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348章 忍辱道(2)

落难情缘 第348章 忍辱道(2)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契此见那个女人在不停地自责、忏悔、道歉,从内心发出了真诚笑容,然后转身飘然而去。

契此以自己的宽容与难忍能忍的修炼,终于赢得了人们的理解与尊重,他们不但不嘲弄他了,反而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脾气温和、心量宽阔、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和尚。

……

那时候,掌管寺院田产的僧人叫做庄主。他负责监视田界,修葺庄舍,管理庄户等田庄内所有事务。

天华寺的土地就在寺院附近,所以,没有专门的庄主,契此就相当于一个监工,负责监管庄户们干活。

他事必亲躬,完全与那些被雇来干活的农民打成了一片,下田耕种更以身作则,往往比别人干的都多。

最让那些庄户感动的是,契此不但完全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且十分信任他们,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父老兄弟。

真金兑真金,人心换人心。因为契此的真诚,庄户们干活自然也很诚心。这一年,天华寺的秋稻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收成,庄户们也得到了更多的报酬。

收秋之后,农事告一段落,契此回到了寺里。

禅宗丛林,从百丈怀海祖师开始,一直是农禅并重:僧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参禅。每年收秋之后,禅林便举办禅修法会,大部分僧人住进禅堂,专心静坐参禅。

然而,契此在农闲时分也没有资格进禅堂打坐修行,谁让他出家时日尚短,且没有受戒呢。

“做外护去吧!”方丈云清说。外护,就是要全力护持在禅堂精进修行、克期取证的禅人们,保障他们饭在碗里,茶到杯中,心无旁骛,专一用功。

于是,契此刚刚放下地里的农活,又干起了寺里的杂活。

那天,契此到镇子里去采购黄豆,直到傍晚才回来。

他一进山门,就感到有些异样,那些沙弥、行者一看到他,都忍不住捂着嘴偷偷乐,也不知他们究竟笑个什么。

用过晚饭之后,他在回自己蜗居的那间工具棚的时候,不时发现有人悄悄跟在他身后,好像有什么稀罕可看似的。

契此心地纯真,毫不在意。当他推开房门,一只脚刚刚踏进去,整个人却被一阵奇臭无比的气味推了出来!

那臭味,十分奇异,要多恶心有多恶心,似乎能入骨三分!不是吗,契此被熏得胃里翻江倒海,不禁呕吐起来……

而在他身后,爆发出了一阵压抑很久的笑声——那几个顽皮的小沙弥,终于看到了预想之中的场面。

原来,这天中午,天华寺来了一位手持禅杖、背着一只口袋的流浪僧人。他似乎老得没了年龄,衣衫褴褛,满脸污垢,浑身疮痂,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恶臭。

人们距离他三丈远,就被熏得难以呼吸,直想呕吐。因此,路上人人见了他都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

流浪老僧旁若无人,自顾自走进了客堂。知客一见他这般模样,差点背过气去:“出去、出去、快出去!”

老僧却纹丝不动,并且振振有词说道:“十方丛林十方住,十方僧人住十方。天华寺是十方丛林,应该容留天下僧人挂单(投宿居住),为何你要赶老僧出去?”

知客一听,一时语塞,哼哧半天才说:“天华寺虽是十方丛林,但正在举行坐禅法会。这期间来打坐的禅僧特别多,已经没有了床铺,暂时止单(停止挂单)了。所以,老师父,请你到其他地方借住去吧。”

僧人有挂单的权力,知客也可以随时挂单。所以,让不让云游僧挂单,还是知客说了算。

古人云:老之不死,谓之精。这老僧老得似乎没了年纪,所以也早已成精了。

他不慌不忙说:“丛林清规(制度),止单必须告众。可是,我在客堂门口并没有看到你挂的止单牌子。”

“这个……”知客被点中了要害,无言以对。

老僧并不使他难堪,接着说道:“知客师父慈悲,您看我又老又病,而且饿得实在没了力气了,哪里还能走得动路呢?您就随便给我找个窝棚,容我歇歇脚吧。”

“可是……”

老僧并不等他将“可是”后面的意思说出口,及时插话说:“知客师,您老不用为难,若是实在没地方,我就在您的客堂暂时歇息一会儿吧。”

