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261章 暗流涌动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61章 暗流涌动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房琯和第五琦,之前算是李亨的人,无论他们现在怎么想,他们都和李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涉及利益,不是他们想切断就切断的。

李隆基先用杜家加深李亨和李琩的嫌隙,然后再把李亨的人贬过来,用他们来牵制李琩。

这也是李琩为什么要谨慎对待的原因。

李琩沉思了会儿,道:“换个角度看,这样也好,如果碛西真的上下一心,铁板一块,朝廷反而放心不下。”

杨玉环点点头,笑道:“敌人的话,有时候比自己的人的话更可信,关键是如何让敌人说出他们该说的话,这些事纷繁复杂,便由郎君去想吧。”

李琩回之一笑,两人聊起了其他事。

……

长安。

来瑱押着墨离川吐谷浑部的王族,带着李琩的奏书面见李隆基。

李隆基十分高兴,道:“半年不到,十八郎不仅挫败了吐蕃在瓜州、沙洲的进攻,还生擒了吐谷浑部的王族,如此骁勇善战,真是大唐的护国大将!”

李林甫照例反驳,道:“寿王殿下确实骁勇,不过此事事先并未上报,不合乎律法。”

李隆基道:“吐蕃主动劫掠,难道也要主动上报了才御敌?瓜州、沙洲离长安如此遥远,若是先上报才御敌,奏报还没到长安,城池已经被吐蕃攻下。”

李林甫道:“臣的意思,是寿王殿下进攻墨离川之前未上报,如此着急行事,恐怕……别有居心。”

“恐怕?”李隆基意味深长的笑了笑,“作为大唐宰相,右相说话怎能仅靠推测?右相可有实证?”

李林甫道:“没,没有。”

李隆基看了一眼李林甫,没有再说,转向来瑱,当即照准了李琩替将士们的请功,另外,特奖来瑱五百匹绢帛。

来瑱叩谢了李隆基,对李隆基一番吹捧后,道:“仰赖圣人天恩,这次战事一切顺利,唯一不顺的,是玉门军听调后,拖延不至。”

“哦?”李隆基皱眉,道:“玉门军是郭千里在管吧?”

来瑱道:“回圣人,正是。”

李隆基点点头,道:“看来他是嫌弃边疆苦寒,既然如此,便免去他左金吾卫大将军的职务,让他去宜春郡做太守,右相以为如何?”

李林甫道:“圣人英明。”

李隆基道:“十八郎屡立战功,朕也没什么好赏他的,这样吧,朕特赏他以后在边境作战时,可先战后报,这样他以后出兵边境,便不违律法了。”

实质上,大唐节度使发展到现在,很多边疆战事都是先战后报,但是名义上,这是不允许的,毕竟这样就等于公开承认了节度使擅自出兵的权利。

因此李林甫听了这话,连忙上前,道:“禀圣人,这恐怕不妥,兵者国之大事,应由朝廷统一调配,而且如果将出兵权下放给寿王殿下,寿王殿下万一为了立功,主动挑衅邻国,岂不坏事?”

李隆基道:“朕只是允许十八郎先战后报,并没有让他主动开衅,如果他犯了错,该怎么追责,朕也不会包庇。”

李林甫道:“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提前预防。”

李隆基闻言,抬眼看着李林甫,过了好一会儿,才道:“右相的政见,一向是喜欢拓边的。”

李隆基除了贪图享乐,同时也野心勃勃,渴望建立万世功勋,李琩就像是他开疆拓土的手臂,这支手臂指到哪儿,打到哪儿,无往不利。

如今,他已经六十高龄,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因此他迫切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在保证自己地位的前提下,用李琩去完成他的宏图伟业。

李林甫则怔住了。

当初,李隆基用李林甫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李林甫迎合他开边的意图。

大唐疆域辽阔,要开边,要打仗,就要给节度使更大的自主权,如果一直收紧权利,那只能守成。

这个问题,是国策根本,超出了普通政治斗争的范围。

李林甫沉默了会儿,道:“是臣多虑了,寿王殿下德才兼备,能依律行事,必然不会故意违背,不过为了免别人闲话,圣人可派监军前去监督,到时候若真有紧急情况,事后也好解释。”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李隆基若有所思,想了想,转对高力士道:“你推荐谁去?”

