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162章 隐喻(3)

落难情缘 第162章 隐喻(3)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少飞看向雷公:“您说呢?”

这绝对不是多此一举的问话,而是另有禅机,雷公居然回答:“枯萎的好。”

张少飞竟然还是点点头:“如是,如是,那就顺其自然枯黄去。”

张少飞再问乐志丹:“你说呢?”

乐志丹聪明绝顶,自认为一定能答得更好,不假思索地说:“枯萎的让他枯萎,向荣的让他向荣。”乐志丹自以为回答得多么圆满、多么潇洒!连那个高傲的年轻僧人,目光里都流露出敬佩的神采。

然而,张少飞却将脑袋摇了摇,说道:“不是,不是。顺其自然,在大自然中契悟禅机,几乎是每一代祖师所倡导的。然而,禅,不是纯自然,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大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说着,张少飞的目光像温暖的手指,爱抚着年轻僧人的面庞。

年轻僧人忽然对张少飞的话有所领悟,但他放不下高傲的架子,勉强给张少飞下跪,说道:“云游僧法悟,前来拜山。”

他之所以说“拜山”而不说拜祖,说明他心里还是看不起张少飞。他磕头时,前额并未触地。

乐志丹跳过来,指着他的脑门说:“你年纪轻轻,拜祖倨傲无礼,就已是大错特错;而后又叩头不触地,更是错上加错。你心无敬意,还不如不行叩头之礼呢!”

法悟凭着自己的小聪明,不以为然地说:“出家人四大皆空,何必拘泥形式?再说,我磕头不触地顶礼,就等于触地顶礼,你又何必分得那么清楚?”

雷公笑道:“你倒是有几分辩才。超越世间的一切形式,不为形式所困,这确实是禅。”

法悟越发得意,斜了张少飞一眼。谁知,乐志丹冷不防蹿了上来,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法悟大怒,吼道:“女子之家,怎么这样无礼?竟然动手打人!”

乐志丹针锋相对,道:“我打你等于没打你,你又何必如此认真分别呢?”

以其之矛,刺其之盾,法悟愣住了。

乐志丹曾经也因这种事挨过张少飞一巴掌,这回总算在法悟身上捞回了本钱。她不依不饶说:“再说,出家人四大皆空,你的**属于大地,早该空掉了,我是打空呢,你叫唤什么?你若是觉得疼了,证明你尚未修到四大皆空,我是帮你修行呢!”

法悟一脸尴尬,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

乐志丹又说:“如果你现在挨打时心生分别,能感受到挨打与没挨打不一样,那么,证明你刚才磕头时前额不触地,是故意无礼。无礼之人,不该挨打么?”

法悟哑口无言,狂妄之态因之尽褪。

张少飞开口说话了:“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心里一定藏着什么东西!”

“我是江西人。七岁出家,曾经闭关阅读大藏经,胸中装有万卷经书。仅《法华经》一部,我至今已持诵三千多遍了!”说着,法达的头又仰了起来,很为自己的用功精进而骄傲。

张少飞说:“你倒是精进用功。如果你诵过上万部经,并且领会佛经的义理,那你可以为我之师。但是,你却因念了三千遍《法华经》而骄傲自大,似乎太天真了,天真得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张少飞拿着一只沙梨说:“唉,这只沙梨,不知经过多少风吹雨打才成熟,你可曾品出梨的滋味?印《法华经》的毛刷子,看经的遍数何止万记,却未曾见它成佛!同样,像你这般傲慢的模样,再念一百万遍也没有用!”

法达不由垂下了头。

张少飞继续说道:“僧人顶礼,不仅仅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傲慢’之心。因为,出家人心中一旦存留傲慢的习气,‘我执’不除,便无法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你只是口头上念诵佛经,而不明了经典的意义。”

张少飞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说:“你叫法达,却何曾达法!”于是他手在石上轻轻叩着,合着节拍说了一偈:

礼本折满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汝今名法达,谨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是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法达静静听着,脸上出现了犹豫不定的神色。虽然依旧呆立着,却左顾右盼以掩饰心中的羞臊和烦躁。

张少飞缓缓说:“张少飞家境贫寒而且父亲早亡,未曾念书识字,一生中只因一次闻街市闻《金刚经》,因一句经文而明心见性。据我所知,一切经典都在启发我们本来就有的觉心、佛性和般若智慧。”

法达低着头,脸上一阵喜一阵忧,一阵羞愧一阵悔恨。他合十忏悔说:“法达年轻无知,从今往后一定谦虚、恭敬待人。”

乐志丹充大人吃瓜,说:“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来,坐下吧!”众人不由得又笑了起来。

法达半个屁股坐在乐志丹搬来的石块上,扭捏地问张少飞:“弟子诵读《法华经》,并没有理解经文的义理,常有疑惑。大师富有智慧,请为我解说解说。”

“法达,佛法本来是通达的,只是你的心念不通达,佛经本来没有疑惑,只是你心里有疑惑。你诵读《法华经》一定知道经中所说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和入佛知见吧?”

法达不好意思地:“惭愧,弟子仅知字面意思。”

张少飞详细开示说:“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他的佛。人们往往为自己遮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的干扰,心甘情愿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