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0章 叛乱平定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0章 叛乱平定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北,易州。

田承嗣和阿史那承庆为叛军易州主帅和副帅。

田承嗣的想法是投降,但是阿史那承庆觉得不能降。

阿史那承庆道:“安禄山,康楚元,贺兰进明皆被处死,如果我们要降,应该在史思明死时便降,但现在我们投降,不仅算负隅顽抗,还一路烧杀抢掠,现在降了,唐天子给我们最好的结局,就是流放。”

田承嗣思索着,点点头,道:“唐天子为了推行两税法,参与谋逆的豪门大族,都被流放至南方,我们想必也是逃不过这个结局,若是要流放,倒不如拼死一搏,输了就落草为寇。”

阿史那承庆以为田承嗣想说“大不了一死”,可是谁知田承嗣的说法是落草为寇。

阿史那承庆心里有点鄙夷田承嗣,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只道:“既然大帅同意,我们便抓紧整军备战吧!”

田承嗣同意下来。

为了鼓舞士气,笼络人心,田承嗣抬出了几箱珠宝。

不过田承嗣并没有把珠宝发下去,而是对众军士说,如果仗打赢了,就把珠宝给大家分了。

田承嗣画得一手好饼,但是军士们并不买账,因为这种画饼的手段军士们见多了,军士们一致认为,只有自己拿到手里的,才是最稳妥的。

郭子仪见叛军人心离散,军士逃逸,没有再和叛军对耗,直接对易州发起攻击。

田承嗣手下不过一万余人,且各怀鬼胎,郭子仪率军六万,先做了几次试探性进攻,摸清叛军底细后,从四面围城,其中三路是虚兵,只有一路是实兵。

叛军一退再退,士气低落,加之一路烧杀抢掠,俨然已经失去了军人的模样,变成了一群土匪。

而土匪没有拿到钱,是不愿意卖命死战的。

于是,郭子仪发起进攻后,叛军兵败如山倒,或逃或降。

叛军大败,阿史那承庆力战而死,田承嗣逃往漠北。

郭子仪收下易州,继续北进。

与此同时,李光弼已经从居庸关进入幽州境内,攻下蓟门、昌平,颜真卿从渔阳向幽州挺进。

叛军只剩下幽州之地,官军三路大军,将幽州围困。

控制范阳的李怀仙见唐廷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挡,拒绝让史朝义入城,同时派遣使者向官军请降。

史朝义不得入城,气急败坏,对范阳城发起猛攻,但打了三天,没打下来。

此时,李光弼已经从昌平逼进范阳,史朝义只能仓皇而逃。

李光弼率军一路追击,史朝义只能边打边退。

一直退到赤山,史朝义身边只剩下百人。

骆悦道:“陛下,如今的情形,我们只能逃往漠北,或者室韦,才能求得一命。”

史朝义望着如血的残阳,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的照在他脏兮兮的脸上。

沉默了许久,史朝义道:“以子弑君父者,向来都没有好下场,朕命该如此,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史朝义这话,言外之意明显不仅知道史思明是骆悦所杀,还清楚骆悦之所以敢杀史思明,还是因为他的默许。

骆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史朝义仰头,感受着温暖的阳光,清风拂面,说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道:“真舒服,活着真好。”

