝心中一愣:梁山伯,没招惹大王您吧?

寿王接下来一段话让他瞠目结舌:“郑相你看,戏中的梁祝相识不过三年吧?可这梁山伯竟为了区区三载私情,抛弃学业忘却忠君大义,不顾父母养育他十多年的深恩,反哺之义更是无从提起!实属忘恩负义之辈!我朝列祖列宗,皆以孝义治国,以仁爱抚民。梁山伯这等不孝无义之人,实乃行同狗彘,岂可闾里传唱?”

郑綮闻言不由心中大喜:自己的奏疏虽有了题目,但是并未落笔。没想到寿王有如此真知灼见,正可写成自己奏疏的重要内容。当即笑着说道:“殿下识微知著,果然英明。”

叶友孝眼看《唐版梁祝》竟要胎死腹中,不由暗自焦虑。但是寿王所说,却又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难道自己好容易去万元域寻来的一个经典戏,在唐朝却不能上演?心里焦急不堪,却不知如何辩驳。毕竟《梁祝》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确有离经叛道之嫌,只是没想到一个亲王看过此戏之后,居然立刻发现它的软肋所在。寿王的确认真看戏了,只是你能不能别那么较真?

正在绝望之时,却意外听见李九娘的声音:“父王,所以女儿觉得,这个戏要修改。”

李九娘虽然讨厌梁祝相爱;但这个戏,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刚才都搅得她芳心大乱甚至春潮涌动,所以甚是喜欢《梁祝》。现在听父王要一棒子打死它,当即把话绕了回来,两只亮晶晶的眼睛却期待地看着父王。

寿王听女儿说话,马上微笑看着她说道:“九儿且说,如何修改?”

李九娘灵机一动:“何不改成,梁山伯死后想起应该尽反哺之义,阴司许他还阳尽孝?如此一来,他便不再是个不孝之人。”

见父王微微颔首,李九娘趁热打铁:“若是父王许可,女儿情愿也加入这个新戏。”

此言一出,叶家人顿时各有所思。叶厚生觉得,如果有这个强援,新戏不仅能死里逃生,而且有了王府的照拂,今后叶家又有如当初叶娘娘在时一样,再无衣食之忧。

叶友孝则想到这样一来就可以与女神同台演戏,不仅叶家欣欣向荣,自己说不定也能一亲芳泽。甚至通过拉拢李九娘去接近寿王,逐步成为政坛新秀。想到好处,不由微笑。

只有叶娘温心头火起。这狐狸精,居然见好就上!眼看新戏激动人心,她就要来分一杯羹?况且她不仅仅是要演戏,更是要“修改”《梁祝》,说不定就把新戏攫为己有!以她家王府的势力,叶家根本无力抗衡。最关键的,是她演了祝英台,自己干什么去?

好像听见叶娘温的担心,只听寿王问道:“九儿也想演这个戏?”

李九娘的说法又让大家吃了一惊:“父王,女儿说要改戏,就在这里了:女儿之意,便是梁山伯还阳之后,娶得名门贤女,伺候双亲,待科举之日,终于功成名就,此后忠君报国,最后成了一代良臣。却不是好?”

叶友孝心中狂呕,却不敢表现出来:女神,这么烂的套路,亏你想来?佩服佩服。

寿王想了想,笑着问:“那祝英台呢?”

李九娘愣了一下回答:“这等不孝之女,由她死去便是。正好与贤女对比,说明女子就该彰显孝义,否则遗臭万年。”

这句话李九娘说的轻快之极,今天看戏以来的所有郁闷,至此一扫而空。但一直扮演祝英台的叶娘温却心头火起:这贱人,居然要英台去死!也难怪,她早就想勾搭友孝,所以视我为拦路石!只是她如此狠毒,居然要取我性命?

