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239章 恩义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39章 恩义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琩见李适之轻松的模样,便知道李适之以为他自己安全了。

不过李琩也没有多说,毕竟能快乐的多活一段时间,也算不错,而且李琩也帮不了他什么。

李琩只与李适之互相寒暄几句后,便进了紫宸殿。

紫宸殿内,王忠嗣正给李隆基汇报事情,李隆基的神色看起来并不太好,想必是王忠嗣说了他不愿意硬打石堡城的事。

但虽然王忠嗣不愿意取石堡城,李隆基还是给了他充分的信任,依旧让他兼任了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镇节度使,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

王忠嗣依旧如历史上一样,走到了他人生的高峰。

李琩径直入殿,给李隆基行了礼。

李隆基道:“十八郎来了,以后河西陇右事物,需要碛西支援的地方,十八郎要多多上心。”

“喏。”李琩领命。

李隆基意味深长的瞅了王忠嗣一眼,接着对李琩道:“朕听说阿绮丝被祆教徒伤了?”

“回父皇,确有此事。”李琩诚实回道。

李隆基道:“这些人是越来越大胆了,竟然追到京城行刺。河西祆教徒较多,朕任命你兼领河西黜陟使,以便你能去河西查探。”

阿绮丝毕竟是拔汗那国的公主,又由李隆基亲自许给李琩,如今在长安受了伤,李隆基总要有点表示。

当然,这只是李隆基任命李琩为河西黜陟使的其中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李隆基想给王忠嗣点压力,以及助力。

压力是暗示王忠嗣,他不打石堡城,自有李琩打。

助力是如果王忠嗣能及时醒悟,那李琩也能从旁协助。

李琩知道李隆基的用意,但依旧表现出感动的模样,道:“谢父皇恩典。”

“我们父子之间,不必如此生份。”李隆基会心一笑,转道:“对了,你王妃有个堂兄,叫杨钊,此人颇具才能,朕让他随伱去碛西,也算让你王妃有个亲人陪伴,还有王维也心向碛西,自请前去,朕也准了。”

李隆基让杨国忠到碛西,很明显是想让杨国忠监督李琩,并且替他搞钱。

至于王维,虽然名义上是王维自请,不过暗地里恐怕也是受到了李林甫的排挤。

李琩虽然是李隆基的儿子,但要说起利益,李隆基和李林甫的利益,才是高度一致的。

李琩知道李隆基在算计他,但却表现得更加感动,跪地泪目道:“父皇恩宠,儿万死难报。”

李隆基扶起李琩,道:“你们自去吧,各守本职。”

“喏。”李琩和王忠嗣同声回应,一起给李隆基行了礼,退了出去。

两人来到宫外,王忠嗣犹豫再三,还是主动道:“左相自请撤相,圣人准了。”

“我知道。”李琩点点头,“刚才进殿的时候,我遇到左相了。”

王忠嗣回望了一眼兴庆宫,叹息一声,“左相改任,以后朝中再无人能牵制右相。右相正将韦坚案和杜有邻案扩大化,更没有人阻止了。”

李琩道:“王将军这话逾矩了。”

王忠嗣一怔,尴尬笑道:“臣九岁住在宫中,那时寿王殿下住宁王府,因此臣与殿下并无深交,可自九年前与殿下在陇右相遇后,臣便将殿下引为知己,因此见到殿下,便想将心中之事,尽数和殿下交流。”

“王将军厚爱,我也有这般心思。”李琩带笑,“不过朝中之事,王将军也不必太过担忧,太子在朝中,他应该会竭尽所能,保护忠良。”

提起李亨,王忠嗣神情有些黯然。

王忠嗣觉得,他是越来越看不清李亨了。

他兀自沉思了会儿,幽幽道:“但愿吧。”

李琩没有再回话,两人沉默同行。

过了好一会儿,王忠嗣接着道:“这次被牵连的,都是当初支持拥立太子的人,臣当初也支持拥立太子,而且臣还不愿意打石堡城。”

李琩道:“王将军是担心受到牵连吗?”

