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277章 武则天与佛法

落难情缘 第277章 武则天与佛法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再说六祖惠能解答完明一的问题后,正想起来说“今天说法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时,不想此时,只见殿堂下又有人高声说道:“六祖惠能大师!听说女皇武则天也很敬重您,对佛法特别喜爱,您能为我们说说女皇与佛法吗?”

六祖惠能见此一问,本可以说有时间再讲的。但他就是一个“知无不言,有问必说”的人,竟不顾病残之躯,滔滔不绝地说起了鲜为人知的“武则天与佛”的宫廷秘事来——

话说武则天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九月,大唐国发生了一件前所未有、匪夷所思的奇事:长安丰新县(今陕西临潼)东南方向,一夜风雷霹雳之后,平地起骨堆,忽然从地下冒出了一座山峰!更不可思议的是,就在人们惊奇、惊诧、惊讶、惊异、惊悸、惊骇的目光注视之下,那座神奇的山峰依然在惊天动地的崛起、崛起、崛起,迅速增长到了三百多尺高。

与此同时,山峰一侧塌陷了一个三百亩宽广的大湖,清泉喷涌,碧波荡漾。湖中有三两块未沉降的陆地,此时俨然若天生的小岛,芳草茵茵,绿树婆娑。几株高大的柿子树挂满了鲜红的果实,宛如通红的灯笼,将天空染得几许生动,几许喜庆。一片菊花凌寒开放,朔风强劲,益见其花朵灿烂,白霜降临,更显其风骨高傲……

高峰起平地,石破天惊,旧山河从此改颜;

瑶池降人间,万民同庆,新气象而今瑞祥。

京洛(长安、洛阳)民谚曰:骊山崩,换朝廷;新峰现,改江山。这一很难令人置信、却又不得不信的神奇现象,是不是预示着大唐江山将要更姓换名?

要知道,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太后,三十年来把大唐朝政玩弄于股掌之中,翻手云,覆手雨,连皇帝都已经被她换了两个……

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快马加鞭赶到洛阳,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武则天皇太后。

善于察言观色、看风使舵的各种人士,听到这个消息,争相涌到洛阳,向武后祝贺这空前绝后的瑞兆,并且上表奉劝皇太后废掉名义上的皇帝李旦,名正言顺地君临天下。

然而,武则天并没有代唐而立,仅仅下诏将新出现的山峰命名为庆山,而它所在的新丰县亦更名为庆山县,如此而已。

两年之后,垂拱四年四月的一天,京畿居民唐同泰,到洛水之中去摸鱼。他从岸上一个猛水(潜水)扎进了滔滔河水之中,无意之中触摸到了一块方方正正的东西。他顺便将之捞了起来,带到了岸边。

天哪,这是一块通体洁白、毫无瑕疵的白玉!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最最上等的和田美玉,比洛水之中所有的玉加起来都值钱,该着唐同泰发大财了。

故事如果仅仅如是,未免太过庸俗。于是,唐同泰在清洗玉石时赫然发现,上面天然形成了八个紫色的篆字: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老天爷,天老爷,不得了,了不得!美玉虽然是宝,尚属人间之物,但若有了这八个字,便是神仙的符谶了。

据说,在远古时期,宓羲(伏羲)之女宓妃,在横渡过洛水之时,溺水而亡,从而成为了洛水女神。她异常神奇,异常灵验。四百六十六年前的一个黄昏,魏国王子曹植,漫步在洛川之畔。他无意之中一抬头,发现了洛水女神静伫在岸边的岩石之上,一曲千古绝唱自然而然从他口中吟诵而出: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现在,洛水女神将这带有昊天大帝旨意的符谶呈现于世,必将预示着……唐同泰立刻将这块象征着上天意愿的玉石献给了武则天皇太后。高高坐在龙椅上的武后,用她的纤纤玉指反复触摸着从那八个神奇的篆字,恰似爱抚情人的脸庞。她嘴里轻轻念道:“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她的侄子武承嗣急不可奈地出班奏道:“‘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圣母,指的就是皇太后您啊!这是昊天大帝的旨意,让您代唐而立,君临万民,江山永固。”

武则天不置可否地微微一笑,对侍立在朝堂两侧的大臣们徐徐说道:“你们看呢?”