叶友孝听说李九娘的修改方案竟然是双女主,虽然穿越前读过这种小说,但此时实在难以苟同。李九娘只是王府郡主,总不是寿王本人,所以叶友孝也就有了反驳的勇气:

“这男女相爱,乃是天生性情,圣人尚且说……”

寿王冷冰冰扔过来一句话:“不孝不义之女,有何性情可言?至于梁山伯,若只讲私情不肯尽孝,便是忤逆。不孝之子,即使死了,也要将他捞回阳间来尽孝!”

郑綮也开口了:“友孝,你想戏中的这个祝英台,违背父言游学,顶撞父言抗婚,最后竟然自杀。如此骄纵女子,真能受得了户牖之烦劳,当的成贤妻良母?哈哈,只怕未必。”

李九娘眉开眼笑:“郑相,还是你识人透彻啊。”

叶友孝竟然哑口无言,这唐朝人看梁祝,怎么看出这一大堆观后感了?真是夏虫不可语冰。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有几分道理。难道说,我已经被唐朝权贵们洗脑了?

方丈慧慎也刷了一波存在感:“阿弥陀佛,老衲所见,若要这梁山伯返回阳世,恐怕却少不得高僧超度。”

叶友孝一愣,苦笑不已:这,这都什么啊?戏台子上念经?

却见郑綮摆摆手:“方丈此言,恐怕未必。若说超度,还该请来道家仙师,方能令人悦服。”

叶友孝眼看好好一个《梁祝》,只因拿到了唐朝,竟然变成了梁山伯移情别恋,祝英台“由她死去”,还有尽孝、忠君,乃至僧道混杂,梵唱不断,道符横飞!他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自己真是犯了大罪了:把经典拿到唐朝,修改成这等惨不忍睹的形象!

叶厚生暗自思量,如果照此修改,除了加上一个“贤女”角色,还要加上和尚道士。贤女有李九娘毛遂自荐,这和尚、道士,谁人来演?莫不成还是自己和娘子?但此刻都是贵人议论,他谨小慎微,自然不敢插嘴。

寿王思量一阵,下了决心:“叶老丈。”

叶厚生连忙上前一步叉手唱喏:“殿下,小老儿在。”

寿王的语气轻缓:“本王今日体察民生,前来赏戏,却见你这戏虽然内容新颖,但不合规范之处甚多。幸有郑相一一指出乖谬之处,孤这才发现,郑相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真乃识大体顾大局之贤相。”

其实关于修改《梁祝》,可以说都是寿王一人主导,郑綮最多只是敲了两下边鼓。但寿王自有他的考虑:自己看戏这件事,虽然不算丑闻,但毕竟难登大雅之堂。若有好事的御史奏于官家,恐怕自己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他爱惜羽毛,顾忌名声,故此颇有踌躇。况且这改戏,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索性几句话交代给郑綮,办好办坏,就都与自己无关。有了宰相坐镇,九儿当然也可以尽兴唱戏,也不再担忧她发生些不虞之事。所以他这么说,实在是一箭双雕。

郑綮听出寿王有意将改戏的事情交给自己,心中反而一喜。自己的《欲安国本先定风化纲常疏》,重点就是厘清这“风化纲常”四个字,按照寿王他们的说法修改之后,这个戏既形式新颖情节曲折,又有了极强的政治内容,正好能实现自己正本清源,厘清纲常之意。纲举则目张,父子、夫妇纲常既定,君臣纲常,岂不是水到渠成!如此说来,大唐重回盛世,岂不是就从这小小一台新戏发轫?

当下正容答道:“殿下谬奖,然而臣才疏学浅,恐怕难为此事。”

寿王听后,知道郑綮是要自己把话说明,就微笑说道:“郑相不必推辞。孤之意,也就是让郑相拨冗,帮他们把这个戏改正过来。”

郑綮不再推辞:“殿下抬举,臣自当努力而为之。”

听见郑綮答应下来,寿王又停住将要离开的脚步,微笑问道:“郑相且说,该当如何修改?”

郑綮朗声道:“臣以为,便是一个浪子回头之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