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89章 借头一用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89章 借头一用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叛军内部变故来得太快,前线的官军收到信息,辨别真假,确定战术路线后,前线的叛军都跑得差不多了。

叛军变故就像一场突袭,打了前线官军一个措手不及。

郭子仪反应过来后,带兵收复满城,平定莫州之地,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张北攻易州,一路向西,与仆固怀恩夹击定州。

定州现在的叛军两个统帅,主帅是许叔冀,副帅是张忠志。

许叔冀原本是朝廷的汴州守将,安禄山攻打汴州,许叔冀不敌,投降安禄山。

之后李光弼、郭子仪和颜真卿威胁河北之地,安禄山派许叔冀前去支援,逐渐成了史思明手下的大将。

至于张忠志,他原本是安禄山的义子,史思明夺权安禄山那场宴席,他就在现场,当时他十分顺滑的归附了史思明。

张忠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横跳之王。

在历史上,张忠志先是跟安禄山叛乱,安庆绪等人杀了安禄山后,他投降安庆绪,然后朝廷九大节度使把安庆绪围困在相州邺城时,他投降朝廷,之后史思明大败九大节度使,杀了安庆绪,他就投降史思明,再之后,史思明被史朝义所杀,他见叛军无势,又投降了朝廷。

历史上的大唐无力扫清叛军余孽,接受了张忠志的投降,为张忠志改名为李宝臣,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统辖恒、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

李宝臣统管成德后,在境内整顿武备,自置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赋税,对外则与幽州、魏博等诸藩镇联结,逐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成德之地,在改名为李宝臣的张忠志的经营下,成了后来鼎鼎大名的河朔三镇之一。

许叔冀与张忠志都是横跳之王,因此见叛军丢了莫州,再次顺滑的归附了朝廷。

郭子仪认为现在最大的敌人是史朝义,于是没有拿许叔冀和张忠志怎么样,反而上书李琩,请求任命许叔冀为定州刺史,张忠志为长史。

李琩并不想绥靖,但是为了给郭子仪一个面子,他同意了。

因为他觉得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他们。

而且,李琩虽然给了任命,却附加了一個条件,让许叔冀入朝面圣。

许叔冀和张忠志都知道李琩极有可能秋后算账,两人都有打算。

待郭子仪和仆固怀恩领兵北进,离开定州后,张忠志对许叔冀道:“大帅举城投降唐廷,让唐廷兵不血刃收复定州,如此功劳,唐廷只给了一个小小的刺史。大帅拥万人之兵,岂可受此委屈?况且当今唐廷天子有吞并四海之心,怎会容忍我等有过叛逆之举之人?大帅若去了长安,如何自保?”

许叔冀十分为难,道:“可若是不去,朝廷就会派大军来接我去。”

张忠志道:“河北之地,大唐建国之初,便依附窦建德,后又有刘黑闼之乱,如今安史又起叛乱,和唐廷早已离心离德,河北思乱,如旱苗望雨,大帅可一面秘密派人联络河北安史旧部,一面招募军士,只要战乱再起,我们便可将郭子仪大军围在易州,而郭子仪大军一败,河北之地可呼吸而定,届时大帅便可兵指洛阳,西入潼关。”

许叔冀想了许久,道:“就算兵败,落草为寇,也好过当什么性命被别人握在手里的狗屁刺史,就干吧!”

许叔冀同意了张忠志的提议,把朝廷的使者囚禁起来,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再反一次。

许叔冀准备谋反,劝反许叔冀的张忠志,也开始自己的第二步计划。

张忠志之所以劝许叔冀谋反,并不是他真的认为现在谋反可以打得过官军,他只是想借许叔冀的人头一用。

张忠志是这么想的,现在归降朝廷,他没立什么功,李琩想怎么拿捏他,都没有人反对。

但是如果他立了大功,那李琩也不能随便杀他。

这个大功,就是许叔冀的人头。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正午。

许叔冀的幕僚之一吕德文正在府中宴饮,张忠志带着军士冲了进来。

吕德文是李亨原来的心腹吕向的族弟,曾经给王忠嗣送过礼,专门替李亨联络边将,安禄山谋反时,吕德文正在河北活动,被叛军抓获,便投降了叛军,现在做了定州的参军。

吕德文见到张忠志带兵进来,又惊又怒,道:“张将军这是要做什么?”

