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一百二十九章 向前

万历新明 第一百二十九章 向前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第一年的拓荒者秋收后返回各自的家乡,整个北中国都轰动了。朝廷很快就收到各地奏章,奏报北方贫民和贱籍之民,移民东北意愿勃然而兴,提醒升籍之地州府和圈地所做好准备。

内阁加了加年底前在各地官府登记的来年移民数量,很可能暴增到十万丁。这口粮和耕牛、农具支出是一个大数目。

负责抓总的吕调阳不敢怠慢,连忙安排各地大量收购种子、耕牛、农具等,开春即向东北转运。为防止头一年好多移民食不果腹,险些饿死在东北的情况继续发生,吕调阳累病了,这个年都没过好。

吕调阳累,张居正更累。朝廷才定下的“引黄入海全流域水利治理”工程,张居正做了总理大臣。尽管王国光和六部都能分担具体事务,但抓总之人需要协调地方太多太多。

为了节省时间,朱翊钧特旨内阁阁员可不出宫,在文渊阁加班。如是者干了一个多月,朱翊钧见张居正急剧消瘦,最后都脱了形,像纸片人一般,吓了一跳。

好说歹说,朱翊钧才让张居正放下公务,休息了五天。另外让医学院安排了保健医生,定期给尚书以上高官视疾问诊,调理膳食。——给张居正安排了两个,专门监督其作息饮食。

尽管阁员都累的不行,但朱翊钧这黑心老板不管,安排完保健医,赏赐完营养品以后,仍按自己的节奏推进国事。万历三年腊月底,马上要过年了,他又听了一次关于万历四年要实施的水利整治工程的汇报。

在这次汇报过程中,张居正给朱翊钧算了算万历四年的粮食需求,对即将开始的大工程表示忧虑。银钱问题不大,粮食在两淮受了那么大灾后,能撑得住吗?

朱翊钧听了张居正的汇报,刚开始的时候还真是有些心里发毛,后来通盘想透之后,觉得还是要继续干。

由于多年来户部对全国粮食生产总量并无统计,只从粮税上反推,张居正所估算的粮食产量其实是很不准确的。——至少偷逃粮税的那部分数据就未纳入统计之中。

朱翊钧掌管锦衣卫后,在万历二年的时候对锦衣卫做了一次大扩充,并增加内部分工,成立了统计局。

这个局人不多,但素质能力很高,主要是按照皇帝教授的调查方法和交办的调查任务,在各地做样本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等工作,算是专门替皇帝搞社会调查的。

从统计局抽查数据并综合情报分析作出的结论来看,万历三年除了黄淮地区,其他地方未受大灾,粮食生产对全国来说是个平常年。且红薯和土豆的推广也略有小成,粮食问题应该不大。

而且去年尽管黄淮受灾,但高家堰决口时已经入秋,稻子都已灌浆甚至部分地区已经收割。待洪水退去后,又抢收出来一小半,不至于饿殍满地。加上江南各地常平仓支撑,让灾民活到万历四年的秋收问题不大。

但是,这都是居于常理的判断,朱翊钧无法保证,在整个救济灾民的过程中,会有多少只黑手在其间上下。若出现大规模的中饱私囊,囤积居奇,还真的会出现大麻烦。

难道还能因为黄淮水灾,将兴修水利的大工程拖后一年?明年若再有灾情怎么办?

按照朱翊钧的计划,必须抢在小冰河时期最冷的时期到来前,完成全国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否则粮食大减产会让他焦头烂额,一个弄不好甚至把整个民族拖入深渊。因此,黄淮河的水利治理不能等,也等不起。

在朱翊钧心里,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大规模天灾,除了对全国实施水利整治外,必然要对外发动战争。但发动战争更需要国力和粮食支撑——即便有穿越者带来的武器代差,占领一块土地以后,也至少需要好几年才能反哺中国。

朱翊钧经常感到时不我待,最重要的的原因即在此。他在后世看过一篇文章,小冰河时期最冷的时间段很可能自一六零零年开始——离现在还不到十五年。就算不是自那时候开始,万历中后期天灾频仍也是确定无疑的。

既然后退无路,只能奋力向前。朱翊钧经过深入思考,又和内阁商量了两次,采取了一个激进大胆的办法来解决黄淮灾情。总思路是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产生问题的人——打算将大量灾民引出灾区,降低救灾压力。

于是,万历三年底,朝廷更新了东北授田政策:自万历六年开始,凡移民东北的,个人授田将不超过四百亩;万历九年之后,个人授田将不超过三百亩。

正如力排众议,一定要反向操作的朱翊钧所料,无地贫民和豪族分支根本接受不了如此降幅——到万历四年二月,黄河以北各州、各县,登记移民的人数翻了两番,合计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万丁。——而这些丁口的后面,还有和他同组家庭,没有被计入丁口统计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若都加起来计算人口,将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随着移民大潮的开启,好些北方的地主们如同去年山东登州的王老爷一般,发现自家的田地可能面临无人租种的窘境。

于是,和山东王老爷的路子一样,招纳流民并将刺头诱导移民成为地主们的本能选择。他们纷纷用难以置信的三成半到四成不等的地租,吸引流民和动迁民来自家的田地上耕种——且承诺一直管饭到来年秋收。

变化也发生在大明的九边,因为盐场拍卖而被权贵献出的大量农田,此时也有了军功田主。万历三年,随着两淮的灾民和动迁民的大量产生,九边原来被大量抛荒的田地,也开始有了佃户。

在九边获得首级功的军人,开天辟地头一回,成了小地主。而他们进入到帝国中层的示范效应,让整个九边的攻防态势发生了巨大改变,敢战之士多如牛毛,而鞑虏的首级成了最硬的硬通货。

这些首级,不仅想被授田的军官、士兵想要,还有参与到这些战争的女真骑兵更想要,他们为了嗷嗷待哺的家人,对每一个可能获得首级的战斗机会都不放过。

蓟镇外围的董秃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遭受了灭顶之灾。在万历四年三月的一场出击战中,董秃子的主力被女真骑兵咬住,最后被张臣总兵和宁远伯双面夹击,包了饺子——仅此一战,即获首级八千六百颗。于是,又一大批军功小地主诞生。

分地、招人,分地、招人!好多人在万历四年的时候,恍惚觉得换了人间,记不起来什么时候帝国竟然开始缺人了——还到处都缺人!

盐政改革、东北开发、黄淮治理这几项前无古人的伟业,在万历三年年底就开始生发出它无与伦比的威力,而到了万历四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沛然难当的大势——原来死气沉沉的明帝国,随着大量货币的投入,商品、粮食、人员的大规模流通,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代文人的记录,后世众多史家的记录,在形容万历四年开始的大变革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万历三年,河决高家堰。帝以黄淮工程为引,辅以东北大开发,为帝国吐故纳新之始;日升月恒之强盛国力,乃此际奠基耳。”

书阅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