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1章 皇家科学院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1章 皇家科学院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封常清转道:“契丹、室韦,黑水靺鞨都派兵支援安史叛军,现在他们遣使来降,应该怎么处置他们?”

契丹后来建立了辽国,室韦后来建立蒙古,黑水靺鞨也就是之后的女真,他们现在都在东北进行渔猎。

不过,现在这三部还没有民族的概念,也没有强大的政权组织形式,只有混乱的部落联盟。

由于是来自于后世的原因,李琩心里认定东北这一块应该由大唐编户齐民。

但是,现在要对这一块编户齐民,难度有点大。

因为这一块的人虽然是定居,但部落太多了,契丹、室韦、黑水靺鞨每个联盟都有十几个部落,交通也比较闭塞,每个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管理起来,成本高,难度大。

而且,如果把他们整合起来,对边境不一定是好事。

分散的部落,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内耗,大唐可以制衡,如果把他们整合起来,时间一长,他们就能联合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大唐先辈们认为东北这一块气候不好,环境恶劣,不具备统一价值,因此采取的政策是分化治理,羁糜统治。

如果只从农耕文明的角度,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李琩知道农耕文明只是第一步,如果发展工商业,东北这一块的统一价值就十分大。

所以李琩觉得,统一东北,编户齐民,是必须做的事,只是需要一个合适时间。

不过,现在肯定不是最好的时机。

李琩沉吟半晌,道:“他们愿意归附,我们就接纳,还是向以前一样对待他们。”

“也好。”封常清同意,转道:“南诏占据姚州,请求将姚州之地赐给他们。”

李琩想让封常清发挥一下,问道:“封将军怎么看?”

封将军道:“姚州和三受降城不同。姚州的争执,是从李璘失败开始,后来荣王主持和谈,选择搁置姚州争议,双方各退一步,现在他们重新提姚州,是旧事重提。而且,吐蕃势弱后,南诏更倾向于联合吐蕃对抗大唐,若是处理不好,容易引发战事。因此臣谏言,先和谈,同时备战。”

李琩道:“让谁去领军比较合适?”

封常清道:“让李晟和马璘去,李晟多谋,马璘敢于决断,两人性格互补,作战都十分勇猛,他们两人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李琩道:“那便依你所言,另外粮草转运使,还是让杨玄璬担任。”

“陛下圣明。”封常清道。

李琩补充道:“我们刚才所说,只是初步战略,具体怎么实施执行,让中书省、门下省,领各部商议一下。”

“是。”封常清领命。

……

次日,朝会。

朝廷重臣先商讨了关于边境政策,对周边各国势力的议题,整体策略,和李琩之前和封常清说的差不多。

商议完毕后,张镐呈上自己的奏书。

张镐奏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请李琩出台政策,限制土地兼并。

李琩虽然推行了两税法,但是两税法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

这就是李琩面临的第二個难题。

李琩其实有想过两税法并不能限制土地兼并的问题,但是他在纠结土地兼并应该限制到什么程度。

因为土地兼并虽对封建社会并不好,但是却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过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这么定义原始积累的:“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土地兼并,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而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必须过程。

如果李琩想让资本主义萌芽,并且发展,那他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就不必那么严格。

他要做的是,大力发展工商业。

李琩沉思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让资本主义萌芽。

李琩对张镐道:“因为战乱的缘故,大批北方人逃到了南方,推行两税法后,各地叛乱的豪强,也被流放去南,现在大唐的土地兼并并不是那么严重,强行均田,反而会引起动乱,不如先缓一缓。”

张镐只负责提意见,李琩不听,他也不强求,只道:“陛下言之有理,当前还是应当以稳定为主,臣只是未雨绸缪。”

李琩点点头。

刘晏接着又上了一份奏书。

刘晏上的奏书内容,是请求让商人参加科举。

对于刘晏的这个上书,李琩没有立马同意,而是让众臣讨论。

众臣有一半多的官员反对。

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应该重农抑商。

对此,李琩也没有强行让刘晏的提议通过。

当然,李琩没有强行通过,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让商人参加科举有利于发展工商业,提高商人地位,而是他觉得有些事并不一定要从上而下,还可以从下至上。

两税法的推行,会催生更大的庄园地主,新盐政的推行,会提高商人的地位,刘晏改革漕运的雇佣办法,为雇佣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的模板,这些政策,都在提高商人的实力。

等商人的实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他们的地位诉求就会变得很强烈,到时候就能倒逼官员们同意他们参加科举。

唐朝中后期,就是如此。

因此,李琩并不想因为一时着急,就把矛盾全部集中到自己身上。

不过,李琩虽然没有强行通过刘晏的提议,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

李琩道:“我想成立一个新的司部,专职做技术开发。”

底下的大臣们经过和李琩这段时间的相处,大概知道技术开发是什么意思。

崔祐甫第一个跳出反对,道:“陛下,所谓技术开发,不过是奇技淫巧,大唐要发展,需要正本清源,农业才是大唐国本!”

