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一百章 扩土(下)

万历新明 第一百章 扩土(下)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放眼全国,人地矛盾此时已经非常突出。东北的大开发,是朱翊钧为这即将爆炸的锅炉,打开的第一个减压阀。

国朝极盛时,疆域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北达戈壁沙漠,西北至哈密;西南临孟加拉湾,并收复安南全境;在青藏高原上,也设立羁縻卫所。国土面积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

到了万历元年时,这硕大的国土在东北收缩到辽河流域;北方全部撤在长城之后;西北新疆全无,明军退守嘉峪关;西南虽未全部折回到云南,但缅甸已经出了英主,乱事近在眼前。

号称“不割地、不和亲、不纳款”的大明,历代皇帝面对边疆地区的反叛,却束手无策。曾经占领、羁縻的国土大片沦丧。

国土的丢失,一方面是国力衰弱,力有不逮。更重要的是,历代君主中没出来一个汉武帝,反倒是一帮守户之犬儒。

仁宗之后,不管国力如何,历代帝王少有扩土之心。有一个两个有点志气的,或眼高手低,空留耻辱笑柄;或刚有振作之意便告崩殂。

等到朱翊钧接手,这原来超级大的国土,此时只剩下一半多些,比三国时魏国的国土面积没大多少。

而万历元年的帝国人口,黄册统计约为六千五百万。朱翊钧根本不相信这个数据,去年让锦衣卫在东西南北各选了一地,做了抽样调查——南方此际在黄册之外的能有在册的一半,北方在黄册之外的也超过至少三分之一。

按这个比例粗略的估计一下,目前全国人口数应该在一亿二千万左右。以成祖时不到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养活超出成祖时期接近一倍的人口——朱翊钧用脚指头思考,也能判断出民间蓄奴成风和人口价格低廉的原因。

明代中后期,勋贵、缙绅、商人、豪强加大了对土地的掠夺,他们一方面偷税漏税,一方面将赋税、劳役的负担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而小农经济的脆弱特点在此时暴露的最为突出,稍微过头一点的自然灾害,或者家庭变故,就能立即把一个小自耕农之家撕成碎片,堕入佃仆的厄运。

嘉靖初年,大明律明文禁止的蓄奴之令在经济规律的冲击下,已经名存实亡,此际的明人《家训》或笔记中,大量出现关于使用奴仆的内容。

到了万历时期,苏州府嘉定县的县志中已经出现了“大家童仆,多至万指”的记载。说明此时大户家蓄养奴仆已经超过了数千人。

到了明末清初,在各地农民起义的影响之下,奴仆跟着大规模“奴变”,南北各地动辄上万奴仆暴动。徐霞客的家族包括其长子徐屺在内二十余人都死在“奴变”之中,侧面反映出此时的人口压力到了何等地步。

......

朱翊钧将锦衣卫调查的大户之家蓄奴的数据一摆,再分析一下自耕农大规模破产的原因,张居正、吕调阳都为之默然。

吕调阳家中奴仆没张居正家多,但也过了百数。此前他从未把奴仆价格和人口土地矛盾联系起来思考,今日被皇帝一语道破,深感悚惧。

朱翊钧道:“人生而为人,没有自甘贱籍的。若非为了活命糊口,谁家能典儿卖女?再说这些人口莫非不是朕之赤子?东北之开发,毋庸朝廷费心、费力动员百姓移民,朕有一策,或可缓解东北地多人少之弊。”

张居正听了,心里又出现了皇帝用天马行空的想法,解决自己束手无策可题时候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窗户纸一下子换成了玻璃窗,满屋子立即透亮。

果然听皇帝说道:“朕决意将北山、黑龙江、泰宁三省,设为‘升籍之地’,所有贱籍乐户,只要来此三省定居三年,后代即可脱去贱籍;定居十年以上,全家脱籍!”

张居正、吕调阳当时听了,都叫一声“妙!”。张居正躬身奏道:“皇上体察民隐至于精细入微,宽以待民而政教修明,此真为忧恤黎元,利于兆民之法也!”

吕调阳也心悦诚服的称颂。又补充皇帝这脱籍引民之法道:“朝廷一方面要将皇上之德泽布于四海,另一方面要重申禁奴之令!太祖曾定蓄奴之规:‘三品以上不过八人,庶民蓄奴者,杖一百。’该把这条祖制好好申明一下了!”

张居正皱眉道:“如此是否过苛?”

吕调阳听了道:“不然。豪族之家需要排场的,可雇佣帮闲帮佣。朝廷要做的,是把奴仆依附于豪族的人身关系解除——此事,臣建议皇上下旨,年底前各法司要传达到,再有蓄奴超过太祖定制的,按《大明律》判罚。”

张居正听了,双目看向吕调阳,好像重新认识他一般。吕调阳见了笑道:“元辅以为某是一个无担当之辈?”张居正连道不敢。

朱翊钧见吕调阳也起了斗志,心中甚是欣慰。又补充道:“除了吸纳贱籍乐户到东北,此后各地凡有灾异,出现流民的,朝廷要引导流民到东北垦荒。今年年底前,要把这项政策也宣贯下去。”

张居正听了苦笑道:“皇上,此际淮、扬泛滥区,流民遍地都是,个个身无长物,只剩下一张嘴。要把他们一路上喂饱了,送到辽东,再给种子、耕牛、农具,花费可不小。”

朱翊钧听了道:“老先生说的是。但朝廷不能如地方官府般只算小账,要算大账。北直隶、陕西旱灾,各地官府组织流民返乡,所费几何?”

“朕估摸着比去东北少点有限;淮扬之灾民,去东北远,但离北直隶近啊——可用换填之法,以北直隶填东北,再以淮扬填北直隶。”

张居正嘴上答应了,但想想其中巨大的工作量以及花费,不免皱起眉头。朱翊钧笑道:“老先生,会挣钱,还要会花钱。银子这东西,不花出去,就是死物,放在仓库里,能下崽儿不成?”一句话说的两位阁臣哭笑不得。

朱翊钧顿一顿道:“不管是谁,到了升籍之地,朝廷都要给种子、农具。要明发朕的旨意:朝廷设立圈地所,若有超过三十人之族迁去的,准其选一人在圈地所步行圈地一天;若有超过五十口之家迁去的,准许骑马圈地两个时辰;超过百人之族,举家迁去的,准其族长跑马一天,圈的地都是他家的!”

张居正、吕调阳闻之愕然,转念就想明白了,以现在三省之广袤,这般圈上十年八年,都未必能把地圈满。张居正笑道:“皇上,若这般处置,臣恐怕去的不是流民,都是豪族之家的分支了!”

吕调阳也称是道:“现在南北小豪族家,其地犬牙交错,有些飞地分隔在本家十里八里之外都算近的。他们做梦都想有一块整地,团聚族人,祭祀祖先也方便,皇上这圈地之法,正中他们下怀,吸引力不小。”

朱翊钧拍案道:“朕还没说完呢,凡进入升籍之地的,享受五免十减半的税赋‘待遇,头五年赋税一文钱不收他的;第六年到第十五年,以北直隶为标准,减半收。”

又道:“十五年正好是一辈人,不管豪族还是流民,到了三省,起了村落,繁衍生息两辈儿,最后都要给朕变成东北银!”

朱翊钧说完这些,最后总结道:“老先生、吕先生,朝廷虽然花了几百万两,但几十年后,在东北有了几百万汉人——这地,谁还拿得走?这块无边肥土,能养多少中国人?以朕看,三十年、五十年,你再去这三省乡下走十里地,都未必能见到一户人家!”

书阅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