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67章 科举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67章 科举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璬坐镇江陵,节制四镇,手里确实有不少钱,而且从长安出来的人,贪图享乐、生活奢靡已经深入骨髓。

且不说现在战乱还没蔓延,历史上,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天下萧条,长安出来的官员依旧奢靡成风。

元和十四年,河北三镇归服中央,唐宪宗派宰相张弘靖接管卢龙,张弘靖坐着像房子一样的轿子去,直接给卢龙的将士看傻了。

因为河朔一直是牙兵说了算,老大都起于行伍,与将士同甘共苦,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奢华的东西。

这也罢了,关键后面卢龙节度使刘总交出兵权后,给卢龙将士留了一百万贯钱,以做军饷,但张弘靖带着从朝廷来的官员贪污了二十万贯。

这下,卢龙将士忍无可忍了,将其余朝廷官员尽数杀害,囚禁张弘靖,降而复叛。

李璬的作风,和张弘靖一般无二,他们都以为,天下就只有他们看得见的那几个人。

一旁的严武早就看不惯李璬的作风,宴席上又见李璬胡乱赏赐,默默叹气。

……

长安这边,李琩在麒麟殿宴请高仙芝及其文武,席间不论公事,只叙情义。

直到次日,李琩才办公。

李琩先和高仙芝及其朝臣讨论对抓捕叛军将领的处置。

以高仙芝为主的武将强硬派,建议李琩全杀了,理由是谋逆不可姑息,应该杀一儆百。

而以韦见素为主的文官派,则建议留着用,理由是安史叛军未全部平定,应该让叛军们看到,只要投降,朝廷就会宽待他们。

李琩没有全听,而是把他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誓死不降被抓的主要将领,杀了。

第二类,官军攻城过程中降的,全部流放。

第三类,积极响应官军攻城的,可以任用。

李琩提了思路,具体的事,便交给高仙芝去办。

接着,便是安排立功将士的封赏和任用。

李琩留大部分人在河北,小部分亲信把他们分到关中各地。

最后,便是科举。

李琩诏令,天下凡通一艺者,都可以到长安参加考试。

至于彻底收复失地,则还要等一等,先拉扯一下,因为李琩不愿意搜刮百姓太狠,朝廷现在没这么多钱支持立马开战。

各地进入了短暂的和平,很多人的目光都投到李琩开设的科举上。

渐渐的,长安聚集了许多前来应试的人。

但是,对于科举,也不是所有人都赞成。

比如,出身博陵崔氏的崔光远就给李琩上了一封奏书,谏言:“臣未参加过科举,不应该非议进士,但是臣祖父(崔敬嗣),参加科举,一举考上,此后再没有留文选之书,因为考科举只需诗词歌赋,而诗词歌赋不过是奇巧淫技,学了之后人就变得轻浮。因此,朝廷选官,应该选公卿子弟,公卿子弟从小学习,熟悉朝廷事务,礼仪不教而自成,寒士即使有个别出类拔萃的,也没空闲学习。”

李琩看完这封奏书,递给一旁的杨玉环。

杨玉环看后,笑道:“崔光远本身就是门荫入仕,又是出身五姓七望,自然要为他们自己说话。”

所谓五姓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五个姓,七个地方的人。

李世民时期,曾经为了打击五姓七望,要求重新编写《氏族志》,李治时期,甚至颁布法令,禁止其中几家通婚。

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大唐皇室,便是出自陇右李氏,并且以此为荣。

李琩沉吟片刻,道:“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这科举都必须推行。”

这时,石守义进门来报,道:“陛下,来京士子们在曲江闹笑话了。”

“怎么回事?”李琩问。

石守义当即把曲江的事绘声绘色的说给李琩。

原来,门阀们拿准了科举士子们的心思,策划了一场闹剧。

今日士子们在曲江宴饮,正在尽兴之时,看到曲江池岸边过来一大队身穿华服的侍女,簇拥着一顶大轿子。

士子便由此认为轿子里面是大家闺秀过来选夫,于是便把船靠到岸边,又是唱诗又是做赋,对轿子里面的大家闺秀献殷勤,或是挑逗,热闹非常。

等士子们表演得差不多了,轿中人便开始现身。

只见轿帘掀开一条缝,伸出一条腿来,把裙子往上一撩,露出了一条长满黑毛的粗腿。

这显然是個男人!

士子们先是一愣,随后掩袂而走,落荒而逃。

石守义即便是身经百战,说起这事也忍不住笑。

李琩摇头笑笑,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这些门阀,是在用这种方法告诉他,科举士子确实轻浮,行为放荡不羁,不堪大用。

李琩想了想,让太监去把王维传到紫宸殿(大明宫的紫宸殿)。

紫宸殿里。

李琩问王维道:“今日曲江的事,王右丞听说了?”

王维道:“臣已知晓,但不知如何处置,若是下令责备,显得小题大做,若是不闻不问,又闹得满城风雨,于即将开考恩科不利。”

李琩道:“有时候,处理一件事,不必正面回应,你把我们这次科举的门类再重申一遍就行。”

王维微愣,不太明白李琩的意思。

李琩接道:“这次科举,并不是只考诗词歌赋,我先前已经下过敕令,凡通一艺者,皆可参加,你们也为此准备了好几个月,不必把目光都放到文学士子上面。至于文学士子轻浮这一点,也不能一概而论,找几个德高望重老进士,作为宣传榜样,以舆论打舆论。”

王维恍然大悟,道:“臣明白了,谢陛下赐教。”

李琩见王维心不在焉,道:“玉真公主和江采萍,她两人已经认罪,我特赦了她们,让她们搬回宫里住,我自己有分寸,你不必因为佛道的事分心,你的当务之急,是办好这次科举。”

王维因为玉真公主的恩情,以及本身对佛道的钻研,对李琩打压佛道有些想法,现在听李琩主动解释,他颇为受用,起身道:“谢陛下坦言相告,臣必定为科举考试尽心竭力。”

李琩点点头,转道:“我让你先观察应试之人,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者?”

王维想了想,道:“有一人谈吐不凡,性情刚正,臣颇有印象。”

“叫什么名字?”

“袁晁。”

“袁晁?”李琩有些讶异。

王维见李琩的模样,好奇道:“陛下认识此人。”

李琩摇摇头,问道:“哪里人士?”

王维道:“台州临海人,出身寒微,听闻是乡里人凑钱给他入京应试。”

李琩点点头,心中确认此人就是历史上那个袁晁。

历史上,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袁晁为台州胥吏,朝廷让他征台州的赋税,他同情百姓不愿征收,遭受了鞭法,于是他一怒之下,聚众起义,一度聚农名起义军二十余万,最后被李光弼率兵镇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