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零一章 声东击西取福建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零一章 声东击西取福建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提举福建路常平公事陈桷檄等人的焦急等待中,新宋朝廷终于做出了建州兵变的应对动作:以签书枢密院事刘韐为福建路宣抚使。

等年逾六旬的刘宣抚匆匆赶到南剑州接替陈桷檄执掌平乱兵马,时间已经到了建炎元年的十月份。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叛将张员也没闲着。

其人利用建州地理上相对封闭的优势,先后拿下建安、建阳、浦城、松溪等县,并裹挟青壮为伍,对外宣称已有有数万大军,叫嚣即将反攻南剑州。

不过,别看此贼叫得这么凶,却是不足为虑。

朝廷给了他那么长的时间,张员都缩在建州不敢打出来,基本已经废了。

刘韐的注意力放在紧挨建州的两浙路同军身上。

摆在其人面前的有一好一坏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关胜暂时还没有派兵攻入福建路,坏消息是大同帝国已经知道建州发生了兵乱,并且有所行动了。

早在十天前,大同两浙路巡抚使郭易简就已经遣使入福州,询问建州兵变的情况。

同使还警告福建方面若是迟迟平定不了动乱,没本事保境安民的话,那就自觉请同军接手建州,避免边地百姓再受兵乱之苦。

去年大同灭宋之战的爆发源就是久拖未平的光州李成之乱,今年又是如此。

尽管到目前为止,福建方面还没有发现同军的斥候越境侦查等大战将起的迹象,但没有任何人敢无视来自大同帝国的警告。

建州之乱再拖下去,恐怕真的会引来同军进攻。

其实,大同帝国会因为什么借口出兵福建并不重要。

在国际关系中,“弱”就是原罪。

同强宋弱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的大同必然会灭宋。

更何况,新宋政权虽然已经与大同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二者并达成任何形势的停战和约。

现在离正乾皇帝发布旨在灭宋的《讨宋檄文》还不到一年时间,两国本来就是不死不休的仇敌关系。

不需要任何借口就随便攻打对方,才是同宋两国应该做得事,双方打着打着就突然停战了才是真正的诡异。

新宋小赵官家也很清楚这一点,其人遣老刘相公宣抚福建时,就明确交待了:

尽量不要给大同帝国制造出兵福建的口实,若实在做不到这一点,则尽力拖住同军在福建路的行动。

赵构这句话的重点其实在下半句,就是要刘宣抚在福建路拖住同军,以为朝廷分担战争压力,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

但他毕竟是统御万民的皇帝,不可能公开说出要主动引敌入室,放弃福建百姓,拖垮同军之类的混账话。

刘韐并不是习惯说话直来直去的武将,而是正儿八经的文臣。

其人哲宗元佑九年(公元1094年)进士及第,出仕三十多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打转,庶务经验极为丰富。

宣和五年,刘韐曾知建州,随后改知福州,去年又入闽平乱,对福建路的情况非常熟悉,且军政皆通,确实是为小赵官家执行此任务的不二人选。

其人再次临危受命宣抚闽地,陛辞时向皇帝做了“至少守住福建一年以上”的保证,心里却是很不看好朝廷的谋划。

同宋两国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宋人不仅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了一些同军的用兵规律,也在两国交往中渐渐了解到明显有别于宋制的大同国政。

大同帝国拿下两浙路已经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以其国官府治理基层的恐怖能力,应该早就稳住了地方,差不多有余力继续扩张了。

至少,抽出部分两浙兵马拿下建州肯定没有问题。

这正是刘韐“至少守住福建一年以上”的底气所在,也是其人担心的地方。

大同帝国只需要分出偏师的偏师就能拿下建州,干嘛还要从其国内增兵两浙路,影响即将开始的两国大战?

