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56章 分配和生产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56章 分配和生产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榷盐法,榷是独木桥的意思,表明官府垄断经营盐业。

其主要内容总结起来,便是民产、官收、官运、官销。

其核心赚钱的方式,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比如今年官府收购盐的价格是每斗十钱,卖出的价格高达每斗一百一十钱,利润率达到百分之一千。

这样的利润率听起来十分恐怖,但是相比加各种税目,老百姓更愿意支持官府的榷盐法。

不过,仓促设立的榷盐法,除了利润太高外,也还有其他诸多漏洞。

第一是全面实行官营,增设了大量机构,增加了大量的官员,让朝廷的成本大幅度增加,手续也十分繁杂。

而且,由于官府垄断,机构和官员的增加,滋生了大量的**份子,即使李琩前面杀鸡儆猴,还是挡不住底下官员的**。

第二,官运、官销,就需要征大量民工运盐,增加了百姓的徭役负担,影响农业生产,也让百姓多有怨言。

基于以上问题,杜甫弹劾了官员的**,希望能裁剪机构,减轻百姓徭役。

但具体方法,杜甫暂时没想出来。

都说领导喜欢解决问题的人,不喜欢提出问题的人,但李琩不这么想,他觉得术业有专攻,以杜甫的能力,能在财政方面提出这些问题就算不错了,解决问题,还是交给专业的人。

于是,李琩叫来了在长安的刘晏。

李琩把杜甫的问题一一说给刘晏,问刘晏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刘晏对这些问题一清二楚,当即回道:“回陛下,臣近日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原想等理清思路,再奏报陛下,但陛下已然问起,臣只能先奏,若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李琩道:“士安但说无妨。”

刘晏道:“这些问题皆是因官收、官运、官销所引起,若是改为官收、商运、商销,则问题迎刃而解。”

“说详细些。”李琩道。

刘晏道:“官收是盐法的根本,万不能动,但官运、官销则不然,官府收盐之后,可照样高价卖给盐商,让盐商去运,让盐商去销。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精简机构,裁剪人员,把贪腐之人,排除在盐官之外,也不用征徭役运盐。”

刘晏所说的,其实就是批发和零售的问题,李琩瞬间就听懂了。

但一旁的杜甫对经济一块并不精通,想了半晌,才勉强明白,问道:“让商人再过一道手,他们再翻倍加价卖给百姓,如此一来,百姓如何生活?难道朝廷限价吗?若是限价,商人们恐怕不会做这亏本的买卖。”

刘晏道:“官府精简了机构,裁撤了官员,节约了成本,卖给商人时,便不用那么高的价格。当然,商人逐利,即使他们从官府手里拿盐的价格低,也可能高价卖给百姓,对于这种情况,朝廷不好强行限价,但是可以设置常平仓。粮食可以设置常平仓,盐也可以。设了常平仓,若是盐商们售价过高,官府就从常平仓里出盐卖给百姓,平衡市价。这样既能稳定盐价,还能照顾到商人不愿去的偏远地区。”

杜甫听完,惊住了。

因为刘晏的方法,不仅解决了他提出的问题,还考虑到了商人不愿去的偏远地区。

想当年,杜甫的祖上也是搞经济的,只是后来大唐科举以诗文取仕,他们杜家便转而搞起了文学。

李琩对刘晏的办法颇为认可,他原本想补充一条,但想想还是忍住了。

李琩想补充的,是刘晏盐法的一个漏洞——官商勾结,私盐贩子有机可乘。

但他没说,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漏洞的存在,初期可以吸引大批商人入行,也可以倒逼官盐修正问题,等把盐商套牢,他再想办法解决这个漏洞。

刘晏心思机敏,见李琩欲言又止,道:“臣仓促之间想出此法,思虑不周,请陛下指正。”

“士安此法,十分精妙,我没什么意见。”李琩微微一笑,顿了顿,道:“我只是对盐井有些新的思考。”

刘晏一怔,道:“请陛下赐教。”

李琩道:“当前的盐井,还是传自李冰兴建都江堰时发明的大口浅井,大口浅井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挖掘不深,我有一个新的设计,能节约人力物力,且深挖盐井。”

刘晏又惊又喜,忙道:“请陛下说详细些。”

李琩起身到龙案上,找出一张图纸,递给刘晏,道:“你瞧瞧。”

刘晏接过看了半晌,好奇道:“这是什么原理?”

“杠杆……”李琩原本想说杠杆原理,但考虑到刘晏可能听不懂,转道:“士安会舂米吗?”

刘晏点头道:“会。”

李琩道:“就和舂米差不多,你踩一头,让另外一头向下运动。”

刘晏恍然大悟,道:“竟然如此简……高明!”

刘晏“如此简单”差点脱口而出,但李琩提出的发明,他怎么也得用奉承的词。

李琩知道刘晏想说什么,笑道:“很多发明的原理都很简单,只是应用是一個漫长的过程。”

刘晏见李琩听出了他咽下去的话,尴尬一笑,道:“陛下说得是,原理虽然简单,但工具设计复杂,若非陛下天纵英才,让臣想上几辈子也想不出这种设计,还请陛下替这新工艺赐名。”

李琩道:“便叫卓筒井吧。”

这工艺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即使李琩见过这种设计,能记住也是机缘巧合。

卓筒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他前世时,还去四川大英博物馆亲自看过,想不记得也难。

李琩沉吟片刻,道:“这图纸也是我仓促画成,其中可能有些缺陷,士安你去召工匠制作,若是有问题,及时与我商讨,不要怕惊扰我而误了事。”

刘晏高兴领命:“是!”

一旁的杜甫在旁边默默看着李琩的一言一行,再结合昨日对李琩的认识,他终于明白,李琩手下这些人,为什么对李琩既忠心,又忌惮。

因为李琩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高超的御人之术只是其次,李琩不仅充分信任下属,给下属表现的机会,还能提出各种奇思妙想。

没人知道李琩的脑子到底了装了多少东西,他们只知道,跟着李琩,就能功成名就,背叛李琩,就没有好下场。

杜甫不由得暗暗感叹:“真是天佑大唐,降下如此英主!”

李琩不知道杜甫心中所想,他只是早就想过,无论是现在推行的盐法,还是后续即将推行的税法,或是对世家门阀的打压,解决的都是分配的问题。

而要想中兴大唐,又兼顾百姓,还需要解决生产的问题。

他一开始之所以没有着急解决生产,是因为分配和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他没有掌握分配权,就推行不了生产技术。

砧板上的鱼,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现在,他是手握雄兵的大唐实权皇帝,他可以在分配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推行他的生产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