高力士道:“中使边令诚,对碛西较为熟悉,奴婢举荐他前去。”

李隆基转向李林甫,道:“右相以为如何?”

李林甫道:“圣人英明。”

“那就这么办吧。”李隆基说着,不自觉的笑了笑,心中得意起来。

以前,李林甫和李琩不合,基本是听从李隆基的“分离”,但现在,李隆基能清楚的感受到,李林甫在针对李琩的问题上有些操之过急,李林甫对李琩真的有了敌意。

因为李琩不仅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李林甫对抗,更是从李林甫手中分走了权利。

李隆基兀自想了会儿,让来瑱先行退下,再对李林甫道:“杨钊去碛西,是右相举荐的吧?他人没到碛西,便入了监牢,难道是右相看走眼了?”

李林甫一怔,心里吐槽:“这不也是圣人你的意思吗?”

李林甫心里吐槽着,嘴上同时解释道:“杨钊入监牢一事,纯属被人算计,而且……”

“可有实证?”李隆基打断道。

李林甫道:“凉州那边还在查。”

“那就查明了再解释。”李隆基话说得严厉,但语气和缓,也没有怪罪李林甫的意思。

李隆基顿了顿,转道:“六郎主持与南诏的和谈进展怎么样了?”

李林甫道:“还在磋商当中,阁罗凤请求大唐把姚州和滇西封给南诏,这与大唐利益不符。”

李璘大败之后,姚州和滇西实际上已经被南诏控制,南诏的要求,就是要实际控制的土地,得到大唐的承认,获得“法理上”的认可。

可大唐虽然大败,但依旧还是盛世,这种要求对大唐来说,无异于割土求和,这是大唐所不能容忍的。

和谈是两边共同的诉求,但利益各有不同,因此一时间僵持不下。

李隆基明白其中的问题,但他无心深思,他只是觉得,若不是李璘这个废物,大唐不会沦落到这一步。

李隆基转问一旁的高力士,道:“李璘最近在做什么?”

高力士回道:“和一群文人每日宴饮。”

李隆基道:“怎么?他还觉得他委屈了?他这是借酒消愁?不思己过,毫无进取之心!派人去,将朕话的意思传给他。”

“喏。”高力士领命。

李隆基又对李林甫道:“陇右的情形如何?”

李林甫回道:“王忠嗣将军想进军积石、磨环川,不过陇右用兵,需要从剑南粮草支援,但如今松州被吐蕃占领,剑南和陇右的道路被吐蕃切断,不利用兵。”

李林甫这话还暗含了另外一半意思。

陇右要用兵,需要和剑南松州联动,松州被吐蕃侵占,那就只能先取松州。

可是剑南要取松州,就要消除南诏的隐患,否则容易腹背受敌。

所以,最优的路线,是先和南诏和谈,稳定住南诏,再夺回松州,打通剑南和陇右的道路,最后陇右再出兵吐蕃。

追其根本,还是和南诏的和谈。

李隆基明白李林甫的意思,有那么一瞬间,他真想把李琩调去剑南,让李琩迅速处理和南诏的事。

不过,最后他还是忍住了,因为剑南离长安太近了。

李隆基沉思片刻,道:“此事事关剑南和陇右,让六郎和王忠嗣一起拟个方案,呈报上来。”

说罢,起身离开,朝梨园去了。

“是。”李林甫恭敬回话,目送李隆基离开,才悻悻而归。

李林甫回到府邸,兀自一人煎起了茶,旁边的丫鬟仆人想来帮忙,都被李林甫瞪了回去。

因为煎茶,是李林甫思考的助力剂。

一旁的吉温和风尘仆仆的罗希奭默默的看着李林甫,待李林甫煎好茶给他们递上,两人才忍不住异口同声的问道:“右相,您有何烦心事?”

