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三十一章 以退为进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三十一章 以退为进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然李琩现在有收人之心,但是他并不能直接任用谁,只能先打铺垫。

而且,高适现在的具体政治军事才能如何,他也不清楚,引荐给王忠嗣看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得到李琩引荐,王忠嗣立马重视起来,道:“先生,先容我歇一歇。”

王忠嗣歇了好一会儿,才和高适攀谈。

两人聊了一阵,似乎颇为投缘。

之后王忠嗣去主持还田之事,高适也趁此机会,跟着帮衬。

还了田,王忠嗣又提审了吴司仓,最后把结果报给刑部。

刑部复核之后,呈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到奏章,大怒,当即宣布将一干人等罢官,全部押回京城。

之后,李隆基让人设宴,然后召来张九龄和裴耀卿。

三人入座。

李隆基道:“朕与张卿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了吧?”

张九龄回道:“回圣人,神龙三年,臣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圣人于东宫举文学士,臣有幸名列前茅,圣人授臣左拾遗,如此算来,是二十余年。”

“日子获得真快啊!”李隆基叹息一声,转对裴耀卿道:“景云元年,裴卿被授为国子监主簿,开元元年,朕亲任裴耀为长安令,算起来,朕与裴卿也相识二十年有余。”

裴耀卿听了,颇为感动,道:“圣人日理万机,却还能记得臣这些琐事,臣倍感荣幸。”

李隆基点点头,道:“朕也是个怀旧的人,近来这段时日,朕常想起贤相姚崇,想起朕亲政之初,姚崇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

李隆基这话说得云淡风轻,但张九龄已经意识到了不对劲。

因为姚崇和张九龄政见不合。

甚至后来,张九龄因为“封章直言,不协时宰”,和姚崇嫌隙加深,张九龄辞官归故。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提到了整顿吏治。

如今,兰州之事已经闹得朝野皆知,吏治便是兰州的重大问题。

张九龄寻思片刻,道:“臣虽和姚相政见不合,但向来钦佩姚相,一直以姚相为楷模。”

李隆基道:“不过姚相虽然贤能,却教子无方,其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和如今的兰州官员如出一撤。”

说到这儿,李隆基取出刑部复核兰州一案的奏章,拿给张九龄和裴耀卿。

张九龄和裴耀卿接过阅看后,对视一眼。

张九龄道:“身为朝廷官员,这些人不知替圣人善牧百姓,还报圣恩,却上下勾结,贪赃枉法,为祸一方,不仅如此,还刺杀寿王,残害治下百姓,所行之事可谓罪不容诛。”

李隆基听着张九龄说完,望着张九龄和裴耀卿,道:“严挺之是张卿门生,是裴卿族婿,也是张卿和裴卿举荐,他才做的中书侍郎,是吗?”

张九龄和裴耀卿闻言,立时站起身来,同时躬身行礼,同声道:“是。”

李隆基道:“宋司田,吴司仓,皆是严挺之举荐去的兰州,去年前年兰州凤遭灾,严挺之巡视兰州,回报兰州各官吏清廉自守,积极赈灾,现在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裴耀卿神情一怔,连忙道:“禀圣人,兰州官员上下其手,严挺之恐是受了蒙蔽。”

李隆基道:“那寿王和王忠嗣怎么没受蒙蔽?上月,刚刚有人检举严挺之徇私枉法,朕初时也不信,但现在看来,不得不信。那吴司仓是张卿同乡,那宋司田是裴卿同乡,二位卿觉得,此事当如何处置?”

张九龄道:“臣识人不明,用人不当,请圣人责罚。”

“此事若是不罚,恐难让天下人心服。裴卿为尚书左丞相,张卿为尚书右丞相,都免知政事,如此安排,二位卿觉得妥当否?”

张九龄和裴耀卿跪了下去,同声道:“臣谢圣人天恩。”

这一场宴席,朝廷的格局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次日,张九龄和裴耀卿的任命明发召令,与此同时兵部尚书李林甫兼任中书令,河西节度使牛仙客调入长安,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林甫升任中书令,便是他检举的严挺之,而牛仙客,则是因为他协查兰州一案有功。

但这只是明面上的事,暗地里,李隆基自有他的考量。

至于王忠嗣和李琩,李隆基则下令吏部论功。

……

……

……

兰州,客栈。

李琩此时正拿着李隆基的召令文书。

这些事,他先前已经料到,所以并不觉得惊讶。

没有武惠妃的帮忙,张九龄还是走了下坡路,李林甫终于还是上去了。

这对李琩来说,似乎是错过了一次拉拢李林甫的机会,毕竟李林甫是要拥立他做太子的。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历史上,杜绝大唐边将“出将入相”的人,就是李林甫,如果李琩想在长安发展,这绝对是坏事,但李琩并不想去长安,这对他可能是好事。

一旁的杨玉环跟着看完,好奇道:“郎君,圣人为什么不对你和王将军直接封赏,要让吏部论功。”

杨玉环对李琩的事已经知道得七七八八,所以李琩没有好隐瞒的,解释道:“不直接封赏王将军,是因牛仙客进了长安,河西节度使一职空悬,父皇想任命王将军做河西节度使,但考虑到他刚刚给王将军加任采访使,如果现在直接升任河西节度使,别人难免会说是因为王将军自小便养在宫中,才得的此职。”

杨玉环点点头,又问道:“那郎君呢?”

“我?”李琩笑了笑,“我的话,父皇也不知道该怎么给我封赏,你知道的,除我之外的其他皇子都在京城,我本是病重游历,如今莫名其妙的立了功,他要是封赏了我,如何向其他皇子交代?”

杨玉环道:“原来如此,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好办。”李琩起身找来纸笔,道:“我现在就给他请辞。”

说罢,提笔写道:“阿爷在上,儿李琩台前叩首。兰州一事,儿本是游历养病途中偶遇,此事能全,上仰阿爷天威,下仗王忠嗣等官员用力,儿不过略尽绵薄之力。如今,事已功成,儿病重,常感沉疴难起,自请辞去黜陟使,望阿爷恩准。”

黜陟使,对李琩没什么用,所以不如干脆以退为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