说罢,自缢而死。

骆悦等人,来不及替史朝义掩埋尸体,各自逃命去了。

李光弼追上来,看到已经自缢的史朝义,将他的头颅割下,派人送往长安。

郭子仪则带人接管了范阳,颜真卿也随后赶到。

至此,安史叛乱基本平定。

投降的李怀仙贿赂仆固怀恩,希望仆固怀恩能上书替他求得幽州节度使的职位。

仆固怀恩没有接受李怀仙的贿赂,但是他怕狡兔死,走狗烹,还是找到郭子仪,希望郭子仪能上书李琩,让李怀仙做幽州节度使。

若是换以前,郭子仪虽然不至于上书请求让李怀仙做幽州节度使,但是让李怀仙做幽州刺史,他还是愿意的。

当然,郭子仪愿意这么做,不是他想和仆固怀恩一样养寇自重,而是大唐一向十分包容,无论是内部降将,还是外部降将,都敢委以重任。

但是现在出了点小问题。

定州那边已经传来消息,李泌和薛嵩,在马璘的护送下,查出了张忠志煽动许叔冀谋反之事,张忠志跑路了。

郭子仪刚刚举荐过张忠志,若是他又举荐李怀仙,李怀仙再出事,他自己恐怕也难辞其咎。

这只是其一。其二,李琩看起来就不是个姑息养奸的皇帝,叛乱未平定前,他都不敢有一分养寇自重的想法,现在还做这种事,不是等着被清算吗?

于是,郭子仪拒绝了仆固怀恩,只是如实把平定叛乱的过程汇报朝廷。

朝廷收到前线战报,兴奋不已,大臣们上书,请李琩大赦天下,通令全国。

李琩准了。

还有不少大臣,请李琩改元,上尊号,甚至有大臣提出,请李琩泰山封禅。

这些事,李琩没准,让缓一缓。

李琩先处理李怀仙的事,还是让李怀仙入京,让他随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和颜真卿他们一起回长安。

李怀仙本来还有犹豫,不过看到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军事部署,乖乖的选择回来。

待各地人马回京后,李琩在麒麟殿设宴,宴请文武百官,宴席上,文官贺诗,武将演武,一片欢庆。

此时,正值春节,叛乱的平定让今年的春节多了些别样的味道。

但欢庆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过了年,也就是继德三年正月,郭子仪的一份奏书揭开了李琩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郭子仪的母亲在继德二年,也就是去年去世,当时郭子仪在前线打仗,不能回家送母亲最后一程,现在战乱平定,他请求辞去一切职务,回家守孝。

李琩在紫宸殿召见郭子仪,道:“郭元帅为母守孝,朕不能阻止,但辞去职务,朕看不必,朕准你带职守孝。”

郭子仪道:“在其位,谋其政,臣带职守孝,既不能尽心公事,也不能全心孝道,还望陛下准许臣辞去一切职务。”

李琩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吗?”

郭子仪沉吟片刻,道:“陛下恩宠如此,臣应当坦言相告。”

李琩道:“郭元帅请讲。”

郭子仪道:“安禄山叛乱,原因众多,但是他能打到洛阳,皆因其手握雄兵,边将的威胁可见其严峻,现在叛乱平定,陛下正是改革军制之时,而臣立有微功,若是继续镇边任将,于陛下改革军制不利。”

李琩道:“难道郭元帅觉得朕会疑心你?”

郭子仪道:“陛下待臣恩重如山,臣亦是对陛下忠贞不二,但是许多事身不由己。”

郭子仪话说得很模糊,但是李琩明白他的意思。

人到了一定的位置,你不走,后面的人也会推着你走。

军制改革就是李琩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而且关于如何改,李琩心里也没有底。

藩镇尾大不掉,手里有兵有钱有权,就容易谋逆,但是如果把藩镇的权收回来,那就不仅不能拓边,连边境也会遭受威胁。

郭子仪见李琩思考着不说话,道:“万请陛下准许。”

李琩回过神来,想了想,道:“但朕有一个条件。”

“陛下请讲,臣一定竭尽全力。”郭子仪以为李琩是想请他帮忙出谋划策改制。

李琩道:“若有個万一,朕希望对郭将军夺情任用。”

所谓夺情任用,就是强行把郭子仪喊回来。

“臣领旨谢恩。”郭子仪退了下去。

待郭子仪离开,李琩到政事堂找到封常清,直言道:“郭将军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家守孝,朕同意了。”

封常清一怔,想了想,道:“功成身退,等待时机,是智慧之举。”

李琩道:“他还预测朕要改革军制。”

“陛下之前已经在兵部多设了一个司部,确有改制前兆。”封常清跟着分析,“自安禄山叛乱后,朝中议论纷纷,都希望削弱节度使的权利,特别是文官,他们觉得武将野心勃勃,最好能用文官节制武将。”

李琩道:“那你怎么想?”