说着,老僧真的在客堂的一个禅凳上盘腿坐了下来。并且,双目微闭,手结定印,似乎要在这里深入禅定,静坐几个时辰。

客堂,是一座寺庙的脸面。这里坐上一个肮脏不堪、臭气熏天的僧人,不但有碍观瞻,有伤大雅,而且“气息远播”,就算最虔诚的香客,恐怕也得闻味而逃,望风而去,退避三舍。

知客无奈,只好捏着鼻子走过来,又向老僧合十哀求说:“老人家,请您体谅,小僧有小僧的难处。禅七法会期间,十方来人太多,若是随便找个地方,恐怕委屈了您这样年高腊长的大德……”

老僧适时睁开了眼睛:“随便给我找个草棚子就行。”

这时,影清走了过来,对知客说:“既然这位老人家反复说住草棚子,那就请他到契此那个工具棚里暂时歇息好了。”

于是,无名老僧就被影清领到了契此的房间。

吐完了肚子里的稀粥,契此恶心的程度好了一些,他捏着鼻子走进房间,只见一位极为肮脏的老僧,和衣躺在自己的床上。他对有人进房毫无反应,好像死去了一般。

契此有些担心,问道:“老师父,您怎么了?是不是病了?要不要我给您请郎中?”

老僧一动不动,依旧蒙头大睡。契此听他的呼吸还算均匀,大概不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可是,他的房子本来就是一个堆放农具的小棚子,低矮狭小不说,而且潮湿阴冷,现在又是农闲时节,存放了大量农具,里面已经没了插足之地,而他的床被人占去了,没有地方可以睡觉了。

契此实在不忍心叫醒并赶走雀占凤巢的无名老僧,只好自己将农具归拢了归拢,腾出了簸箕大小的一片地方,抱来一些稻草,打了一个草窝子,半坐半靠在那里对付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契此睁开眼睛,发现老僧依旧躺在床上。

他赶紧爬起来,发现老僧浑身长满了疥疮、疖子,又红又肿,一个劲儿淌血液流脓。再用手试了试他的额头,滚烫滚烫,很是吓人。

看来,他的确病得不轻。

契此赶紧找到客堂,向知客报告,以便请医拿药。

然而,知客却说:“这个人从前谁也没见过,不知是从何方流浪而来,连度牒都没有,谁知道他是不是出家人呢?再说,人害病是业障显前,病一病,疼几天,是为他消业呢,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你看着点,别让他死在咱们寺院就得了。”

契此无奈,只好返回房间,不断地将手巾放入凉水里浸过,然后敷在老僧额头上,以此给他降温。

可是,契此将一盆子冷水都浸成了温水,老僧身上依旧烧得火炭似的。

契此明白,仅仅靠冷敷,治标不治本。关键是他浑身的脓疮,必须得到治疗,才能真正退烧。

契此看看那些溃烂的疔疮、脓血结成的硬痂,又恶心得干呕起来。

契此穿着衣服、盖着被子,老僧身上散发出来的臭气都能将人熏个跟斗,若是挑开那些疮痂,再将**的脓血挤出来,还不把人恶心死!

他下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举步向外走去……

而契此刚刚出到门口,似乎听到昏睡在床上的老僧发出了一阵轻微的唉叹声。

这使他想到了自己的爹爹张重天,若是床上躺着的是自己的爹,你还会躲开吗?嘴上说冤亲平等,你真的能做到么?

契此毅然决定回到床边,将老僧身上那千年六辈子没换洗过的僧衣扒了下来,用温水将他浑身上下的脓血、污垢彻底清洗、擦拭干净,然后,他用竹签把那些腐烂透了的疔疖一一挑开,将里面又粘又稠、又腥又臭的脓水挤了出来……

整整忙活了一个上午,契此终于把老僧彻底“清理”了一遍。说也奇怪,当他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给老僧清洗脓血的时候,并没有闻到令人窒息的臭味。

他豁然醒悟:这外界的臭味,只有与你的心相应的时候,才会产生!当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其他方面时,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由此可知,因为心生,才有种种法生,只要心灭,不起分别,种种引发你心理变化的因素便无法存在。

因此,祖师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不是么,这臭味的隐与显,有与无,就是心外无法的明证。所以,古人云:“万法皆由心起,无需外求。”

契此领悟到了万法由心生、心外无法的境界。从此,不用再向他人寻求什么佛法、禅宗之类的东西了,一切都在自己的心性中。

仅仅清除了老僧身上的脓血还不成,必须给他涂抹上专门治疗疔疮的药膏,才能痊愈。

但是,契此是个沙弥,要持金钱戒。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存分文的私房钱,而且连伸手触摸金钱都不允许,所以,他无钱给老僧买药。

