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9038章 无一不是相(14)

落难情缘 9038章 无一不是相(14)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何为佛法?

有的佛国世界,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作佛事。

有用佛的各种光明作佛事,你感受这个光就开悟了。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有以菩提树”,有些佛世界是以大菩萨们作佛事,有以佛化身出来的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

譬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那树本来不叫菩提树,因为佛在树下悟道而叫作菩提树。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佛的衣服和卧具作佛事的。

经典上记载,佛在世时有个弟子,怎么样修行都不上路,这弟子就想借用佛的坐垫来打坐,佛知道了就立刻拿给他用。

结果这弟子上去盘腿一坐,就证果了。

所以你们谁的太太小姐,想要件什么衣服的话,你就赶快买给她,说不定一穿上就成道了。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人因吃了一餐饭而学佛成道了。

有时人去到山上或庙子看到这个风景,就要出家修道了。

过去我认识一个人,他是作官的,非常能喝酒,登峨嵋山还背着酒瓶去呢!他上山之后,天黑了不方便下山,又下起雨来,山寺中的师父就留他住下。

他住在寺中,夜里万籁无声,只听见寺中小和尚念佛撞钟,他当时就把酒瓶一扔,去找住持出家了。

所以这个园林台观也真能做佛事的。

由此可见,佛法到处都有,到处都能使你入佛道。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有以佛身,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佛的身相好庄严作佛事的,谁走这个路线?就是阿难。

根据《楞严经》,他就是看见佛的相好庄严而想出家的,他是因为好色而出家,所以后来外出化缘,碰到个漂亮的摩登伽女就动念了。

你要如何修到相好庄严呢?世界上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相好庄严的呢?这个道理值得研究了,就是佛家的这一句话:“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一个人能够修到相貌庄严,色身健康,是经过多生累劫戒律清净来的,也就是道德行为的果报。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人因为作了个梦而去学佛,有人碰着了什么幻境而学佛。

有人因看到什么影子,听到什么声音……等等而学佛。

这里讲的几样东西是比喻,显教佛经常用的比喻共有十种,这里没有提到像水泡、芭蕉。以密教来讲,这每一样都有一种修法的。

例如镜中像,你镜子里看到的像是真的还是假的?中国古礼中,妇女坐月子时,房中不准摆镜子。

婴儿看多了镜子容易夭折,因为他把镜中的身体当作是自己,所以他意识就跑到镜子里去了。

还有婴儿喜欢看发光的东西,他集中精神看,看久了就变成斗鸡眼。

比如说镜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种修法还是靠这么修的。

不过,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

如果你认为一个法门是对的,另一个是不对的,这就错了。

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没有一个对的法门。

什么才是对的?对的是“了不可得,本来如是。”你说这些法都不对,也错了。

这认为不对的也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本来就靠不住。

佛经常说梦幻泡影、水月空花,这都是没有的东西,所以大家就把这些当作是空,错了!这些不是说空,是说有。

不过这是很短暂的,不会永远停留,很快就过去了。

所以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观音法门就是用音声来修的。

譬如刚才讲的朋友,在峨眉山听见钟声一响、小和尚念佛,因缘成熟就出家了,所以音声也是佛法。

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称赞观音法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为什么他推崇用耳朵修法?

其实用眼睛的方法也很多,但是用眼睛修不圆满。

以四方来说,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四方的三方之一,后面看不见;鼻子只能管呼吸,其他的不知道;只有音声是十方上下都可以听到,尤其是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常靠音声作言语表达,所以修观音法门比较容易。

大家别忽略了一点,文殊菩萨很谦虚,他没有推荐自己的法门。

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文字,所以他名号的中文翻译,是用了“文”这个字。

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静,能忍寂静合起来,在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文”。

因此很多中文佛学经典,就称他为释迦文佛。

我们知道观音法门殊胜是靠经典文字来的,是文殊菩萨推荐来的,可是大家却不研究文殊菩萨的修法。

所以有人是因为和人谈话受规劝而学佛,有人是因为佛经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缘而学佛。

这里有的同学听经时把眼睛闭起来,一边打坐一边听,眼睛不看面前的佛经,这是很糟糕的。

研究文字的时候,一定要看着文字,透过人家所讲的,才会确实吸收,才记得。

文字是般若的一种,没有人真悟道而文字不行的。

譬如六祖本来一个大字不识,可是悟道了以后他能讲经;他也不用自己去读,就让人家念给他听,他听了就能解说,就是这么高明,也就是因为文字般若到了。

但是你,我也,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认字,透过文字来做佛事。讲到这里要提出一个重点,《维摩诘经》在佛法中是从果上说起的。

已经成就的佛,像维摩居士(金粟如来的化身)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

维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缘,引出这一部经来说法,在说法中,又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纳好几万人,又为每人借了一张师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转男女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同香积佛化缘吃饭,等等。

