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398章 菩萨之道

落难情缘 第398章 菩萨之道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那些比丘围绕着佛陀,犹如群星捧月一般。

其中一个入定的比丘身上居然像是着了火一样,燃放着金色的光芒,熠熠闪烁,光耀四方。

等到弗沙佛出定,昙摩留支上前施礼之后问道:“这个比丘身上发出的光很是特别,他入的是什么三昧,能发出这样的光辉?”

弗沙佛告诉他说:“他入的是慈等三昧。“

昙摩留支大王当即发愿:“这个慈等三昧巍然如山,光明赫赫,能给人带来希望与欢乐,我亦要修行这个慈等三昧。”

弗沙佛当即就传授给了他慈等三昧的修法。

大王受持了这个神奇的三昧,心地变得十分柔软、善良。

他邀请佛到他的大国去,以便度脱更多的众生。

弗沙佛当下便答应了。

波塞奇听到佛要跟昙摩留支大王走,心里不由自主生出了一丝忧怨。

他想:如果我是大王,佛不就常住在我这里了吗?只怨我是一个小王,才不能随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他问佛,“在所有的国王中,什么王是大?”

弗沙佛告诉他,“是轮转圣王。”

波塞奇便发誓说:“我曾经长久地供养佛及比丘,愿以此功德力,将来出世作轮转圣王!”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那时的昙摩留支,就是今天的弥勒,他由于那一世发此慈心,修行慈等三昧,所以总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而且,从那时起,他常常名叫弥勒。”

弥勒,意译即是慈氏。

菩萨大慈大悲,弥勒系大慈的象征,观音代表着大悲。

大慈为——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为——拔一切众生苦。

大慈悲即是佛心。弥勒菩萨以无缘慈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又称为“慈氏菩萨”。

阿侍多若有所思,犹犹豫豫说:“那么我……”

释迦牟尼佛一笑,道:“阿侍多,你就是原来的那个波塞奇,由于你在那一世求作轮转圣王,从此生生世世常作轮转圣王,直到今天功德不尽,所以你现在还发愿作轮转圣王。”

……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市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释迦牟尼佛吟罢,又道,“当年,杭州太守白居易,在西湖之畔的望海楼上把酒临风,吟诵这首《杭州春望》时,眼中所看到的,正是白沙堤。”

白沙堤连通的孤山,孤山上若隐若现的孤山寺。

而今,布袋和尚与刘均佐伫立在孤山赏梅亭,与白居易眼里的风景恰恰反了一个方向。

因此,布袋和尚口中吟诵的佛家偈子,也就不同于他的风景诗了:

由贪沦落世中,

舍却贪嗔礼大雄。

直截凡情无所得,

圆明寂照汝心宗。

刘均佐双手合十,对布袋和尚说道:“师父,弟子心里已经明白了。从今往后,我将抛弃所有家业,跟随你云游四方,修行道业。”

布袋和尚却大摇其头。

刘均佐疑惑不解地问;“难道我又错了么?”

布袋和尚笑道:“当然错了!我让你放下心中的贪念,而不是叫你舍弃财产。”

刘均佐更加迷茫了:“不舍弃财产,如何放下贪念?”

布袋和尚说道:“心中的贪婪,与财产没有交涉。比如,你本是杭州第一大财主,却费尽心机把一个长工仅有的三头牛换成了三瓶油。而那个长工,却把仅有的三瓶油布施到了佛前。

这说明,因为贪欲炽盛,你这个大富豪的内心,却比一个长工还要贫穷。我可以肯定,你虽然成为了杭州首富,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富有。仍然是一副穷鬼心态,所以,就是将天下所有的财富都给了你,你依然不会幸福。”

这话,说到了刘均佐的心里去了。

他点点头,说:“我原先之所以那样抠门,总是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就是因为感到自己的财富还太少,而且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已经到手的财富得而复失,一去不返。为此,我牵肠挂肚,惊悸不安,时常半夜惊醒,难以入睡。”

布袋和尚说:“这是因为你贪婪成性!老百姓常说‘知足常乐’,你因为不知足,心里总是苦的,人生毫无乐趣可言。”