契此想到了那些与自己相厚的庄户们,便抽空下山,请他们想想办法。

庄户们都是穷人,也无力拿出银子帮契此买药。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他们祖传着一种单方,用一种当地草药治疗疔疮十分有效。

这种草药虽然灵验,但加工方法也很独特:要将它放进嘴里嚼烂,用唾液调和成药泥,然后涂抹在疮上。

于是,契此就变成了一头牛,一头咀嚼干草的牛。

然而,他若真是一头牛就好了――老牛嚼起干草来满口生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而契此,却痛苦万分!

刚嚼一两口还好,可是,老僧身上长满了疔疮,需要大量药泥涂抹。

契此嚼呀嚼,直嚼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好像全身的水分都被那干干的草药吸完了,以至于嘴唇开裂,嘴角出血……

在契此的精心照料下,无名老僧的疔疮都退了红,消了肿,结了痂,渐渐愈合了。在昏睡了七天之后,慢慢睁开了眼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老人家,你总算醒了!”契此双手合十,喃喃说道。

出乎契此意料的是,老僧醒来之后,竟然对自己浑身疔疮的痊愈视而不见,问都没问一声究竟是怎样治好的,犹如他从来没有长过那些脓疮一样。

他二话没说,就对契此发号施令起来,一会儿说自己脊梁背上痒痒,让契此给他挠挠,一会儿又嚷嚷腰酸腿疼,叫契此捶一捶……

未等契此喘过气来,他又指着自己的口腔,表示渴了,要水喝。

契此随手从自己平时喝水的瓦罐里舀来一碗水,递给了他。谁知,他看都不看,说:“我不喝凉水。”

契此到厨房为他讨来一碗开水,然而,他还是不喝,说:“我不喝白开水。”

契此无奈,到一位爱喝茶的同参那里求来一撮茶叶,在门外支起三块石头,熬了一壶热茶。

哪知道,老僧刚刚喝进嘴里,便全部吐了出来,并且训斥契此:“这是茶吗?纯粹是烂树叶子!我要喝杭州龙井。”

杭州虽然距离奉化只有三百多里路程,但龙井茶,却是契此这样的穷和尚闻都没闻过的。但是,那老僧一个劲儿嚷嚷,喝不到龙井茶就不罢休。

契此只好厚着脸皮到方丈去给云清和尚磕头,才求来了一些龙井茶,总算满足了老僧的苛求。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无名老僧想尽各种办法折腾契此,好像,他天生就是爷爷,就是主子,而契此,本来就是伺候他的奴才似的!

“契此,给我洗澡!”

“契此,给我剪指甲!”

“契此,给我……”

给他干什么,契此都没怨言,但是,契此忙前忙后,却连饭都吃不上。

原来,老僧不知从哪里来,没有度牒。度牒,是僧人身份的证明。按照丛林规矩,没度牒就不能挂单,也就没有饭吃。契此就暗暗饿肚子,将自己的那份饮食分给了这个流浪老僧……

契此正是年轻时候,肚子里没有粮食,难免精神不振,所以天一黑,就早早蜗绻在草窝里,以便忘却难耐的饥饿烦恼:

一梦永无惊,直睡到旭日东升,自然高枕无忧;

万缘都放下,任凭他讥称荣辱,却是故我依旧。

一缕清香徐徐飘来,契此感到自己是被它牵着飘飘忽忽地飞了起来,飞到了天上,飞进一个华丽的宫殿。

宫殿中央有一个高大、宽阔的狮子座。他想都没想,就在宝座上坐了下来,好像回了自己的家一样自然。

他刚刚落座,一群美丽的天女们蜂拥而来,为他献上种种仙瓜异果、美食佳肴。

契此正饿得难受,见到如此丰盛的仙宴,不禁食虫乱动,便也顾不得许多,伸嘴去吃……

“嘭!”

契此嘴里没吃到佳肴,脑门上先被揍了一家伙。

他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哪里有什么天宫!哪里有什么宝座!哪里有什么仙宴!

原来,那美好的一切不过是梦境!