武则天内心的喜怒并不形于颜色,数十年来,朝臣们一直摸不透她的真实心思;虽然有人怀疑这玉石的来历,却不敢言明,所以,大家心照不宣,只是模棱两可地说:“洛神献宝,天降瑞祥,可喜可贺。”

武则天并没有过多发挥,只是顺水推舟说道:“既然大家都说它是吉兆,那就叫它‘宝图’吧。唐同泰听旨。”

唐同泰赶紧跪了下来。

武则天亲口宣布:“唐同泰进献宝图有功,擢升为五品游击将军。”

“谢圣母神皇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又不喜不怒地说道:“唐同泰,当今皇上是我儿子,本宫也没有圣母神皇的尊号,你谬赞什么?”

唐同泰看了武承嗣一眼,大胆说道:“您为圣母神皇,是上天的旨意,万民的心愿。”

武则天似乎陷入了两难之中,仿佛不知如何是好,犹豫着说道:“洛神献瑞,上天垂爱,的确势不可违,否则于江山不利。可是,女人称帝,前所未有啊!”

武承嗣:“您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圣人啊!试想,这三十年来,若不是您独力支撑,大唐朝的天下早已经分崩离析了!您本来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啊。”

武则天一笑,说道:“那好吧,为了顺应昊天大帝的旨意,我就加个‘圣母神皇’的称号吧。当然,这仅仅是个虚名。”

五月十八日,武则天正式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尽管天降祥瑞,吉兆纷陈,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像人们揣测得那样代唐自立。是因为她本来没有当皇帝的野心,还是在等待什么?

两年时光悠然而过。公元690年,岁在庚寅,新年伊始,武则天便开始了一系列颇具深意的变革:

其一,将一直实行的夏历改为周王朝的历法,并将该年号改为“载初”;

其二,改制“天、地”等十二个新字,例如武则天之名——武照的“照”字改成了“曌”;

其三,武则天亲自在洛阳洛城殿举行“贡士考试”,面试天下读书人——这是皇家殿试选拔官员的首创……

春日既浮,萌者将动;阳和启蜇,万象更新。则天皇太后的这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变革,向世人昭示了一个全新时代呼之欲出——人间要改朝换代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女皇即将诞生!

然而,光有这些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她虽然可以将李家王朝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民心、民意极难征服。千百年来,儒家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之类的古训。

女人当政,在民众心目之中肯定会掀起韩这然大波......怎样才能平安登基呢?

大尚局谋定后,这天,武则天突然出现在了群臣面前。她那神采飞扬、喜形于色的绰约风姿,哪里像患病的模样!

她登上高高的龙椅,未等众人开口询问,便滔滔不绝讲说起来:“前天夜里,本宫在昏昏沉沉的睡梦之中,忽然感到自己飘飘忽忽地飞了起来,仿佛飞到了天上的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七重城垣,每一道城垣都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七宝所成,各自放射着色彩缤纷的光芒。城垣之内,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盛开着金色的莲花,每一朵莲花花蕊中都有一个小小的天女在翩翩起舞。园中有八色的琉璃渠,渠中镶嵌着各种宝珠,八滴水流淌其中,像美酒一样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水中亦有莲花开放,花朵中化生出的天女婀娜多姿,妙不可言,如同菩萨一样庄严。她们手中托着种种宝器,宝器中储满了甘露,喝一口,可以长生不老,永葆青春。那里的人们个个美若天仙,人人无忧无虑,处处载歌载舞,时时欢声笑语。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钩心斗角,没有生死轮回,没有尊卑贵贱,祥和平等,自由自在……”

有一位朝臣忍不住说了一句:“太后,此乃吉兆呀!”

武则天无限向往地:“那里的宫殿,更是七宝所成,高大巍峨,壮丽辉煌。宫殿之中,有一座无比华美、无比尊贵、无比高大的狮子座。宝座上空悬挂着陀罗尼网,每一个网结上都连缀着一颗摩尼宝珠,宝珠放射着七色光芒。有无数天仙在大殿空中飞舞,演奏着美妙的音乐……不知为什么,那些天使似乎都在等待着我的到来,又是在我头顶上散花,又是围绕着我载歌载舞。真是花瓣如雨,歌舞如潮。天使们居然将我簇拥到了那高高的狮子座上。更奇怪的是,我好像是故地重游,似乎对那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仿佛原来就住在那里一样……”

武则天脸上洋溢着梦幻一般的光彩,宛若沉醉在美梦之中……

过了半晌,她好像才从梦中醒了过来,询问众臣:“众位爱卿,你们有谁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

朝臣们何曾听说过这等奇妙的地方,一个个大眼瞪小眼,谁也说不上个所以然来。这时,忽然听得宫殿之外侍卫通报:“慧光大师释怀义,率领东魏国寺九名高僧求见。”

