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9037章 无一不是相(13)

落难情缘 9037章 无一不是相(13)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这里了,或也可以用《维摩诘经》这句话去注《金刚经》,就清清楚楚了,后人的著作就变多余了。

一位同道说他平日修行不错,有一次就很不对劲,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

这是不在一起的好处,常在老师身边会依赖性太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

那位同道忽然想到,白骨观中讲过要“易观”,修行做功夫要“知时知量”最重要。

同吃饭一样,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

譬如做数息观,你不要老数下去,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马上就要放掉数息,跟着就要用随息了。

随到心息相依,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观,马上变更方法。

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知量是知道够了。

你练气功练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么大,越练脾气愈大。

《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断地进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数,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个境界,抓住某一点,“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也不是佛法,法无定处。

佛也告诉过我们,“诸法不定”。不论你学哪一宗的,对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对了,这一宗就暂时摆一摆,后天又拿来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取佛道,不被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学法。

接下来维摩居士快要作结论了,你看他说法是有层次的,不要把他当作平面的一篇读过去了。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佛经分类中,《维摩诘经》在《大藏经》中不归在般若类。

《维摩诘经》这一段内容的要点,在《大宝积经》里也有。

《大宝积经》就是大杂烩,像百货杂铺,什么都有,不能归般若,也不能归法相唯识。

真要研究佛学,大宝积部的经典应该多看,所谓净土三经,也包含在大宝积部的。

像这样的佛经分类,很合现代人的用处,把人生用见、闻、觉、知四个字概括了。

见是眼睛所见的,闻是耳朵听到的,觉是感觉状态,身上感受,知是知觉状态,思想观念。

打坐时觉得腿麻、气脉发动了,是感觉状态的范围。

看到光是见的范围。

观音法门是听的范围。

《维摩诘经》告诉我们,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

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

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原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

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真正佛法不求,假使在见闻觉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

凡夫都在见闻觉知中转,各位现在号称听经,我冒充讲经,都在见闻觉知境界中。

修行还在这上面转,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这个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见闻觉知为是,也不须要放下见闻觉知,不以见闻觉知为非。现在结论来了。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开头寂灭,最后无为。

是不是很有层次?这就是以经注经的办法,你不要考老师了,就把本经读熟就好了。

释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诉你了,为什么不去求呢?

这里的结论是无为法,以有所求心,求无为无所得之果,是颠倒众生。

一切修行都是在有为当中求,是求有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学佛。

我们形容维摩居士说法,如银瓶泻水,哗啦啦就倒出来,停都停不了。

他说法的气概像庄子的文章,不知道哪里来,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形容。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最后吩咐舍利弗这一句,同《金刚经》一模一样。

真做到一无所求,就是如来大定境界,像我家乡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来只觉得是弹指间事,因为他完全静止了,无所求了。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什么叫法眼净?

《金刚经》提到五种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脸上长了五只眼,你看了非把他当怪物不可,不会认他作菩萨。

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他星球上众生,不一定长得像我们这样的,密宗画的佛像有那么多只手,像蜘蛛似的。

天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臭美,难看的要死。

我们认为是没事的,天人连闻都不敢闻的,好像我们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

我们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备了五眼,这是真的,《法华经》上说:“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会有。

你们年轻人喜欢谈密宗的,按照密宗规矩,弟子要去找已证了道的具德上师。

随便找一位上师的话,弟子是犯戒的。

上师传法给弟子,如不是功德具备的话,上师也是犯戒的。

那么怎么选呢?有没有法眼。

只好靠自己多生累劫的法缘,做人做事求法要依正因。

你种的因正,所得的果,法缘自然好。

我常告诉你们,多结人缘,多做好事,多结法缘。

像我对密宗的看法,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因为我的愿力是:法应该属于众生公有,道是天下的公道。

你有那个资格一定传你,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个功德就免谈了。

因此我这一生的法缘也很好,有时碰上了还硬要我学,一定要把秘本塞给我。

后来想想何以如此?应该是同我个性有关,我不守秘的,要我守秘就不要传我。

法眼就是说人真有眼光,认识得很清楚。

维摩居士把佛法真正的道理告诉你,但是跟文殊菩萨去的,共有三万二千人,而能得到法眼净的,却只有五百天人,除此之外,舍利弗有没有得法眼净,我们不知道。

其实他当然得了,他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早超过法眼净了。

其他有的人听了还是听了,仍然不懂。

可见得法眼净之难,得法眼净者是相等于菩萨功德,一看佛经就知道,哪是方便法门,哪是究竟法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