实际上,其人在陛辞时,就已经向小赵官家阐述了以福建路拖住同军的战略存在巨大漏洞,朝廷可能会两头落不着。

但皇帝却不置可否,坚持要刘韐宣抚福建,也没有改变交给其人的任务。

并不是赵构死脑筋,就知道幻想同军不知变通只知道复制成功的战例战术。

而是同强宋弱,战略主动的大同帝国可以随便选择出兵的方向和规模,被动应战的新宋政权则完全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上。

新宋朝廷除了交给宣抚福建路的刘韐一叠空白官凭文书告身外,再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随行,后续的增援更是不用想。

也就是说,赵构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必然不可能成为同宋主战场的福建路,以将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应对两国大战。

福建路能不能守住,能守多久,都只能靠刘宣抚个人的努力了。

重任在肩,刘韐到达南剑州的当天,当天便从陈桷檄手中接过福建军政大权,随即派信使入建州,向叛将张员送交自己的亲笔信。

其人带着朝廷的招安诚意而来,给了叛军两个选择:

其一,叛军全员调出福建路,前往江南西路江州驻守,张员可授统制之职,其余叛军头目等皆有官差。

其二,授张员知兴化军事之职,为显示朝廷的诚意并打消叛军的顾虑,特准许其人带走三百亲兵自保,其余叛军则要打散并开出建州接受整编。

形势危急,容不得刘宣抚与叛军慢慢黏糊,其人只给了叛将张员三天的考虑时间。

收到刘韐的亲笔信,张员就知道朝廷动真格了。

继续对抗,还是接受招安,抑或真的投靠大同,必须在三天内做出选择。

其实,摆在其人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接受招安。

移镇江州看起来还能继续抓住军队掌控自己的命运,却是个大陷进。

朝廷不给钱就杀官造反的叛军自然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这些乌合之众之“团结”起来对抗朝廷,只是兵变后迫不得已的抱团求生而已。

张员也只是勉强能够服众的叛军头目,并没有绝对的威望。

真要离开熟悉的建州,前往江州前线为朝廷继续做炮灰,上层头目还能逐一说服,绝大部分的底层士卒却肯定不会依。

其人若是坚持这么做,都不用走到江州,估计还没出建州,就有人割了他的脑袋找刘宣抚领赏。

投靠大同帝国也不可取,拼着掉脑袋的风险搞出这么大的事,却换不来大富贵,傻子才会这么干。

张员若是有意投靠大同,早就投靠了,哪里还要磨蹭到现在?

继续对抗更不用想,张员窝在建州白白浪费这么长时间都不敢打出来,更没信心在熟悉福建军政事务的刘宣抚手下走一遭。

所以,摆在其人面前的选择就只剩下接受招安,前往兴化军就职知军一个选择。

实话说,这个选择并不算差。

杀人放火受招安乃是大宋底层人士博出身的常规操作,做得好还能得善终。

但杀人也不能乱杀,张员当日没能控制住兵变的形势,乱兵当场杀死了福建路转运副使毛奎、判官曾伃等人朝廷命官,这就有些过了。

要想事后不被朝廷清算,就必须拥有足够自保的力量。

只选三百人赴任,显然太少,靠这点人掌控兴化军三县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刘韐老鬼事后翻脸怎么办?

侥幸心理绝对不能有。

张员乃向刘宣抚表示自己愿意前往兴化军继续为国效力,但兄弟们本来就因为朝廷没信用欠钱不发才闹事,现在也不敢相信朝廷的任何承诺。

刘相公若有心招安,则让当日闹事的老兄弟自行选择接受整编还是去兴化军。

兵变当日,建州士兵大阅,现场的士兵有近三千人。

真正闹事的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张员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这些人都随他走,刘韐自然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也是招安的常规套路。

信使飞奔来往,双方不断砍价,关于招安的条件逐渐达成了共识:

知兴华军条件不变,刘韐允许张员带八百人赴任,而后者则需要稳住其余叛军,确保刘宣抚顺利接收建州。

眼见招安就要成功了,叛军小头目宋博趁张员调动心腹人马时的混乱,以“张员要卖兄弟们换富贵”为口号突然发难。

双方混战一阵,各自死伤几十人后又迅速分开。

张员占据建安城东,宋博占据城西,紧张对峙。

事发突然,两人手中掌控的军队都有限,为增加胜算,各自许诺加威胁,待到说服城中处于混乱中的军队加入本方再开战。

当日晚,双方还没有分出胜负,刘韐就亲自引兵杀到建安城下。

原来,刘宣抚根本就没有满足张员招安条件的打算,之前限定三天时间招安时间,却故意分化叛军,就是为了引其内斗。

宋博眼见官兵杀到,自知中计,索性主动引刘韐入城。

其余叛军见大势已去,也尽皆投降。

张员自知刘韐绝对不会放过自己,当即命人放火烧城,以期阻挡官军的进攻。

其人则趁着城中混乱,孤身一人易装出了城。

到次日下午,张员逃入两浙路衢州境内,为同军斥候所捕。

而用计顺利拿下了建州,福建路宣抚使刘韐却愁眉不展。

此次兵变的贼首最后下落不明,刘相公倒是不太在意。

张员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本事,在乱军中的号召力也不是很强,跑了就跑了。

当务之急是整编叛军,赶紧恢复被张员破坏的建州社会秩序。

这两件事并不是很复杂,却需要时间,还得在建州留下相当数量的兵马镇守维稳。

现在的问题是同军随时都能打过来,刘韐必须重新调整福建路的兵力部署,不能将过多的兵力浪费在建州。

没错。

拿下建安城后,刘宣抚立即审问了几个叛军头目,重点是这段时间同军斥候进入建州的频率变化。

依据审讯的结果,刘韐得出了一个令他头疼不已的结论:

同军确实有可能会借建州兵变之机出兵福建,但其突破点却未必是兵荒马乱的建州,还有可能是紧挨建州的福建路首府福州!

刘韐不愧为熟悉福建路情况的帅臣,其人对同军动向的判断极为准确。

建州兵变平定的第四日,同军第六军庞万春率四个营的兵马由温州平阳县南下,攻入福州境内。

之前,为了平定兵变,提举福建路常平公事陈桷檄从福州带走了不少兵马,并将剩余的兵马收缩到福州治所闽县和侯官(双附郭县)城内。

福州最北端的长溪县仅有紧急招募的三百本地射士守护,仅能勉强维持城中秩序,根本没法抵挡同军的进攻。

同军尚未完全展开阵型,仅仅是庞万春一箭射落了城墙上的大旗,惶恐的长溪县守军便开城投了降。

兵不血刃便拿下了长溪,庞万春继续向南突破。

但其部并没有完成快速突破到闽县城下的目标,在关隶镇西南的仙游山,庞万春部遭遇到了宋军近三千人的阻截。

宋军占据有利地形,且提前扎下了数个互为支援的硬寨。

庞万春亲自带队冲了两次,都没能打开缺口,只能退到关隶镇与宋军对峙。

收到仙游山传来的军情,坐镇福州的刘韐终于松了一口气,又将注意力转到还没有真正安稳下来的建州方向——同军兵力充足,完全可以多线同时进攻。

其人这一次又猜对了。

同军确实多线进攻,但新的攻击方向却不是建州。

而是来自海上!

当大同靖海舰队舰首张顺统率的联合舰队经澎湖中转,由南面出人意料地杀入泉州港外时,泉州守军几无准备。

丢掉第一大港明州港后,大宋王朝加大了对福州和泉州港口的投入,泉州港便编制有一个将的水军。

但由于同军的突然袭击,仅有四艘战船收到预警后人员及时到位出港。

等驶出港口的宋军看清了同军舰队的庞大规模,当即便降了帆——投降。

拥有大量福建籍骨干组成的“海东混编营”顺利登陆,当天便攻下了泉州治所晋江县。

次日,张顺带着舰队继续北上,炮轰福州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