张镐跟着道:“天子当行正事,陛下太过关注奇技淫巧,有失君主之正。”

太常少卿王玙道:“大唐要千秋万代,当重国运,重风水,不应做技术。”

崔祐甫和张镐,他们还不知道技术变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他们的认知里,就是觉得千百年后,国家还是以农业为主。

太常少卿王玙则是一个崇尚封建迷信的人,他觉得一切应该以封建迷信为主。

这些事,李琩和他们解释不清楚,只能道:“父皇喜欢歌舞,兴建梨园,朕喜欢技术,因此也要建一个技术园。而且,张侍郎和崔侍郎既然认为大唐应以农业为主,那朕要建的技术园,第一个要研究的技术,就是农业。”

张镐和崔祐甫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了。

李琩接道:“朕的初步设想,技术园先设三个曹部,一农业研究,二武器研究,三造船业研究。”

农业研究,李琩的想法是培育优良种子,武器研究,则以先前岑参带的那帮研究黑火药的人为主,至于造船业,李琩则是想搞出航海船队。

而且,任何一个行业的研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蒸汽机的气缸改良,就是得益于大炮的镗床技术。

李琩对工业技术,并不十分了解,他只知道最初级的东西,但是他相信,古代人的智慧并不差,他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再给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古代人,是能创造出他想要的东西的。

其他人见李琩主意已定,也不好继续反对,都当李琩是一时兴起,觉得让李琩自己玩玩,也就过去了。

李琩见大家没有反对,就让司农寺、岑参、刘晏的造船队,分别挑出人,组建一个新的司部,命名为大唐皇家科学院。

队伍得以组建,接下来就是挑选领头人,带领队伍里面的人干实事。

李琩正犹豫挑选领头人的时候,袁晁回来了。

袁晁带回了好几车的稻谷种子。

李琩亲自接见了袁晁。

袁晁再次向李琩描述了带回来的种子的特性,这次李琩彻底确定了,袁晁带回来的,就是占城稻。

占城稻早熟、耐旱,耐贫瘠,生产周期短,南方低纬度,可以一年两熟,产量大。

如果引进,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粮食不够的问题。

唯一的缺点,就是味道不太好。

当然,也有人觉得,即使引进占城稻,宋朝也掉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所谓马尔萨斯陷阱,说的是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

用占城稻举例,简而言之,就是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就会增长,人口增长了,粮食还是不够吃。

不过,人口增长以后不够吃,那是以后的事,李琩现在要解决的,是让大唐现在的人吃饱。

还是那句话,没有哪一个方法,哪一个技术的进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不能因为无法一劳永逸,就什么也不做。

不过,李琩虽然知道占城稻的好处,也没有要求立即推广,而是先让袁晁安排人带占城稻去南方各州试点。

李琩要等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同时,李琩让袁晁兼职皇家科学院农业曹部的负责人,依旧领司农寺寺丞。

农业方便的领头羊,李琩找到了。

接下来,就是黑火药研究的领头人。

之前,黑火药的研究,一直是岑参领头,但是岑参主要职责还是带兵,后来担任要职,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

对于这种情况,李琩让岑参推荐人选。

岑参推荐了一个李琩相对熟悉的人,陈五郎。

这个陈五郎,就是李琩第一次离开长安时,在凤林县遇到那个逃户。

陈五郎被李琩解救后,感激李琩的恩德,于是他将他妹妹安顿好,主动投军,追随李琩。

由于他噩梦般的灾难,一半原因是堤坝被伏火雷炸毁,导致良田成了贱田,因此他跟着岑参,潜心研究黑火药,这么多年过去,他成了其中出类拔萃者。

陈五郎并不是历史名人,对于他的成长,李琩先是觉得奇怪,后来也觉得正常。

因为,并不是名人才能成为人才,陈五郎也是他影响比较早的人。

李琩同意了岑参的推荐,让陈五郎做黑火药研究的领头人。

最后,就是造船业领头人。

让官府造船,是刘晏提出的,李琩便让刘晏举荐。

刘晏举荐了一个李琩听过,但没见过的人。

此人名叫孙待封。

孙待封是刘展的副将,此人出身江南,熟悉水战,深谙造船之道。

历史上,刘展被逼造反,孙待封作为刘展的副将,跟着谋反,刘展失败后,他投降了官军将领李藏用。

之后,由于江淮各州使用仓库中的财物没有标准,江淮都统崔圆上奏请求核验。

当时招募士兵仓促,财物又多流散,经核验数量不足时,诸位将领往往卖掉自己的财产来补偿。

李藏用害怕核验到自己头上,就对人说,对担任楚州刺史,他有点悔恨。

李藏用手下的高干对他怀有旧恨,派人到广陵控告李藏用谋反,并且首先派兵袭击李藏用。

李藏用逃跑,高干追上去将其杀死。

崔圆按文簿次序盘问李藏用的将领,以核实李藏用谋反之事,将领们十分害怕,都附和高干的说法,说李藏用谋反。

唯独孙待封坚持说李藏用没有谋反,崔圆命令人把他推出去斩首。

斩首之前,孙待封的好友问他道:“你为什么不附和大家的意见求得生存呢?”

孙待封道:“起先我跟随刘大夫,奉诏书来上任,人们说我谋反,李公起兵消灭了刘大夫,如今人们又认为李公谋反。如此一来,谁才算不是谋反者呢?如此还有个完吗?我宁愿去死,也不能诬告没有罪的人。”

说完,他便被砍了头。

这是李琩对历史上孙待封的全部认识。

不过现在,刘展没有被逼反,孙待封成了汴州大将,刘晏招造船的高技术人才时,刘展推荐了孙待封,孙待封表现出色,技术过硬,被刘晏看中,然后将其推荐给李琩。

从刘晏推荐孙待封的层面来看,他并没有认为李琩成立皇家科学院是过家家,他知道李琩是真的在选拔人才。

因此,李琩同意刘晏的推荐,任命孙待封为造船业的领头人。

至此,李琩要的三个领头人选拔完毕,然后他召集三人,给他们做动员工作。

袁晁、陈五郎、孙待封三人,出身都不高,得到李琩如此重任,都感激涕零,誓死效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