王忠嗣摇摇头,道:“臣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生死有命,臣不为自己担忧,只是……”

王忠嗣想说,他只是担忧大唐的将来。

他已经认识到,现在大唐矛盾重重,内奸臣当道,外藩镇做大,上层权贵夜夜笙歌,下层百姓民生困苦,这种时候,恰恰是君王锐意进取之时。

可是李隆基已经不复当年,作为继承人的太子又一言难尽,他看不到大唐的未来在哪里,

王忠嗣活得清醒,可是却无可奈何。

李琩大致能猜到王忠嗣的意思,笑道:“王将军忧国忧民,倒是让我想起一句话。”

王忠嗣道:“请殿下赐教。”

李琩道:“王将军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就算是萤火,也是光芒万丈,更何况王将军现在是四镇节度使节。”

王忠嗣没想到李琩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忙道:“殿下谬赞,若论光芒,臣怎能及得上殿下。”

说罢,又细细品味了李琩这话的意思,补充道:“谢殿下教诲,臣确实不应该过分多想,臣的当务之急,还是以陇右和吐蕃事物为主。”

李琩只是纯粹的夸一句王忠嗣,完全没想那么多,但王忠嗣被李琩过往的智慧所震惊,因此对李琩的话,总会往好的方面举一反三。

王忠嗣举一反三后,接着道:“臣虽不以武力攻取石堡城,但必定会保土安民,臣以为,陇右的当务之急,有两点。”

“哪两点?”李琩顺口问道。

“第一点,以石堡城为界,绝不让吐蕃再犯大唐一寸土地,现在秋收在即,吐蕃很可能再行劫掠。第二点,协助剑南夺回松州。松州是剑南通往陇右的重要中转站,松州不夺回来,无论战略,还是商路,都对大唐极为不利。”王忠嗣作了解释,最后问道:“殿下以为如何?”

这两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也十分难。

吐蕃以石堡城为据点四处劫掠,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性,要想防范,必须要有精妙的战略布局。

而松州,紧挨着磨环川,要夺回松州,就要和磨环川驻扎的吐蕃军团会战。

历史上哥舒翰被调回去平定安禄山叛乱之前,就正和磨环川的吐蕃军纠缠。

李琩若没有炸药搞定石堡城,能想到对阵吐蕃的最好方式,也是如此。

“这也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策略。”李琩肯定的回复道。

王忠嗣得到了李琩的肯定,高兴道:“既然殿下也认为妥当,臣便照此行事。事不宜迟,臣需速到陇右,先行告退。”

李琩道:“王将军慢走。”

“喏。”王忠嗣给李琩行了一礼,先行离开。

其实李琩回安西北庭也要路过陇右和河西,他和王忠嗣同路,但是现在他们两人都是藩镇大帅,若是一同赶路,会落口实给李林甫,引起李隆基的猜疑,因此两人都默契的没提同路的事。

李琩目送王忠嗣离开,回到自己府邸。

他府中,阿绮丝已经让人收拾好行礼,随时准备出发,何锦也打算跟他一起回去,除此之外,杜二娘一家人都被衙役送了过来。

众人见到李琩,纷纷行礼。

押送杜家的衙役行礼之后,主动道:“殿下,此去碛西山高路远,小人等于路不熟,想同殿下一道,还请殿下恩准。”

这衙役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要和李琩同路,是因为这背后关系错综复杂,上面也有暗示。

不过李琩也不计较这些,给管家李九递了个眼神,李九便掏出一袋钱呈给李琩。

李琩接过钱,拿给这衙役,道:“弟兄们一路辛劳,这点钱买点酒喝。”

这衙役高兴的接过,道:“多谢殿下恩赏。”

李琩回之一笑,向阿绮丝走去。

杜二娘见李琩轻描淡写的给了衙役钱后,完全没有向杜家要谢,心中又对李琩感激了几分。

杜二娘曾经作为良娣,知道流放的门道,衙役押送流放犯人有限时,一来一回旅途遥远,十分艰辛,因此即使秉公执法,一路上也会将艰辛的怨气转到犯人身上,若是上面再有什么指示,那犯人则更加难过。

以杜氏如今的处境,如果不是李琩,他们一家人走到流放地,能活着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因此,李琩对他们杜家,是再造之恩。

