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175章 权衡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175章 权衡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一时间,兴庆宫,紫宸殿。

李隆基召李林甫和牛仙客商议朝政。

李隆基问道:“十八郎纵容帐下将士贪墨粮饷一事,有结果了吗?”

李林甫道:“回圣人,此事纯属误参。封常清领兵从大斗拔谷进军,高仙芝从临洮进军,行军千里,为了迷惑敌军,调拨粮草动作幅度比较大,引起了误会。”

“嗯。”李隆基若有所思,“军无常形,封常清与高仙芝都是行军打仗的能人,不仅迷惑了敌人,还迷惑了自己人,这种事下次还是查清楚了再上奏。”

“是。”李林甫应声。

李林甫这次能秉公办事,除了李琩在长安之外,也是因为参李琩的人和他无关。

从内心讲,李林甫并不愿意和李琩为难,他和李琩的嫌隙只是为了应付李隆基的任务,所以他不会真的费尽心思去搞死李琩。

这次参李琩的,除了拿不到钱的监军,其余多数是李亨的人。

李亨那边的人,眼看李琩功劳越来越大,危机感爆棚,就总想搞点事。

李隆基沉吟片刻,又道:“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否应该留在长安任职?”

李林甫怔了会儿,道:“这两人都是难得的人才,不过他们的优势是行军打仗,于政事并不擅长,若是留在长安任职,恐怕是取其短,避其长。”

李林甫这是要堵死边将以军功入朝做官做相的可能。

他这么做,确实有为了权力的心思。

但是杜绝边将入相的锅,也不能全甩在李林甫身上。

张九龄主事的时候,就不让牛仙客和张守珪入朝,这事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

李隆基思索着,问一旁的牛仙客,道:“牛相以为呢?”

牛仙客边将出身,他本想为边将说两句话,可是除了军务一块他敢直抒胸臆,逆李林甫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外,其他的他都是依从李林甫。

牛仙客犹豫了一下,回道:“臣附议右相之言。”

李隆基听了这话,更加觉得李林甫说得不错。

边将就该只管打仗,朝廷政务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李隆基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那还是让他们任职边疆吧。这段时间,十八郎在河陇于吐蕃作战,大食竟然趁机在西域为所欲为,大唐有必要作出回应。还是让高仙芝与封常清随十八郎回安西去吧。”

“是。”

只要不留在朝中,高仙芝他们去哪儿李林甫都不在意,因此他并没有反驳。

“还有,十八郎以府衙的名义向陇右道大族借粮一事,朝廷有钱偿还吗?”李隆基又问。

李林甫道:“暂时没有余钱,恐怕得缓一缓。”

“嗯。”李隆基应了下来,“朝廷也难,先以战事、赈灾为主。”

李隆基这话,明显是想赖账了。

李琩能随便就向陇右道大族借到钱,这让李隆基有些疑虑,所以他想把这仗赖了,恶化李琩和陇右道大族的关系。

反正钱是李琩借的,他们要不到,自然会去问李琩。

不过,李琩“借钱”的时候就想到朝廷不会来补这个亏空,但是他也不能不“借”。

因为比起借钱,以自己的钱来给军队发粮饷,明显更让人忌惮。

李隆基与李林甫谈着事,一旁的牛仙客却在打瞌睡。

李隆基望着牛仙客沉默两秒,道:“牛相,你身体不适,便先回去歇着吧。”

“嗯?”牛仙客惊醒了些,道:“谢圣人。”

牛仙客说罢,起身来到殿中,给李隆基行了一个跪拜礼。

李隆基连忙扶起牛仙客,道:“牛相这是为何?”

牛仙客道:“臣身体每况愈下,于朝事渐感力不从心,不知还有多少日子能陪侍圣人左右,一想到此处,臣便愧疚不已,惶恐不安。”

李隆基道:“牛相多加调养,必定能健朗如初,朕会派御医给你调理,你不必担忧。”

“多谢圣人。”牛仙客又给李隆基行了礼,这才退了下去。

李隆基望着牛仙客的背影,沉思了良久,才道:“永王请调剑南,太子也为他请命,右相以为朕应该如何处理?”

永王李璘由李亨带大,现在算是李亨的人,若是真让李璘去了剑南,算是丰满了李亨的羽翼,李林甫对此比较排斥。

而且李隆基对皇子向来管控甚严,封的皇子节度使,都是遥领。

基于以上两点,李林甫回道:“晋封宗室而骨肉残,请圣人三思。”

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宗室而骨肉残。

李隆基不仅知道这话,对历来宗室的发展也一清二楚。

就是因为魏削宗室导致江山被权臣所篡,西晋才吸取经验,大封宗室为王,导致了八王之乱。

然后东晋又吸取西晋的经验,开始打压宗室,结果权利又被别姓夺去。

接着时间来到南北朝,南朝刘宋又吸取西晋的经验,让宗室镇守藩镇,结果又导致了刘姓宗室互相屠戮。

对宗室是打压,还是重用,就像一个轮回。

李隆基开始的想法,是想取一个折中,让诸王遥领,不去封地,这样有名无实,可以平衡一下。

不过因为李琩的原因,他这个构思出了一点偏差。

但他也并不认为这就是绝对的坏事,因为无论封宗室还是重用大臣,其核心都是要自己有足够的威势。

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威势,用谁罢谁,都是一句话。

这个威势,李隆基相信自己有。

而且李琩出去立了功,他一直压着其他皇子也会让其他皇子有意见。

除此之外,剑南是富庶之地,让李璘去剑南,也可以牵制陇右。

因此,不如放一些愿意出去的出去,如果能再找到一个像李琩这样的皇子,那大唐便能更近一步。

李隆基思索了许久,对李林甫道:“永王才德兼备,让他出去锻炼一下也挺好。但他不熟悉边务,做一方藩帅恐怕不行,像十八郎一样,先让他去剑南做个黜陟使,右相以为如何?”

李隆基这话虽然是商量的语气,但最近李璘和李亨的动作,李林甫是一清二楚,因此李隆基问出这话,基本就是已经下了决心。

而且李隆基给的是黜陟使,不是节度使,这也算是一个折中让步。

李林甫只有顺着李隆基的话,道:“圣人英明睿断,如此是两全之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