张忠志不由分说,上去一刀就把吕德文的人头砍了下来,在场的宾客、艺妓都吓了一跳,大气不敢出。

张忠志提起吕德文的人头,对众人道:“吕德文和许叔冀密谋叛乱,囚禁朝廷使者,擅自征兵,如今吕德文已死,许叔冀一人成不了事,你们是想跟许叔冀被灭族,还是跟我取富贵?”

众人闻言,毫不犹豫的选择跟了张忠志。

张忠志收了人心,带两千人冲进恒阳城,一路直奔牢狱,先把朝廷使者救出来,为自己加上朝廷的认可,然后再去许叔冀府邸。

许叔冀得到消息,才反应过来张忠志的歹毒用心,急忙率领几百人出逃。

不过,他刚出府门没几步,就遇到了领兵而来的张忠志。

张忠志当众公开许叔冀谋逆的证据,以朝廷的名义对许叔冀发动攻击。

许叔冀部下人心离散,或降或逃,张忠志生擒了许叔冀。

许叔冀不忿道:“我待你不薄,你何以如此对我?”

张忠志擦了擦刀,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许叔冀见张忠志的模样,就知道张忠志要杀他,更加愤怒,道:“卑鄙小人,卖我以自媚,必不得好死!”

张忠志没有回话,一刀将许叔冀的人头砍了下来。

杀了许叔冀,张忠志上书给李琩陈奏许叔冀谋逆之事。

李琩觉得这事情透着邪气,但也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只能先提张忠志为定州刺史,让他抄没许叔冀的家产,想等叛乱全部平定后再做打算。

不过远在长安的李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临近定州的几个州县却听到了风声,于是他们开始纷纷效仿,举报别人谋反。

刚开始被举报的人,还是和叛军有瓜葛的人,后来被举报的,就慢慢有了李亨的人,再后来,许多人为了私仇,把众多无辜的人牵扯进来。

李琩对于这种举报,不可能自己一件件去查,都是交给下面的人处理,这样一来,又多了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

一时间,河北各地人人自危。

驻守魏州和博州的李晟和马璘发现河北各地举报成风,连前方的朔方军和归附朝廷的河北将士,都深受影响,于是两人上书给李琩,希望李琩派人下去巡查。

李琩这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李琩紧急召开会议,商讨派谁去比较合适。

李泌率先道:“被举报者,多为叛军旧将,或者前废太子旧党,因此派去巡查的人,应当让这两方的人心服。”

河北之地的叛军旧将很好理解,毕竟安禄山和史思明前后率几十万人打到了洛阳,如果真要攀咬的话,河北之地大部分人,都能和叛军扯上关系。

至于李亨旧党也在河北,则和之前的朝廷局势有关。

大唐最重要的三块地方,是关中,西北和河北。

关中李隆基看得很死,李林甫和杨国忠对李亨也有防备,李亨胆子再大,也不敢拉关中的人脉,西北被李琩牢牢掌握,李亨插手不了,他就只能向朔方、河北发展。

李亨下力最大的是朔方,其次就是河北。

朔方、河北的地方官也不是说都想和李亨勾结,只是李亨先前毕竟是太子,他们怎么都得给李亨面子。

李琩道:“那先生觉得派谁去合适?”

“臣请命自荐前去,另外再带上薛嵩。”李泌先举荐人,再分析原因,接道:“臣在废太子手下有些薄名,先前说服了朝中的废太子旧部,河北之地的废太子旧部应该也可以信臣。至于薛嵩,臣观察过他,他性情耿直,不善逢迎,早年间为了得到重用,前往安禄山帐下,安禄山谋反,他被裹挟参与,但能迷途知返。举城归附后,他奉诏回京,陛下没有苛责于他,他知恩图报,应当可以效死命。”

李琩沉思半晌,没有立马答应,而是让人先去把薛嵩传来。

不多久,薛嵩来到政事堂。

等薛嵩行礼后,李琩道:“薛将军在长安可还呆得习惯?”