刘均佐看了看布袋和尚,说,“我之所以说要抛弃全部财产,跟随你去云游,就是因为被它们拖累怕了。我想出离修行,的确是有感而发,并不是心血来潮。”

布袋和尚说;“你这是逃避,而不是真心向道。”

刘均佐有些急眼:“布袋师父,我不是假装,我真的明白了,任是富有天下,也是身外之物。就像您在梦中点化我的那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布袋说:“你明白了就好。”

刘均佐看向布袋和尚,又道,“因此,我要放下这些心灵之外的东西,跟随你学佛,去深山老林没有人烟的地方闭关打坐修行。”

布袋和尚笑道:“学佛,不等于避开世间,更不等于打坐。”

刘均佐不解:“我听那些学佛的人说,若想参禅,必须远离尘嚣,杜绝外缘,万事放下,一心静坐,如大死人一般,方可契入真如。”

布袋和尚听后,真个是哭笑不得,说:“本来,参禅这件事,人人有份,个个能得,照你这样说来,除了一部分出家人,别人就无法参禅了。”

刘均佐问:“为什么?”

布袋和尚说:“如果都闭门打坐,人们吃什么?再说,普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几日不劳作,谋生糊口都成了问题,还如何参禅呢?总不能连嘴巴也封起来吧?所以,在家人学佛,不能生搬硬套寺院里的那一套。”

刘均佐毕竟有些根基,追问道:“可是,像我这样的人,究竟如何用心做功夫,才能与禅相应?”

布袋和尚道:“参禅这件事,没什么玄妙的。只要能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寂而妙,即是禅的境界。比如你做生意,但凡遇到大小事务,专心致志,随时处理;再比如你肚子饿时,就一心一意吃饭,不要胡思乱想。也就是说,不管干什么,不能杂乱用心,都要一门心思,将手头的事情做好,该拿起来的时候要拿得起,过后要放下时放得下。久而久之,自然打成一片,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做功夫。”

刘均佐恍然大悟:“哦,原来佛家修行,就是这样简单!”

布袋说道:“禅,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就是生活的真实。所以,修禅就是饥来吃饭,困顿则眠;热了脱衣,冷就烤火。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听了这一番话,刘均佐真正明白了:禅,无用心处,专注于当下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心灵纯正,认认真真做好手头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修行。

可是,他还是有一丝忧虑,他说:“布袋师父,像我吧,是个商人,做生意赚钱,也是修行吗?”

“是。”布袋和尚的口吻,坚定得就像是斩钉截铁。

他说道:“学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出家修行,要随顺每一个人的因缘,充分发挥每一人的长处。当官的,做一个好官;为民的,安于本分。比如你刘均佐,天生就是一个商界奇才,你在物资流通、调剂余缺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这就是你最合适的位置。”

随后,他又补充说:“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你怎样赚钱、赚什么样的钱、赚钱干什么。一个学佛的商人,心一定要正,从正当的途径,用正当的手段,赚取正当的利润。还有,赚钱之后,不能仅仅用于个人享受,要布施,供养三宝,救助贫苦危难的人们。这样,就是福慧双修,能更快地契入菩萨之道。”

刘均佐很兴奋,说道:“同是做生意,贪心做崇,坑蒙诈骗,万劫不复;一念转换,慈悲喜舍,功德无量。”

布袋和尚也笑了;“但愿你说道做到。我有一首偈子赠给你。

说着,布袋和尚拿出一张纸,递给了刘均佐,上面写道:

非圣非凡复若乎,

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园净,

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

莫愁诸处不闻声。

刘均佐读了一遍,不太明白偈子的含义。

当他抬头想向布袋和尚请教的时候,身边哪里还有人影!

远方,好像从西山之中,传来了一缕若隐若现的吟诵之声:

苦海出头应有路,

灵山别后遥无期。

他生莫忘今朝会,

龙华树下重逢时。

刘均佐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深深拜了下去……

从此,刘均佐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但笃信佛教,而且乐善好施。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