都是在说佛法有成就的人,他们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能力,这些都是佛果上的事。

我讲到什么是做佛事。一讲到作佛事,大家通常就想到找出家人诵经,或者放焰口,或者作水陆道场,或者持个咒子。

这些也是作佛事,是为佛法佛教而作的事。

真正的佛事包括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太多了。

不要偏执一种,好像有人只抓住念阿弥陀佛,其他都是外道;或是学密宗的人,认为净土是没有智慧的,而禅宗是狂妄的;或者搞气功之类有为法的人,看不起静坐;或者静坐的人看不起搞气脉的人等等。

佛告诉我们,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从哪里投入。

《维摩诘经》讲了那么多都是佛事,可是如果拿《华严经》来比,《维摩诘经》只讲了百分之一。《华严经》讲得太多太多了,乃至依《华严经》,佛有时叫做神仙、猪仔、神、上帝,都是化名,那太伟大了。

下面《维摩诘经》一转,开始讲佛土,土要读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么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净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呢?《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那里之好,地是金刚钻铺的,光亮而平坦,七宝行树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弥陀经》所讲的种种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们人世间认为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丽,是人世间的观念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们介绍那里的好,要怎么说呢?好像有的乡下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黄金,要怎么对他说?只好讲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样,这样他就以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们世间法来介绍,讲金银琉璃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究竟是中国式的还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共业别业的问题这里不讲了,到别的课程再说。譬如我们说五方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东方再过去,还有阿閦佛,多得很。关于这方面,你要看大藏经里的一部《千佛名经》,讲得很清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如何介绍阿弥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华经》《大宝积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我常对人说笑话,我说你们念阿弥陀佛那么诚心,真是好没良心啊!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结果你每次念阿弥陀佛都不先念释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爬过墙。

现在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连做人都不够,还能成佛吗?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徒,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各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静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

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才可以学佛。

我有个道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

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

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

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

“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

“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

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境界。

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过去的人考功名做文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

有很多人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

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做人做事。

过去的建筑,一进人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

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那个是尊位。

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他死也不肯。

还有人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置,你有什么办法!

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

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

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

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

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

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

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是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我们要把握本经一个观念,《维摩诘经》的重点是的解脱,是无所谓出世入世、修道与不修道。

佛与众生,本来已经解脱了,没有人束缚你。

真得了解脱,就可以证得法身了。

法身本自清净,如何能证得清净呢必须有解脱的般若。

所以解脱、法身、般若是一体的。

把握了这个重点,再来研究不二法门。

这有个重点,在《金刚经》里,佛也提过这个问题,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众生本来自我解脱的,本来在道中。

因为我们不能得解脱,《金刚经》最后提出结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怎么去观呢?

本来是个**,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把它变成了小法了。

把大止观变成了小止观,所以怎么观也观不起来。

这个观是心观,心解脱了是正观。

如何心得解脱?

要般若正观,也就是正念。

如何是非众生?

他告诉我们非众生并不是佛,反过来讲,众生即非众生,也无所谓佛不佛。

有个佛的观念存在,就不是佛,又变成众生了。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行大乘菩萨道,怎么样看众生?

我们学佛的人要先检讨一下,普通一提到众生这名词,我们就想到猪牛狗马,或者别人。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是众生,对不对?

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就是众生,这是第一。

第二,行愿时犯的错误是,大家都知道要度众生,对于自己亲近左右的人,像是父母、夫妻、儿女、朋友,却非常怨恨,度不了自己身旁的众生,只有结怨。这是要好好反省的。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都是用众生,到玄奘法师就是用“有情”,甚至有的地方他连有情都不用,而是用“补特伽罗”──数取趣。

我们看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众生,就要参考玄奘法师的翻译。

在梵文中,众生是指现象,就像是一盆花的花朵,而有情是指花的根,因为众生是因有**而来的。

到后来,有时就把两种翻译连起来用,成了有情众生,就把这名词的意义表达了三分之二。

不过还有一个意义没有包括:数取趣。

所以在《成唯识论》还是用音译的补特伽罗。

观众生就是观自己,自己观成了,再观一切有情众生。

观是真实功夫,硬要止观做到了。

例如小乘与大乘共同修法的白骨观和不净观,我几年来大声疾呼,我们在末法时代不要忘了佛的本法。

白骨观和不净观真的修好了,显教各种的止观、各种定力三昧,密教的各种法门,就都通了,非常非常的重要。

很多密宗画的佛像,脚下就踩着个死人骷髅,莲花生大士手里拿的就是骷髅杖,再不然普贤菩萨手上托的是天灵盖,就是要你先把基础的白骨观和不净观修好了,才能进一步修炼转化的法门。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修白骨观的人由一根脚趾头开始,把自己观成白骨的修法成就了,然后观一切众生都是白骨。

这只是成就了初步止观的观,还没有到达真正大止大观的境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