薛嵩也听闻了最近到处举报谋反之事,他知道自己性格太直,容易得罪权贵,因此以为李琩是要清算他,叩拜道:“臣做错了事,承蒙陛下不弃,让臣得以恢复唐臣之身,臣感激涕零。陛下若要责罚,请罚臣一人,还请陛下不要牵累臣的妻儿。”

李琩没想到薛嵩能这么直,不由有些惊讶。

历史上,薛嵩也反了,后来归附朝廷,统领相州卫州、洺州、邢州等地,不过并没有和河朔三镇一起割据,薛嵩死后,其子薛平继任节度使,出将入相,其孙薛从更是统领禁卫军。

唐朝后期,由于朝廷没有自己能掌握的强大嫡系军,对藩镇的政策,一直都是利用藩镇打藩镇,其中薛氏统领的藩镇,就是比较忠于朝廷的一方。

李琩今天叫薛嵩来,确实有探薛嵩底的意思,但是薛嵩这么直,他一时间还真不好说什么。

李琩给一旁的李泌递个眼色,李泌心领神会,对薛嵩道:“薛将军这是做什么?你这是恶意揣测君王!难道陛下在你心里,竟是不分青红皂白,胡乱用刑之人?”

薛嵩大惊失色,连忙叩头,道:“臣失言,罪该万死,请陛下责罚!”

李泌已经把李琩不方便说的话说了,李琩顺势接道:“罢了,薛将军不了解朕,有些误会,也是情有可原,薛将军请起吧。”

薛嵩起身,忐忑道:“谢陛下。”

李琩道:“薛将军久在河北,河北之地众多军士百姓,也是不是这么想朕的?”

薛嵩犹豫了片刻,如实道:“叛军在河北大肆造谣朝廷的不是,有些军士百姓确实受到了影响。”

李琩道:“薛将军是名门之后,对朝廷和朕都有误会,那河北的军士百姓,自然也难以明白其中真相,因此朕需要一个人,去向河北的军士百姓讲清楚,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朝廷,是个什么样的朝廷。”

薛嵩道:“这倒是一个好法子,陛下圣明。”

李琩道:“朕想让你和长源去,你觉得如何?”

薛嵩人虽然耿直,但是却不笨,他知道李世民在的时候,河北与中央也是人心离散,李世民便派魏征这个河北之地都服的人去河北收拢人心。

换句话说,李琩这是在重用他。

薛嵩颇受感动,道:“陛下如此厚爱,对臣委以重任,臣愿效死命。”

“好。”李琩站起身,道:“那这事就交给薛将军和长源了,另外,明年朝廷将在河北收复之地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政策,也要向河北百姓宣传,具体事宜,请长源和薛将军去找右相商讨。”

李泌和薛嵩同时领命,道:“喏。”

……

散会之后,李琩回到内殿,精神并不太好。

杨玉环见了李琩的模样,问道:“郎君又有何烦心之事?”

李琩道:“对于叛军的处置,我奉行的是首恶必除,其余酌情处理,但是最近的事,让我产生了怀疑。”

“郎君这是英明的决定,为何会怀疑?”杨玉环思索着,“如果首恶不除,会让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其余人酌情处理,一来可以安抚人心,二来也可以避免地方上借助平叛相互倾轧,大肆杀戮。”

李琩道:“可是现在河北之地还是出现了两种极端,一部叛军士卒逃到山里,落草为寇,一部分相互攀咬,都想借平叛铲除异己,最重要的是,我竟然没有察觉。”

杨玉环道:“这不是郎君的错,混乱之时,本来就有很多人会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郎君在长安,又没有在前方,不能掌握前方的消息,一时不查,也是在所难免。就像郎君之前说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郎君毕竟只是一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大方向不错,事情就会在曲折中慢慢走向好的一面。”

李琩没想到杨玉环还有这种认识,大为惊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