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399章 豁然开悟

落难情缘 第399章 豁然开悟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吴越王兴修水利,海塘一律用巨石构筑而成。

一千多年来,时至今日,这些石堤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钱镠兴修这样浩大的水利工程,耗资巨款亿万,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源自像刘均佐这样的富商居士的布施捐献……

一念差堕入尘埃,

贪富贵不舍资财。

发慈悲布袋点化,

功行圆满同赴灵台。

布袋和尚离开杭州之后,来到明州。

这天,他路过州衙的时候,似乎对衙门口那对威猛的石狮子发生了兴趣。

他一边嬉笑,一边围绕着石狮子转圈,最后,他用禅杖敲了敲一只石狮子的额头,一本正经说道:“蒋摩诃,你还要在这里当看门狗吗?为师等你二三十年了,何时才能开窍呢!”

这个疯疯癫癫的布袋和尚,居然拿一只石狮子当成了徒弟!门口的衙役们忍俊不禁,发出哄然大笑。

布袋和尚可不管这一切,他自顾自呵斥着那只倒霉的石狮子……

明州评事蒋宗霸,这几天又陷入了两难之中。他的心在苦海里苦苦挣扎……

明州刺史与制置使(军政总监,位在刺史之下)二人政见不合,矛盾很深。制置使总想把刺史赶下台,取而代之;而刺史更是利用职权,处处刁难、压制制置使,不让他有出头之日。

这时吴越国在钱镠的统治下,国境安宁,生活富裕,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赋税与刑狱。

蒋宗霸作为专司全州刑狱的评事,责任重大。

然而,他的两位顶头上司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苦了他这样的属官。

他就像生活在夹缝里,左右为难,永无宁日。每每发生了案件,刺史大人指挥他向东,而负有监督之责的制置使偏偏要他向西。

在他们两人的牵扯掣肘下,蒋宗霸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本来很简单的刑案,都无法告破。

因此,明州积案成山,显得他这位平时格外草包无能。面对老百姓的怨声载道,同行的讥讽嘲弄,上司的呵责训斥,他有苦难言。

这一天,蒋宗霸正在对着堆积如山的卷宗发愁,忽然感到脑门上挨了一棍子,敲得他额头生疼。

然而,这一棍子也敲得他忽然开了窍:自己在其位无法谋其政,又何必站在前台,为两位上司当替罪羊?

于是,他挂冠封印,不辞而别。

蒋宗霸悄然离开了州府衙门,在十字街头,他忽然看到了二十多年前在杭州灵隐寺遇到过的那个疯癫和尚。

他心中一动,上前问道:“布袋和尚,你站立在大街上干什么?”

布袋和尚向他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布袋,回答:“化缘。”

蒋宗霸对佛学、禅机颇有研究,立刻逼拶道:“十字街头,化什么缘?”

布袋和尚回应:“十字街头,正好化缘。”

蒋宗霸一愣,正在拟议如何回答,布袋和尚荷起布袋,大笑而去。

蒋宗霸心中莫名其妙地一阵悸动,二十多年前,布袋和尚说话的场景历历在目……

他忽然明白了,这个看似疯癫的和尚,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预知到了他的未来。

他也大笑三声,追随布袋和尚而去。

几十年前,台州人士蒋显著,出任明州盐官。因此,他的儿子蒋光,就在明州奉化定居下来。

蒋光生有二子,长子名宗拜,次子就是蒋宗霸。

蒋宗霸弃官之后,将家事统统交付给了儿子,自己正式拜布袋和尚为师,成了一名居士。

他万缘放下,整日追随布袋和尚,云游四方。

皈依佛门之后,蒋宗霸为人慈善,像他的师父一样,笑口常开。

他向布袋和尚请教,道,“日常如何做功课?”

布袋和尚说:“你首先要静下心来,然后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意思就是‘以大智慧觉悟,到达彼岸’。”

从此,蒋宗霸口中时时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故而,乡人都称他为“蒋摩诃”。

正像布袋和尚当年预言的那样,久而久之,他的真名蒋宗霸渐渐被人淡忘,蒋摩诃反而成了他的正式称呼。他也顺水推舟,自称为“摩诃居士”。

布袋和尚似乎为了考验蒋摩诃,带着他风餐露宿,经常栖息在荒郊野外。而云游赶路时,不管多么遥远,一路上,他总是让蒋摩诃挑着全部的行李。

久而久之,蒋摩诃心里就不平衡了,心想:我是来跟你学佛的,而不是给你当奴隶的。

他毕竟是官宦出身,何曾卖过这种苦力?再加上满腹的牢骚过于沉重,耗费了好多的力气,所以,他总是感到很累,很累。

这一天,他们从一条河谷里经过时,布袋和尚从河滩上捡了一块花纹很美的鹅卵石。不用说,他把玩欣赏了一番之后,顺手放在了蒋摩诃的担子上。而蒋摩诃见这块石头足足有二十斤重,因此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它的美妙了。

