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204章 悲情的李宓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04章 悲情的李宓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阿爷慎言呐!”李宓长子李贞元连忙劝谏,“朝廷既然已经下敕,为将者便当禀忠于国,如今君命难违,纵然洞悉事态原委,也无回天之力,阿爷何苦伤精费神!”

“你可知沙场无情?此次兵锋一起,大唐与南诏又会有多少儿郎战死疆场?”李宓又喝了一大口酒,拔剑起舞,边舞边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宓唱的是王翰的词,王翰是张九龄的好友,他们都是“保守”派,不主张开边,因此诗中多有反战情绪。

李贞元见父亲如此悲伤,叹了口气,道:“阿爷,张公已经去世了。”

李贞元的意思,是张九龄已经去世,现在掌权的是李林甫,李林甫只要一朝在位,就会无限迎合李隆基,大唐就会无限开边。

李宓闻言,挑落酒坛,让酒洒了一地,闭目不言。

李宓的长孙女见李宓这副模样,上前道:“阿翁,孙女愿同您一起出征。”

李宓听了,怔怔的凝视了自己的孙女半晌,才道:“万万不可,以后我李宓的子孙,千万谨慎为将。”

说罢,将自己手中的宝剑入鞘,递给孙女,道:“这是当年阁罗凤赠我的南诏铎鞘宝剑,若我此次不回来,南诏又打到了家里,你可持此剑进见阁罗凤。”

李宓孙女不知道李宓为什么对这次出征这么不看好,但她也不敢多问,默然接过。

李宓在家中沉默的了一天一夜,披上铠甲,带着儿子到益州去找李璘。

李宓到了益州,李璘正在温柔乡里发泄着。

失败的阴影,总要从其他渠道发泄出去。

李宓穿甲持剑就在大堂等着,等了半个时辰,李璘才意犹未尽的现身。

李璘一进大堂,便看见李宓凌人的架势,心中不由一颤,他既感于李宓的威势,又不忿李宓的无礼。

但李宓毕竟是李隆基钦点的兵马使,名副其实的军中二号人物,李璘没敢发作,连忙笑道:“还未出征,李将军为何披甲而来?”

李宓老远就闻到李璘身上的烟粉气,心中叹息,起身给李璘行了一礼,道:“殿下,朝廷既然已经下了准备发兵的敕令,那剑南将士就应该甲不离身,一心备战。”

“确实,李将军说得对。”李璘附和,请李宓入座,道:“李将军远道而来,还请休息一日,明日本王再招大家一同议事。”

李宓没有正面回答李璘的问题,而是反问道:“殿下可知道南诏的军政制度、士兵的训练程度、将士的作战喜好?”

李璘一怔,神色有些尴尬,道:“知道一些,但可能不全。”

李宓道:“很多战事开始前,胜负已经决定,要想打败敌人,就要比敌人更了解敌人,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的了解敌人的一切信息,请殿下召众将议事吧!”

李宓这话虽然是为了大局着想,但李璘怎么听怎么不舒服。

李璘强忍着不发作,皮笑肉不笑的应了下来。

李宓见李璘的表情,不由暗暗感叹:“要是寿王来做统帅该多好。”

李琩为了打石堡城,不仅费尽心机解决粮草问题,提前在高寒处练兵,更是亲到前线绥戎城驻扎几月,与众将日日商讨作战计划。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李宓深知,正是因为李琩做了充足的准备,才能在大战一起,迅速得胜。

反观李璘,还是一副贵皇子做派,由这样的人统帅三军,怎么能不让人担忧战事前景。

李宓兀自想着,李璘也看李宓有些不顺眼,因此两人沉默以对,直到众将到齐。

这些将军,一半是李璘从长安带来的心腹。

李宓知道这些人多数不了解南诏的情形,于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讲述。

首先是南诏的田制。

南诏是授田制,类似于大唐的均田制,但也有区别。

其一,授田制不像均田制那样随时变动,其组织化、制度化不如均田制,自耕农可以长久保留土地。

其二,因为南诏地处偏远,人少地多,授田规模较小,而且到现在也没崩坏。

在授田制的基础上,南诏全名皆兵。

其军队构成分为常备军、储备军和奴隶军。

常备军负责南诏的军事戍守和防卫任务,大约有三万,人员由坝区(高原上的大平地)的白蛮和乌蛮组成,其中白蛮是主体。

储备军,就是半兵半农,农忙时务农,闲时训练。

而且训练不是敷衍了事,训练之后有考核。

马军考核必须通过射箭,四十步外骑马飞奔刺杀,盘枪百转无失,能书会算。

步兵要考核登山,跨越,激流凫水,剑法,负重行军等。

奴隶兵则是从其他部落强行征集而来,有少数民族的“裸形蛮”、“扑子蛮”、“寻传蛮”、“金齿蛮”、“绣面蛮”等,也有从中南半岛掠夺而来的奴隶。

这些奴隶军性情剽悍,作战勇敢,有些还具有特殊本领。

比如“望蛮”,他们善于马上用枪,骑马不用鞍,却驰突若飞,还有一些蛮族善于训练动物作战,比如训练大象。

然后是南诏的军功制。

南诏有着其民族固有的剽悍性格和对武力的崇拜,所谓“善战死,恶病终”,便是南诏崇尚军功的思想体现。

南诏这些年战事不断,以军功作为获得官职的唯一依据,是谓诸在职之人,皆以战功为褒贬黜陟。

除此之外,军功还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获得授田的根据。

南诏人特别喜欢炫耀军功,他们对虎有图腾崇拜,有特殊功劳的人可以披全虎皮,南诏王便是“衣金甲,披大虫皮,执双铎鞘”,稍次的可以披无袖虎皮,再次的在胸前披一块。

唐军若是遇到南诏将士,可以根据他们披的虎皮多少确定其战绩。

李宓把基础的南诏常识给李璘他们科普了一遍,李璘这些长安贵人听得心惊。

直到此刻,李璘才彻底明白,他们面对的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群训练有素的虎狼之师。

李璘不由得问出了一句话:“我们新招募的士兵,能胜过南诏军吗?”

“抓紧时间训练吧。”李宓没有正面回答,看向了远方。

那里是西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