他,不过依旧蜗居在狭小的工具棚里。

唯一不同的是,他面前站立着的,不是美丽的天女,而是一位凶神恶煞般的老僧。

老僧正在用禅杖指着他的脑门,呵斥道:“刚刚天黑,你就睡觉。出家人怎能如此放逸?佛陀说过,初夜时分,正好打坐。起来,起来!现在是禅修法会期间,起来坐禅。”

契此说:“人家参加禅修的人,都是在禅堂里打坐呢。”

“难道只有禅堂才能坐禅?”老僧的禅杖差点戳到他的鼻子尖上。

契此想了想,摇摇头。

“难道只有专门参加禅修法会的人才能修行?”

契此再想了想,然后再次摇一摇头。

“出家人,应该时时刻刻把修行挂在心上,大事未了,如丧考妣。难道,你的老子娘亲刚刚死去,你也能睡得着觉?”

契此不由得愣住了。老僧用禅杖指了指墙壁,说:“你伺候了几天,送你一副对联。”

契此在墙上看到这样一些文字:

一砖一瓦,一粥一饭,都是施主脂膏,农者血汗,尔禅定不修,智慧不彰,可忧可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怎奈光阴易逝,形影非见,汝凡心未了,大事未办,可惊可怖,可悲可怜。

读完对联,契此悚然而惊,一股凉气从脊梁骨中间升上来,直贯脑髓。

古人说:“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办道,披毛戴角还!”因果历然,分毫不差,出家人若是不修行,不悟道,将会变牛变马,偿还人家的供养!

不知不觉中,契此冷汗淋漓,如同沐浴。老僧的对联使他怵惕而惊,不禁对自己剃度一年来的空过时日生起了忏悔之心。

他遵从老僧的嘱咐,将稻草窝做成了蒲团,双足跏趺,挺起铁脊梁,手结禅定印,开始打坐禅修。

契此虽然也曾坐过禅,但那都是零零星星的散坐,而今盘腿坐了两个时辰之后,双脚的脚背和小腿的背部交叠之处,炙热和烧痛的感觉由内部的神经发出,犹如置于火炉之上,令人难以忍受。

契此刚想动一动,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的老僧像是未卜先知,使劲咳嗽了一声。

契此吓了一跳,不敢轻举妄动了。

第二天夜间,老僧又督促着契此坐禅。

契此说:“我今夜实在困极了,明天晚上补回来行不行?”

老僧人冷冷一笑,道:“人哪,就怕自己说过的话不算话。”

契此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追问道:“你是在说我?我说过什么话?”

“你不是对闲旷禅师说过:人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来,就一命呜呼了。”

契此大吃一惊:“哦,我跟师父说这话时,没有第三人在场,你怎么知道?”

老僧高深莫测地一笑,说:“我怎么知道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怎样做。你一定知道弥勒菩萨吧?”

“当然知道。他虽然是菩萨,但他是一生补处菩萨,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主佛,所以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那么,你是否知道,弥勒菩萨发心修行,比释迦牟尼佛早整整四十大劫,为什么成佛反而要晚呢?”

契此莫名其妙地脸红了。

无名老僧接着说:“弥勒发心很早,并且曾经与过去最为著名的燃灯佛等多位如来同为文殊的弟子。然而,由于他懈怠放逸,不如释迦牟尼精进,所以反被超越了。你要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老僧明明是说弥勒,可是契此却羞愧得两腮发烧,满头大汗。他二话没说,盘起腿子上了座。

契此何曾练过不倒单(即夜间不睡觉。结跏趺坐终日,不分昼夜)的工夫?再加上昨夜未曾合眼,白日又干了一天活,凭着一股子精神上的勇猛坚持坐到下半夜。

此后,他脑袋里的瞌睡虫便再也控制不住了,全都跑了出来,困得他上下眼皮不停的打架,嘴里哈欠连天,眼泪鼻涕一起流了下来……

于是,他前仰后合,左右摇摆,不时地打起盹来。

他未知未觉,而那躺在床上的老僧却先知先觉,每当契此刚刚要迷糊,他手中的禅杖便砰然落下,敲得契此的光头乒乓作响……

契此坐禅的功夫,进步神速,仅仅过了四五个晚上,便已经克服了昏沉与掉举(心不专静)两大障碍,进入了犹如澄潭秋月,灵明不昧的禅定状态。

心儿安住在这种空净廓然的境界里,一种祥和的愉悦油然而生,所以,不但不会疲劳,反而更加精神百倍。

原来需要苦苦熬煎的漫漫长夜,此时不过是片刻之间。

这不,吃过晚饭之后,契此就开始打坐,等他在禅定中感觉到小便憋得难受时,已经过了午夜时分。

整整三个时辰,在他的印象里,不过是盘腿、放腿的一个过程而已。

他到东司方便之后,回到自己的小屋。那老僧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

契此已经不再需要他的监督,因为坐禅入定,已经成了他最大的乐趣,最高级的享受。

他在跏跌坐之前,不禁扫了呼呼大睡的老僧一眼,心中不禁生起一念:哼,你还是前辈呢,如此放逸!