没走多远,在路过一个小山村时,蒋摩诃要求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布袋和尚说:“人是有潜力可挖的。学佛参禅,只有调动起人的全部潜力,才能与之相应。所以,你现在就要学会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是胜利。”

蒋摩诃哭丧着脸说:“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还怎么坚持呢?何况担子又这么沉重,我一步也走不动了。”

“真的吗?”布袋和尚问。

“当然啦!我一把年纪啦,莫非还撒谎不成?再走,我非累死不可!”说着,蒋摩诃真的放下了担子,懒洋洋地坐在了路边。

布袋和尚笑笑,没说话,来回打量着路边的房屋。

这时,从一户人家走出一位手持箩筐的漂亮姑娘,布袋和尚像是发了疯,猛然扑了过去,伸手去摸姑娘娇红的脸蛋儿。姑娘吓得抛下箩筐,大声喊叫:“救命啊!和尚使坏啦!”

姑娘的兄弟拎着一把快刀窜了出来,村民们也手提棍棒向这里赶来。

乖乖,若是让他们抓住,小命肯定不保!布袋和尚撒腿就跑。

蒋摩诃一看,毫不犹豫,立刻挑着担子跑了起来,三步两步就超过了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跑到了前面。他们一口气跑了老远,足足有好几里,直到确信后面真的没人追赶,才停了下来。

布袋和尚问:“徒儿,你挑着重担,怎么比我跑得还快?不怕累死呀?”

“这……”蒋摩诃一时语塞。从此,他的确知道了,人真的有潜力可挖。

于是,他的意志变得十分坚定了,寸步不离跟随师父,住岩洞、宿坟地,毫不退缩。这正是:

清风袋里藏,

明月杖头调。

万山拜脚下,

片云入怀抱。

……

有一天晚上,他们回到奉化县城,就在布袋和尚原来经常露宿的大石桥上仰面而卧——好旷达的房舍、好宽阔的床。

躺下不久,布袋和尚便鼾声如雷,进入了沉沉的梦乡。

奔波了一天,蒋摩诃很劳累,也就慢慢睡着了。

等到夜深人静时,大石桥下面的桥洞里,忽然闪出一个黑影来。

他一身夜行衣打扮,蹑手蹑脚,无声无息,慢慢地向熟睡的布袋和尚……

不用说,这是一个小偷。他专门来偷布袋和尚的布袋的。

布袋和尚在杭州、明州一带云游,时常显露一些难以想象的神奇事迹,所以,渐渐有人注意到了他,尤其是他那须臾不离、长年带在身边的大布袋,更是有过种种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

有人说,这是一只乾坤袋,上可装进日月星辰,下可塞入山河大地;

也有人说,布袋和尚的布袋之中,各种宝物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还有人说,这只布袋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死人变活,把砖头瓦块变成黄金白银……

这个贪心骤起,一心要将这个天下无双的宝贝布袋偷来。

布袋和尚和蒋摩诃睡得太死了,小偷潜行到了他们身旁,仍然毫无知觉。

小偷心中一阵暗喜,悄悄去拽那只布袋。

然而,布袋被布袋和尚枕在脑袋下,若是贸然抽出来,和尚的后脑壳必然磕在青石板上惊醒过来。

小偷想了想,解开布袋,伸手从中掏出了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也不知是金、是银、还是钻石珠宝。

那布袋之中的宝物似乎真的取之不尽,小偷只有两只手,抓不太多。于是,他轻轻脱下自己的褂子,扑在地上,转身去掏布袋里的金银珠宝。

可是,当他要放珠宝时,却发现自己的褂子不见了。

原来,早在小偷潜伏到桥洞中的时候,布袋和尚就已经觉察了。

他想看看小偷到底要干什么,所以就假装睡着了。

后来,当他看到小偷贪心不足,想用褂子包金银珠宝时,便悄悄伸出禅杖,将那件衣服拨了过来。

这时,蒋摩诃似乎也听到了动静,迷迷糊糊说道:“师父,好像有贼。”

布袋和尚说:“睡你的觉吧,清平世界,哪里有什么贼呢!”