这法号“怀义”之人,虽然手拿念珠,身披袈裟,虽然被武则天封为“慧光大师”,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和尚。他原名冯小宝,本来是一个街头卖假药的无赖,因为某项功夫十分了得,深得武则天喜爱。

为了方便他随时出入后宫,武后遂命他剃了光头,名义上出家为僧。因为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冒牌和尚,所以,仍然以他的俗姓相称,叫他“冯怀义”。

武则天听说冯怀义等人求见,马上传令召见。

冯怀义带领着九位高僧鱼贯而入,来到了朝堂。

武则天满面笑容,降阶来迎接这位高僧,并在朝堂上赐座。冯怀义微微欠了欠屁股,向武则天奏道:“陛下,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人,在重译《大云经》的时候,有一个十分重大的新发现。所以想当面向您禀报,并把新译出的《大云经》献给您。”

武则天颇感兴趣地问道:“噢,你们有什么重大发现?说来听听。”

冯怀义用眼神示意法明。法明法师有些拘谨地站立起来,双手合十,奏禀道:“贫僧等九人,在白马寺大德沙门怀义法师的带领下,将后凉时期传入我国的由天竺三藏昙无谶所译的《大方等无想经》,也就是《大云经》,重新翻译。在译经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经文之中,佛祖释迦牟尼,对陛下您早有预言。”

武则天似乎很吃惊:“什么,早在千年之前,佛祖就预言过本宫?”

法明不太自然地点点头。

武则天追问:“佛祖预言了什么事?”

法明略微有些口吃地说道:“佛、佛祖预言,陛下您、您当为阎浮提主。”

看到朝臣之中有人不太理解,法明法师解释说:“阎浮提,是梵语,指的就是人世间。根据佛主的预示,陛下您将现女身而当王国土。”

这句话不用解释,站在朝堂两侧的文武大臣心里都很明白:天哪,原来是这么回事,武后要当皇帝了!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家王朝所任用、享受大唐俸禄的大臣们,谁也不敢站出来,以项上人头作赌注,向武则天进谏。

他们一个个或呆若木鸡,或冷眼旁观,静静等待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武则天好像不太明白,嘴里念叨:“阎浮提主……当王国土……”

她抬起头来,看着法明说:“根据佛祖预示,我应该当皇帝?那么,唐朝呢?”

法明说:“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圣母临世,李唐合微。”

武则天突然一拍龙案,大喝道:“大胆和尚,口无遮拦,居然敢曲解佛祖圣意!汝等说本宫当为国主,有何凭据?若是胡编乱造,小心脑袋!”

听到武则天的严厉呵斥,法明反而挺直了腰,说道:“贫僧若是信口开河,甘愿受罚。我若以我们新译的《大云经》为据,未免有作伪之嫌。那么,我就以北凉时期天竺三藏昙无谶所译的《大云经》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法明打开一只杏黄色的包袱,指着里面四大本佛经说道:“这是二百三十年前印度高僧所翻译的旧版《大云经》,在卷四《大云初分如来涅盘健度等三十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尔时佛告天女,我今先当说汝因缘……天女,时王夫人,即汝身是。汝于彼佛暂得一闻《大涅盘经》,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性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作优婆夷,教化所属城邑聚落男子女人大小,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诸邪异见。汝于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

“陛下,二百多年前,大唐王朝尚未建立,您更未出生,前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为几百年之后的人作伪吧?”

武则天故作谦逊,说道:“尽管如此,本宫何德何能,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难以让天下人信服。”

法明说:“佛祖不是说过了吗?你实际上是菩萨,为化众生才现为女身的。况且,我们在重新翻译《大云经》时,发现陛下不是一般的菩萨,而是当来下生弥勒菩萨的化身!”

“啊!”像是看戏一般的朝臣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百感交集的惊叹。

此时,有一个人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下意识地站出来,问道:“弥勒菩萨不是住在兜率天宫吗?”

问话的人,是国家重臣,太子太保、鸾台纳言(国家最高监督长官)裴居道。

看到他挺身而出,连武则天也不由得心头一震,有些紧张地注视法明,看他如何答复。

法明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菩萨神通广大,可以分身千百亿。再说,弥勒是一生补处菩萨,我们在念诵时,总是将弥勒菩萨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是因为弥勒佛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中,属于未来之佛,佛祖释迦牟尼亲自授记他为接班人。他在兜率天宫,就是为了下生世间,广度众生,得道成佛。”

大概是受裴居道的鼓舞,另一位身居高位的大臣、尚书左丞张行廉也走了出来,向法明问道:“佛祖释迦牟尼的确授记弥勒是未来之佛,不过,而今距佛祖涅盘不过千年,不知是释迦牟尼佛错了,还是法师您算错了?”