“利器在手,杀心自起,武将权利过大,确实容易起别的心思,可文官毕竟不通军事,让文官节制武将,于战事不利。况且臣以为,无论文官还是武将,谁掌握了大全,都容易变质。”封常清先做了反驳,接着道:“关键是如何既能把权利收回来,又能稳固边疆。”

李琩道:“你有想法吗?”

封常清摇摇头,道:“臣没有思路,不过臣倒是觉得陛下改军制不用操之过急。”

李琩道:“说说理由。”

封常清道:“原因有三。第一,叛乱刚平,如果现在就大刀阔斧的改革,恐怕引起动乱,军队动乱,非同小可。第二,陛下雄才大略,精通军事,威望更是如中天之辉,现在谁也不敢动乱。第三,边境未稳,削弱边帅权利,等于削弱其战斗力。因此臣觉得军队改制,可以缓慢进行,在不痛不痒中逐步完成。”

李琩觉得颇有道理,点点头,想了想,问道:“边境政策上,你觉得大唐应该锐意拓边,还是采取守势?”

封常清道:“这两年,当采取守势,待内部稳定,百姓富足后,再锐意拓边,不过拓边的收益是个问题。”

李琩道:“仔细说说。”

封常清道:“幽州、卢龙以北,契丹、室韦之地,气候严寒,漠北回纥之地,以游牧为主,这两块地方,都不是农耕区,我们打赢了,难以经营,打输了,动摇国本,大唐立国到现在,采取的一直是羁糜政策。”

封常清说话的逻辑并不是很清晰,但意思表达出来了。

幽州平卢以北,就是东北这一块,现在并不是以农业为主,而是以渔业和游牧业为主。

唐朝对这一块,一直采取羁糜统治,直到渤海国、契丹、女真在东北开发之后,东北的农业基础才发展起来,这也是明朝能迁都的原因之一。

至于漠北,在中国古代,从头到尾都是以游牧为主,游牧的特点,就是居无定所,漠北政权一般都打不过中原王朝,但是中原王朝也不能彻底消灭他们。

无论唐朝还是明朝,对漠北政权的政策都高度相似,从建国初期想深入管理,到中期的扶持亲中原势力,平衡各方力量,到后期失控管不住。

朱棣就想过在有生之年把漠北政权彻底打残,于是五征漠北。

朱棣打了五次,确实把漠北政权打残了,但是也把大明打虚了,因为农耕文明的每次远征,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庞大,而游牧文明,则十分擅长迁徙逃跑。

最后,中原王朝发现一个共同问题,要想打漠北政权,关键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人,而且伱把这个漠北政权打残了,过几年,又重新崛起一个。

但是,你又不能不打,因为你不打他,他就要来打你。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问题,如果打,既打不死,经济收益又只能纯亏,如果不打,他又要打你。

那怎么办呢?

只有平衡,也就是不让漠北一家政权做大。

但是玩平衡,很考验君主的个人能力,君主能力不行,玩脱了,也就完蛋了。

对漠北,李琩现在也解决不了,只能先平衡,然后再考虑学习一下明朝卫所制度。

李琩沉思半晌,道:“对漠北,表面和回纥的亲密关系要维持,同时暗中扶持葛逻禄、黠戛斯等势力。”

封常清道:“回纥自持平叛有功,占着三受降城不走,今天他们的使者还来奏报,说希望大唐把三受降城赏给回纥。”

封常清说着,将最上面的回纥奏书呈给李琩。

李琩接过看了一眼,问道:“他们的使者呢?”

封常清道:“还在鸿胪寺。”

李琩道:“把他抓起来,让回纥退到之前的位置。”

“是不是要先谈判?”封常清有点犹豫,“回纥在平乱中确实有功,若是我们把他们使者抓起来,可能会让关系恶化。”

李琩道:“他们平叛有功,我自有封赏。而且回纥以游牧为主,并不是真的在乎三受降城那点土地,他们想看的,是我们的态度,做朋友,也得看谁主动。”

封常清道:“臣明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