也不知道是不是睡着了的老僧神奇地察觉到了契此的心理,他翻了个身,仰面朝天,打起呼噜来:

“哼……呼……哼……呼……”

契此的耳边滚动着一连串的惊雷——老僧的鼾声,如同连绵不断的雷声,打扰得他难以静坐下去。

因为无法入定,契此的情绪就无法平静下来,感觉越来越烦躁;

精神越来越躁动,心情越烦恼,以至于心中不禁嗔恨起来,直想把一只臭鞋扣在老僧呼噜连天的嘴巴上……

这时候,连屋内的老鼠也来添乱,东跑西窜,撕咬打架,搅扰得契此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第二天一大早,老僧打着哈欠,伸伸懒腰,问契此夜里修行如何?

契此正没好气,听得老僧如此一问,气得脸都青了。

他毫不客气地抢白道:“你还有脸问呢,自己不修行,还打呼噜,吵得人家无法打坐。”

老僧说:“你昨天晚上嗔火四起,怒气冲天,差点将一只臭鞋扣在我老人家嘴巴上。”

“天哪,我心里想的事,他如何知道的?”契此在心底惊呼。

老僧继续说:“人家老鼠相互追着玩儿,碍你什么事,也值得你愤恨?”

“老天爷,自己心里一闪而逝的念头,老僧竟然也能察觉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契此的嘴巴张成了大大的“O”形——惊诧得都叫不出声音了!

老僧才不管他的嘴巴是不是能合上呢,继续石破天惊地说道:“你的愤怒念头,惊扰了那两只老鼠,它们一慌张,急着逃跑,从一个很小的缝隙里硬挤了过去,老鼠虽然没有受伤,但它身上的一只跳蚤却被挤断了腿,掉了下来。”

说着,老僧走到昨夜老鼠奔窜过的地方,真的从地上捡起了一只跳蚤,递给契此看。

契此赫然看到,这跳蚤的腿果然断了!

老僧又说:“这只跳蚤的腿断了,疼得它叫唤了一整夜,打扰得我没有睡好觉。”

天哪,这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境界呀!

外界稍微有一些动静,自己就无法摄心入定:而人家蒙头大睡,却对周围的一切明察秋毫。甚至,连你的心念都观察得一清二楚,了了分明!到这个时候,契此可以说是对这无名老僧敬佩得五体投地。

老僧说:“契此啊,你不要以为人的心念无形无相,更没有任何物质的本质。你要明白,莫说内心唯自知,一念才惊天动地!它不但会影响你的行为,而且真的能辐射到体外,被外界所察觉……所以,修行必须从心念入手,大乘佛教的戒律也要从心念做起。”

契此听得心服口服,使劲点头。

老僧又说:“你那会儿说我的呼噜惊扰得你无法修行。修行,不但要在静中修,还要在动中修;不但要在坐中修,而且还要在行走、干活当中修。”

契此不明白了:“走路、干活如何修行?”

“你走路时专注走路,干活时一心一意干活,这就是修行!甚至,连吃饭、睡觉、拉屎,只要你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也就是在修行。你要知道,只要我们心在道上,一切生活、一切时刻,都能修行,都是在修行!”

契此豁然明白了。既然时时刻刻都能修行,也就人人都能明心见性,开悟得道。

从此,他也真正树立了成佛作祖的信心。

第二天一早,监院找到契此的寮房,说是冬季取暖,再加上法会人多,寺院里的木柴不够烧了,让契此继续打柴去。

打柴就打柴,反正处处都能修行,干什么活对于契此说来都是一样。

契此在准备斧头、绳索、扁担等打柴的工具时,无名老僧说:“你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怪孤单的。”

“那咱们一块上山转转吧,田螺山上的风景很好看呢。”

“好吧,我在你的这间小棚子里憋了半个月,也想到外面看看了。可是,我的身体还十分虚弱,恐怕走不动。”

“没事,我可以背上你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