是啊,若说是佛祖释迦牟尼当时说错了,无疑是谤佛;若法明法师现在错了,所谓武则天是弥勒化身,肯定是无稽之谈!

群臣不由得一阵轻轻骚动。人们都密切关注着法明法师,看他如何应付这个两难问题。

在这种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的情况下,法明居然冲着张行廉呵呵一笑。张行廉被他笑得有些发毛,赶紧追问道:“法师,你不回答老夫的问题,笑个什么?”

法明徐徐说道:“贫僧笑你断章取义读佛经,一知半解说佛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张行廉被嘲笑得脸红脖子粗,强忍着才没有发火,悻悻说道:“法师既然熟读佛经、精通佛理,就请你说出个所以然来。五十多亿年,怎样缩成了一千年?”

法明款款说道:“佛法既讲分别,更讲圆融。佛陀在许多经典之中多次说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念顿超百万劫。’所以,以佛理看来,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是圆融无碍的。你所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不过是一瞬间。”

辩佛理,大臣们如何是法师的对手?所以,裴居道与张行廉只好乖乖退回了朝班之中。

然而,他们却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武则天对他俩的厌恶,一个月之后,先后被割掉了脑袋(这是后话)。

武则天看到两位敢于强行出头的大臣被法明辩驳得哑口无言,很是高兴,说道:“大师真是博学强记,辩才无碍。正好,本宫有一个问题向你请教。”

于是,武则天重新将自己的那个梦境叙说了一遍。她最后说道:“我一到那个地方,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记忆。那七宝所成的宫殿,那琉璃的河流,以及那仙花异草,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既像是旧地重游,又仿佛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我好像就在那里长久居住过。这究竟是梦?是幻?还是……”

话音未落,冯怀义立刻五体投地,匍匐在武则天脚下,大声嚷嚷道:“天哪,原来陛下真是从兜率天宫转世的弥勒尊佛!沙门怀义,拜见弥勒如来。”

武则天好像有些疑惑,转而询问法明法师:“大师,您深入经藏,见多识广,本宫神游的地方,果然就是兜率天宫么?”

法明十分肯定地点点头,说道:“陛下梦中梦到的,恰恰就是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内院。你所讲述的情景,与南北朝时期居士沮渠京声所翻译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描绘的一模一样!”

法明的师弟云宣,像是情不自禁地插话道:“这绝对不是巧合,由此可见,陛下更加确定是弥勒菩萨转世无疑了!”

法明又说:“不仅仅如此。根据云宣师弟刚刚完成的著作《大云经疏》,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李氏合微。”

武则天十分兴奋地说:“云宣法师,请将您著述的《大云经疏》经本宫看看。”

云宣连忙将自己的新着呈了上去。

武则天一边翻看,一边像是不知不觉念出了声音:“……卅六小儿念唐唐,次第还歌武媚娘……陇上一丛李,病枯叶稀疏,枝干将欲倾,终得鹦鹉扶……”

武则天从书中抬起头来,笑着说道:“有意思,有意思。云宣法师,您的注疏真有意思!”

云宣双手合十,躬身答道:“陛下所念的,是弟子搜集的一些民间歌谣。它们虽然浅显、通俗,却也恰恰反映了民心、民意。”

法明紧接着说:“《佛说弥勒菩萨下生经》云:弥勒出世,国土丰乐。如今,陛下系弥勒菩萨下凡而君临中土,中土也必将成为一个极乐世界。”

在这场好戏中,武则天的侄子、时任文昌左相(第一宰相)的武承嗣,早已期盼着粉墨登场的机会,他听了法明的话,急不可耐地出班奏道:“听高僧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臣这才明白了为什么陛下这么神武、这么英明,原来是当来下生弥勒佛转世!陛下您应该奉天承运,改朝换代才是。”

武则天反而很沉得住气,说道:“卿之所奏,虽然不无道理,但本宫并不想代唐自立。”

武承嗣很是着急,奏道:“上天之意不可违,民众之愿不可逆。万望圣母神皇早登大位!”

