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55章 左拾遗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55章 左拾遗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琩把封常清叫来,问清楚有关杜甫之事的前后原因,并不是想责怪谁,而是想深入了解当前大唐的用人问题。

杜甫就是大唐用人问题的一个缩影。

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李琩和杨玉环第一次出长安那一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之后十年,杜甫开始游历,与李白一起踏上寻仙之路。

到747年,李隆基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参加考试,但李林甫为了独霸朝纲,打压科举,编了一场“野无遗贤”的大戏,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第。

至此,杜甫的科举之路断绝,他走上了荐辟的路子,在长安住下,过起“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

但依旧没有被任用。

万般无奈之下,杜甫便开始向李隆基献书。终于,他在一次祭祀中献文获得李隆基的赏识,让其待制集贤院,等候分配。

但是选人的主试官是李林甫,杜甫的愿望还是落了空。

直到李林甫下台,杜甫总算得到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心高气傲,不愿屈就,没有就任,于是朝廷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到这儿是一个分叉点。

按照历史,到这里后,安禄山杀进长安,李隆基逃往剑南,李亨逃往朔方并在灵武继位。

杜甫得知李亨继位,北上灵武前去找李亨,中途被叛军俘获,与王维一起成了阶下囚。

后来杜甫成功越狱,因为其才,被李亨任命为左拾遗。

但好景不长,平叛一战长安,房琯兵败被罢,杜甫和房琯交好,便上书劝谏李亨不要罢免房琯,导致被李亨冷落。

至此,杜甫的政治生涯基本结束。

不过现在李琩守住了长安,成功政变,杜甫作为原有禁军的一员,本该是被排挤的对象。

但因为他和王维交好,躲过一劫,得以留在长安。

可以说,在李琩政变之前,杜甫都是处在被排挤的位置,而李琩成功之后,杜甫获得了“机缘”。

杜甫这一路走来,历史与现在的不同境遇,透露出了大唐用人的诸多问题。

李琩沉吟片刻,道:“我没有责怪你们的意思,杜子美的声名,我早有耳闻,只是今日才得见,有些遗憾,去把他请进来吧。”

“是。”王维将信将疑,领命出门。

片刻后,杜甫随王维一道进门,依次给李琩和杨玉环行礼。

李琩打量了一眼杜甫,只见他四十来岁,模样普通,粗布麻衣,略显贫穷。

李琩让王维和封常清先去忙,再对杜甫道:“子美请坐吧。”

杜甫惶恐道:“小臣不敢。”

李琩道:“听命便是。”

“是。”杜甫不敢抗命,但也不敢和李琩同桌,把凳子搬后几步,规矩的坐在李琩对面。

李琩似笑非笑,道:“子美的才学,我是听过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便是子美所作吧?”

杜甫听李琩前半句,颇为高兴,但听了李琩说他的诗,吓了一跳。

因为李琩所诵的这首诗,正是他不愿做河西尉这样的小官时所作,诗中尽显傲气。

杜甫连忙道:“小臣酒后胡言,请陛下责罚。”

“无妨。”李琩微微一笑,“有才华之人皆有傲气,只要能把这份傲气转变为办事的能力,就是好事。”

杜甫见李琩没有责怪,行礼道:“多谢陛下宽容。”

李琩道:“杨国忠和废太子谋逆一事,你怎么看?”

杜甫一怔,他完全没想到李琩会问这么敏感的问题。

他思索片刻,道:“杨国忠党同伐异,只顾争权夺利,陷害忠良,于家国毫无建树,废太子满口仁义,却包藏祸心。两人串通一气,行谋逆之事,实属十恶不赦,幸得陛下迅速平叛,稳定局势,救黎民于水火,挽大唐之将倾。”

李琩对杜甫的回答颇为满意,而且他也不在乎杜甫这些话是不是出于真心,他只要杜甫行动上替他辩经,这就够了。

李琩道:“我让你任左拾遗,你可愿意?”

左拾遗,官职是从八品,光论品级,和杜甫之前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差不多。

但左拾遗是谏诤官,负责给皇帝提建议、挑毛病、查缺补漏等,是皇帝近臣,很多文臣大官,都是从这个位置爬上去的。

杜甫大喜,起身行礼道:“臣拜谢陛下恩遇。”

李琩道:“你去找吏部入职吧。”

“喏。”杜甫领命,高兴的去了。

杨玉环待杜甫走远,低声道:“臣妾观杜子美的性情,以后少不了要顶撞郎君。”

李琩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李林甫和杨国忠接连把持朝政十几年,把朝中的谏官收拾得形同虚设,让杜子美……”

李琩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因为他注意到杨玉环的神情。

杨玉环似乎是在激他。

李琩瞬间就想明白了杨玉环此话的言外之意,杨玉环是怕他以后听不得逆耳之言,一怒之下把杜甫给杀了,因此先给他打好预防针。

李琩不由笑了笑,转道:“你这般聪慧,要是做了谏官,没有哪個皇帝会不听你的谏言。”

杨玉环道:“臣妾一女子,哪里懂这些。”

李琩灵光一闪,道:“曲江是科举士子的聚会地,你让我陪伱去那里,莫不是也是在暗示什么?”

杨玉环连忙摇头,道:“这倒不是,臣妾只是单纯的想去游玩。”

“好吧。”李琩也不深究。

在东市休息了会儿,李琩又陪杨玉环去曲江游了半日,当天无话。

……

次日。

李琩刚安排完军务,才上任一天的杜甫就给李琩上了一封奏书。

奏书的内容,是关于刘晏和第五琦的盐法制度。

在安史之乱前,大唐的盐业管理相当宽松,并没有实行专营,而是官民自产自销。

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需要更多的钱支援前方战事,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刘晏和第五琦便盯上了盐业。

之所以是盐业,是因为盐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除了当调料使用外,还被用来保鲜和防腐。

古代没有冰箱、冷库,也没有反季节食品,保鲜和防腐基本全靠盐,因此盐的消耗量巨大。

基于此,刘晏和第五琦上任后不久,便提出了榷盐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