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三百四十二章 赈灾(下)

万历新明 第三百四十二章 赈灾(下)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山西候于赵巡抚被劾“急功近利、救灾不力”两条罪名就事论事,并未牵出贪腐等其他罪过。他去职之后,宦囊不过两箧旧书,数包旧衣,山西士林俱言其清廉,但在乡间地头,候于赵却被百姓骂的狗血喷头。

因为他的错误决策,导致山西粮囤空匮,硬生生被大灾击垮。其实候于赵从开春时已经发现光景不对,有些补救措施,但还是那个困难,粮食入晋面临通道不足的困境,更何况山西布政司也没有足够的财力,那随着灾情的日益严重,酿成大祸也就不足为奇。可见清官未必是好官——有的官不爱钱,不爱色,但好名要脸一样能带来重大恶果,有的时候甚至比贪腐还要严重。

因为皇帝震怒,候于赵的监察程序走的很快。但没有贪腐问题,最后却也只能让其收拾铺盖卷滚蛋。因为救灾事务紧急,朝廷也不敢向山西派新巡抚,免得不熟悉情况瞎指挥耽误事情,就把布政司使梁问孟提了一级,让他巡抚兼任布政司使,统领救灾大局。

明代巡抚制度萌芽于永乐时期,初创于宣德、正统时期,逐步发展于景泰至正德时期,到嘉靖时基本确立。这制度实际上是在不破坏朱元璋对地方权力削弱这一好处的基础上,为了堵上“三法司”事权不统一漏洞而诞生的,从官位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巡视地方,安抚军民,变通性地以“临时差遣”的身份总理地方事务。

巡抚制度成熟后,布政司的权责就小了很多。如今侯于赵一撤,梁问孟成了一省老大,按察使吕鸣珂虽然不甘心但也没办法,谁叫按察使管不了民政呢,现如今的山西,民政官最大那是毫无疑问的。

要说候于赵干的糊糊事儿若没有梁问孟支持也干不成,布政司使是巡抚下属,但粮储和水利建设等民政事务都归布政司管,梁问孟巴结侯于赵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惹出这么大乱子。

梁问孟能跟侯于赵沆瀣一气,缘于其人和侯于赵屁味相投:两人都不爱钱而好名。万历十年时这家伙赴湖广布政司右参议的时候不慎落水,被河豚救起,这家伙就势炒作一番,弄出一个“擎天手起蛟龙舞;驾海身瞻日月光”的对联,被文坛引为佳话。

侯于赵算是讲究人,仗着自己清廉,将责任一股脑全背了,梁问孟因祸得福还升了一级。由此可见这官场上跟对人太重要了。

但梁问孟也知道,自己能当上巡抚也是朝廷权宜之计,等灾情结束,若有那秋后算账的追究起来,自己也没好果子吃。毕竟任命自己的圣旨中有一句:“若有颟顸不力之行,朕亦不讳加诛”——这句话也算开了古往今来升官旨意的先河。

因此这好事也得一分为二看。若梁问孟在任内把救灾的事儿干好了,那就是多方共赢。若再出点岔子,那就是数罪并罚,掉脑袋大有可能。

梁问孟也是聪明绝顶的人,虽然一身酸气,好名要脸,但在有可能掉脑袋的事上可不敢有半点轻忽。因此旨意一到,他就拿着巡抚的王命旗牌深入各大灾区,冲到救灾一线,干的是尽心尽力。

随着大量粮食入晋,鼎沸的局势渐渐得以缓解,朱翊钧才放下心来。张四维作为总理大臣,身负乡老重托,从六月份开始眼珠子都是红的,政事堂钧令排着队往下发:

首先号召山西乡绅捐粮救灾,凡捐粮五百石以上者,给予“义绅”匾额;超过一千石者,授“贤良绅士”衔,有见官不跪之特权;超过两千石者,朝廷准其加高门庭;超过五千石者,准建“贤良门第”牌坊,并荫一子京师大学读书。

除了最后一条,朝廷付出的仅有虚名。但对于乡绅来说,这虚名却能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利益。毕竟,虽然变法大兴,但乡老治政仍然是民间主流,有了匾额头衔、高门牌坊,这家族地位自然与平头百姓不同,在民间纠纷、息讼断事方面就掌握了话语权——这里头的利益就不是千百石粮食能买来的。

因此政事堂钧令下来,山西地主踊跃捐粮,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运粮负担。地主捐出的粮食离灾区最近,对缓解灾情起效快,立竿见影;同时,因为大量地主捐粮,像是马邑县田大嫂家这样的自耕农就得以保有田地,也极大缓解了因灾情引发的兼并狂潮。

政事堂第二道钧令是兴工役,以工代赈。朝廷拨银在太原、宁武、大同、朔平等州府大修水利,蓄水通渠,兴起了农田水利建设**。

潘季驯总理的黄淮水利工程本与山西无关,但这些年来,已故中兴郡王张居正借着这股东风,在考成法中强化这方面的考核内容,山西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

侯于赵这夯货在去年已经以工代赈一波,干了些工程。今年朝廷拨款数额翻了两番,那灰银票、白龙洋在张四维红着眼睛监督下几乎全数拨付到位,这山西各级官员要是再干不好就只能在王命旗牌下饮恨了——涉及到救灾粮款,梁问孟在这方面更加不敢掉链子。

其三是防次生灾害令。山西这地方旱灾多,而且邪性,几乎每次灾情都是链条式的。历史上像今年这样的全境大旱虽然不多,但局部旱情也都伴随次生灾害。

旱灾之后必有蝗灾,这几乎是规律;然后是人畜饮水困难导致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动不动就来个“地陷百丈方圆,房屋塌毁无算”之类的;另有森林大火,土地沙化等远期影响,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些灾异之间的联系。

为了防止次生灾害,政事堂钧令要求山西地方通盘考虑水资源利用。凡能用黄、汾、沁、桑干、漳、滹沱等大水系的各县,巡抚衙门要保证全省一盘棋,平均利用——不得有任何地方保护。

尽管今年难有收成,但具备条件的不能停止灌溉。要做到修好一段就灌溉一片,尽力消灭蝗虫孽生的地理条件,并尽力满足全省的人畜饮水问题。

其实山西超过一千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五十多条,水资源不算少。但全境大旱的情况下,基本上小河干,大河浅,倒给建设水坝创造了条件。

为了落实钧令,梁问孟征用了全境的水泥。自从这玩意发明以来,长期的供不应求,毕竟这东西比糯米三合土便宜太多,而且使用方法简便快捷。

救灾大局之下,这些水泥厂背后的王爷、国公之类的也没有找麻烦。反正救灾款充足,不涨价就算给皇帝面子,又何必出头讨打呢。

最后一条就是防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几乎是标准流程——朝廷派驻大量防疫专家到山西各县指导防疫,基本上就是除害虫、喝开水、讲卫生,勤洗手那一套——倒也卓有成效。

要不再怎么说政策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呢。朱翊钧免职候于赵,提拔梁问孟这一手在救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位老兄也算是积年油条,想明白形势之后手段也不缺,居然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把灾情控制住,而且通省未发生大规模民变。

朱翊钧在接到救灾有条不紊开展的阶段性奏报后,松口气之余也有感慨——这帮子官僚还真没有白给的,我这算是拿刀子逼出一个能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