武则天沉默不语。

冯怀义退而求其次,说道:“法明、云宣等九名法师关于《大云经》的奏章,是佛祖的旨意,陛下应该宣告天下。”

武则天微微颔首,说道:“本宫依慧光大师之意,将高僧们的奏章颁发全国传阅,同时,将新译《大云经》以及《大云经疏》颁示天下。”

由此,天下民众人人都知道了武则天皇太后是弥勒菩萨转世。

而“弥勒下生,五谷丰登……;弥勒尊佛祖天下,亿万斯民享荣华……”等等民谣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弥勒出世,人民安乐”的信念深入人心……

两个月之后,九月三日,关中九百名民众跋涉数百里来到洛阳皇宫,呈递奏章,请求废除李氏天下,建立周王朝。武则天虽然没有答应他们,但将领头的傅游艺擢升为正五品的御前御史(给事中)。

于是,第二天,文武百官,以及皇亲国戚、四方酋长、平民百姓,共六万多人纷纷上书,请求武则天以周代唐。连名义上的皇帝李旦也呈上奏章,要求跟随母亲姓武。

第三天,朝廷所有的官员联名上疏,呈献《劝进表》云:天下之愿,势不可违,万望太后认可群臣及百姓之请,早登大位,改国号为周……

九月九日,武则天顺应民意,登上则天门城楼,向民众宣布:大赦天下,建立周朝,更改年号为“天授”元年……

武则天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尊号为“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

慈氏,是弥勒佛的称谓。

由此看来,武则天堂而皇之以弥勒尊佛降世临凡自居了。

上行下效,所以,就有寺院在塑造弥勒佛像时,将弥勒佛的形象塑造成了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帝王模样——简直就是则天皇帝的翻版。

本来威武雄壮的天冠弥勒,成了一幅俏丽的脂粉像。

头上三尺有神明。武则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何能瞒得过弥勒菩萨的法眼?他老人家在兜率陀天弥勒内院,将她的种种伎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常为她或拙劣、或精彩的表演而忍俊不禁,呵呵大笑。

这一天,弥勒菩萨无意之中向下瞥了一眼,看到洛阳城内,一群信众正在将自己的一尊塑像请进大雄宝殿,不免有些恼火——自己虽然是未来之佛,但现在娑婆世界正处在释迦牟尼佛的像法时期,其教主,自然是释迦牟尼佛。因此,信众们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佛制的。

弥勒菩萨刚登上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的狮子座,就有童子来报,说是清凉世界的文殊菩萨来访。

在诸大菩萨中,弥勒菩萨是大慈的象征,而文殊菩萨是大智的代表,以通天彻地的大智慧而深得人们的敬仰。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弥勒老师的老师——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古佛,也是他的学生。

弥勒菩萨赶紧将文殊菩萨迎接进来,请上狮子座。

文殊菩萨未曾开口说话,便先看着弥勒笑了起来。弥勒变成了丈二和尚——被笑得摸不着头脑了。

文殊菩萨总算开口说道:“弥勒,一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以持戒著称),说你‘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看来,现在又一次应验了。你瞧。”

弥勒菩萨顺着文殊指示的方向,看到在娑婆世界南詹部州大唐国内,一个名叫敦煌的地方,有一座正在大规模开凿的石窟。

其中一座石窟之内,正在塑造一尊自己的神像。

塑像通高一百二十尺(三十六米),头戴王冠,身穿龙袍,俨然与则天皇帝一模一样。

文殊菩萨指着塑像笑道:“此,弥勒佛也?武则天也?若是弥勒,却长了一副武则天的嘴脸;若为武则天,人们却将之当作弥勒佛礼拜。”

弥勒菩萨并不在意,说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弥勒也好,武曌也罢,都是虚妄之相,姑且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吧。”

文殊正经说道:“道理虽然不错,但是,武则天却利用民众对弥勒的信仰,以弥勒菩萨转世自居,不但因此取得了政权,而且她的许多阴谋诡计以及残忍的杀戮,就有了一个神圣的外衣。而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亵渎了佛教名声。更可恶的是,武则天假冒弥勒转世,为世人作了一个极坏的榜样,必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后世的许多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必然群起效仿,以弥勒降生的名义,或起义造反,或迷惑民众。这些行为,不但歪曲了弥勒的本来面目,更玷污了佛教的圣洁。”

弥勒菩萨说道:“如此看来,若不加以制止,以我之名为乱的事件必然会蔚然成风。因此,不能再听之任之。此铃虽非由我所系,却多多少少与我有关系。那么我就分身去凡间走上一遭,现身说法,以正视听。”

文殊菩萨颔首称是。

弥勒菩萨笑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你是古佛再来,请助我一臂之力。”

文殊一笑,随即将手中的如意抛撒出去,飘飘悠悠落在了天河之中,化作了一只莲蓬模样的小船。

弥勒菩萨随即乘舟顺流而下,从兜率陀天向凡界人间飘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