蒋摩诃睡意朦胧,将信将疑地咕哝道:“可是,我好像……”

“你一定是在做梦呢,咱这桥上根本就没有贼。”

谁知,这个时候小偷却忍不住开口了;“怎么没有贼呢?我刚刚放在地上的褂子,转身就不见了。”

布袋和尚说:“你是谁呀?等我找到了衣服好给你送过去。”

“我是……”小偷刚要报出姓名,忽然醒悟到,自己原来就是贼!贼就是自己啊!

暴露了行迹,他想要逃跑,却发现自己原来抓在手里的压根不是珠宝项链,而是一条坚固的绳索。

天晓得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双手居然被紧紧缠住了,无论如何也无法挣脱。

这时,布袋和尚坐了起来,说道:“贫僧无财,你来盗个什么?你自性无妄,为什么要贪财图利,自己玷污自己纯净的本性?你无数劫以来,一直被贪所误,受尽了轮回之苦,为什么还不省悟?现在,你由贪而盗,更是无端犯罪,发展下去必有牢狱之灾!”

小偷凛然而颤,感到一丝凉气从灵魂深处慢慢升起来,与此同时,他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似乎正在滑向一个黑暗的深渊……

布袋和尚的声音宛若晴天霹雳,在他心头轰然炸响:“你已经错过了好时节,如何不反思自心!”

小偷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痛苦流涕说:“我偷盗成性,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请布袋大师救救我。”

布袋和尚说:“你这是见财起心。”

小偷说:“是,每当我看见人家的财物时,如果不想法偷来,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蒋摩诃插话说:“难怪人家说,一怕贼起意,二怕贼惦记。”

布袋和尚一笑,道:“那么,你没看见的时候呢?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之前呢?”

“那倒是和常人一样,和我没有形成偷盗习惯之前一样。”

布袋和尚严肃地说:“没有遇到人家的财物之前,你的贪念就不会升起。由此可知,一念不生,是你的真性,也就是你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今后,贪念刚起,你立刻向它升起的地方观察,向它升起的原因深究,渐渐你就会发现,它并没有一个实质的东西,一看就灭。习惯能形成,就能慢慢改变。关键是要有恒心。”

小偷诺诺而去。

布袋和尚冲着夜空吟诵道:

盗财不成反失衣,

开口说话露踪迹。

习惯本空能转变,

偷性佛性原是一。

蒋摩诃闻听此言,很是吃惊,说道:“师父,偷性与佛性是一个东西?”

布袋和尚说:“当然。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烦恼犹如波涛,看似汹涌,但它的实质未变,平静下来之后依然是水。”

蒋摩诃若有所思。

几天之后,布袋和尚与蒋摩诃师徒二人来到了奉化城北的应家山,寓居在山顶的一间茅屋里。

一天傍晚,蒋摩诃肩上担着木柴、手里提着水桶,从山下向茅屋走来。

布袋和尚站立在门口,手指着他吟诵道:

汝水若还清,

汝身被水溺。

汝柴若还燥,

汝身被火燎。

燎溺病同途,

大梦原未觉。

……

蒋摩诃心有灵犀,马上感到师父偈子里的禅机犹如春风吹拂,扑面而来。他立刻追问道:“如何降伏妄心?”

布袋和尚道:“心是何物?徒劳降伏;妄本无根,放下无迹。诸缘扰攘,一真宁寂!”

蒋摩诃明白了,心也好,妄念也罢,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心不需要刻意调伏,妄念也不用故意去除。

尽管外缘纷至沓来,熙熙攘攘,看似烦乱,但自性本自清净,不动不摇,根本不会受烦恼的污染。

然而,他道理上虽然明白,却没有真正证悟得这种境界,所以在反观自性的时候,心灵之中仍有一丝疑云。

布袋和尚法眼如炬,早已看到他尚有一丝疑滞,便冷不防突然大喝道:“如如法界体堂堂,砍不破兮遮不黑!”

蒋摩诃闻言,如雷贯耳,心中灵灵明明,空空落落,豁然开悟了。

师徒二人把臂大笑,将喜悦洒满了山野。

禅宗祖师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到牢关不闭关。”蒋摩诃的开悟,仅仅是破了本参,尚未突破最后的禅关,所以,他想在应家山长期闭关静修。

布袋和尚说:“也好,你闭关三年然后再跟随我云游三年,师父我就该成弥勒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