李林甫摇摇头,示意两人先喝茶。

两人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入口中,李林甫突然道:“你们以为,寿王殿下还有当太子的机会吗?”

两人听到这话,同时被呛住了。

吉温咳嗽半晌,回道:“右相的意思,是重扶寿王当太子?”

李林甫摇头,道:“以寿王如今的地位,我若扶他,那就是自寻死路。况且,就算我真能扶寿王上位,以他的性情,也不会因为从龙之功而重用我。”

吉温道:“那右相是何意?”

李林甫道:“不能做太子的皇子,争不了皇权,争的只是相权。”

吉温点点头,道:“右相言之有理,世事易变,以前杨慎矜先跟太子,后随右相,如今除去了韦坚,他又开始不老实起来。”

吉温这话是在举例说明,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以此表示,李琩虽然先前和李林甫交好,但是事到如今,他们已经成了敌人。

“不错。”李林甫十分认同吉温的话,道:“杨慎矜这个前朝余孽,心思向来不正,且容忍他一段时日,若是他不能迷途知返,再对付他。”

李林甫之所以说杨慎矜是前朝余孽,是因为杨慎矜是隋炀帝杨广的玄孙。

一般的王朝,对前朝皇帝的直系子孙赶尽杀绝,但是大唐包罗万象,无论是杨广的直系子孙,还是周围敌国的降将,大唐一慨照用,甚至重用。

李林甫顿了顿,转问罗希奭,道:“韦坚杀了?”

“杀了。”罗希奭肯定答复。

李林甫点点头,道:“派人赴江南一带搜罗韦坚党羽,一个也不能放过。”

“喏。”罗希奭高兴的领命。

只要派人去搜罗韦坚党羽,就能趁机大肆拘捕,敲诈勒索,搜刮民财。

这是个发财的好时机。

罗希奭想了想,叹道:“只可惜有些人贬去了碛西,还有杜有邻一家也去了碛西,不然应该能搜出些罪证。”

李林甫道:“听伱的意思,你想去碛西搜查?”

“下官……下官不敢。”罗希奭忙道。

李林甫道:“杨钊也不算笨人,跟着寿王一道都差点没走到碛西,如果你独身前去,死在半路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罗希奭没有反驳,道:“碛西下官……确实不敢去,不过宜春,下官可去。”

现任宜春太守,便是之前的左相李适之。

李适之开始以为自己请了闲职,就能全身而退,但是李林甫又怎么能轻易放过他。

李林甫想了想,道:“那你便去宜春吧,李适之毕竟做过左相,不可怠慢了他。”

“下官明白。”罗希奭回道。

……

次日,长安多路人马使出。

一路罗希奭领队,去往宜春。

现任宜春太守李适之刚刚听闻韦坚的死讯,接着又得知了罗希奭正在赶往宜春。

这两个消息对李适之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面如死灰。

他适之沉默良久,命令仆人搬来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满满倒了五杯后,焚香祷告。

然后,他将这五杯酒分别倒在地上,以敬死去的五个人。

这五个人,分别是张九龄、贺知章、韦坚、裴敦复和李邕。

李适之一边敬酒,一边念念有词。

敬完了五人,他自己也喝了五杯,然后他开始嚎啕大哭。

哭了半晌,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赋诗之后,他又开始大笑。

笑了一阵,他取出毒药,倒入酒坛里。

“看来碛西,才是避难的好地方。只愿我这一死,能保得家人平安。”

李适之说罢,抱起一整坛酒,一饮而尽。

恍惚中,李适之想起了自己的生平。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命他治理谷水、洛水,他成功修筑三大堤坝,李隆基大喜,为他勒石记功,并让永王李璘书写碑文,令皇太子李瑛题写碑额……

当年,他何等的风光,李隆基又是何等的英明神武。

可是现在,物是人非事事休。

李适之想到此处,开始不停的抽搐,喃喃道:“我一生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饮,次日照常能处理公务,今日……一坛就……”

他话没有说完,便断了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