念及此处,杜二娘来到李琩跟前,给李琩磕了一个头,道:“寿王殿下大恩,杜家无以为报,来世我结草衔环,再报殿下。”

有杜二娘带头,杜有邻等人也跟着跪谢李琩。

李琩被这突然的一跪惊了一下,连忙扶起杜二娘和杜有邻,道:“我如何受得起如此大礼,我不能保你们在长安接着荣华富贵,但保你们安然活着,不过举手之劳,你们不必如此多礼。”

杜二娘道:“寿王殿下举手之劳,对杜家却是再造之恩,我先前还以为殿下是……是我不对,错怪殿下了。”

杜二娘想说轻薄之人,不过此时再说这个词不合适,因此她省略了。

“无妨。”李琩微微一笑,“你们先休息休息,呆会儿赶路才有力气。”

“喏。”杜二娘退了下去。

李琩来到阿绮丝身边,阿绮丝将怀里的李苓放下地,笑道:“我以为像殿下这样刚正不饿的人,会不屑于地下规则这一套。”

阿绮丝说的地下规则,是指李琩给衙役钱的事。

“是刚正不阿,阿,不是饿。”李琩笑着纠正阿绮丝,顺手摸了摸李苓的头,接着解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刚正不阿不代表一根筋。”

阿绮丝没听过李琩说的这个对联,不过大概能领会意思,笑道:“殿下处事周到,这样的人怎么能叫人不爱。”

阿绮丝的表达有些直白,李琩只能笑笑,随后转道:“你的伤能长途跋涉吗?”

“行军打仗都行。”阿绮丝抬抬手,表示无碍,道:“我们现在就走吗?”

李琩道:“再等两个人。”

“哪两个人?”阿绮丝问道。

李琩道:“王摩诘和杨钊。”

阿绮丝点头,想了想,道:“王摩诘是个有趣的人,我愿意和他交朋友,杨钊虽然是王妃的堂兄,但我讨厌他。”

李琩闻言笑笑,没有回答。

一旁的李苓却跟着道:“我也讨厌他。”

李琩听了这话,不由问道:“你见过?”

李苓道:“没见过。”

李琩道:“要见过了才能评价,知道吗?”

李苓道:“哦。”

半个时辰后,王维和杨国忠前后脚到,一行人出发去碛西。

一行人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花了二十天,到了兰州城外。

此时,兰州城外,一个熟悉的面孔带着陇右文武早已等候多时。

这个熟悉的面孔正是高适。

高适见到李琩,热情的上前相迎,道:“殿下,王节帅担心边务,到陇右后便径直去了鄯州布防,特命末将在此迎接殿下。”

高适这些年跟着王忠嗣东征西讨,俨然已经成了王忠嗣手下几个重要人物之一,加之和李琩相熟,因此王忠嗣特地派他来迎接李琩。

李琩能感受到王忠嗣对他的重视,笑道:“陇右和吐蕃极可能有战事发生,达夫不去前方,恐怕错过了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在后方调配,一样可以建功立业。”高适笑呵呵的回应,接道:“末将已在城中备好酒席为殿下接风洗尘,请殿下上马。”

“那就多谢达夫了。”李琩以为高适要和他骑马同去,便重新上马。

但李琩上马之后,高适却替李琩牵起了马。

李琩疑惑道:“达夫这是为何?”

高适道:“当年若不是殿下提携,末将现在恐怕还在四处流浪,殿下恩情,末将无以为报,只能以此聊表存心。”

李琩道:“我提携你,是为国举才,你不必如此多礼。”

高适诚恳道:“殿下人品高洁,末将不敢送礼,就请殿下准许末将为您牵一次马吧!”

“好吧。”李琩答应下来。

“谢殿下。”

高适给李琩行了一礼,替李琩牵着马,将李琩带进城,直抵酒楼,一路上行人注目。

第一次到陇右的杨国忠和杜有邻等人见李琩如此得人心,各有所感。

杜有邻等人感慨李琩贤王之名果真不是谎言欺人,而杨国忠则打算把这事记下来,以后好上呈朝廷。

兄弟们,来不及分章了,合章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