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五十七章 盐政(上)

万历新明 第五十七章 盐政(上)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紫禁城武英殿西暖阁内,仍是内阁、司礼监加户部的小会。

京营大阅之后,朱翊钧更加主动的介入到朝政之中。其介入手段,就是利用后世自己烦的要死的“开会”。凡有重事,必与内阁、司礼监及相关部司开小会;若有大事,则议于朝会众臣。

因此自万历二年以来,朝臣明显感觉每三日一次的早朝时间变长,礼仪性质越来越不明显。一件大事研究到午时,所在多有。

这还是朱翊钧和张居正等先开了小会,统一了重臣思想的情况下。若无事先小会,时间更长。

两个月下来,张居正先受不了。他本身各项事务就多,两三天内就要抽出小半天时间陪皇帝开会,为了在开会前不掉链子,他还要在皇帝的小会之前开一个和部司之间的小会。再加上张居正还要参加经筵等礼仪诸事,办公时间越来越少,加班时间越来越长。

因此,他已经上书皇帝,建议增加阁员,朱翊钧表示乐见其成,并许廷推。

此次小会,乃是朱翊钧听取户部尚书王国光关于盐政的汇报。

缘起为巡视直隶御史条陈盐法六事,奏章中讲了此时盐法中几个比较要命的问题:

一是盐场灶丁大量逃散,盐产量连年降低;

二是户部滥发盐引,导致部分盐引无法支取,只能排队等候,严重影响盐商开中的积极性;

三是官盐市场管理失控,各盐商到处乱卖冲击市场;

四是户部已经发了盐引,朝廷、内廷仍设盐关征税,标准不一,导致盐商成本加大,买引销盐积极性更低;

五是官盐根本卖不过私盐,多地出现了官盐滞销的情况;

六是私盐打击不力,导致官盐销量锐减。

张居正见奏章后,料定朱翊钧的脾气必然要开会的,早早就通知户部做好准备。果不其然,旨意三月初二,在武英殿议事,讨论盐法事。

户部尚书王国光字汝观,号疏庵。此人绝顶聪明,明清两代财政所本《万历会计录》即为他主编。

这家伙乃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政坛中一奇葩。虽然能力出众,但私德不修,性好渔色,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半辈子屡遭弹劾,罪名为任人唯亲、鬻官黩货、损公肥私、私德不修等罪状,从品德上看好像个败类。但因为能力出类拔萃,时间不长总能恢复官职。

此时他向朱翊钧汇报了全国盐政情况,并对户部滥发盐引的缘由进行了解释。他说主要原因为太仓银数不足,不得已多发十万弥补亏空,这才被御史揪住了小辫子。其他情况,御史说的都对,但积弊已久,户部只能从盐法事管理、打击私盐等处下功夫,并另请皇帝裁撤派出去收盐税的中官。

此事朱翊钧不知,闻言问司礼监掌印张宏道:“去年中官所收盐税多少?”张宏回道:“回皇爷,总计八万六千余两。”朱翊钧听了冷笑,张宏额头见汗。

朱翊钧道:“回头你把仍在外收税的——不仅是盐税,都列出条目报给朕,等朕处断,这收盐税的,都让他们回来!”

又扭头对陈矩道:“此事汝知道否?”见陈矩点头称是,朱翊钧道:“将这些中官收税期间中饱私囊情状都挖一挖,若有那廉洁奉公的,朕亲自予以褒奖!”

说是要褒奖,那语气和脸上的神情可不是要褒奖谁的样子,陈矩心里有数,大声应了。

张居正见皇帝这般做派,即知道他又要大动杀伐。这皇帝励精图治,未正人先正己,雷厉风行。

这年前年后,在内廷排在前列的大太监如御马监梁永和张忠、尚食监太监穆进德、内承运库太监崔敏等都被挖出贪渎等情,被罚赃逐出宫,震动宫闱。

内宫诸人最会看风色,知道风向。朱翊钧平时不饮酒,不嘻玩,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锻炼和处置政事,众内宦都知道这是少有的明君。因此幸进之徒远离,正义之士多附,这以身作则之功,顶的上朱翊钧自己说一万句。

朱翊钧也不是一味苛厉,对陈矩、张鲸、张诚等尽心办差的,也经常赏赐,而且按例荫其侄亲等入国子监或给锦衣百户等政治地位,如此半年多时间,内廷渐渐归心。

王国光这家伙也会察言观色,此时见朱翊钧处置了自己人。他立即将一百年前的老老前任拿出来顶缸道:“皇上,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取消纳粮到边为纳银取引后,我朝之盐政即彻底崩坏了,此时纵然管的一时,时间一长,还要出问题。”

因皇帝年纪小,户部刚提拔的右侍郎郭朝宾向朱翊钧解释道:“皇上,国朝初期,朝廷实施开中法。盐全数官产,盐商需向边军缴纳粮草,才能获得盐引,有引才能到盐场支盐、售盐。”

“此为三利之事也,一则边军粮草无须朝廷征收转运而自足;二则商人为节省转运成本,自召游民到边境垦荒,此为商垦。另还自筑墩台堡垒,并设报警台、巡逻队,为官军耳目;三则朝廷官盐行销天下,无涩滞之忧。”

参会的户部左侍郎陈瓒闻言也慨然奏道:“皇上,太祖八次北征,成祖五次北征,国中并无沸腾,开中法居功至伟!”

朱翊钧以前知道开中法,听到此处问道:“如此良法,后来如何崩坏呢?”

王国光直言奏道:“回皇上话,一则勋家国戚侵占,持引支盐,导致开中盐商只能等盐——此为守支,弘治二年时,有盐商居然拿出五十年前的盐引支盐,可见守支盐商等盐之苦!”

“二则成化、弘治时,边关安宁,开中较少,盐场之盐滞销。当时朝廷变开中之法为余盐买补,盐商可用银直接买盐场之盐,此为叶淇变盐法之首因。”

张居正打断王国光话头,说道:“第三条我来说罢。皇上,叶淇用盐引折色之法时,当时盐价高而粮草价低,利差五倍以上,盐商获利颇丰。两淮之盐虽居天下之半,但盐业尽为陕西、山西等北人所持,为当地官商妒羡。叶淇淮安人也,大倡盐引折色,其不知朝廷转运粮草之费,数倍于盐引折色之所获乎?臣以为其私心甚重耳。”

听了两人说古,朱翊钧基本明白了盐政崩坏的初因。乃问道:“以汝等之见,此时朝廷要改盐法,应如何做来?”王国光看了张居正一眼,未敢直言。

张居正肃容回道:“皇上,臣主政两年来,朝廷每年发引,仍按盐场产盐本数。因盐引可以买卖,加上历年积弊之下,未支盐引十之七八都在权贵之家,他们持引生利,盐商只能受其盘剥或另行向户部购买盐引,致使盐引超发,此为大弊之一。”

“而私盐之利,也在富商巨贾,世族土豪之家,其‘结党朋、操利器,与官司捕役抗争夺利’,地方难制,此为大弊之二。”

两条说完,朱翊钧脑门上已经沁出汗来。此时王国光突然跪地奏道:“臣查两淮运司去年称过引盐一百余万,商人所缴纳截角引目不足十分之二,其余尽数被侵占——若不兴革,大明危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